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纲要陈力丹第三章.ppt
《传播学纲要陈力丹第三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学纲要陈力丹第三章.ppt(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人际传播n人生命之始本能的传播是人际传播,孩子与母亲之间的嗅觉、触觉和视觉传播是最早、最原始的人际传播形态。人内传播,是从人有了思维开始的,因为思维与语言同轨。当人际传播从本能转向自身控制的有意识的传播时,人与人之间,目光相对,言谈话语,丰富而复杂的各种心理因素油然而生,而最难于揣摩的便是人际传播发生时的心理变化。与大众传播相较,人际传播的研究成果尽管十分丰富,却很难取得轰动效应。原因在于人际传播涉及人的内心世界,无论怎样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都很难完全而有效地覆盖整体的人际传播,得到全社会的认可;人际传播具有相对的私下性,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较难直接服务于政治、商业,因而使得学术观点的传播
2、力度有限。然而,该领域的研究又常常使人感同身受,对研究结论的理解与自身的体验很容易融合。谁能摆脱人际传播呢?它随时陪伴着我们,甚至可以说,它就是生活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第一节 认识人际传播n简单而言,人际传播是作为社会个体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活动。美国华盛顿大学语言传播学教授约翰斯图尔特(John Robert Stewart,1941)认为,人际传播并不仅仅意味着两人之 间的、面对面的、非正式的交流。他认为人际传播是一种每个人都带着自身和他人的人性以说和听涉入其间的联系。人际传播的动机决定于人类社会的各种关系,关系是理解人际传播的核心。人际传播是人类确认自我、通过对话实现心灵相遇的重要手段。一
3、人际传播与自我n古希腊的神殿上刻着“我是谁”的铭文,它反映了文明之初人类对认识自身的探求,也是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首先要确定的问题。通过什么来确定呢?不是与大自然交流,而是与人交流,来认识自己。当我们与对面走来的人打招呼的时候,其实说什么是次要的,重要的是通过这个行为确认自己的存在,并通过与他的联系确认自己是谁:我是他的同事、同学、邻居等。人际传播的第一个目的便是确认自己的身份,以及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二、我他的人际传播n如果就人际传播的研究进程看,早期的人际传播关注个人功效、工具性价值研究,现在开始关注传播如何造就人与人的个性、互动、合作、协商、对话机制等。申农、拉斯韦尔的传播模式,后来被经常
4、用于说明大众传播,其实它们是较早的关于人际传播的直线性模式。人际传播当然不是直线性的,于是第一个纠偏模式便是“奥斯古德施拉姆循环模式”它把申农的传播模式的两头即传播者和接受者变成了两个交谈的人。n首先发出讯息的人是“编码者”,接受讯息的人是“译码者”,“讯息”可以 是言语,也可以是非言语(眼神、手势、出示图画等)。如果译码者在理解发出的讯息,他就变成了“释码者”,尽管“释码”在多数情况下仅是一瞬间的事情。n美国传播学者丹斯(Frank Dance,1936)用螺旋上升和一个表示方向的箭头,试图说明:人际传播经过一轮又一轮的讯息交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交往的累进,扩大了传播双方的认知或达成某种协议
5、获得更多的交流话题,等等。n还有一种关于人际传播的“社会交换理论”。它的特点是借助经济学的概念,将其扩大到人际传播领域,认为人际传播之所以发生,取决于传播双方或多方所能获得的报偿与付出交往的代价大小的互换。n人际传播的目的,其实有多种动机的选择。但是当一个人富有吸引力的外界关系越来越多时,他的人际关系的不稳定性便容易暴露出来。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这时通常需要权衡利弊,进行选择,追求传播报偿的考虑会增多。n社会交换理论揭示了人际传播中追求回报或报偿的显在的或没有意识到的动机。交换论者认为,正是这种交往的动力,推动了人与人之间建立关系,并为持续交往提供了充分的价值依据。n以上各种关于人际传播
6、的理论,均忽略了人际传播的不同品质,因而主要关注的是“我他”之间的传播。这类传播中,“他”多少是陌生的,因而“我他”之间的传播的功利性就会强些;而“我你”之间的传播,就显得亲近了许多,因为“你”已经以“相识”作为无形的前提了。三、我你的人际传播n人作为传播者的五个特性:第一,人具有经验的独特性。人的经验可以通过符号的编码与传播同他人分享,但是这种交流永远是有限的,因为人的经验的独特性难以完全交换,对某些人生经历的体验。第二,人的精神世界的不可测量性。经验功能学派经常采用抽样调查和量化分析的方法研究传播现象,但是这种测量无法对人的情感、灵魂、精神等给出数据。第五,人的传播是言说的,可以为事物诉说
7、命名。如果人不称呼事物,它便什么都不是。(我国研究者王怡红补充了第六点,即人在传播中具有创造性,人可以建造个性化的交往。第三,传播中的人通常会有回应,而且能够经过选择以后来回应,这种回应与那种无生命事物的“反应”,其性质完全不同。第四,传播中的人具有反思的能力,这不仅指感知周围环境,而且还指反观这种感知。斯图尔特还以“人格”作为一种区分人际传播品质的标准,将人际传播划分为三类。n第一类是人格(personal)关系的传播。这种传播中交流者相互注视,认识个性的差异,充分表现出自我属性。n第二类是准人格(quasi personal)关系的传播。n第三类是非人格(impersonal)关系的传播
8、第二节 社会关系与人际传播n与大众传播相较,人际传播是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但这只是就人际传播的私密性而言,并不意味着人际传播不受社会关系的影响。人际传播的双方或多方不仅仅是独立的个体,其社会性及其对人际传播的影响始终是无法摆脱的存在。一、社会关系影响人际传播n如果总结一下“关系的讯息”的种类,那么可以归纳出以下三种:(1)社会角色的讯息。这种讯息在官本位和社会等级较为森严的社会中显得最为强大,而在强调人权意识的法治化国家则较弱。有一年春节晚会上,一个小品节目的内容是两个乘火车的人在车上用名片打牌,比谁手里的名片显示的级别或地位高。于是,党政级别、不同的社会身份和职务、受教育的不同等级和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传播学 纲要 陈力丹 第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