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学PPT课件.ppt
《儿童心理学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心理学PPT课件.ppt(7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第五章 情绪发展情绪发展第一节 情绪与儿童发展一、情绪及其组成成分情绪是个体对外部事物和内部需要的主观体验。成分主观体验生理唤醒行为成分言语表情音响、音速、音调等非言语表情面部表情体态表情生理成分情绪和情感也会引起生理反应,涉及广泛神经系统。不同情绪、情感的生理反应模式是不一样的。如满意、愉快时心跳正常;而恐惧或暴怒时,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呼吸加快等。测谎的原理来自于对情绪生理变化的测试。测谎的理论假定,欺骗所唤起的情绪反映是能够测出的。多导仪是用来测谎的仪器,它能够记录心率、血压、呼吸和皮肤电反映的变化,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分析,便能得出被试是否说谎的结论。3测谎仪及其记录4主观体验成分指
2、个体对不同情绪和情感状态的自我感受。不同情绪有不同的主观体验,这就构成了情绪情感的心理内容。如高兴和恐惧的内在感受不同,痛苦和惊奇的内在感受不同。行为成分情绪情感的外部表现通常称为表情,是情绪和情感状态下,身体各部位的动作量化形式。包括三种表情:面部表情、姿态表情、语调表情。5二、情绪与儿童发展1.情绪是早期儿童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人类新生儿依靠成人的抚育得以生存,他们从出生即落入与成人相互作用的情境中。母亲对婴儿物质需要的供给和婴儿生存需要得到满足的这一过程,是母婴交往的生物心理基础。通过成人与婴儿之间的情绪传递的漫长过程,婴儿身心得到发展并得到成熟。例如:盲童2.情绪是儿童应对社会生活的心理
3、工具儿童从出生即进入社会人际交往中。他们凭借拥有的表达情绪和接受情绪的先天能力,越来越主动地参与人际沟通,从而逐渐实现情绪的社会化;社会化情绪是儿童应对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心理技能。许多研究证明,婴儿与成人间良好的感情联结是婴儿成长中形成健康的情绪情感,养成乐观自信、勇于探索的个性,以及发展智能和良好社会交往技能的重要途径。3.情绪是儿童组织心理活动的心理工具情绪对儿童的认知活动起着促进或干扰的作用。无论感知、记忆或注意、思维,都影响情绪,同时受到情绪的调节。新鲜事物激发的兴趣诱导儿童进行视觉追踪、听觉定向和触摸动作。当新异刺激与他们原已形成的表象模式有轻微的不一致时,就会引起兴趣、好奇、惊异和
4、探索动作;而高度不一致则引起恐惧或威胁感而导致回避行为。情绪对认知具有组织作用。三、儿童情绪的测量1.生理测量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对恐惧面孔的知觉能激活左杏仁核(Morris,1996);对不良味觉刺激引起厌恶表情的正常被试,被记录到杏仁核FMRI抑制积极情绪时,左半球出现较多的电位活动;消极情绪时,右半球出现较多的电位活动。2.行为测量艾克曼的“面部肌肉活动编码系统(FACS,1976,1978)哪个是艾克曼真心的微笑?哪个是艾克曼真心的微笑?3.主观体验测量运用标准化的量表来测量被试的情绪体验,要求被试报告其直接感受的经验。词汇感情维量心境评定量表词汇
5、感情维量心境评定量表(请按你现在的感受选择下列的等级)(请按你现在的感受选择下列的等级)现在感受到现在感受到 无无 微微 中中 强强 极强极强 快乐快乐 1 2 3 4 5 1 2 3 4 5 接受接受 1 2 3 4 5 1 2 3 4 5 惊奇惊奇 1 2 3 4 5 1 2 3 4 5 惧怕惧怕 1 2 3 4 5 1 2 3 4 5 悲伤悲伤 1 2 3 4 5 1 2 3 4 5 厌恶厌恶 1 2 3 4 5 1 2 3 4 5 兴趣兴趣 1 2 3 4 5 1 2 3 4 5 愤怒愤怒 1 2 3 4 5 1 2 3 4 5第二节 情绪表达的发展婴儿情绪的发生“人类婴儿的感情性反应
6、是在生物遗传的基础上,从降生到人类社会环境中的第一个刹那间开始的。”儿童出生后即有情绪。如,新生儿或哭、或静,这就是原始的情绪反应。而且初生婴儿的情绪反应就已是分化的。伊扎德研究表明婴儿出生时已具有五种面部表情:惊奇、伤心、厌恶、最初步的微笑和兴趣。悲悲伤伤厌厌恶恶兴兴趣趣愉愉快快儿童情绪的表现与表达,总体上呈现以下发展趋势:(1)情绪表现的形式是从外显到内隐,即从明显的、外露的向不明显的、内隐的情绪表现发展;(2)情绪表达的内容从生理需要到社会性需要。一、最初的情绪表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认为,新生儿有三种非习得性情绪:爱、怒和怕。加拿大心理学家布里奇斯提出情绪分化理论,认为新生儿的情绪只是
