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传统文化.docx
《国学与传统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与传统文化.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国学与传统文化一、先澄清几个概念1、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一个古老的词汇。周易中已经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西汉时刘向说苑云:“圣人之治天下,先文德而后武功。反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是“文化”一词正式出现在文献中的最早记载。今天,我们通常使用的“文化”一词,最早是由日本翻译引进的“文化”是至今为止最难精确定义的一个概念。据统计,国内外有关“文化”的各种定义先后不下二百余种。综合这些定义,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泛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层面。而狭义的文化则特指精神文化
2、或其中的社会意识形态。概括地讲,自然的人化就是文化,文化是人类的本质显现。“文化”是与自然相对称的,它的本质是人的一种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如今,人们更倾向于将文化看作是一种生活方式。因此,大凡是与人,与人的生活有关的活动都是文化。文化就是“人化文化(CUltUre)本身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
3、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根据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的定义,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其核心是作为精神产品的各种知识,其本质是传播。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2、什么是传统传统,世代相传、从历史上沿革下来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艺术、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对人们的社会行为有无形的影响和控制作用。传统是历史发展继承性的表现,在有阶级的社会里,传统具有阶级性和民族性,积极的传统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保守和落后
4、的传统对社会的进步和变革起阻碍作用。3、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TraditiOnaICUItUre)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例如说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忠孝观念之类;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化遗产。传统文化主要是针对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言的。4、什么是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指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这就是文化传统所起到的作用。文化传统是本民族文化区别于他民族文
5、化的标志,也是保持文化统一性的根本因素。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作为历史遗传还具有保守性。文化传统是文化背后的精神连接链,是一个民族历史传承当中的文化链接,是贯穿始终的精神性的绳索,它包括传统遗存物、文化典范背后的精神规则,这种结构的规则包括信仰、价值和秩序。民族的文化传统,按照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的观点有大传统和小传统的分别,大传统指的是一个社会的主流文化形态,比如传统社会的儒家思想;小传统则是民间文化和民间信仰。中国社会的特点,是有长期的完善的民间社会,因此文化的“小传统”格外发达。但是,十年动乱时期对小传统的破坏最为严重,特别是社会公德、社会良知和社会伦理的被毁弃,后果是不堪想象的。
6、改革开放后,不光是知识界,领导者以及民众态度都是一致的,就是希望进入传统的重建过程,首先应该对传统“恢复记忆”。为什么是“恢复记忆”?因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已经忘记了自己的传统。二、关于国学、“国学,一词的由来及演变“国学”一词最早出自周礼周官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本义是指周代中央在王城设立的国家教育行政机构和学校。汉书、后汉书、晋书里面都有“国学的概念。可见,在中国历史上,“国学”这个概念是有的,但那时讲的所谓“国学”,是指“国家所立的学校”的意思。现在我们通常意义上所使用的国学的概念,发生的时间比较晚,大约在20世纪初期。1902年,黄遵宪在与梁启超的通信中,提到梁有创办
7、国学报的设想,黄遵宪认为在时间上梁启超的想法未必合适。这说明至少在1902年国学这个词就已经开始使用了。1905年,刘师培、章太炎、邓实等人创办国粹学报。邓实先生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国学也可以说是“民族国家之学”(国粹学报国学讲习记第19期)。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但主要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2、国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欧风美雨”“船坚利炮”有学者认为“国学”一词源自日本。江户时代(1603年1867年)中期,日本思想界一部分人,如荷田春满等提倡对日本的古代典籍进行研究,以探明本土固有的
8、文化,遂有“国学”之称。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风美雨”和“船坚利炮”的挟迫下,随着中西文化冲突的一步步加剧,中国文化更处于劣势,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在此时代背景下,为了保国保种,以章太炎为代表的国粹派提出“保存国学”、振兴国学的口号。3、章太炎:最早的“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是最有资格承当“国学大师称号的人,他对国学的产生与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1903年章太炎因“苏报案”被捕入狱,1906年出狱后逃到日本,当民报停顿的时候,他在东京办起“国学讲习所”讲起了国学,鲁迅、吴承仕等都曾前去听讲。章太炎第二次讲国学,是1913年至1916年被袁世凯软禁的时候,地点在北京钱粮胡同,北大许多教授去
9、听。第三次是1922年夏天在上海开办的系列国学演讲,申报为之配合,每次演讲都作报道,影响甚大。曹聚仁根据演讲记录整理成国学概论一书。章太炎晚年在苏州,又办起了国学讲习会。章太炎认为,国学是国家成立的根本,国学亡而国必亡,国学兴而国自立,国学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存亡相依。章太炎指出,国学是中国固有的学术文化的总称,它包括“经学、史学、哲学、文学章太炎的国学观很快被人们普遍接受,成为20世纪知识界对国学的基本看法。4、20世纪早期最重要的两个国学研究机构1922年北京大学成立国学门,1925年清华大学成立国学研究院。中国两所地位最高的现代大学,分别成立了国学专门研究机构,其影响不言自明。北大国学
10、门聚集了一批学者,其中章太炎先生的弟子不少,负责人是吴承仕,也招收了学生。出版的刊物叫国学季刊,胡适写的发刊词。北大国学门存在了四年时间,1927年停办。清华国学研究院有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四大导师,影响比北大国学门还大。后来的许多最著名的文史学者,如徐中舒、姜亮夫、王力、谢国桢、刘盼遂等,都是清华国学院毕业。清华国学院也存在了四年时间,1929年停办。(吴宓:真正的“国学大师”、“大师中的大师”):学衡杂志:“昌明国粹,融化新知”。5、国学的定义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说,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界定。原因在于国学的概念及其内容不是静态的、不变的,而是动态的、发展的
11、国学其实是一个时代的名词,学术大家们有的有所保留,连写国学概论的钱穆先生也说:“国学这个词前无承继,将来恐怕不容易成立马一浮也说过“国学”这个词不够恰当。张岱年说:“国学的名称起于近代,西学东渐,为了区别于西学,于是称中国本有的学术为国学。”总而言之,国学是指一国固有之学问也。6、国学的内容及宗旨国学的内容朱熹曾说过:“国学者,圣贤之学也;仲尼孟轲之学也,尧舜文武周公之学也意思是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的文化与学术。马一浮认为国学是“六艺之学”。“千年国粹,一代儒宗马一浮楷定“国学是六艺之学”六艺”即诗、书、礼、易、乐、春秋。马一浮在说明“国学是六艺之学时,依次谈了四点:六艺统诸子
12、六艺统四部;六艺统摄于一心;西来学术亦统于六艺。季羡林的“大国学”概念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在北京301医院接受采访时,高瞻远瞩的提出“大国学”的概念。他说:“国学应该是,大国学的范围,不是狭义的国学。国内各地域文化和56个民族的文化,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之内。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又共同构成中国文化这一文化共同体。”这是一种大一统式的“文化调和”。依照季羡林的观点,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学,东西南北,凡吾国域内之学,都可称为“国学”,即中华民国之学皆可称为“国学(以上文章摘录自董斌何谓“大国学及其宗旨和意义?)于丹、乾泉等人的“新国学”概念新国学即是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学 传统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