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学电子讲义.doc
《城市经济学电子讲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经济学电子讲义.doc(5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城市经济学电子讲义城市经济学序 言内容体系一、研究对象二、城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三、城市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四、城市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五、谢文惠版城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六、谢文惠版城市经济学的特点七、城市经济学与城市规划专业 讲授:一、研究对象、城市经济、学科性质:应用科学:经济学基础理论为基础边缘科学:、学科地位和作用:是城市科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城市科学 :城市规划 城市地理学 城市经济学 城市社会学 城市生态学二、城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一)随“城市病”产生(讲述城市病)、现代意义的城市始于工业革命、二战后,出现“城市人口爆炸”,伴随出现“城市病”表现:地价昂贵 能源短缺 住房紧张 交通拥挤 供水
2、不足 环境恶化 失业上升 犯罪猖獗 贫穷悬殊 阶级矛盾尖锐3、 学术界探求医治“城市病”的历程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傅立叶(从人性和社会关系角度)“新协和村”、“法郎吉”企图营造“理想的永恒正义的王国”和“合乎人类理性的社会”。社会学家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希望通过合理规划,从工程技术角度解决城市问题。随后相继形成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 经济学家(美国,威尔帕.汤普森,),城市经济学导论第一本有别于一般经济学的城市经济专著,标志着城市经济学科的形成。对城市问题的探讨从单纯的工程技术领域的“治标”之术,拓展到社会经济领域,探求“治本”之良策。 (二)我国城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计划经济体制下,忽视
3、对城市问题的研究、年代引进、开创,目前尚处在发展中的初级阶段、我国城市经济学的神圣使命和发展动力构筑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城市经济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经济持续发展的内在规律,并做出科学论证。原因: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不同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也有别于完全市场经济三、城市经济学的学科性质(一)学科属性:既是以“经济学基本理论”为基础的应用科学;又是多学科、多层次融会综合的边缘科学。(二)学科地位:城市科学的一部分(三)课程性质:运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融合多学科的研究方法,揭示城市经济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和运行规律;分析其中的生产关系
4、经济结构和要素组织;对主要的城市问题作出科学解释;并为城市管理部门提供技术经济论证和社会经济决策的依据。四、城市经济学的研究范围 (一)宏观城市经济学:把城市经济看作一个整体(与乡村经济相对应),侧重于研究城市经济对国民经济和地区经济的影响与其相互关系。 (二)微观城市经济学:主要研究城市内部的经济现象,探讨城市内部的问题(交通、土地住宅劳动力等)。 (三)宏微观城市经济学:将城市经济划分为微观、宏观和城市公共部分,分层次、多方面进行综合研究。五、谢文惠版城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一)宏观城市经济部分、城市化普遍规律、我国城市化道路、经济区,城镇体系与中心城市 (二)微观城市经济部分 、城市经济
5、发展战略 、城市经济结构 、城市人口经济 、城市土地经济 、城市住宅经济 、城市基础设施经济、城市环境经济、城市财政与金融 (三)专题研究部分 、城市开发区的发展与建设 、城市现代化与国际化的思考 六、谢文惠版城市经济学的特点 (一)科学性:根据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结合国情学习和运用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基本理论以与西方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中的一些普遍肯定的理论与方法,在定性研究问题的基础上,加强定量分析与论证;在描述一般经济现象的基础上,加强国内外纵向和横向的比较研究,从而探求城市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与其科学原理。(二)实用性: 、运用邓论研究城市经济的各个方面,从宏观到微观进
6、行多层次的剖析。 、从经济学角度,综合分析与城市经济密切相关的社会和环境问题。(三)时效性: 、立足九五计划和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与时反映当前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有关理论和方针政策。 、与时反映出城市经济运行中的经验教训和热点问题。(四)针对性: 、从事城市经济研究、管理,规划和建设的领导者与专业干部 、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七、城市经济学与城市规划专业 (一)建立经济观念,掌握城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 (二)应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城市的经济结构和构成要素;研究城市经济合理运营的措施和方法;探讨解决城市问题的公共对策。(三)运用各种经济分析,对城市与其群体的发展过程和空间格局作出科学解释
