南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省级特色专业工作总结报告.doc
《南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省级特色专业工作总结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省级特色专业工作总结报告.doc(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南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省级特色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南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目前设有三个专业方向,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网络方向)。该专业最早是原南通工学院自动化系于1993年创建的三年制专科的计算机应用专业,1997年升格为四年制本科,同时专业名称变更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001年获得工学学士学位授予权。原南通师范学院于1999年开始设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专业。南通大学于2008年开始和英国贝德福特大学合作办学,开设“31”学制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网络方向)。本专业于2003年被列为校重点建设专业;2005年“计算机应用技术
2、二级学科被列为南通大学首批校级重点学科;2006年本专业被遴选为南通大学品牌专业建设点,2007年通过验收被确立为南通大学品牌专业;2008年被遴选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0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被遴选为南通大学校级重点学科。本专业自创办以来,始终秉持“面向社会需求,有利学生成才,理论实践并重,兼顾前沿进展”的办学理念,逐步形成“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科为龙头,以科研为先导,以课程为基础,以创新为动力,以学生为根本”的办学思路。随着时代发展和技术进步,本专业不断革新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实验手段,稳步推进专业内涵建设,在人才培养上形成特色,取得较好的培养质量,毕业生受到用
3、人单位的欢迎和广泛好评。立项建设以来,本专业获得省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教材1部,交通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1个,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项目1项,全国计算机教育优秀论文评比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作品大赛一等奖1项,南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5项。学生在国家级和省级各类竞赛中80多人次获奖30多项,其中包括“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近两届毕业生协议就业率平均达到90%以上。现对照江苏省特色专业验收标准,对三年来专业的建设工作总结如下。1目标、思路与培养方案11 建设目标与思
4、路(1)建设目标专业建设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紧贴南通大学“高水平,有特色”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办学定位,以培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系统的专业知识、坚实的工程技术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总体培养目标。 通过专业建设,确立鲜明的办学理念;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与社会需求相符合、紧跟行业技术发展的课程体系结构。 通过专业建设,积极推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验手段改革;强化实践教学,强化工程训练;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专业建设,凝聚锻炼优良的师资队伍,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打造优势明显的教学、科研团队,提升学科建设的层次和
5、水平。 通过专业建设,密切与地方行业的联系,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技术、人才支持,为学生工程实训提供稳定的校外教学基地。通过35年的建设,力争将本专业建设成为省属高校一流、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特色鲜明的本科专业。(2)建设思路在学校的支持和授权下,相对独立地、动态地修订和调整课程体系,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制定相关政策,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校企合作,联合办学;不断创新,不断探索;具体思路包括: 主动适应江苏省以及南通市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专业培养方案更为科学合理; 坚持教学中心地位,加强学科和专业建设,坚持工程特色,以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为总体培养目标;
6、 引进和培养相结合,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作风优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强化教学管理制度,加强教学质量监督体系建设; 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多渠道筹集办学经费,不断完善教学设施和条件。12 人才培养方案 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用人单位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也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变化。这就对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设置提出了较高要求,我们坚持“基础核心理论课程保持稳定,专业选修课程动态调整”的课程设置原则,在学生培养上“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自立项建设以来,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先后于2007年和2010年进行了两次较大幅度的修订。为了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7、在修订方案过程中,学院组织教学骨干赴省内外知名、典型高校进行充分调研,走访接收本专业毕业生较多的用人单位,调研已毕业工作的学生,发动教师广泛进行讨论,综合考虑社会需求、学时和师资力量,按照“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指导思想,以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总的培养目标,有所为,有所不为,改革培养模式,调整课程体系,初步形成了目前被广泛认可、有自己特色的专业培养方案。相比较08年年初省级特色专业申报时的培养方案,现行方案在如下一些方面进行了较大改革。(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现行方案采用“31”的人才培养模式:前3年在校内进行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第4年进入基地企业或是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工程实训,直接参加
