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docx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docx(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第一局部说明一、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与要求货币银行学是中央播送电视大学开设的大专水平的课程,是电大金融类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财经学科相关专业的选修课,也是教育部确定的11门“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1、使学生对货币银行方面的根本理论有较全面的理解和较深刻的认识,对货币、信用、银行、金融市场、国际金融、金融宏观调控等根本范畴有较系统的掌握。2、使学生掌握观察和分析金融问题的正确方法,培养辨析金融理论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3、提高学生在社会科学方面的素养,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本课程的教学要求是:以马克思主义根本原理为指导,系统阐述货
2、币银行的根本理论及其运动规律;客观介绍世界上货币银行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务运作机制的最新开展;立足中国实际,努力反映金融体制改革的实践进展和理论研究成果,实事求是地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货币银行问题。二、与相关课程或教材的衔接为了完本钱课程108学时教学方案,除了学习货币银行学之外,还需选用唐旭教授等著金融理论前沿课题(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年版),整个学习过程将和货币银行学结合起来。第二局部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要求一、课时分配本课程课内学时108,电视学时18,计6个学分。本大纲将教学内容分为7个单元,共12章,各单元的内容可安排如下:第一单元:导言第二单元:货币与信用(1,2,3章);第
3、三单元:金融市场(4章);第四单元:金融机构与业务(5,6,7章);第五单元:国际金融(8章)第六单元:金融总量与宏观调控(9,10,11,12章)。第七单元:习题练习二、教学要求第一章1 .了解货币产生和开展的历史及其演变趋势;了解货币形式的演化。2 .从货币的起源与开展理解货币的本质;能正确辩析各种货币学说。3 .理解货币的各种职能;重点掌握货币职能的特点与作用。4 .了解货币制度的根本内容;理解货币制度演变的原因。重点掌握崛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现行信用货币制度的内容与特点。5 .准确识记本章的根本概念,掌握根本知识点。第二章1 .了解信用产生和开展的历史及其演变,重点掌握高利贷信用的特点作用
4、正确认识新兴资产阶级反对高利贷的斗争。2 .重点掌握信用与货币的关系。3 .正确理解现代信用与经济的关系,重点掌握现代信用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及其可能以出现的泡沫经济问题。4 .掌握现代各种信用形式及其特点,应用范围。5 .准确识记本章的根本概念,掌握根本知识点。第三章1 .了解利息的来源,了解中外经济学家对利息本质的理论;能从利息的来源揭示利息的本质。2 .掌握利率的划分标准及其主要分类,能应用单利法和复利法进行计算。3 .正确理解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了解西方经济学家的主要观点,掌握影响利率变化的主要因素及影响机理,能对我国影响利率的困素进行分析。4 .掌握利率的一般功能与作用,理解利率发挥
5、作用的环境与条件。5 .准确识记本章的根本概念,能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分析。第四章L准确识记本章的根本概念,掌握根本知识点。2 .了解金融市场的构要成素与分类方法,理解金融市场的地位与主要功能,掌握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特点。3 .了解金融工具的根本特性,掌握主要金融工具的种类,理解金融工具的发行价格和转让价格的形成,能应用公式计算证券行市,股价指数的收益率。4 .了解货币市场的构成与特点,掌握各子市场的主要功能与运作。5 .了解资本市场的构成与特点,掌握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的主要活动内容。6 .理解金融市场管理的涵义与意义,掌握市场管理的原则内容、管理机构与管理手段。第五章L准确识记本章的根本概念,
