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区域卫生规划(2).docx
《“十五五”区域卫生规划(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区域卫生规划(2).docx(4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十五五”区域卫生规划为进一步优化全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建立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省“十五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的通知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26-2030年。一、发展基础(一)发展现状“十四五”时期,我市着力构建覆盖城乡所有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从扩总量、优结构、转职能、强能力等方面着手,不断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有力维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L医疗卫生资源总量持续增长。截至2025年底,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5707所,其中医院130所(三级医院6所、二级医院37所、一级医院65所、
2、未定级医院22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551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9所,乡镇卫生院210所,村卫生室4005所,门诊部、诊所和医务室1237所),专业公共卫生机构63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9所、妇幼保健机构18所、卫生监督机构17所、急救中心2所、血站2所、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5所),其他卫生机构3所。医疗卫生机构实有床位27545张,比2015年增长28.35%,其中医院21554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5143张、专业公共卫生机构848张。卫生人员35500人,较2015年增长24.69%,其中医院21655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1249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2484人、其他卫生机构112人。每
3、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及医护比,与2015年相比分别从5.01张、1.76人、1.48人、1:0.82增长到6.69张、2.63人、2.30人和1:0.84o2 .医疗卫生机构布局与结构不断优化。进一步加强公立医院建设,基本实现每县建有2所县级公立二级医院(含中医院),医联(共)体覆盖所有公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村医“空白点”全部消除,乡镇卫生院与集体办村卫生室实现乡村一体化管理,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全市9家市级医院已与北京11家医院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天坛医院、安贞医院与市第一医院共建脑科中心、心脏中心等一批京张合作项目取得显著成绩
4、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崇礼院区成功获批第一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为保障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提升区域医疗服务水平提供有力支撑。3 .中医药守正创新迈出新步伐。中医药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市中医院、万全区中医院纳入三级医院管理,3所市级综合医院和5所专科医院建成标准化的中医科、中药房;85%的县级综合医院建立了标准化的中医科、中药房,县级妇幼保健院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130所乡镇卫生院、26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国医堂,建成中医特色示范村卫生室3084所。2017年7月,涿鹿县中医院被评为全省首批标准化中医院建设单位。4 .群众健康水平显著提高。覆盖全体城乡居民的基本
5、公共卫生服务内容不断丰富,从12项拓展到31项,人均补助从40元提高到74元。全市17.24万因病致贫返贫人口摆脱贫困,实现贫困人口“有地方看病、有人看病、有制度保障看病”的目标。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7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下降至8.97/10万、1.35%0、1.59%o,主要健康指标均达到预期目标。(二)主要问题我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品质、多样化健康需求相比,还存在一些弱项。全市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占比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优质医疗资源与北京、天津以及石家庄存在较大差距,全市优
6、质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老城区,县级医疗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区域之间分布不够均衡。重大公共卫生保障机制需进一步健全,重大疫情防控救治能力还有待加强。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短缺、专业能力有待提高,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协作机制尚不健全,人员、技术、设备、数据和信息联通共享水平不高,医防融合不充分,中西医互补协作格局尚未形成。(三)面临形势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人民群众高品质健康服务需求不断增长以及疾病谱的变化,特别是慢性病人群不断增长,精神疾病、心理疾病呈上升趋势,全方位全生命周期保障全民健康的任务尤为艰巨和迫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鼠疫等传统烈性传染病威胁仍然
7、存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有发生,要求我们要进一步筑牢底线思维,加快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全面提高防控和救治能力。此外,我市“一带两翼、一主三副多点”的城镇空间结构逐步形成,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要求我们按照人口分布新变化调整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为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布局进一步加速提供有力支撑。“十五五”期间,我市将聚力建成“首都两区”、打造“一翼”,高标准推进冬奥筹办工作,促进后冬奥时期持续健康发展,推动京张同城化发展,坚持承接疏解与优化布局并重,加快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
8、及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为引领,以提高卫生健康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为核心,紧紧围绕“首都两区”“一翼”功能定位,全面建设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动发展方式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服务体系从规模数量增长转变为质量效益提升、机构之间从“自主发展”转变为“整合协作”,推动城乡居民享有便捷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构筑起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有力屏障。(二)基本原则1 .坚持统筹规划,分级管理。按照市级统筹、县区负责的工作定位,根据人口规模与密度、地理交通条件、