8、一个或多个完整工程项目的研发。通过这样的培养模式,有效提升学生工程素质,努力实现学校学习与工作就业的无缝对接,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现行方案修订完成时,正值教育部提出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这一版方案的培养模式与“卓越计划”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2)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因材施教”是人才培养中必需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又对这一原则提出了新的要求。计算机专业覆盖面广,涵盖软件、硬件和各个不同的行业应用领域,学生兴趣各异,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要求也各不相同。现行培养方案在制定、执行中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不同基础,兼顾学生考研深造、工作就业和完成学业的不同层次需求;提出了三个层次的
9、实践教学体系;提供5个专业选修模块,涵盖了4个不同的专业方向,供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进行选修,在更高层面上实现因材施教和分类指导。(3)夯实基础,重点突出由于培养模式的改变,应用型、技能型课程的增加,现行培养方案对原有课程体系作了较大调整。进一步加强主干基础理论课程,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四门考研专业课程学时有所增加。对于一些传统理论课程,如编译原理、多媒体技术、计算机图形学、人工智能等理论性强而应用性相对较弱的课程则适当降低教学要求,削减学时,列入选修课程。将更多的学时让给应用型、技能型课程。(4)强化实践训练,增加工程实训环节随着专业实验室建设的不断推进,实
10、验教学条件有了大幅度改善,为现行方案中强化实践的思想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通过长期实验教学探索,逐步总结出三层实验教学体系。增加实验学时在总学时中的比例,将核心课程的实验内容从理论教学中剥离,成为独立的实验课程。部分实践性较强的技能型课程,如接口技术、嵌入式软件设计、Java模块和.Net模块的程序开发课程,实验学时与理论学时之比达到1:1,甚至更高。从2008年开始,在培养方案中设置实训环节,并在2010年的方案中进一步强化,使学生得到足够的工程训练。(5)动态更新专业选修课程在压缩陈旧教学内容的同时,及时加入新技术课程,现行方案增加了存储技术基础、虚拟仪器技术、ASP.Net高级编程、Ja
11、va框架开发技术、物联网技术等新兴专业课程。今后还将视师资和实验条件,开设虚拟现实、云计算等前沿技术课程供学生选修。由于专业特点,培养方案在主干基础课程保持基本稳定的同时,需要根据专业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不断调整完善。在今后的方案修订工作中,我们将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按照“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要求,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使培养方案及时跟上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2师资队伍21 队伍结构目前本专业的专业负责人为陈建平教授。陈建平教授从1985年开始就在南通大学(原南通工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科研和专业建设经验。他现任南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
12、技术学院院长,江苏省计算机学会理事,江苏省系统工程学会理事,南通市政协常务委员。1989年12月至1993年11月,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进修和科研;1998年5月至10月,应对方邀请在丹麦研究与教育IT中心进行合作研究;2006年1月至6月,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在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访问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数字信号处理、数值计算算法和计算机信息安全。先后承担省、市级及国际合作科研项目10多项,在电子学报、电子与信息学报、计算机研究与发展、IEEE ICASSP、WRI CSIE2009、IASTED CIS2010 等国内外重要刊物和学术会议发表论文40余篇,EI、ISTP收录10多篇,
13、获南通市政府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二、三等奖多次,在高等教育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和美国Prentice Hall出版社出版专著、教材4部,主持的课程“Visual C+程序设计” 2008年被评为江苏省高校精品课程,主编的教材“C+程序设计教程”2009年被评为江苏省高校精品教材。2005年被评为南通大学优秀教育工作者,2007年被评为南通大学师德标兵,2009年被评为南通大学教学名师。本专业始终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自己培养和对外引进相结合,经过几年的努力,基本建成一支作风优良,职称、学历、年龄、学缘结构比较合理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在建设期内,本专业采取多种措施,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师资队伍质
14、量。(1)高度重视师德建设,建设优良的师德师风。经常开展各种学习活动,向优秀教师学习,教师队伍中关爱学生成长的优秀事例不断涌现。(2)积极进行高层次人才引进。先后引进教授、博导1人,引进博士/副教授2人,引进博士3人,其中包括2名海外留学博士/博士后。想方设法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积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学术带头作用。(3)大力鼓励和支持年轻教师在职进修和攻读博士学位,为教师职称提高、学历进修提供良好政策和条件。三年来新增博士学位获得者4人(含出站博士后1人),新晋升教授2人,副教授10人,目前有5人博士在读。(4)采取多种形式鼓励教师进行工程进修。采取横向项目合作,或者直接
15、派教师进入企业工作进行项目研发,或者鼓励教师参加企业工程师认证考试,让教师得到实际工程训练。目前专业教师队伍中,有企业工作经历、或者通过企业工程师认证考试的双师型教师有10多人。(5)积极开展“青蓝工程”活动,为青年教师成长创造良好环境。活动效果显著,青年教师在老教师的指导带领下快速成长,教学、科研取得良好成果,有3对老师先后获得南通大学“青蓝工程”优秀师徒荣誉称号。(6)加强国内外交流。积极选派教师赴国外进行各种形式的进修。目前专业教师队伍中,有国外学习进修经历的达到10多人。积极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校进行短期讲学和报告会,鼓励资助教师参加国内外各种学术会议,结识同行,扩大影响,了解专业前沿
16、进展。截止到2010年8月31日,本专业共有教师41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24人,两者总计占70.7;硕士生导师12人;35岁以下教师均具有硕士以上学位;45岁以下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7人,占23.3,另有5人博士在读。一些教师在省内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本专业目前有南通大学教学名师2人,南通大学师德标兵1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3人,南通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荣誉称号获得者6人,南通市“文明教工”荣誉称号获得者4人,南通大学“优秀教育工作者”荣誉称号获得者6人,南通市“226”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2人。22 专业基础课、主干课教师情况本专业高度重视教育部关于“教授、副
