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4).docx
《“十五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4).docx(6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十五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第一章紧抓机遇迈步新征程1一、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成效显著1(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效益稳步提升1(二)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新成效2(三)乡村产业新业态发展生机蓬勃3(四)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5(五)城乡融合发展奠定坚实基础6(六)脱贫攻坚任务全面高质完成7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仍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8三、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迎来良好发展机遇9第二章科学谋划总体战略布局11一、指导思想11二、规划原则11三、战略定位13(一)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渔业经济发展新引擎13(二)打造与国际化接轨的高品质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14(三)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现代都市精品农业示范区14四、总体布局
2、15(一)东部:现代农业会展和特色乡村休闲旅游区15(二)西部:现代都市农业和城乡融合示范引领区16(三)海岛:现代海洋牧场和滨海特色精品休闲旅游区.16五、发展目标17(一)农业现代化走在全省前列17(二)精美农村建设取得重点突破18(三)精勤农民培养迈出坚实步伐18(四)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建立健全18第三章做好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1一、产业定位21(一)稳定优化基础产业21(二)重点打造优势特色产业21(三)做大做强战略新兴产业22二、产业空间布局23(一)“五园”24(二)“两带”28(三)“一渔港”30三、产业发展规划30(一)优化优质农产品稳产保供30(二)推动“蓝色粮仓”高质量
3、建设24(三)引导名特优新水果和特色花卉产业集聚发展32(四)加快现代特色农产品加工流通体系构建32(五)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引领建设34第四章全面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36一、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平台高质量建设36(一)培育百亿特色优势产业集群36(二)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园能级提升行动36(三)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提质扩面37(四)推进渔港经济区建设37(五)加快美丽渔场建设38二、建设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体系39(一)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质量39(二)促进多元主体融合发展40三、提升农业科技支撑产业能力40(一)发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平台作用40(二)加强O现代种业发展中心和广州国家现
4、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分中心建设41(三)加强先进适用科学技术推广应用42(四)创新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42(五)全面实施数字化转型行动42四、深入实施农业绿色发展43(一)建立健全绿色农业标准体系43(二)实施水产绿色养殖行动44(三)开展农田清洁生产44(四)加快治理农村生态环境突出问题45五、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45(一)构建农产品精细加工体系45(二)建设优化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46(三)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提质升级行动46(四)培育乡村新经济新业态47(五)提升“珠字号农业品牌47六、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49(一)创新区域农业合作机制49(二)构建农产品安全便利流通体系49(三)坚
5、持“走出去”“引进来战略49第五章打造高质量大湾区美丽乡村50一、推进美丽乡村建设50(一)全域实施“五大美丽”行动50(二)分类收集处理农村生活垃圾50(三)开展生活污水治理攻坚51(四)高质量推进农村厕所革命51二、促进乡村特色风貌提升52(一)规范推进农房管控和风貌提升52(二)统筹村庄规划和盘活乡村资源53(三)提升美丽乡村景观品质53三、修复保护乡村生态系统54(一)完善田园生态系统54(二)保护与修复海洋渔业水域生态环境54(三)健全生态保护长效机制55(一)盘活农村土地资源64(二)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65(三)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65(四)全面深化“村改居”综合配套改革66二、
6、推动更多城乡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66(一)强化农业农村用地供给保障66(二)强化人才流动保障67(三)创新金融支农机制67三、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基础设施一体化69(一)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69(二)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69四、创建省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71(一)打造乡村振兴模式71(二)建立健全城乡产业协同发展体系72第八章健全规划顺利实施机制73一、做好组织保障73二、强化资金投入73三、加强法治建设74四、强化督查考核74五、注重宣传推广75附件:76附图:80第一章紧抓机遇迈步新征程一、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成效显著“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市以习近平新时代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按照省委省政府“1+1+9”工作部署,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总抓手,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对标最高最好最优,全力建设与粤港澳大湾区相匹配的美丽乡村,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一体化,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效益稳步提升“十四五”时期,市农业总产值与农业增加值呈现逐年增加趋势,实现了渔业产业较高幅度的增长。2025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09.66亿元,年均增长1.6%,其中渔业产值82.46亿元,年均增长7.86%;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三者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由2015年的16:11:63调整
8、为14:2:75o2025年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提高,突破3万元大关,达到31119元,同比增长7.0%,增速和全省一致,比全国高0.1个百分点。从收入结构上看,仍以工资性收入为主,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69.58%,且呈上升趋势;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呈现平稳微升,家庭经营性收入呈先降后升趋势。城乡收入比由2015年的1.87:1微升到2025年的1.88:1(详见附图14)o(二)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新成效“十四五”期间,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稳步提升,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3.91%,农业发展由要素依赖加速向创新驱动转变。一是农业园区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农业产业呈现出“多园驱动、