7、和预测。(四)运用城市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解决城市规划、设计、管理和研究中的问题,并能对规划中的有关问题进行技术经济论证。(五) 提出社会经济对策,使学生在规划过程中更注重城市的社会经济活动与其规律。第一章: 城 市从经济学角度分析 内容体系第一节 城市的认识一、城市的经济学定义。二、城市产生的基础。三、城市的界定与我国的界定标准。四、城市的特征。五、城市的系统构成。六、城市经济的地位和作用。第二节 城市发展的历史与未来趋势一、城市发展的历史阶段与特征。二、城市发展的未来趋势。 讲 授:第一节:城市的认识一、城市的经济学定义:城市是国家经济、政治、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的中心;是现代工业和第
8、三产业集中的地方;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二、城市产生的基础:城市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细化和生产关系变革的结果,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一)经济基础:从生产力角度分析、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和畜牧业分离,形成以农业为主的永久性聚落。、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导致商品产生和货币的出现。、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业分离,出现商人阶层,进而出现固定的商品生产与交换的居民点城市的雏形。(二)社会基础:从生产关系角度分析 、生产力剩余产品私有制、私有制阶级(平等关系转化成依附关系)。、阶级国家城(统治者为自身利益,修城保护)“城”和“市”的结合、生产力发展商品生产发
9、达商品交换频繁,成为日常生活之必需,客观要求为商品生产提供一个安全通达,固定的环境。2、 治阶层、城内居民离不开商品交换。三、城市的界定与我国的界定标准(一)界定的标准 、人口规模标准:即人口的聚集程度和数量。 、人口密度标准:单位地域空间内聚居人口的密度。 、行政区划标准:以政府的规定或立法宣布的结果作为标准。以某一区域的历史、政治或行政地位作为是否设市的依据。、职业构成标准: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口比例。 (二)我国界定的标准:、设地级市的标准(教材)、设县级市的标准(教材)、设建制镇的标准(教材)四、城市的特征:以人为主体,以自然环境为依托,以经济活动为基础,社会联系极为紧密的有机整体;有自
10、身的成长机制和运行规律;与乡村比有鲜明的特征。(一)密集性物质与精神的密集、人的密集。 、物质和资本密集。、空间和活动密集。、文化密集:城市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主体;城市是精神文明的创造和汇集地(二)高效性:高效率与高效益(三)多元性:多功能与多类型、多功能:经济实体: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社会实体:城市是人活动的中心,应为居民提供安全的社会环境。 文化实体:城市应提供教育、科研、文化、娱乐等服务。物质实体:应提供方便于工作、居住、游憩和交通的综合设施。、多类型:主导功能不一、类型多样五、城市的系统构成:(教材)(一)城市大系统结构关系、自然系统:(城市地理学、城市环境学):自然条件:地形、地
11、貌、水文、地质、气象自然资源:水源、土地、矿藏、能源、农田、森林自然环境:环境本底、污染状况、稀释能力、经济系统:(城市经济学):生产部门:农业、工业、建筑业流通部门:交通运输、商业、贸易、金融服务部门:房地产、咨询、餐饮、饭店、其它服务、社会系统:(城市人口学、城市社会学):人口构成:性别、年龄、民族、文化、就业、宗教、婚姻社会组织:党政军机关、社会团体、企业、学校、街道社会治安:公安、检察、法院、司法、建设系统:(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土木工程学):主体设施:非为本市服务的工厂、学校、政府机关附属设施:住宅、商店、中小学、医院、文体设施基础设施:给水、排水、邮电、园林绿化、环境卫生(二)分析
12、城市系统 、城市是一个复合的、宏观的大系统,其复杂程度由社会分工的深化、细化程度决定。 、城市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大系统,“开放”是现代城市的突出特点。 、城市与地区、国家是点和面的关系。城市系统作为一个单元参与到地区和国家更大的系统中。启示:研究解决城市问题,决不能就城市论城市,而必须以系统论的观点,统筹考虑城市与乡村,城市和区域,城市和国家的关系。六、城市经济的地位和作用:(一)地位和作用: 城市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动与社会活动的中心,国民经济的一切活动,其主要阵地都在城市或城市地区。(二)城市与国民经济: 、唯有研究和掌握城市经济的运行规律,才能制定全国经济发展的大政方针。 、唯有搞活
13、城市经济,才能促使全国经济发展。第二节 城市发展的历史与未来趋势一、城市发展的历史阶段与特征:(一)前工业社会时期(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经济功能城市建设发展状况城乡关系手工业生产集中地;农产品集散地市政设施简陋;生活条件落后规模小;数量少消费性;城乡分离,相对封闭(二)工业社会时期(年工业革命二战):经济功能城市建设发展状况城乡关系机器大工业生产的中心;商业贸易中心市政设施完备;生活条件改善规模扩张;数量猛增城乡对立;差距拉大(三)后工业社会时期(二战后):经济功能城市建设发展状况城乡关系第三产业中心;功能多元。市政设施现代化;生活条件较优越规模数量稳定,形成大都市连绵区;成为人类主要聚居区