17、教授上讲台制度”的落实,所有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都由具有高级职称教师负责牵头建设。所有教授、副教授均承担本科教学任务,每人主讲的专业课程一般不少于2门,每学期至少为本科生讲授一门课程。23 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情况本专业一贯重视教学研究,积极打造优秀教学团队。自立项建设以来,本专业教师承担省级以上教学研究项目2项,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含多媒体课件奖、优秀教学论文奖)7项;承担校级教学研究项目以及获校级教学成果奖项10多项。公开发表教学研究论文20多篇。一批教学研究成果来自教学实践,并且用于指导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科为龙头,以科研为先导”,在坚
18、持教学与科研并重方针的基础上,强化科研氛围,加大科研投入,科研工作取得了较大突破,逐步形成了人工智能与知识工程、网络与信息安全、新型计算与软件方法、数据库与信息系统等四个较为稳定的研究方向,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建设期间,本专业教师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南通市应用研究计划项目15项,纵向科研经费累计近200万元。专业教师还积极开展横向科技开发和社会服务,横向课题经费累计200多万元。建设期间,共发表科研论文20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和国际发表10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的论文30多篇。申请软件著作权6项,申请专利10项
19、获得软件著作权授权4项,获得专利授权3项。3教学条件专业所在南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一贯重视教学基本条件的改善和建设。在教师工作条件改善、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各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保证了教学条件的不断完善。自立项建设以来,在2008年和2009年分两批为所有专业教师重新配备教学用计算机,统一更换办公桌椅,为教学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设立院级课程建设基金,为所有专业课程提供基本的课程建设启动经费。31 专项经费投入除了学校常规拨款外,本专业积极争取多渠道经费投入,确保专业建设经费满足需要。积极组织申报各级质量工程建设经费。立项建设以来
20、由省教育厅和南通大学投入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专项经费累计30多万元。2008年,以本专业为主体,成功申报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计算机应用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得资助建设经费200万元;2010年积极申报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建设专项资金,已获得初步批准。本专业还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工作,为地方企、事业单位、学校进行员工培训,在南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领导下开展成人教育、自考教育,通过这些工作积极创收,并将部分创收收入投入专业建设。本专业自2008年立项建设以来,专业建设经费逐年增长,目前已累计投入435万元。32 教学设施建设学校高度重视实验室建设,不断增加对实验室基
21、础设施建设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投入。专业所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实验中心目前有一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设有为本专业提供实验支持的有11个专业实验室,分别是软件实验室(一四)、嵌入式系统实验室、接口与通信实验室、办公自动化实验室、网络工程实验室、协议分析实验室、信息安全实验室、创新实验室,另建有一个高性能异构系统计算平台。实验中心建筑总面积2734m2,仪器设备总价值近880万元。可以满足本专业实验教学的需要。2008年投入实验室建设经费70.9万元。主要投资约50万元新建网络工程实验室,提供8套设备,可同时供48人实验使用,每套设备包含1台防火墙、4台路由器、2台三层交换机、2台二层交
22、换机和1台无线路由器。该实验室可以使学生得到网络工程方面较为系统的训练,从小型网络的设计规划到中、大型网络的工程综合训练均可完成。与东大利马公司合作,投资约20万元,建设实验室开放管理系统。2009年投入实验室建设经费126.4万元。更新一个软件实验室72台计算机。更新、增置嵌入式系统实验室实验设备,更新改建办公自动化实验室。投资约60万元建设异构高性能计算平台,包括1台富士通小型机、2台IBM小型机、1台富士通磁盘阵列及附属设备,为教师科研、学生科技创新提供实验计算平台。2010年到8月31日为止投入实验室建设经费107.6万元,更新一个软件实验室72台计算机。新建信息安全实验室、协议分析实
23、验室、为嵌入式系统实验室增构NI公司的嵌入式开发平台。本专业极其重视学生工程实训环节的实施,积极拓宽学生实践实习渠道,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先后建立了南通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南通市信息中心、南通现代软件工程研究所、希盟(中国)科技有限公司等30多个校外实习实践基地,聘请校外指导教师,制定实训计划,确保工程实训保质保量完成,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工程素质。学校图书馆拥有中、外文本专业藏书29.2万册,设有大型数据库近20种(包括“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人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中国期刊网镜像站”、“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库”、“万方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人大复印资料全文库”、“全国
24、报刊索引数据库”、“方正Apabi数字图书”、“超星数字图书”、IEEE/IET Electronic Library Online、Web of Science、Elsevier(ScienceDirect)、SpringerLink等),基本保证了教学和科研中资料的一般查询需求。学生在利用校园网方面环境良好,由南通市网通提供宽带接入,为学生电脑提供了10M的带宽,在校园网内,学生可以方便的直接访问学校的各种资源数据库,直接调阅各种教学影视资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选择,大大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4改革、建设与管理41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本专业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南通 大学计算机 科学 技术 省级 特色 专业 工作总结 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