6、掌握根本知识点。2 .了解银行的产生开展及其特点,理解银行的特殊风险。3 .了解金融机构体系的一般构成与开展趋势,重点掌握银行性与非银行性金融机构的共性与特性。4 .了解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形成与开展,重点掌握改革以来金融机构体系的变化。弟八早L准确识记本章的根本的知识点,掌握根本概念及其运用。5 .掌握商业银行的职能,作用,类型与外部形式,理解商业银行的特点。6 .掌握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重点掌握其资产负绩业务。7 .了解原始存款、派生存款和存款货币的概念及其关系,理解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过程,掌握派生存款的制约因素。8 .了解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理论,重点掌握“三性方针。9 .理解西方国家对
7、商业银行的管理,掌握管理的内容,把握经营开展的动态。第七章L准确识记本章的根本概念,掌握根本知识。2 .了解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经济条条件,熟悉各国中央银行的开展历史,掌握中央银行的几种主要类型。3 .理解中央银行的性质与特点,重点掌握中央银行的职能。4 .能看懂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重点分析表内资产负债各工程的关系。第八章L准确识记本章的根本概念,掌握根本知识点。2 .了解外汇的含义和种类:掌握汇率的种类,能用直接和间接两种标价方法套算汇率;正确理解金本位制下和纸币流通条件下汇率的决定与调整问题。3 .了解国际收支的根本概念,掌握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构成及各工程的关系;理解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并
8、掌握调节失衡的主要方法。4 .了解国际储藏的概念与构成,理解国际储藏的作用,掌握国际储藏管理的原则方法。5 .了解金融国际化的主要表现,理解金融国际化的作用与影响。第九章L准确地识记本章的基体概念,掌握根本知识点。2 .理解货币需求的含义,把握宏观和微观分析的角度。了解西方各种货币需求理论,重点掌握马克思货币需求理论的精髓。3 .能对货币需求进行实证分析,重点分析影响我国货币需求的因素。4 .理解货币供给与供给量的概念,掌握货币供给层次划分的依据和各国的异同,了解货币供给内生变量与外生变量之争及意义。5 .掌握货币供给过程的特点与机制,能具体分析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会计算货币乘数,了解货币供给
9、新论的主要观点。6 .正确理解货币均衡与失衡的含义,掌握货币均衡的实现条件与机制,能具体分析影响货币均衡实现的因素,理解我国货币均衡的特点。第十章1 .正确理解通货膨胀的含义,掌握测定通货膨胀的主要指标,熟悉通货膨胀的常见分类,正确认识我国通货膨胀的特点。2 .正确区分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与深层原因,重点分析通货膨胀的深层原因。3 .了解西方学者对于通货膨胀经济影响的争论,重点掌握我国学者的根本共识,能从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分析通货膨胀的影响。4 .掌握治理通货膨胀的主要方案与对策,全面具体分析各种方案的适应表现。第HJ-1章L准确识记本章的根本概念,掌握根本知识点。2 .理解货币政策的含义与作用
10、重点掌握货币政策的目标及诸目标间的关系;了解西方货币政策目标理论,掌握我国现行的政策目标。3 .理解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作用与根本要求,熟知可作为中介指标的金融变量,了解西方学者关于中介指标的争论,掌握我国现行的中介指标。4 .理解政策工具的含义,熟练掌握各种政策工具的作用机制,重点掌握我国现行的政策工具。5 .理解传导机制的主要环节和西方学者的争论,重点掌握传导的时滞效应。6 .理解两大政策的一般作用与功能差异,能说明的政策搭配的必要性与组合方式,重点掌握我国两大政策协调配合的客观要求。第十二章1、准确识记本章的根本概念,掌握根本知识点。2、理解金融与经济之间的决定与反作用关系,重点理解现代
11、经济开展中金融的地位与作用。3、了解经济货币化的概念与含义,掌握货币化的衡量指标,重点理解货币化的作用及开展规律。4、了解开展中国家货币金融开展的特征,掌握金融压制论和金融深化论的主要观点,能正确辨析这两种论点。5、了解金融创新的含义、表现与特征,理解当代金融创新的成因,能正确分析当代金融创新的利弊与作用。第三局部教学内容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第一节货币的起源货币与现代经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关于货币的起源,古今中外有种种学说。(一)中国古代的货币起源说主要有两种观点:先王制币说与司马迁的货币起源说。先王制币说认为货币是圣王先贤为解决民间交换困难而创造出来的。司马迁的货币起源说认为货币是用来沟通产
12、品交换的手段。(二)西方货币起源说主要有创造创造说、便于交换说、保存财富说。创造创造说认为货币是由国家或先哲创造出来的。便于交换说认为货币是为解决直接物物交换的困难而产生的。保存财富说认为货币是为保存财富而产生的。(三)马克思的货币起源说科学地说明了货币产生的客观必然性。逻辑的线索:商品及其价值二重性与货币产生的联系历史的线索:货币是价值形态和商品生产、交换开展的必然产蝙物。第二节货币的形式币材:币材是指充当货币的材料或物品;币材须具备四个特点;币材沿着历史顺序开展演变:实物货币一金属货币一信用货币。实物货币:实物货币是以自然界存在的某种物品或人们生产的某种物品来充当货币。金属货币:以金属如金
