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2).docx
《“十五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2).docx(8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十五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目录第一章理清现状,把握发展新形势第一节发展基础第二节发展机遇第三节发展挑战第二章务实创新,科学谋划新思路第一节指导思想第二节基本原则第三节主要目标第三章精准定位,提升稳产保供能力第一节稳定粮食产能第二节优化重要农产品供应第四章提质增效,大力发展精细农业第一节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第二节增强产业融合发展能力第三节提升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第四节强化质量兴农支撑行动第五节加快推进农业品牌建设第六节健全现代农业经营服务体系第五章优化环境,推动建设精美农村第一节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第二节促进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管控提升第三节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第四节开创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新局面第
2、五节强化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第六节持续完善乡村治理体系第六章提升技能,加快培育精勤农民第一节大力培养现代高素质农民第二节全力扶持农民创新创业第三节着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第七章巩固发展,持续保障农村民生第一节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第二节推动重点帮扶地区乡村振兴第三节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第八章深化改革,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第一节积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第二节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第三节强化城乡融合发展要素支撑第四节完善城乡消费互通渠道第九章强化领导,健全工作推进机制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第二节强化法制保障第三节动员社会参与第四节注重考核评估附件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五五”规划项目储备汇总表“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
3、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我省科学谋划推进“三农”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大力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期。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我市农业农村现代化,特编制本规划。第一章理清现状,把握发展新形势第一节发展基础“十四五”以来,我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紧围绕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
4、2025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89.26亿元,比“十二五”期末增加84.31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430元,比“十二五”期末增加5631元。一、农产品供给能力稳步提升“十四五”以来,我市依托良好的资源禀赋,不断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明显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为“十五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25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275万亩,总产量112.11万吨,分别比“十二五”期末增加0.8万亩、4.31万吨;全市园林水果种植总面积117.26万亩,总产148.4万吨,分别比“十二五”期末增加8.86万亩、31.6万吨;蔬菜种植面积104.71万亩,总产
5、235.83万吨,分别比“十二五”期末增加8.71万亩、41.13万吨;茶叶种植面积31.78万亩,总产2.43万吨,分别比“十二五”期末增加11.98万亩、093万吨;水产养殖面积16.4万亩,总产10.77万吨,产量与“十二五”期末基本持平;出栏猪163.74万头,肉类总产24.59万吨,肉食供给有效保障。二、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一是新型经营体系逐步完善。加快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至“十四五”期末,全市累计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分别为3家、152家(全省第一)、440家,比“十二五”期末分别增加2家、65家、118家。努力推进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至
6、十四五”期末全市录入家庭农场6929家,比“十二五”期末增加6077家;农民合作社4787家,比“十二五”期末增加1024家。全面落实高素质农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累计培育8348人,比“十二五”期末增加6294人。二是农业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至“十四五”期末,累计有135个农产品获得省名牌产品(农业类)认证,比“十二五”期末增加122个;193个产品入选“粤字号”农业品牌目录(含确认或备案入库);梅县金柚、大埔蜜柚等14个农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18个农产品获地理标志认证;大埔蜜柚、梅县金柚、平远脐橙入选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加大优势特色农产品宣传推介攻势,柚先后亮相央视、上
7、海滩、广州塔,与首都航空公司联手打造“柚号”。柚、嘉应茶、蕉岭富硒稻米及平远橙等入选“粤字号”区域公用品牌百强榜,其中柚以227.5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列百强榜榜首。三是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扎实推进。“十四五”期间,省和国家启动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以来,我市依托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努力争取获得支持。至“十四五”期末,建立了市丝苗米、柚,梅江区茶叶、蔬菜,梅县区金柚,大埔县蜜柚、茶叶,丰顺县茶叶,五华县茶叶、丝苗米,蕉岭县丝苗米,兴宁市丝苗米,平远脐橙、南药共14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数量位居全省前列,获得省级财政资金支持8亿元;梅县区以金柚产业为主创建了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全市建立了国家级金柚优势特色
8、产业集群1个。四是农业科技和设施装备水平不断提升。积极引进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十四五”期间共确定市农业主导品种69个和主推技术38项。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2025年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53.05%,水稻综合机械化率72.6%,分别比“十二五”期末提高7.66和11个百分点。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灌排、机耕道路等耕作条件大大改善,“十四五”期间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达五是农业绿色发展能力持续增强。认真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积极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十四五”期间全市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3.8虬强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十四五”期末全市