7、一种弥散性的兴奋或激动,是一种杂乱无章的未分化的反应。通过成熟与学习,各种不同性质的情绪才逐渐分化出来。新生儿在3个月时,初生时的原始激动分化为两种矛盾的情绪状态,即痛苦和快乐;个体情绪发生时间表情绪类型情绪类型最早出现时最早出现时间间诱因诱因经常显露时经常显露时间间诱因诱因痛苦痛苦出生后出生后身体痛刺激身体痛刺激出生后出生后厌恶厌恶出生后出生后味刺激味刺激出生后出生后微笑微笑出生后出生后睡眠中的内睡眠中的内部过程节律部过程节律反应反应出生后出生后兴趣兴趣出生后出生后新异性、光、新异性、光、声或运动物声或运动物体体3个月个月社会性微社会性微笑笑3-6周周高频人语声、高频人语声、人的面孔人的面孔
8、3个月个月熟人面孔熟人面孔出现出现面对面玩面对面玩耍耍悲哀悲哀3-4个月个月治疗痛刺激治疗痛刺激7个月个月与熟人与熟人19情绪类型情绪类型最早出现时最早出现时间间诱因诱因经常显露时经常显露时间间诱因诱因愤怒愤怒2个月个月药物注射、药物注射、痛刺激痛刺激7-8个月个月身体活动身体活动受限制受限制恐惧恐惧7个月个月从高处降落从高处降落9个月个月陌生人出陌生人出现现新异物出新异物出现现害羞害羞1-1岁半岁半熟悉环境中熟悉环境中出现陌生人出现陌生人2岁岁熟悉环境熟悉环境中出现陌中出现陌生人生人轻蔑轻蔑1-1岁半岁半欢快情况下欢快情况下显示自己的显示自己的成功成功3岁岁欢快情况欢快情况下显示自下显示自己
9、的成功己的成功自罪感自罪感1-1岁半岁半抢夺别人的抢夺别人的玩具玩具3岁岁做错事做错事20二、儿童基本情绪的发展1.微笑微笑是婴儿的第一个社会性行为。婴儿微笑发展所经历的阶段:第一阶段:自发的微笑(0-5周)又称内源性微笑,婴儿最初的微笑是内源性的,可以在没有外部刺激的情况下发生。它通常发生在婴儿的睡眠中或困倦时,并且是突然出现,低强度的。此时这些微笑,无论是内源的还是诱发的,都是反射性的,而不是社会性微笑。有趣的是,即使在新生儿期微笑也存在性别差异,女婴自发微笑的次数比男婴多。内内 源源 性性 微微 笑笑第二阶段: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4周起)婴儿能够区分社会的和非社会的刺激,对人脸、人说
10、话的声音开始有特别的选择,明显对社会刺激笑得更多,出现了最初的社会性微笑。但还不能区分不同人。第三阶段: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6个月起)从3.5个月尤其是4个月开始,随着婴儿处理刺激内容能力的增强,他能够区别熟悉的面孔和其它的东西,开始能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微笑,出现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性微笑。2.哭泣第一阶段:生理-心理激活(出生1个月)新生儿的哭泣通常由饥饿、痛或一般身体不适所致。第二阶段:心理激活(1个月起)假哭这种哭泣通常意味着婴儿想得到注意或照看。当婴儿得到注意或照看时,“假哭”就会停止。第三阶段:有区别的哭(2个月到22个月)这种哭泣是一种社会行为,反映出儿童的
11、某种需要。3.害怕(1)对人的害怕怯生(2)对物及情境的害怕与恐惧婴儿见到陌生人是否害怕的影响因素有:父母是否在场环境的熟悉性陌生人的特点抚养者地多少婴儿与母亲的亲密程度婴儿接受的刺激学步走的孩子怕痛,怕带给他们痛的体验的人;幼儿期的儿童害怕具体的东西,如狮子老虎等;学龄儿童害怕学业失败。三、儿童复合情绪的发展基本情绪是进化的产物,为人类和其他物种所共有,复合情绪则是人类有别于其他物种的一个显著特征。复合情绪又称次级情绪,是在基本情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情境以及个体对社会情境的认知和评价再复合情绪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1.自我意识情绪的发展自我意识情绪是个体在具有一定自我评价的基础上
