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法学习培训讲义.doc
《城乡规划法学习培训讲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乡规划法学习培训讲义.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学习培训讲义 第一章 城乡规划管理立法概况一、城市规划管理立法概况城市规划是城市人民政府为了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保证合理使用和节约使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所作的统筹安排和综合部署;是政府调控城市空间资源、指导城市发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国内外的实践证明,要把城市建设好、管理好,首先是要规划好。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进程中,城市规划处于重要的“龙头”地位。新中国成立后,城市规划工作的作用被越来越多的领导所认识。1952年9月,国务院召开全国城市建设座谈会,提出开展城市规划工作并设置相应城市规划管理机构。1956年
2、国家建委颁布了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使城市规划工作开始走上法制的轨道。1984年1月,国务院颁布了我国城市规划方面的第一部行政法规城市规划条例,为我国城市规划管理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1989年12月,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以23号主席令公布,自1990年4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城市规划和建设方面的第一部法律,对规范和加强城市的规划、建设与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颁布实施后,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于1993年通过了地方性法规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办法,于1997年批准了南宁市人大常委会制定了南宁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为广西和南宁市的城市规划
3、管理工作提供了更具体的法规依据。1996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国发199618号),2002年5月,国务院有发布了关于加强城乡规划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对城市规划法律执行的工作严格的、更高的要求。自1991年起,国家建设部也陆续颁布了一系列城市规划管理方面的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对城市规划编制管理、规划审批管理、规划实施管理、规划行业管理和规划监督管理等作了较为全面的规范。二、村庄和集镇规划管理立法概况1993年6月,国务院以116号令发布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的行政法规,对于依法加强村庄和集镇建设的管理
4、保障村庄和集镇建设的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97年12月,自治区人民政府以15号主席令发布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办法,对我区村庄和集镇的规划建设管理作了具体的规范。三、城乡规划的统一立法城市规划法和村庄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对于加强城市和乡村的规划、建设与管理,遏制城市和乡村的无序建设等问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就城市论城市、就乡村论乡村的规划制定与实施模式,已经不适应现实需要。为此,有必要制定统一的城乡规划法。2007年10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发布第74号主席令予以公布,自
5、2008年1月1日起施行,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同时废止,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也自然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以下简称城乡规划法或俗称“本法”)分总则、城乡规划的制定、城乡规划的实施、城乡规划的修改、监督检查、法律责任和附则7章,共70条。第二章城乡规划管理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管理体制一、城乡规划的指导思想和立法目的1、城乡规划管理的指导思想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城乡规划工作,强调城乡规划要在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先导和统筹作用,有效调控和引导城乡发展建设,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城乡规划法的指导思想是: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6、会的要求,统筹城乡建设和发展,确立科学的规划体系和严格的规划实施制度,正确处理近期建设与长远发展、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等关系,促进合理布局,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体现特色,充分发挥城乡规划在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统筹协调和综合调控作用。城乡规划管理总的指导思想和城乡规划法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2、城乡规划管理的立法目的城乡规划法第一条规定:为了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二、城乡规划管理的原则根据城乡规划法总则中的规定,城乡规划管理的主要原则有:1、因地制宜原
7、则。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在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中合理确定城市、镇的发展规模、步骤和建设标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原则,确定应当制定乡规划、村庄规划的区域。在确定区域内的乡、村庄,应当依照本法制定规划,规划区内的乡、村庄建设应当符合规划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鼓励、指导前款规定以外的区域的乡、村庄制定和实施乡规划、村庄规划。2、统筹协调原则。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
8、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并符合区域人口发展、国防建设、防灾减灾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的需要。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以及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的编制,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应当遵守土地管理、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的规定。3、依法公开原则。城乡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及时公布经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但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公开的内容除外。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遵守经依法批准并公布的城乡规划,服从规划管理,并有权就涉及其利害关系的建设活动是否符合规划的要求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查询。4、科学效能原则。国家鼓励采用先
9、进的科学技术,增强城乡规划的科学性,提高城乡规划实施及监督管理的效能。5、经费保障原则。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城乡规划的编制和管理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6、行政责任原则。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举报或者控告违反城乡规划的行为。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对举报或者控告,应当及时受理并组织核查、处理。三、城乡规划的管理体制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全国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第三章 城乡规划的制定一、城乡规划的含义本法所称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城市规划、镇规
10、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本法所称规划区,是指城市、镇和村庄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有关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中,根据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划定。二、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审批1、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和审批。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编制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用于指导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由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报国务院审批。省、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报国务院审批。省域
11、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应当包括:城镇空间布局和规模控制,重大基础设施的布局,为保护生态环境、资源等需要严格控制的区域。2、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审批。城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直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以及国务院确定的城市的总体规划,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其他城市的总体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报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其他镇的总体规划由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3、地方人大对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审议。对省、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编
