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卫生与健康规划.docx
《“十五五”卫生与健康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卫生与健康规划.docx(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十五五”卫生与健康规划一、规划背景(一)发展现状(二)面临形势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三)主要目标三、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一)深入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二)构建更加成熟定型的分级诊疗制度(三)促进社会办医(四)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四、优化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一)强化公共卫生安全防控体系建设(二)加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能力建设(三)完善城区急救网络体系建设(四)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五、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一)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二)全面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三)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六、增强重大疾病防控能力(一)普及
2、居民健康生活(二)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三)加强重大传染病、地方病和慢性病防治(四)强化环境健康与食品安全七、高质量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一)优化中医药服务体系(二)加强中医药重点专科能力建设(三)优化中医药人才培养途径(四)实施中医药科技创新工程(五)重塑中医药信息化体系(六)传承弘扬中医药文化八、建立健全全周期健康服务(一)完善计划生育管理服务(二)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三)加强妇女儿童健康服务(四)加强中小学健康促进(五)健全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六)加强职业健康保护(七)提升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能力(八)深化爱国卫生运动九、突出发展要素支撑,夯实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基础(一)提升卫生健
3、康法制化水平(二)加强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三)提高医疗卫生信息化水平十、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二)加强宣传引导(三)强化监督评估为进一步明确“十五五”时期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目标、主要任务,落实保障措施,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实现我区卫生健康事业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步,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省“十五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市“十五五”卫生与健康规划和市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我区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一、规划背景(一)发展现状“十四五”以来,我区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以维护和增进人民群众健康为宗旨,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着力提升医疗卫生
4、服务能力,截止到2025年底,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主要任务基本完成,全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成效显著。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2025年人均预期寿命稳定保持在较高水平;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0、3.14%0、4.23%。,居民健康素养水平26%,居民健康水平持续向好。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持续提升。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服务效能持续提升。2025年,全区医疗卫生机构440所;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1453,全区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2.44张;执业(助理)医师数1500人、注册护士数1406人。建成市级胸痛中心、市级腹痛中心、市级卒中中心各1家,市级癌症规范化诊疗病房2家;区级癌症中
5、心、区级创伤中心各1家。大学城新医院建设主体竣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全面完成,“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全面开展。归德镇中心卫生院、孝里镇中心卫生院、张夏镇中心卫生院、万德镇中心卫生院、马山卫生院等5处卫生院顺利通过乡镇卫生院评价。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持续提高。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有力有序,全区传染病疫情保持平稳态势。在完成原区结防站、区皮防所整建制并入区疾控中心的基础上,2019年3月,实现原区卫生计生监督所与区疾控中心的正常剥离,设置独立卫计监督所,“大疾控”机构改革圆满完成。县级疾控中心实验室装备项目如期完成,实验室提升改造工程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稳步推进,2025年甲乙类
6、传染病发病率122.35/10万,艾滋病和慢病防控取得明显成效,完成省市各项任务指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常抓不懈。卫生应急处置能力持续提高,圆满完成重大活动医疗卫生应急保障和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工作。实施国家孕前免费检查,2025年出生缺陷发生率控制在6.51%o,全区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51.79%o重点人群服务保障持续强化。大力实施母婴安全和健康儿童行动计划,抓牢抓实出生缺陷三级预防,建立危急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新生儿救治中心各1家。积极建设全省医养结合示范先行区,有针对性地积极引导社会机构参与医养结合项目。“十四五”期间,对全区1478名60岁及以上建档立卡贫困老年人进行了全面失
7、能评估,核准失能贫困老年人188人,完成核准大数据研判失能高风险老年人信息311人,大数据研判失能高风险老年人最终核准为失能老年人126人,研判死亡或清退贫困老年人25人。健康扶贫攻坚行动落实见效,“十四五”期间,我区12家定点医疗机构共计帮扶118506人次、帮扶金额1867.06万元。“十四五”期间,累计向各类计生奖扶群体发放扶助金近1.5亿元。实现6类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住院及门诊免费治疗;实现重点行业职业病检测全覆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成效。不断完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落实医院人事管理、人员招聘等经营管理自主权。公立医院全面取消药品及医用耗材加成,药占比和百元医疗收入消耗卫生材料费用明显下
8、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继续巩固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立完善基本药物制度绩效考核机制。“十四五”期间,各医疗机构实现平稳有序运行。(二)面临形势“十五五”时期,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面临重大战略机遇。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卫生健康工作。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提出实施康养等五个发展战略,卫生健康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基础性地位更加凸显。同时,“十五五”时期,是区深入推进“五个中心”建设,争当“西兴”排头兵,打造创新开放新高地的开局期,是更高水准建设“健康”的战略机遇期,全区经济呈现跨越式发展态势,人民群众对卫生健康服务提出了更高层