9、疾病谱等因素,统筹规划全市医疗卫生资源,遵循省级、市级、县级、基层配置梯次,分级制定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标准,实现服务体系综合绩效整体提高。2 .坚持需求导向,平战结合。以人民健康需求为导向,合理确定医疗卫生机构的数量、规模、布局,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既立足平时需求,又充分考虑重大疫情防控需要,健全设施设备标准,提高平急结合和快速转换能力,保障公共卫生安全。3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强化政府对卫生健康的组织领导、投入保障、管理监督责任,加大公立医疗机构建设力度。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依法开办医疗卫生机构,满足群众多层次、多元化需求。4 .坚持提质扩能,
10、公平可及。提高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实现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显著扩容下沉。加快优质医疗资源区域均衡布局,缩小县域间、人群间资源配置和服务水平差距,促进健康公平。5 .坚持系统整合,协调发展。强化改革创新的突破和先导作用,突出预防为主、以基层为重点、中西医并重,坚持软件硬件协同发力,强化资源共享和分工协作,加快构建医防融合、上下协作、医养结合、全人全程的系统性连续性服务模式。6 .坚持借力发展,把握机遇。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机遇,围绕市域外就诊率较高的疾病,主动与京津知名医院对接,寻求各种形式的合作,提升区域内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进一步降低市域外转诊率。(三)发展目标到2030年,基本形成与我
11、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功能定位相匹配,城乡统筹、功能互补、连续协同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显著提升,公立医院进一步实现高质量发展,基层普遍具备首诊分诊和健康守门能力,特色鲜明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以“一老一小”为重点的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全市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更加充裕、均衡,区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初步打造成冀西北、京西北区域医疗卫生高地,与京津及石家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差距持续缩小,进京就医压力有效缓解,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和获得感大幅提升。“十五五”时期全市医疗卫生资源要素配置主要指标指标类序指标别号1人均预期寿命(岁)
12、健康水平2健康预期寿命(岁)3每千人口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数(人)公共卫生4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达标率5生物安全二级(P2)实验室数量(个)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置感染性疾病科6(%)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发7门诊(发热诊室)的比例(%)891O11医疗服务12131415中医药服务161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人)每千常住人口药师(士)数(人)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人)医护比床人比(卫生人员)每千人口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每千人口公立医院中医类医院床位数(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国例(%)每
13、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4重点人群健康8服务1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9(%)三、总体布局与资源配置医疗卫生资源主要包括机构、床位、人力、设备、技术、信息与数据等。优化全市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市级及以上医疗卫生资源布局主要服务于建设“首都两区”“一翼”功能定位,县级及基层医疗卫生资源按照常住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合理布局。(一)机构全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以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等为主体,以失能(含失智)老年人、婴幼儿等特殊人群健康照护设施等新型服务机构为补充,面向全人群,提供疾病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服务。L医院。医院分为公立医院和非公立
14、医院。其中,公立医院分为政府办医院和其他公立医院。(1)公立医院。公立医院主要提供疾病诊治,特别是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症的诊疗服务,承担人才培养、医学科研和健康教育、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指导等任务,承担法定和政府指定的公共卫生服务、突发事件的医疗处置和紧急救援、医疗支援等任务。省办及以上医院。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崇礼院区打造成以“运动损伤、急诊急救、运动康复”为特色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重点发展运动医学科、骨科、康复医学等学科,满足冬奥会和重大冰雪赛事医疗服务保障需求,辐射京冀晋蒙四省市周边区域,大幅缩小与北京优质医疗资源的差距,有效缓解进京就医压力。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2所
15、三级综合医院,主要向京西北区域提供急危重症、疑难病症诊疗和专科医疗服务,接受下级医院转诊,并承担医学教育、人才培养、医学科研及法定和政府指定的公共卫生服务、突发事件医疗处置和紧急救援、医疗支援等任务。市办医院。全市设置12所市办医院(含优抚医院),其中综合医院3所、中医院1所、中西医结合医院1所、专科医院7所。市办医院主要向设区的市区内居民提供综合性或专科医疗服务,接受下级医院转诊,并承担人才培养和一定的科研任务以及法定和政府指定的公共卫生服务、突发事件的医疗处置和紧急救援、医疗支援等任务。市第一医院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与北京知名医院联合重点打造脑科中心、呼吸疾病诊疗中心和心脏中心,大力发展肿
16、瘤科。市第二医院力争建成以骨科为主要特色的三级综合医院。崇礼医学中心(崇礼区人民医院)打造成以运动医学科、骨科、康复医学为特色的高水平综合医院。市中医医院创建成具有鲜明中医特色的三级中医医院,支持市中医医院发展老年病科。市第五医院转型为以肛肠科、消化内科为特色的中西医结合医院。市第四医院发展成以眼科、耳鼻喉科为特色的三级专科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发展成服务全市妇幼儿童的三级专科医院。市传染病医院发展成以治疗各类传染病为主的高水平专科医院。市沙岭子医院发展成以精神心理疾病为主的三级精神病专科医院。市优抚医院发展成以康复科、老年科为特色的二级康复医院。市肺科医院建成以治疗结核病为主的高水平二级甲等专科
