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修复学0501.docx
《口腔修复学050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口腔修复学0501.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口腔修复学0501一、病因及影响牙列缺失是指上颌或下颌或上下颌的天然牙全部缺失。用以修复上下颌牙列缺失的义齿称为全口义齿,又称总义齿。用以修复上颌或下颌牙列缺失的义齿,称为上半口义齿或下半口义齿,又称单颌全口义齿。(一)牙列缺失的病因牙列缺失的常见病因是龋病和牙周病,其次是牙及颌骨的炎症、外伤和肿瘤,老年人生理性退行性改变等,少数亦可见于发育障碍。(二)牙列缺失后的组织改变1.影响颌骨改变的因素牙列缺失后,牙槽骨失去正常的功能性刺激,逐渐吸收变得低而窄。牙槽骨吸收的速度和量与下列因素有关:(1)骨质的疏密程度:骨松质较骨密质吸收快。(2)缺牙的原因:牙周病患者较龋病和外伤致缺牙者牙槽骨吸收速度
2、快。(3)全身健康状况:全身健康状况差者较健康者牙槽骨吸收快。(4)所戴义齿适合情况:义齿设计制作不合理者较合理者牙槽骨吸收快。(5) 缺牙时间的长短:缺牙时间越长,牙槽骨吸收越明显。一般缺牙后13个月吸收快,35个月吸收逐渐减缓,1年后相对稳定。2颌骨改变上颌骨的改变:上颌牙槽骨唇颊侧骨板较腭侧薄而疏松,吸收快而多。牙槽骨沿牙根方向吸收,颌弓前段向上、向后,颌弓后段向上、向内,使上颌弓逐渐变小。牙槽嵴变低、窄。严重者切牙乳突、颧突根与牙槽嵴顶接近或平齐。下颌骨改变:下颌牙槽骨舌侧骨板较唇颊侧薄而疏松,吸收快而多。牙槽骨沿牙根骨方向吸收,在颌弓前段向下、向前,在颌弓后段向下、向外。使下颌弓逐渐
3、变大,牙槽嵴变低变窄,严重者下颌舌骨嵴、外斜线、颏孔等可接近牙槽嵴顶。上下颌弓牙槽骨吸收的方向相反,常致下颌弓大于上颌弓。给修复带来一定困难。3. 软组织改变(1) 牙槽骨不断吸收,变得低而窄,使附着其上的唇、颊、舌系带与牙槽嵴顶的距离变短或与之平齐,唇、颊、舌沟变浅。(2) 舌失去牙弓的限制,向前、向侧扩展,舌体变大。(3) 口腔黏膜失去功能性刺激,发生萎缩,变薄变平,弹性润泽性降低,对疼痛和压力的敏感性增强。(4) 面颊部软组织失去正常张力和弹性而内陷,面下1/3高度变短,口角下垂,鼻唇沟加深,面部皱纹增多,呈苍老面容。4. 颞下颌关节改变颞下颌关节内各结构关系可能失调,髁突向后上移位,压
4、迫关节后壁的神经和血管,出现疼痛、弹响、下颌运动障碍等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的一系列症状。二、治疗设计(一)无牙颌的解剖标志牙列缺失患者的上下颌称为无牙颌。无牙颌解剖标志与义齿的固位密切相关。1.无牙上颌解剖标志(1)上牙槽嵴:牙列缺失后,牙槽骨逐渐吸收,形成牙槽嵴。其上覆盖着厚而致密黏膜。黏膜表层为高度角化的鳞状上皮,黏膜下层与骨膜紧密结合,能耐受较大压力,是承受力的主要部位。(2)上唇系带:是位于上牙槽嵴唇侧中线上的一束线形或扇形黏膜皱襞,是口轮匝肌在上颌的附着处。系带随唇的运动而做较大范围活动,影响义齿固位,因此义齿基托在此处应形成切迹。(3)上颊系带:是位于上颌前磨牙根部一组数目和形
5、状不定的黏膜皱襞。唇颊部运动时,系带亦有一定动度,影响义齿固位。义齿基托在此处也应做切迹。(4)上颌前弓区:是位于唇、颊系带之间的区域。此区黏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不能承担力。但黏膜与基托边缘紧密贴合,形成良好封闭作用,利于义齿固位。义齿基托在此处应尽可能伸展,以增强固位。(5)颧突区:是位于牙槽嵴颊侧,相当于上颌第一磨牙根部的骨突部分。此区黏膜薄,受压会产生疼痛。因此,义齿基托组织面在此处应做相应缓冲。(6)上颌结节:是上颌牙槽嵴两侧远端的圆形骨突,表面覆盖黏膜。颊侧多有明显倒凹,与颊黏膜间形成颊间隙。义齿基托应覆盖整个结节颊面,并尽量伸展,以增强固位。(7)翼上颌切迹:位于上颌结节之后,是