9、次、更趋多元的需求;互联网、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AI技术、5G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推动着数字经济与医疗健康产业深度融合,为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依托主城区丰富的医疗资源,以及与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合作,将获得更多的医技合作机遇和服务共享机遇,公立医院建设将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十五五”时期,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也面临更多的风险挑战。新冠肺炎疫情后,社会公众的健康意识大幅提升,健康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民生福祉问题,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需求将持续快速增长,但与之相适应的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供给、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尚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
10、需求,卫生健康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新的挑战。主要表现为全区范围内卫生技术人员、公共卫生人员数量严重不足,高职称、高水平卫技人员以及中医人才比例较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表现尤为突出,人员技术力量薄弱,服务能力不强;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协同性不强;整体医疗设备老化、陈旧;重点专科建设相对滞后,学科体系有待完善,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较少,医学科研能力有限,整体医疗水平有待提高。智慧健康体系建设有待提升。新冠疫情防控任务长期艰巨,急性新发传染病、慢性病、环境污染、人口老龄化等多重健康威胁因素叠加,人口生育政策调整,健康养老、康复护理需求增加等等,都对卫生健康资源承载、服务能力等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二、指导
11、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和加强党对卫生健康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健康中国战略,认真落实新时期国家卫生健康工作方针,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以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为出发点和立足点,更加注重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聚焦重点,精准发力,不断提升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打造健康,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实现我区卫生健康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理念,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
12、第一位,始终把握坚持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公益方向,注重人民群众享有服务的感受和实效,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全民健康。坚持防治结合。深化以健康促进为中心的发展方式,切实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高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和公共卫生安全保障能力,不断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坚持改革创新。强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人才队伍与信息化建设,注重影响健康的重大因素,强化卫生健康科学决策、高效服务和整体智治,带动提升卫生健康服务高质量发展水平和效率。坚持中西并重。坚持中西医并重,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加强中医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中医在“治未病”、慢性病诊疗和康复领域的重要作用。(三)主要目标到2030年,医疗卫生服务体
13、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提升,重大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人口均衡发展与健康老龄化,中医药振兴发展;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和区域健康发展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群众多层次、品质化的卫生健康服务需求得到较好满足。“十五五”时期的具体目标:居民健康素质持续提高。全区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孕产妇、婴儿死亡率持续保持在较低水平,健康生活方式加快推广,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0%以上。卫生健康资源配置更趋优化。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更加丰富优质,到“十五五”末,力争每千人拥有医疗机构床位数达5.1张,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达3人,每千人注册护士数达3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提升。提升
14、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服务内涵更加丰富,服务水平持续改善,人口发展保持均衡,高标准建设“一老一小”服务体系,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70%以上,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达到50%以上,主要慢性病规范管理率达到65%o卫生健康保障能力继续增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设施能力全面达标,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更加健全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显著增强。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稳步提高,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三、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一)深入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工程。加强公立医院能力建设和绩效考核管理,提升区级医院综合能力。支持区人民医院(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大学城医院)建设,推进区人民医
15、院(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大学城医院)建设项目按计划投入使用。深化对口支援工作,通过派驻支援、远程医疗协作等多种形式,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强化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充分发挥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作用,提升医疗服务同质化和规范化水平。加快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按要求合理界定政府作为出资人的举办监督职责和公立医院作为事业单位的自主运营管理权限,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政府行使公立医院举办权、发展权、重大事项决策权、资产收益权等。建立以公益性为导向的考核评价机制,定期组织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促进社会办医健康发展。推进薪酬制度改革,落实“允许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允许医疗服