14、城乡融合;差别缩小。二、城市发展的未来趋势(信息时代):(一)解读下列名词:、信息高速公路:指数字化大容量光纤通信网络。它可将文字,声音,图象等多种媒体融为一体,进行高速度,自动化地信息传输。信息社会:信息高速公路的提出,标志着人类开始跨进门槛。信息化浪潮对城市的影响:推动城市建设、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迈向现代化的步伐。直接改变传统城市形态与功能,导致“智能城市”的出现。 、智能城市:即高度信息化和全面网络化的城市。具有高度的智慧和理性的思维;能够高效、可靠地指挥调度整个城市系统。城市基础设施系统(筋骨)城市(有机体)计算机网络(神经系统) 城市经济系统(血脉) 城市建筑环境系统(肢体) (二)
15、信息社会城市的特征:经济功能城市建设发展状况城乡关系信息流通、管理和服务中心城市信息化、园林化、宜人化超级城市裂解、中小城镇崛起城乡一体化第二章:城市化 原理、规律 内容体系第一节:城市与城市化一、城市化的涵义二、城市化的起源三、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类型(城市地理学)四、城市化的三种基本形式(城市经济学)五、城市化的类型(城市地理学)六、城市化的近域推进第二节: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与相关因素一、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农业、工业、第三产业)二、城市化的相关因素:(一)经济因素分析:、经济增长 、经济类型 、产业结构 、科技进步(二)人口迁移分析城乡人口迁移的系统分析模式第三节: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与近域推进
16、一、城市化发展的型曲线,二、城市化各阶段的主要差异三、城市化的近域推进第四节:城市化的基本形式与水平测度一、城市化的基本形势二、城市化的水平测度三、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类型第五节:影响城市化的经济规律一、集聚经济效益二、规模经济效益三、优位经济效益四、外部经济效益讲授第一节:城市与城市化(城市化概述)一、城市化的涵义(一)、不同学科的理解、人口学: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地理学: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社会学:农村生活方式转变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经济学:农村自然经济转变为城市社会化大生产的过程(二)城市化现象(表现)其内在动因是生产方式的转变,它实际上是由于生产力发展所导致的一系
17、列社会经济现象的组合。(三)城市化的涵义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的变革所引起的人类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改变的过程。二、城市化的起源城市化起源于工业化,而非城乡分离。工业化前,乡村在经济上统治城市,在城乡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农村居主导地位。工业化后,情况则相反。三、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类型(城市地理学)(一)正统城市化类型既有人口和非农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又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以上几点协调发展。(二)假城市化(过渡城市化) 只有人口和非农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而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即在城市中居住着大批没有城市化的人。(三)非正统城市化 只有城市文化
18、的地域扩散;没有或很少有人口和非农活动的地域集中;伴随有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乡村城镇化四、城市化的三种基本形式(城市经济学)依据“城乡关系空间格局”和“人口与非农经济活动”(一)集中型城市化、城市化初级阶段,占主导地位。、农村人口和非农经济活动不断向城镇集聚(二)分散型城市化、城市化的中、高级阶段,占主导地位。、原因 城市问题(城市环境和经济效益决定人口和资本的去留) 城市规划有机疏散成本下降(交通、通信提供条件) 、分类 外延型(连续型)飞地型(跳跃型)(三)就地型城市化 依成因分类:、资源发现和开发:平顶山、大庆、攀枝花、对外交通地位的建立:鹰潭,商丘、生产结
19、构(生活方式、居住方式)的变化:华西村、南街村、大邱庄五、城市化的类型(城市地理学)(一)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大城市为对象)、向心型(集中型)城市化:决策部门(政府机关、公司总部、银行),需要与服务对象进行直接交流的部门(文化、体育、娱乐设施),需要以稠密人流作为经营对象的部门(商店,酒楼),均具向城市中心运动,密集布置的特点;促使城市中心土地利用密度升高,向立体发展,形成中心商业事务区。、离心型(扩散型)城市化:需宽敞用地的,需防止灾害和污染的,需安静环境的,有特殊使命的部门均具有自城市中心向外缘移动扩散的特点;它导致城市外围的农村地域变质,城市平面扩大。(二)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城市 经济学 电子 讲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