6、蝶骨翼突与上颌结节后缘之间的骨间隙,表面覆盖黏膜,形成软组织凹陷;是上颌全口义齿两侧后缘的界限。(8)切牙乳突:是位于上颌腭中缝前端的软组织小突起。其下方为切牙孔,内有鼻腭神经和血管通过。它不能承受压力,义齿基托组织面在此处应缓冲。切牙乳突与上颌中切牙之间有较稳定的关系,是排列上颌中切牙的参考标志:切牙乳突位于上颌两中切牙近中邻接点和上颌骨的中分线上;上颌中切牙的唇面位于切牙乳突中点前810mm。另外上颌两侧尖牙牙尖顶的连线应通过切牙乳突或它的后缘。(9)腭皱:位于硬腭前部,为自腭中缝前部向两侧略呈辐射状排列的软组织嵴,有辅助发音的作用。(10)上颌硬区及上颌隆突:硬腭的中央部分黏膜薄而缺乏弹
7、性,称为上颌硬区。在硬区前部有时可出现骨质隆起,称上颌隆突。义齿在此区应缓冲。(11)腭小凹:是位于硬软腭连接处、腭中缝两侧对称的两个或几个小凹,是黏液腺导管的开口。它是前颤动线的定位标志,上颌全口义齿的后缘应盖过腭小凹后2mm处。(12)颤动线:位于硬腭与软腭的交界处。当患者发“啊”音时,此区出现颤动现象。颤动线分为前颤动线和后颤动线。前颤动线在硬软腭交界处,约在两侧翼上颌切迹和腭小凹的连线上。后颤动线在软腭腱膜和软腭肌的交界处。前后颤动线之间的区域称为后堤区。上颌全口义齿基托后缘的组织面,在该区制备成一定形状的微型突起,形成后堤。对此处黏膜产生轻微压迫,起到良好的边缘封闭作用。2无牙下颌解
8、剖标志(1)下牙槽嵴:下牙槽骨逐渐吸收,形成牙槽嵴。它的形状和结构与上牙槽嵴相似,是承受力的主要部位。(2)下唇系带:是位于下牙槽嵴唇侧中线处的黏膜皱襞。它随下唇运动而移动,影响义齿的固位,义齿基托在此处应形成切迹。(3)下颊系带:是位于下牙槽嵴的颊侧、下颌前磨牙根部的黏膜皱襞。义齿基托在此处亦应做切迹。(4)下颌前弓区:是位于下颌唇、颊系带之间的区域。组织结构同上颌前弓区。在不影响下唇活动的情况下,义齿基托在此区应适当伸展。(5)颊侧翼缘区:又称下颌后弓区,位于颊系带和咬肌前缘之间,此区面积较大,能承受一定力。义齿基托在此区应尽可能伸展,并形成良好的边缘封闭,增强义齿固位作用。(6)远中颊角
9、区:位于颊侧翼缘区的后方,咬肌的前份。因受咬肌前份活动的影响,义齿基托在此区应尽量缩小,以免引起组织疼痛和使义齿松动脱位。(7)磨牙后垫区:是下牙槽嵴远端突起的软组织垫,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其中含有黏液腺。软组织垫的深层为骨性磨牙后三角。磨牙后垫的前1/31/2处是下颌义齿后缘的边界。(8)舌侧翼缘区:是指下半口义齿舌侧基托边缘与口底黏膜接触的区域。该区包括舌系带、舌下腺、下颌舌骨肌、舌腭肌、翼内肌、咽上缩肌。舌侧翼缘区的后段是下颌义齿固位的重要部位,基托在此区应有足够的伸展,形成蝶翅状。(9)下颌舌骨嵴:位于下颌骨舌侧,是从第三磨牙斜向前磨牙区由宽变窄的骨嵴。有下颌舌骨肌附着,其上覆盖着薄层
10、黏膜。下颌舌骨嵴的下方有不同程度的倒凹,义齿基托边缘必须盖过此嵴,并在组织面上进行缓冲。否则,黏膜受压会产生疼痛。(10)舌隆突:又称下颌隆突,是位于下颌前磨牙区舌侧的骨质隆起。舌隆突可见于单侧或双侧,形状和大小不一。隆突上黏膜较薄,受压易产生疼痛。义齿基托组织面在此处应缓冲。(11)舌系带:位于口底中部,是连接口底和舌腹的黏膜皱襞,活动度较大。义齿基托在此处应形成切迹。如果基托压迫舌系带,不仅限制舌的活动,压伤舌系带,而且舌活动时可使义齿自前部脱位(12)舌下腺:位于舌系带两侧,下颌骨舌侧舌下腺窝内,左右各一。其浅面是下颌舌骨肌,舌下腺可随下颌舌骨肌的运动而升降。义齿基托边缘的伸展,在此处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口腔 修复 05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