12、制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总体规划,在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前,应当先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交由本级人民政府研究处理。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镇总体规划,在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前,应当先经镇人民代表大会审议,代表的审议意见交由本级人民政府研究处理。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报送审批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或者镇总体规划,应当将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或者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审议意见和根据审议意见修改规划的情况一并报送。4、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内容和期限。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内容应当包括:城市、镇的发展布局,功能分区,用
13、地布局,综合交通体系,禁止、限制和适宜建设的地域范围,各类专项规划等。规划区范围、规划区内建设用地规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水源地和水系、基本农田和绿化用地、环境保护、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以及防灾减灾等内容,应当作为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一般为二十年。城市总体规划还应当对城市更长远的发展作出预测性安排。三、城镇详细规划的编制、审批和备案1、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组织编制城市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镇人民政府根据镇总体规划的要
14、求,组织编制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镇总体规划的要求组织编制,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后,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2、详修建性细规划。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镇人民政府可以组织编制重要地块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四、乡规划、村庄规划编制和审批乡、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乡规划、村庄规划,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村庄规划在报送审批前,应当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乡规划、村庄规划应当从农村实际出发,尊重村民意愿,体现地方和农村特色。乡规划、村庄规划的
15、内容应当包括:规划区范围,住宅、道路、供水、排水、供电、垃圾收集、畜禽养殖场所等农村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公益事业等各项建设的用地布局、建设要求,以及对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防灾减灾等的具体安排。乡规划还应当包括本行政区域内的村庄发展布局。五、城乡规划编制活动的管理1、对规划编制单位的管理。从事城乡规划编制工作应当具备下列条件,并经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法审查合格,取得相应等级的资质证书后,方可在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从事城乡规划编制工作:(一)有法人资格;(二)有规定数量的经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注册的规划师(规划师执业资格管理办法,由
16、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人事行政部门制定);(三)有规定数量的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四)有相应的技术装备;(五)有健全的技术、质量、财务管理制度。编制城乡规划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标准。编制城乡规划,应当具备国家规定的勘察、测绘、气象、地震、水文、环境等基础资料。 2、对规划编制机关的管理。城乡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承担城乡规划的具体编制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应当根据编制城乡规划的需要,及时提供有关基础资料。城乡规划报送审批前,组织编制机关应当依法将城乡规划草案予以公告,并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公告的时间不得少于三十日。组织
17、编制机关应当充分考虑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并在报送审批的材料中附具意见采纳情况及理由。六、对规划审批机关的管理要求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批准前,审批机关应当组织专家和有关部门进行审查。第四章城乡规划的实施一、基本原则和要求1、基本原则。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量力而行,尊重群众意愿,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实施城乡规划。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应当优先安排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妥善处理新区开发与旧区改建的关系,统筹兼顾进城务工人员生活和周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村民生产与生活的需要。镇的建设和发展,应当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先安排供水、排水、供
18、电、供气、道路、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卫生院、文化站、幼儿园、福利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为周边农村提供服务。乡、村庄的建设和发展,应当因地制宜、节约用地,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引导村民合理进行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2、近期建设。城市、县、镇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近期建设规划,报总体规划审批机关备案。近期建设规划应当以重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中低收入居民住房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内容,明确近期建设的时序、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近期建设规划的规划期限为五年。3、新区开发。城市新区的开发和建设,
19、应当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时序,充分利用现有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严格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体现地方特色。在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以外,不得设立各类开发区和城市新区。4、旧区改建。旧城区的改建,应当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风貌,合理确定拆迁和建设规模,有计划地对危房集中、基础设施落后等地段进行改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以及受保护建筑物的维护和使用,应当遵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的规定。5、风景名胜区建设。城乡建设和发展,应当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风景名胜资源,统筹安排风景名胜区及周边乡、镇、村庄的建设。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应当遵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
20、务院的规定。6、地下空间建设。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应当与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遵循统筹安排、综合开发、合理利用的原则,充分考虑防灾减灾、人民防空和通信等需要,并符合城市规划,履行规划审批手续。7、特殊用地保护。城乡规划确定的铁路、公路、港口、机场、道路、绿地、输配电设施及输电线路走廊、通信设施、广播电视设施、管道设施、河道、水库、水源地、自然保护区、防汛通道、消防通道、核电站、垃圾填埋场及焚烧厂、污水处理厂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用地以及其他需要依法保护的用地,禁止擅自改变用途。二、规划行政许可管理1、选址意见书核发。按照国家规定需要有关部门批准或者核准的建设项目,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
21、权的,建设单位在报送有关部门批准或者核准前,应当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核发选址意见书。前款规定以外的建设项目不需要申请选址意见书。2、建设用地规划许可。(1)划拨地。在城市、镇规划区内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经有关部门批准、核准、备案后,建设单位应当向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建设用地规划许可申请,由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核定建设用地的位置、面积、允许建设的范围,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单位在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后,方可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主管部门申请用地,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批后,由土地主管部门划拨土地。(2)出让地。在城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城乡规划 法学 培训 讲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