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调查数据库更新技术规范》(报批稿).docx
《《国土调查数据库更新技术规范》(报批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土调查数据库更新技术规范》(报批稿).docx(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ICS07.040CCSP85T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行业标准XXTXXXXX-XXXX代替XX/T国土调查数据库更新技术规范TechnologicalspecificationofupdatingIandsurveydatabase(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报批稿)在提交反馈意见时,请将您知道的相关专利连同支持性文件一并附上。XXXX-XX-XX发布XXXX-XX-XX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发布目次前言III引言IV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和定义14 总则14. 1数学基础14.2 调查分类24.3 计量单位25县级数据库更新流程25. 1调查界线调整25
2、2 内外业调查25.3 更新数据包制作25.4 更新数据质量检查26调查界线调整26. 1国界线、零米线调整27. 2县级行政界线调整26.3调查界线预更新37内外业调查37 .1内业调查38 .2外业调查38更新数据包制作39 .1基本要求310 2境界与行政区更新411 3土地利用要素更新512 4城镇村等用地更新613 5其他要素更新614 6汇总统计615 7更新数据包生成79更新数据质量检查716 1检查方法717 2检查内容718 主要成果818.1 增量数据成果818.2 表格成果818.3 文字成果811地(市)级、省级、国家级数据库更新流程8附录A(资料性)国土调查数据库更
3、新示例9A.1境界与行政区要素更新示例9A.2土地利用要素更新示例18A.3城镇村等用地更新示例20参考文献30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提出。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全国地理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30)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冯文利、白晓飞、张嘉、杨地、张小桐、姜开勤、尚梦佳、李亚南、王刚武、曾巍、周连芳、李琪、梁耘、辛丽璇、滕学伟、张贵钢、刘茂国、王建锋
4、胡小华、陈红兵、朱秀丽、宋英赫、骆昌鑫、刘建华、何禾、解琳、耿冲、王欣欣、顾威、王昊、陈晓娣、向光娅、陈贤萍、张鹏。国土调查数据库更新是掌握国土调查数据现势性的重要基础,为保障国土调查数据库更新成果的质量,确立年度国土调查数据库更新的技术要求和方法,制定本文件。国土调查数据库更新技术规范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国土调查数据库更新的流程和方法。本文件适用于年度国土变更调查中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开展数据库更新工作。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
5、于本文件。TD/T1055-2019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规程TD/T1058-2020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县级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TD/T1083国土调查数据库更新数据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 1更新基本单元updatebaseunit两个时点国土调查要素叠加所形成的最小变化对象。4. 2增量数据incrementaldata记录年度国土变更调查空间要素的变化信息,由要素更新过程层和要素更新层组成。要素更新过程层为更新基本单元的集合,记录要素的变更前和变更后属性;要素更新层反映要素变更后的空间和属性状态。5. 3增量更新incrementalupdate利用增量数据对国土
6、调查数据库进行更新的过程。3.4更新数据包updatepacket用于国土变更调查成果更新与上报的数据包,包含年度国土利用变化信息、统计报表等内容。4总则4. 1数学基础4. 1.1坐标系统大地基准: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6. 1.2高程系统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7. 1.3投影方式采用高斯一克吕格投影,同时采用1:2000、1:5000,1:10000比例尺标准分幅图或数据按3分带。4.2 调查分类土地分类按照TD/T1055-2019中附录A.2和国土变更调查技术规程要求执行。4.3 计量单位长度单位采用米(m),保留一位小数;面积计算单位采用平方米(in?),保