17、医院。市口腔医院建成以治疗口腔疾病为主的高水平二级专科医院。县办医院。每个县(区)原则上设置1所县办综合医院(经开区不设置区办综合医院),全市共设置20所县办综合医院,其中宣化区设置2所、万全区2所。每个县(区)原则上设置1所县办中医类医院,全市共设置14所县(区)办中医类医院,其中宣化区设置2所。规划期内,原则上不再新增其他县办公立医院。县办医院主要承担县级区域内居民的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急危重症抢救与疑难病转诊、培训和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相应公共卫生服务职能以及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等工作。规划期内,怀来县、张北县、蔚县的县级人民医院争取达到三级医院水平。其他公立医院。规划期内,中煤煤
18、矿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医院转制为非公立医院,开滦(集团)蔚州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医院进行转制或合并;保留市建设职工医院、市轻工职工医院、北方学院附属校医院、市监狱医院4所其他公立医院。(2)非公立医院。非公立医院可提供基本医疗,与公立医院形成有序竞争;可提供高端服务,满足非基本医疗需求;可提供康复、老年护理等紧缺医疗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医疗服务需求。优先支持社会力量在医疗资源薄弱区域以及眼科、骨科、口腔、妇产、儿科、肿瘤、精神、医疗美容等专科和中医、检验等领域,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及互联网医院。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包括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室、诊所
19、门诊部等。(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每个街道办事处范围或3万至10万居民规划设置1所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以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护理、康复治疗、康复训练等综合服务,并受县(区)级卫生健康部门委托,承担辖区内的公共卫生管理工作,负责对城市居民小区卫生站的综合管理、技术指导等。2000人(含)以上的小区单独设置1所卫生站;不足2000人的小区按照“就近相邻、每2000人至少设置1所”的原则联合设置卫生站。小区卫生站以辖区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主要负责组织动员小区居民,特别是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最低生活保障居民等重点人群,开展家庭医
20、生签约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参与小区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完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交办的基本医疗等其他服务。(2)乡镇卫生院。乡镇卫生院分为中心卫生院和一般乡镇卫生院,每个乡镇设置1所标准化建设的政府办卫生院。乡镇卫生院负责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以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护理、康复治疗、康复训练等综合服务,并受县(区)级卫生健康部门委托,承担辖区范围内的公共卫生管理工作,负责对村卫生室的综合管理、技术指导和乡村医生培训等。乡镇卫生院对集体产权村卫生室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中心卫生院除具备一般乡镇卫生院功能外,还应开展普通常见手术等,着重强化医疗服务能力并承担周边区域一般乡镇卫生院的技术指导。(3)村卫
21、生室。每个行政村设置1所卫生室(乡镇卫生院所在地可不设置)。村卫生室在乡镇卫生院的统一管理和指导下,承担行政村范围内人群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普通常见病、多发病的初级诊治、康复,传染病报告监测等工作。(4)其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所设置不受规划布局限制,实行备案制管理。门诊部及其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实行准入管理。3.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原则上由政府主办,主要包括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妇幼保健机构、急救中心(站)、血站、专科疾病防治机构等,主要提供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职业病、地方病等疾病预防控制和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院前急救、采供血、食品安全标准宣教、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
22、估、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食品营养、出生缺陷防治等公共卫生服务。(1)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深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科学设置市、县(区)两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合理界定功能职责。(2)妇幼保健机构。市、县(区)两级各设置1所政府举办、标准化的妇幼保健机构,全市共设置16所县(区)办妇幼保健机构,其中经开区、塞北管理区、察北管理区不设置区办妇幼保健机构。妇幼保健机构是具有公共卫生性质、防治结合的公益性事业单位,负责为妇女、儿童提供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并承担辖区内妇幼健康服务业务管理和技术支持工作。除承担保健、医疗工作任务外,妇幼保健机构还应协助同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开展区域业务规划、科研培训、技术推
23、广及对下级机构的指导、监督和评价等工作。妇幼保健机构应当与辖区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稳定的业务指导和双向转诊关系,与其他医疗卫生机构和相关科研教学机构建立技术协作机制。(3)血站。设置市中心血站,各县(区)至少设1个固定采血点。市中心血站主要承担市内无偿献血者招募、血液采集与制备、临床用血供应,以及医疗用血业务指导和血站质量控制与评价等职责。(4)急救中心(站)。急救中心(站)按照市区服务半径不超过5公里、农村地区服务半径10-20公里合理布局。设置独立的市急救中心,急救中心下设若干急救分站。有条件的县(区)设置1所急救中心(站),条件尚不具备的县(区)依托区域内综合水平较高的县(区)办医院设
24、置县(区)级急救中心(站)。急救中心受本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的委托,负责指挥、调度本行政区域内急救资源,开展伤病员的现场急救、转运和重症病人途中监护,积极开展航空医疗救护。(5)专科疾病防治机构。设置省鼠疫防治所和市地方病防治所。省鼠疫防治所主要负责制定、实施全省鼠疫防治规划,承担鼠疫的监测、分析、风险识别和研判,鼠疫信息网络平台运行,国家鼠疫应急演练基地的培训、演练任务,鼠疫应急处理队伍建设,负责鼠疫防治重点县鼠疫监测和实验室质量控制,全省开展鼠疫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医疗卫生人员培训指导。市地方病防治所负责协助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制定和落实地方病防治规划,建立地方病防治协作网络,抓好地方病防治宣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 区域 卫生 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