13、银、铜等作为材料的称为金属货币;金属充当币材采用过两种形式。纸币:是国家强制发行流通的纸制货币符号。信用货币:信用货币是以信用活动为基础产生的,能够发挥货币作用的信用工具。信用货币的形式主要有商业票据、银行券和存款货币。银行券是银行发行的信用工具;存款货币是指能够发挥货币作用的银行存款;随着现代经济的开展,信用货币的范围不断扩大。第三节货币的本质西方的货币金属说认为货币是唯一的财富,货币等同于贵金属。西方的货币名目说认为货币是商品价值的符号,是观念的计算单位。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说通过分析商品,科学地分析了货币的本质,揭示了货币与其他商品一样,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货币与其
14、他商品是相对立的,是特殊的商品。因此,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还是核算社会必要劳动的工具。第四节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货币在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时,执行价值尺度职能。货币之所以成为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自身有价值。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由商品价值决定。货币单位是指以货币表示的价值计量单位,是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必须有的技术性规定。流通手段:流通手段职能指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交换的媒介。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量取决于商品价格、商品数量与货币流通次数。贮藏手段:贮藏手段是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的职能。自货币产生以来,货币贮藏形式也不断开
15、展变化。支付手段:当货币作为价值的独立运动形式进行单方面转移时,执行支付手段职能。在流通中,货币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交替发挥作用。在现代商品经济中,支付手段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但同时也可能产生消极影响。世界货币:货币超越国内流通领域,在国际市场上充当一般等价物,执行世界货币职能。马克思对世界货币的论述是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进行的。世界货币职能具体表现为国际市场上的支付手段、购置手段与财富转移手段。第五节货币制度货币制度是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货币制度的内容一般包括:(一)规定货币材料,即确定哪些商品可以作为币材。(二)规定货币单位,即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和货币单位的“
16、值。(三)规定主币和辅币:主币是一国流通中的根本通货,辅币是主币单位以下的小面额货币。(四)自由铸造、限制铸造,即金属货币流通下货币铸造权的规定。(五)有限法偿和无限法偿,即法律规定货币具有多大的支付能力。(六)准备制度。货币制度主要有以下几种:银单本位制是以白银为本位币的一种货币制度,历史悠久。金银复本位制是金银两种铸币被同时法定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金本位制是以黄金为本位币的一种货币制度,包括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一)金币本位制: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辅币和银行券可自由兑换成金币,黄金可以自由输出入国境。金币本位制:是一种比较稳定的货币制度,在资本主义开展过程中起到了促进作用
17、但随着资本主义的开展金币本位制的稳定因素遭到破坏。(二)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是残缺不全,不稳定的货币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是一种没有金属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以不兑现的信用货币为法偿货币。我国货币制度是人民币制度。人民币制度属于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由中国人民银行依法进行管理调控。第二章信用第一节信用及其产生信用是以归艮和寸利息为条件的借贷活动。信用是在私有制基础上产生的,贫富差异和剩余产品的出现是信用产生的条件。实物借贷与货币借贷是借贷活动的两种形式。信用与货币是两个不同的经济范畴,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二者的融合形成了金融范畴。第二