7、留两位小数;面积统计汇总单位采用公顷(ho?),保留两位小数。5县级数据库更新流程5.1 调查界线调整县级调查单元国界线、零米线或县级间行政界线发生变化的,需调整调查界线。在上一年度国土调查数据库基础上,依据相关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进行境界与行政区预更新及控制面积更新,形成国土调查行政区预变更成果,经自然资源部审核通过后,作为县级本年度国土变更调查的界线和控制面积。5. 2内外业调查以县级行政区为单位,利用遥感监测、地籍调查、不动产登记、建设用地审批、临时用地审批、设施农用地备案、土地征收等各类用地管理信息成果,通过计算机自动判读、内业判读、外业实地调查举证,查清土地利用变化情况。5.3 更新
8、数据包制作根据内外业调查成果开展数据库变更,按照TD/T1083要求,形成国土调查县级增量数据成果。以县级行政区界线和控制面积为基准,汇总本县级行政区域内的各类统计报表。利用国土变更调查县级数据库质量检查软件生成县级更新数据包。5.4 更新数据质量检查采用计算机自动检查和人机交互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国土调查县级增量数据成果进行质量检查,包括:有效性、完整性、规范性、一致性检查4个方面。6调查界线调整6.1 国界线、零米线调整6.1.1国界线、零米线调整后,自然资源部下发省级控制界线和控制面积。依据省级控制界线和控制面积,省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应调整和控制本省范围内的县级行政区界线和面积,并将调整
9、后的县级行政区界线和控制面积报自然资源部备案。6.1.2根据省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下发的县级行政区界线和控制面积,涉及国界线、零米线调整的县级调查单元,县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应计算每一个行政区更新基本单元的面积。6.1.3国界线、零米线变化引起行政区范围新增的,以行政区更新基本单元的面积为控制,计算新增范围内的地类图斑面积。6.1.4国界线、零米线变化引起行政区范围减少的,行政区减少部分的调查面积由其范围内的地类图斑的图斑面积汇总得到;涉及地类图斑分割的,应重新计算图斑椭球面积,并以原图斑面积对分割后图斑进行控制,计算得到分割后图斑面积。6.1.5县级行政区控制面积计算见公式(1):调整后行政区控
10、制面积=调整前行政区控制面积-行政区灭失面积+行政区新增面积(1)6.2,1县级之间发生行政区界线调整的,省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依据自然资源部下发的省级控制界线和控制面积,对本省范围内的县级行政区界线和面积进行控制,并将调整后的县级行政区界线和控制面积报自然资源部备案。县级以下行政区界线调整的,应依据主管部门行政区域界线调整的批准文件在国土变更调查增量数据成果中直接调整。6.2.2 根据省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下发的县级行政区界线和控制面积,县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应计算每一个行政区更新基本单元的面积。6.2.3 涉及县级之间行政界线变化的行政区和村级调查区,变更后调查面积和更新基本单元的变更面积由其范
11、围内的地类图斑的图斑面积汇总得到;涉及地类图斑分割的,应重新计算图斑椭球面积,并以原图斑面积对分割后图斑进行控制,计算得到分割后图斑面积。6.2.4 县级行政区控制面积计算见公式(2):调整后行政区控制面积=调整前行政区控制面积-调出面积+调入面积(2)6.3调查界线预更新县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开展调查界线预更新,逐级向自然资源部报送行政区预变更矢量成果,具体要求如下:a)行政区更新层,应填字段包含行政区代码、行政区名称、调查面积、计算面积、描述说明;b)行政区更新过程层,应填字段包含变更行为、变更面积、变更前标识码、变更前行政区代码、变更前行政区名称、变更前调查面积、变更前描述说明、变更后行政
12、区代码、变更后行政区名称、变更后调查面积、变更后描述说明。7. 内外业调查8. 1内业调查县级调查单元以最新的县级行政区范围为调查范围,将自然资源部下发的国土利用变化信息提取成果、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国土利用变化信息补充提取成果、自然资源一张图中的用地管理信息矢量数据,以及相关自然资源日常管理信息,叠加最新年度遥感影像,采用计算机自动判读和人工判读相结合的方式,提取各类国土利用变化信息,制作外业调查工作底图。9. 2外业调查对外业调查工作底图上内业无法判读或疑问图斑,实地逐图斑核实地类,调绘图斑边界,记录变化图斑的权属、细化类型、种植属性等各类属性信息的变化情况;对影像未能反映的新增地物进行补
13、测;确定上一年度国土调查数据库中的城镇村等用地、推土区、光伏板区、拆除未尽区等单独图层范围变化情况。县级调查单位在开展外业调查时,对需举证的图斑地块实地拍照举证。8更新数据包制作8.1基本要求8. 1.1更新方式8. 1.1.1境界与行政区、土地利用要素和城镇村等用地要素(均不含注记)应采用增量更新,记录更新层和更新过程层(更新过程层不含行政区界线层和村级调查区界线层)。增量更新记录本年度年初与年末两个时点间的变化,不应记录同一地区一年内多次变更的中间变化过程。8 .1.1.2定位基础、海洋要素、地貌、遥感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永久基本农田要素、其他土地要素(不含城镇村等用地要素)、自然保护地类