12、通过自我反思而产生的情绪,是将自我卷入情绪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包括内疚、羞耻、尴尬、妒忌、自豪等等。刘易士等认为,自我意识情绪是与认知过程结合在一起的,自我意识情绪的发展要以认知能力的发展为前提:第一,个体必须内化一系列标准规则和目标。第二,个体必须具有自我意识。第三,个体还必须将自我与标准、规则和目标做比较,以决定自己的成功与否。2.移情的发展移情指知觉到他人的情绪体验,并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也就是对他人情绪产生共感的反应。霍夫曼提出了移情发展的阶段模型:(1)阶段1:物我不分的移情阶段(0-1岁):移情在一定程度上是在与成人接触中自发地发生的,它像是一种模仿。也就是说,他人的情绪表情对婴儿
13、来说是与情境相混合的一种感受,婴儿尚不能区别他人的感受和自身感受的差异。严格的说,1岁前的婴儿还没有同情。第一阶段是整体移情(globe empathy),儿童通过情绪感染,获得他人情绪苦闷的信号,自己也感到不愉快。(2)阶段2:自我中心性的移情阶段(1-2岁)这种水平的移情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的基础上,随着儿童开始区分自己的身体和外在物体,但尚不能理解情绪的主观性特点时,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而产生同情。即儿童知道别人是苦闷的,但他们只有在自己也感到苦闷时才作出同病相怜的反应。当他们对难过的妈妈产生同情而表示安慰时,常常是按自己被安慰的方式来进行。(3)阶段3:认知的的移情阶段(2、3岁开始)2岁
14、以后的幼儿逐渐学会对他人的情感和感受发生敏感,同时可以采用情绪语言描述别人和自身的情绪体验。儿童开始认识到他人与自己的情绪是不同的。(4)阶段4:超越直接情境的移情阶段(童年晚期以后)。在儿童晚期产生对他人的超时空的概念,从而形成了对某人或某情境的感受和移情。儿童对他人体验的真正移情开始发展。个体逐渐体会到他人的内心情绪状态3.情绪表达规则的获得情绪表达规则知识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获得的、用以指导特定社会情境下的情绪表达,使之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规则。这些规则规定了在特定的情境中,应该表达哪些情绪,不应该表达哪些情绪。情绪表达规则往往与个体所处的文化有关,它要求个体抑制在自身的真实情绪体验,而做
15、出与情境相匹配的情绪表现。研究发现,3岁儿童开始显示出一定的掩饰真实感受的能力。情景设想:你的爸爸妈妈很早以前许诺你要带你去公园玩你非常期待,可到了周末,你爸爸妈妈说不能陪你了。你会如何?艾克曼提出了四种常用的情绪表达策略:弱化指减小真实情绪表现的强度;夸大指提高情绪表现强度;平静化指面部没有表现,很平静的样子;掩饰指表现不同于真实情绪性质的表情。第三节 情绪理解的发展 一、情绪理解的含义情绪理解是指儿童理解情绪的原因和结果的能力,以及应用这些信息对自我和他人产生合适的情绪反应的能力。情绪理解的内容包括表情识别、情绪情景识别、混合情绪理解、情绪表现规则和情绪调节策略知识等。徐琴美(2006)认
16、为情绪理解可以分为对情绪状态的理解和对情绪过程的理解两部分。二、情绪理解的发展1.表情识别的发展Nelson 等人提出,面部表情的识别能力反映出儿童能通过情绪表情推测他人内部心理状态的能力。表情识别的研究主要是使用面部表情图片,图片包括线条画和照片。Nelson 等人用习惯化-去习惯化序列的面部表情,考察了婴儿对这些面部表情识别的发展顺序。Izard 根据眼睛、鼻子等重要线索编制了“表情辨别整体判断系统”(Affex),产生兴趣、高兴、惊奇、伤心、生气、厌恶、轻蔑、害怕和羞愧等九种面部表情让儿童识别。这个系统包括表情持续的时间和反应时,它为辨认表情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全面的情况。孟昭兰等人也借鉴
17、这种方法探讨了我国婴儿的面部表情模式。Denham发展了用于 24 岁儿童的高兴、伤心、生气和害怕的表情识别方法。具体操作是向儿童呈现表情图片,让儿童用言语命名这些表情;让儿童从四种表情图片中指认出相应的表情。结果表明,儿童指认表情的能力优于命名表情的能力,指认和命名高兴情绪的能力优于消极情绪。在消极情绪中,害怕是最难识别的表情,甚至对于成人也一样。实验研究结果:他人面部表情的模仿他人面部表情的模仿费尔德研究研究对象:出生3天的婴儿研究内容:让婴儿近距离看模特3种表情 (惊奇;高兴;伤心)研究结果:婴儿出现模仿行为图中的a,b,c中的婴儿,年龄只有23周,他已能模仿成人的吐舌头、张嘴和噘嘴动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儿童心理学 PPT 课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