9、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0%以上,规模化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98.43%。大力推进水产健康养殖示范,累计创建省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县1个,省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21家,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35家。六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和农业执法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资产品监管,守牢安全底线,至“十四五”期末,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达98%以上。试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建立实施主体名录数据库。加强动物检疫和疫病监测,加大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力度,积极开展“大清洗、大消毒”消毒灭原行动,非洲猪瘟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七是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步伐加快。加快推进“一村一
10、品、一镇一业”提质扩面,“十四五”期间我市281个村获得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支持,数量居全省第一;158个村、19个镇获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镇认定,15个村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引进糖度分拣分级生产线、柚昔提取生产线、热环干烘生产线等,扶持发展金柚等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量和加工水平进一步提升。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至“十四五”期末,全市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个,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14个,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5个,省农业公园4个。三、农村面貌发生重大变化以“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和“美丽美好家园”城乡环境大提升行动为抓手,全域铺开
11、进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至“十四五”期末,全市所有行政村完成基础整治任务,90%以上的村庄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40%以上村庄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推进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7个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共覆盖35个行政村162个自然村17075户73729人,累计已投入9.31亿元,项目完工率86.62%。积极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设,不断提升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水平,全市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率达100%,村庄保洁覆盖面达100%,分类减量35%以上。推进“厕所革命”,全市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99.93%,按实际需求完成农村公共厕所新建、改建任务。全市有9940个自然村基本实现雨污分流、污水排放
12、管道收集或暗渠化,占比87.68%。四、农村综合改革迈出新步伐不断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积极探索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的有效实现形式,至“十四五”期末,全市承包地流转面积77.89万亩,流转率44.2%o巩固土地确权颁证成果,完成档案数字化47.35万册,数字化率98%o蕉岭县被评为全国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典型地区单位。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蕉岭县、梅江区、丰顺县基本完成国家和省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任务。至“十四五”期末,全市所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全面完成登记赋码发证任务,完成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界定257.34万人,87个集体经济组织完成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量化或份额量
13、化,改革时点量化资产14317.86万元,颁发股权证13445本。稳步推进乡村治理,梅县区松口镇大黄村、蕉岭县广福镇广育村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典型经验”。深入推进“万企帮万村”行动,全市1342家市内外企业结对帮扶1761个行政村,总体帮扶位居全省前列。五、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果全力攻克最后堡垒,巩固提升脱贫质量,2016年至2025年全市累计筹集精准扶贫资金43.75亿元,投入42.7亿元。至“十四五”期末,全市53180户145032名建档立卡相对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49个省定相对贫困村已全部有序退出,全市建档立卡有劳动力相对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090元,比2016年增长30
14、2%;省定贫困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745元,如期全面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第二节发展机遇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导各地各部门有序分类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推进乡村振兴指明了新路径。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细化工作重点、实化政策举措,并部署推进一系列重大工程、重大计划和重大行动。202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长远方向、振兴思路、具体任务、相关支持政策。中华人民
15、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的颁布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提供了法律保障。国家乡村振兴局、省乡村振兴局等各级政府乡村振兴局相继成立,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推进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二、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政策扶持力度加大我市是全国重点革命老区,省唯一全域属原中央苏区范围的地级市。国家、省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发展革命老区和原中央苏区的政策措施,比如省促进革命老区发展条例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动我省革命老区和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意见以及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和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同时,省重视研究省际交界地区发展工作,