18、节信用的历史高利贷是以极高的利率为特征的一种借贷活动。高利贷之所以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得到广泛开展,是由当时小生产占主导地位的自然经济决定的。历史上反对高利贷的斗争。第三节现代信用及其作用现代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信用关系中的诸方面包括:(一)信用关系中的个人:作为一个整体,信用关系中的个人通常是资金结余单位。(二)信用关系的中企业:企业在信用关系中,既是资金供给者,又是资金需求者。(三)信用关系中的政府:政府在信用关系中的地位由政府的收支状况决定。(四)信用关系中的金融机构:金融机构的主要功能是信用媒介。(五)信用关系中的国际收支:国际收支的调节也离不开信用。信用对现代经济开展具有推动作用:但
19、在信用膨胀的情况下,可能导致泡沫经济。第四节现代信用形式商业信用(一)商业信用是指工商企业之间买卖商品时,以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二)商业票据是商业信用工具,可以流通转让,商品票据主要有期票和汇票两种。(三)商业信用在商品经济中发挥着润滑生产和流通的作用;商业信用的作用也存在着局限性。银行信用(一)银行信用是银行或其它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是现代经济中最主要的信用形式。(二)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具有密切的联系。国家信用是指以国家为一方的借贷活动,主要表现为国家作为债务人而形成的负债。消费信用是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直接用于生活消费的信用,主要有三种形式。国际信用是指一
20、切跨国的借贷关系或借贷活动。第三章利息与利息率第一节利息的来源与本质利息是借贷关系中由借入方支付给贷出方的报酬。考察利息的本质,须结合其来源进行分析。(一)马克思关于利息来源与本质的理论。利息就其本质而言,是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利润的一局部。(二)西方经济学家关于利息来源与本质的理论,大多脱离经济关系本身,无法揭示资本主义利息的真正来源与本质。(三)中国学者认为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利息来源于国民收入或社会财富的增殖局部。在现实生活中,利息被人们看作收益的一般形态,导致了收益的资本化。第二节利率的种类利率是一定时期内利息额同贷出资本额的比率。利率有两种计算方法:单利法和复
21、利法。利率按照不同的标准可或分为不同的种类。第三节利率的决定及影响因素关于利率的决定,也有着多种理论,其中马克思的利率决定论认为利息量的多少取决于利润总额,利息率取决于平均润率。西方的利率决定理论着眼于利率变动取决于供求比照关系,主要有三种利率决定理论。利率变化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经济因素、政策因素和制度因素。(一)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周期、通货膨胀、税收等对利率的影响。(二)政策因素指一国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汇率政策等经济政策的实施对利率影响。(三)制度因素主要指利率管制下的利率状况。我国利率的决定与影响因素主要有利润的平均水平,资金的供求状况,物价变动的幅度,国际经济环境与政策性因素等。(一)利
22、润的平均水平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利息也是由平均利润率决定的。(二)资金的供求状况指借贷资本供不应求时,借贷双方的竞争使利率上升;供过于求时,利率下降。(三)物价变动的幅度制约着名义利率水平的上下。(四)国际经济的环境指国际间资金流动、商品竞争、外汇储藏量及外资政策都会对利率产生影响。(五)政策性因素指利率取决于国家调节经济的需要,是实现经济目标的工具。第四节利率的功能与作用利率作为经济杠杆,具有五方面的经济功能,对经济发挥着重要作用。(一)利率的一般功能包括中介功能、调节功能、分配功能、动力功能与控制功能。(二)利率的作用表现在宏现经济与微观经济活动中。利率作用的发挥需要一定的环境与条件,包
23、括:(一)市场化的利率决定机制,即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利率水平;(二)灵活的利率联动机制,即一种利率变动,其它利率随之变化的联动关系;(三)适当的利率水平,即利率水平不宜过低或过高;(四)合理的利率结构,即合理的利率期限结构,行业结构与地区结构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要使利率充分发挥作用,应逐步进行利率市场化的改革。第四章金融市场第一节金融市场构成与分类金融市场的地位与功能(一)金融市场的地位:是整个市场体系中最根本的组成局部之一,是联系其他市场的纽带。(二)金融市场的功能:满足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投融资需求,促进资本的集中与转换。金融市场构成要素主要有四个。金融市场的分类:按交易工具的不同期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货币 银行学 教学大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