16、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要求,合理确定公立医院薪酬水平。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加强公立医院主体地位,坚持政府主导、公益性主导、公立医院主导,坚持医防融合、中西医并重,为更好提供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风险、建设健康提供有力支撑。(二)构建更加成熟定型的分级诊疗制度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体系,优化医疗机构建设布局。积极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共同体建设,不断提升县域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按要求推进市城市医疗集团内部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全科医生制度建设,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抓手,探索医防融合体系建设。(三)促进社会办医全面放开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对社
17、会办医疗机构的限制,大力发展社会办医。加强社会办医管理推动社会办医高质量发展。贯彻落实试点诊所备案管理。规范中医诊所的备案管理工作。(四)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巩固扩大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成效,加强正向引导和激励,按规定落实绩效考核结果与补助经费挂钩。加快形成以基本药物为主导的“1+X”用药模式,通过3-5年时间,逐步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二级和三级综合医院用药目录衔接,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品种数量稳步增加。全力应对药品保供稳价工作。积极开展药品使用监测和临床综合评价工作,加强基本药物数据监测。强化医务人员药学培训,落实处方点评制度。从严管控麻精药品,开展医疗机构麻醉药品使用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堵塞安全漏
18、洞。四、优化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一)强化公共卫生安全防控体系建设在理顺体制机制、明确功能定位、提升专业能力等方面加大力度,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辖区内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均成立公共卫生工作管理委员会,规范设置独立公共卫生科,并配备专职专业技术人员。健全公共卫生人员培养、准入、使用、待遇保障、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加强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力量配备,开展公共卫生机构薪酬制度改革和绩效管理机制改革。采取全员培训、短期培训和进修培训等方式,加大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人员的培养,重点培养具备现场流行病调查能力和卫生检验能力的技术骨干。加强对业务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锻炼,造就一批政治和业务素质过硬的中
19、坚力量,建立一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疾控队伍。(二)加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能力建设围绕提高评估监测敏感性准确性、加强疫情分析研判、健全应对预案体系、强化人员能力储备等,提高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现和处置能力。加强疾控工作的硬件建设和能力建设,强化三级预防保健网络的网底功能。按照不同疾病防治要求,在重点地区、重点场所、重点人群积极开展防治工作,稳步降低区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加快信息化建设,实施“数字疾控,智慧公卫”建设,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加强实验室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实验室装备水平和检测能力。加强应急物资、防护用品等的储备和配置。加强实验室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实验室装备水平和检测能力。(三)
20、完善城区急救网络体系建设建成符合中国及国际标准,满足全区院前急救服务需求的高可靠、高效率、高性能、高实用的120急救指挥调度系统。120呼救电话7*24小时畅通无阻、下达指令的指挥通道7*24小时畅通、院前急救信息的采集通道7*24小时畅通无阻。指挥中心能够直观、及时地掌握现场急救情况,并能准确判断作出相应的安排,合理地指挥。实现与市急救中心、区分中心进行快速、实时、有效的信息沟通,实时掌握各分中心、站的事件、车辆、人员和急救物资备用情况。机构设置完善。全区设120急救调度中心1个,区人民医院急救站、区中医医院急救站、张夏急救站、孝里急救站4个。力争达到每3万常住人口至少配置一辆急救车,每个镇
21、街道办事处)至少配备一辆急救车的要求。增加一辆负压救护车。急救中心、站的城市地区服务半径不超过5公里,农村地区服务半径10-20公里。急救站覆盖不到的区域,依托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10个急救点补充。(四)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落实市院前医疗急救条例,合理布局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全域统一120云平台,紧跟市卫健委和120急救中心建设步伐,力争加入市航空医疗救援体系,提高紧急医学救援和伤员快速转运能力。规范医疗废物收集处置。健全医疗保障救助体系和应急医疗救助机制。加强紧急医学救援信息报告,区卫生健康局、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紧急医学救援信息规范报告率达到95%以上。强化卫生应
22、急队伍建设,加强培训演练,完善紧急医学救援专家团队,卫生应急管理人员和专业应急队伍队员培训率达到90%以上。五、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一)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施卫生健康“网底”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加大对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投入,统筹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础设施条件,补齐建设短板。全面推进社区医院建设,大力开展基层特色科室建设。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照社区医院标准建设,既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扩容要配置医、康、养相关床位。全部镇卫生院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基本标准,25%以上达到推荐标准。村卫生室应
23、在现有基础上进行规划调整和提升完善,建成以中心村卫生室为主体、一般村卫生室和村卫生室服务点为补充的“15分钟健康服务圈”。积极协调做好黄河滩区迁建小区医疗机构配套建设。实现村卫生室房屋产权公有和紧密型乡村一体化管理。按照每床05人标准增配编制,全面落实“公益一类财政保障,公益二类绩效管理”。(二)全面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全面提高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全科医学、中医药等服务能力,推进“基层检查、上级诊断”,逐步开展相应的住院服务和适宜手术,满足当地常见病、多发病诊治需求。着力提升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服务能力,加快实现电子健康档案自我管理和更新,村卫生室加快实现电子健康档案自我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 卫生 健康 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