16、我市也将探索建设粤闽赣苏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振兴发展先行区,苏区振兴省际合作有望进一步深化。这些法规、政策、措施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民生改善、财政资金、项目规划建设、政策扶持等方面,为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的振兴发展、绿色发展提供了有力指导和支撑,也为我市农业农村工作争取更多的国家级和省级政策支持、项目支持、资金支持、人才支持等提供了依据,对我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三、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特别是珠三角历来是我市农产品的主要销区和农民工的主要输出地。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及相关政策的深入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在现代产业体系、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开放融
17、合及优质生活圈等方面,将实现高质量高水平发展,必将进一步辐射带动粤东西北地区在资源、市场、人才、资金、信息、产品等要素的便捷高效有序流动、优化配置,为进一步拓宽我市农产品产销对接与合作,建立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发展农业农村休闲旅游业和食品加工业,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民工就业增收,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与平台。我市专门出台市服务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该意见指出,立足“所长”,打造湾区最美“后花园”、建设湾区生态“康养地”、打造湾区特色“体验场”、建设湾区后方“大农场”,积极推动生态优势变为服务融入大湾区的产业优势。第三节发展挑战一、“三产”融合发展不足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足,三次产
18、业融合程度低、层次浅,产业链条短。种养业细碎化经营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农产品品质保障能力不足,优质产品比例不高,品牌影响力不够,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产品传统型的初粗加工多,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少,缺乏吞吐量大的加工企业,全市主要农产品加工率较低;农产品流通体系不够完善,农村电商参差不齐,农产品市场拓展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休闲农业基地大多品位不高,档次低,差异性不够,特色不浓,吸引力不足,综合收益受限。二、农业农村人力资源匮乏农村人才总量不足,农业、科技、文化、经济管理及社会公共管理等领域人才较少,结构不合理,专业分布不均衡。农业技术、经营管理等人才缺乏,高端人才、领军人才尤其紧缺,特别是
19、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难于满足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需要,导致有些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管理乏力、经营困顿,市场开拓能力不足、停滞不前。人才培养主体较为单一,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机制体制需要进一步破解。农村劳动力老龄化日趋严重,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力度加大,导致农业生产基地用工困难,特别是季节性集中用工更为困难。三、乡村建设任重道远农村发展受到农业成本上升和价格“天花板”挤压、工资性收入增长乏力等因素影响,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任务艰巨,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差距仍在扩大;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有待加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任重道远;城乡基
20、础设施、公共服务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要素双向合理流动机制还不健全;村庄空心化、农民和村干部老龄化等现象日益突出,基层党组织建设有待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强化。第二章务实创新,科学谋划新思路第一节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立足新发展阶段,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为总方针,以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体制机制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型格局中优化农业农村发展布局,以发
21、展精细农业、建设精美农村、培养精勤农民为统领,引领全市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着力提升区域城乡改革发展的整体性、协同性,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更有活力,走特色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道路,确保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阶段性重大进展,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奋力迈进全省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第一方阵。第二节基本原则一、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党管农村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强化农业农村发展制度供给。二、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实现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作为全市上下
22、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统一认识、统一步调,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加快补齐影响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短板。三、坚持农村高质量发展准确把握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乡村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坚守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不改变、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松动。严格保护农村生态环境、耕地面积和耕地质量。高质量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美丽乡村、打造品质乡村生活。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和发展不平衡等特征,挖掘乡村特质,坚持因地制宜,规划先行、分类实施、典型引路,突出个性发展和差异化发展。四、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按照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
23、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把融合发展作为主线,加快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重塑城乡关系。全面推进产村人融合、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文化融合、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实现农业农村发展大融合。五、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充分发挥农民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促进农民职业化、非农化、市民化,调动广大农民参与农业农村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把保护和增进农民根本权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根本,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六、坚持生态绿色发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同步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和生态建设,加大节能减排力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 农业 农村 现代化 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