14、要素、城镇开发边界要素、生态保护红线要素采用整图层更新。9 .1.1.3注记要素均采用整图层更新。10. 1.2.1数据属性结构符合TD/T1083的要求。8.1.2.2空间数据拓扑关系应符合国土调查县级数据库更新成果质量检查规则规定的技术要求。8.1.3变更行为8.1.3.1灭失 录图形消失的行为,变更行为代码为“0”,更新过程层中变更后属性均为空。包括以下3种情况: 国界线、零米线变化,导致行政区、村级调查区和地类图斑消失; 行政区界线、村级调查区界线消失; 城镇村等用地消失。8. 1.3.2属性变化记录要素图形未发生变化,除标识码和图斑编号外至少有一项属性发生变化的行为,变更行为代码为“
15、1”。9. 1.3.3图形变化记录要素分割、合并的行为,变更行为代码为“2”。10. 1.3.4新增记录图形新增的行为,变更行为代码为“3”。包括以下3种情况: 国界线、零米线变化,导致行政区、村级调查区和地类图斑新增; 行政区界线、村级调查区界线新增; 城镇村等用地新增。8.1.3.5无变化无变化指要素图形、属性都没有变化,作为更新基本单元的相关要素参与数据库更新的情况,主要为行政区界线和村级调查区界线,变更行为代码为“4”。8.1.4标识码空间要素标识码的编排遵循以下要求:a)标识码是同一空间要素的唯一标识;b)空间要素变更行为是图形变化或新增的要素,变更后重新编排标识码,且不应与数据库中
16、变更前、变更后所有要素的标识码重复;c)变更行为是属性变化的要素,若县级行政区代码发生变化,变更后重新编排标识码,否则继承原有标识码;d)无变化的要素,继承原有标识码。8.1.5面积计算椭球面积、调查面积、图形面积计算按照TD/T1058-2020中4.4的面积计算要求执行。8.2境界与行政区更新8.2.1一般要求8.2.1.1行政区、行政区界线、村级调查区、村级调查区界线采用增量方式更新,以参与变化的最小对象为更新基本单元。8.2.1.2境界与行政区发生变化时,提取对应的变化对象,记录变更行为和变更前、变更后属性。8.2.1.3国界线、零米线变化,导致行政区和村级调查区新增的部分,变更行为记
17、录为新增,变更前属性值为空,变更后属性为变化后属性值;国界线、零米线变化,导致行政区和村级调查区减少的部分,变更行为记录为灭失,变更前属性继承上年度属性值,变更后属性值为空。8.2.1.4仅县级行政区代码发生变化的,行政区和村级调查区变更行为记录属性变化,变更前后调查面积应保持一致。8.2.1,5县级之间行政区划调整,若行政区和村级调查区图形未发生变化,变更行为记录为属性变化;若行政区和村级调查区图形发生变化,变更行为记录为图形变化;行政区调出的部分,变更前属性继承上年度属性值,变更后属性值为空;行政区调入的部分,变更前属性继承上年度属性值,变更后属性采用调整后行政区属性值。8.2.1.6行政
18、区、村级调查区变更面积由其范围内地类图斑的图斑面积汇总得到。8.2.1.7更新后行政区、村级调查区的调查面积之和应与经自然资源部审核备案的县级行政区控制面积一致。8.2.1.8行政区和村级调查区范围未发生变化,变更前后调查面积应保持一致。8.2.1.9行政区更新过程层中“变更前行政区代码”和“变更前描述说明”属性值相同的要素,变更面积之和应与上年度基础数据库中相同属性值要素的调查面积相等,空间范围应保持一致;“变更后行政区代码”和“变更后描述说明”属性值相同的要素,变更面积之和应与行政区更新层相同属性值要素的调查面积相等,空间范围应保持一致。8.2.1.10村级调查区更新过程层中“变更前坐落单
19、位代码”和“变更前描述说明”属性值相同的要素,变更面积之和应与上年度基础数据库中相同属性值要素的调查面积相等,空间范围应保持一致;“变更后坐落单位代码”和“变更后描述说明”相同的要素,变更面积之和应与村级调查区更新层相同属性值要素的调查面积相等,空间范围应保持一致。8.2.1.11行政区界线、村级调查区界线变更行为包括新增、灭失和无变化。行政区、村级调查区新增的部分对应新增行政区界线、村级调查区界线;行政区、村级调查区灭失的部分对应灭失行政区界线、村级调查区界线;行政区界线、村级调查区界线发生图形或属性变化时,灭失原有界线,并新增变更后界线;行政区界线、村级调查区界线未发生变化时,原界线应保持
20、不变。8. 2.2更新示例境界与行政区要素更新示例参见附录A中A.1。8.3土地利用要素更新8.3.1一般要求8. 3.1.1地类图斑采用增量方式更新,以参与变化的最小对象为更新基本单元。8.2.2.2 地类图斑发生变化时,提取对应的变化对象至地类图斑更新层和地类图斑更新过程层,记录变更行为和变更前、变更后属性,并根据变更信息,生成土地变更一览表,内容和结构应符合国土变更调查技术规程要求。8.2.2.3 国界线、零米线变化,导致地类图斑新增的部分,变更行为记录为新增,变更前属性值为空,变更后属性为变化后属性值;国界线、零米线变化,导致地类图斑减少的部分,变更行为记录为灭失,变更前属性继承上年度
21、属性值,变更后属性值为空。8.2.2.4 行政区、村级调查区变化,导致地类图斑的图形发生变化,变更行为记录图形变化;行政区、村级调查区变化,导致地类图斑仅发生标识码、图斑编号、坐落单位代码、坐落单位名称、权属单位名称、权属单位代码发生变化但图形未发生变化的,变化对象不应提取至地类图斑更新层和更新过程层,变化信息记录在土地变更一览表中。8.2.2.5 1.5地类图斑更新过程层中变更前标识码相同的要素,变更面积之和应与上年度基础数据库中相同标识码要素的图斑面积相等,空间范围应保持一致;变更后标识码相同的要素,变更面积之和应与地类图斑更新层相同标识码要素的图斑面积相等,空间范围应保持一致。8.2.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土调查数据库更新技术规范 国土 调查 数据库 更新 技术规范 报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