9、特色引领”的发展格局。全市高度重视农业园区经济的发展,出台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方案市关于扶持乡村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投入2.4亿元创建斗门区白蕉海妒、金湾区黄鳍蜩、金湾区特色水果园艺作物、斗门区休闲农业4个现代农业产业园(成功入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累计培育49个农业类省名牌产品、67个“三品一标”农产品,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1家、农民合作社297家;联农带农成效突出,园区农民人均收入比所在地农民人均收入高20%以上。二是挖掘以发展特色农业为核心的农业经济发展新动能,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优质农产品供应中心。出台了市“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工作方案,涌现出白蕉海妒、金湾黄鳍
10、蜩等一批特色镇村,获评首批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5个。全市海妒产量约占产量的70%、全国产量的50%,被评为“中国海妒之都”,白蕉镇被评为国家农业产业强镇,金湾区黄立鱼获评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培育了“白蕉海妒”等一批区域特色品牌,昭信村获评2025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全省仅有2个村入选),实现特色产品向区域品牌转化。出台市关于推进“菜篮子”建设的工作方案,从2026年起,财政预算每年安排“菜篮子”建设资金1亿元(暂定3年);建成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配送分中心并正式投入运营,已认定21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和5个加工企业;开展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累计创建
11、8家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8家省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3家省级水产良种场。三是加快现代渔港体系建设,打造大湾区渔业经济发展新引擎。组织实施洪湾渔港防灾减灾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渔港功能布局和提升渔港管理服务水平,洪湾渔港建成并全面承接香洲渔港渔业功能后,累计进出港渔船超过8万艘次、鱼货卸港量超过8万吨,获批首批国家级海洋捕捞渔获物定点上岸渔港。加快推进建设洪湾渔港水产品加工展示展销产业园,促成两个渔港产业项目作为全市重点产业项目完成集中签约并落实土地供给。推进万山海域深水养殖基地建设,累计建成2座半潜式智能化养殖平台、362个新型抗风浪深水网箱。大力发展远洋捕捞业,积极发动和引导远洋渔业企业
12、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促成全市远洋渔业企业获得瓦努阿图共和国签发的20艘远洋渔船入渔许可,并申请获得4000万元省级远洋渔业资金用于建设国内远洋渔业基地。(三)乡村产业新业态发展生机蓬勃“十四五”期间,市加快乡村旅游和休闲观光农业融合,大力发展美丽经济,全市农业农村产业新业态步入高质发展快车道。一是乡村美丽经济发展迅速。斗门区获评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会同村获评全省首届“乡村大擂台”五强村和第二届“十大美丽乡村”,南门村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高新区唐家湾会同之旅获评为省美丽乡村精品线路,莲江村、外伶仃村、三板村、海澄村获评“特色名村”,万山村获评“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十里莲江
13、农业观光体验园获评4A级农业公园、永呈台湾特色水果农业公园获评3A级农业公园,全省首个休闲渔业科普教育基地在金湾区黄鳍蜩产业园内挂牌成立。创建7个省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涌现出天天惦记、益田停云、禅意等一批精品民宿。2025年,受疫情影响全市接待乡村旅游游客人次不足上年三分之一,乡村旅游综合收入却为上年的六成以上。二是农产品加工物流稳步推进。引进强竞供应链、诚汇丰优品园、绿兴冷链物流、国际鲜活水产品加工等6个水产品加工和冷链物流项目,总投资达25亿元。三是实施“互联网+”农业行动。斗门农村电子商务园正式开园运营,引进农村淘宝等涉农电商平台型和服务型企业23家,培育村级服务站20家;十亿人企业被认
14、定为“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四是实施“粤菜师傅”工程。累计建成省级培训基地和大师工作室各5个,市级培养基地13个,市级大师工作室10个。组织开展“粤菜师傅技能培训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活动,全市开展各类“粤菜师傅”培训累计6724人次。五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截止2025年底,全市有市级及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1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17家、市级21家,带动农户4.78万户,户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农民合作社总数284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家、省级示范社6家、市级示范社9家;家庭农场5579家。(四)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十四五”期间,市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扎实成效
15、乡村面貌全面跃升。一是点上突出样板村示范建设。完成“三线下地”、雨污分流、村内道路和农村“厕所革命”等基础设施建设,会同村等7条市级样板村成为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示范和标杆。会同村荣获全省首届“乡村大擂台”五强村和第二届“十大美丽乡村称号,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培训班在举办,莲洲镇在全市率先启动并打造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莲洲模式”,成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宣教基地二是片上全力打造美丽乡村风貌带。开展农田看护房整治试点,投入3000万元建成一批具有地域特色“风情小屋”。创新民宅建设标准,明确农房建筑层数不超出三层半,全市约4000栋农房按照新政策标准建设,解决农村风貌管控历史性问题。通过沿线连片整治
16、打造,形成斗门莲洲生态休闲片区、斗门镇历史文化片区、金湾红旗水乡片区、高新唐家湾片区、横琴海岛片区等多种特色、不同风格的美丽乡村风貌带,成为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三是面上推动干净整洁。在全域农村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全市自然村全面完成人居环境基础整治任务,农村保洁覆盖面、生活垃圾收运率、无害化处理率实现“三个100%”,自然村生活污水收集率96.19%,生活污水治理率93.75%,累计建设卫生公厕496座、改造卫生户厕61110户,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到100%,100%村庄达到干净整洁村要求。(五)城乡融合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十四五”期间,市以农村综合改革为突破口促进城乡要素融合,稳步推进
17、乡村治理改革取得成效,激活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活力,加快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一是农村综合改革先行先试。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率达98.27%o斗门区入选第二批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经验交流典型单位和被确定为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地区,“莲洲镇利用民宿经济打通农民致富路”被省农业农村厅作为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典型案例推荐到农业农村部。金湾区被确定为省内唯一的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工作全国先行试点单位。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建立区、镇、村三级集体资产交易平台,试点网络“掌上交易”,累计交易33819宗、成交总金额62.6亿元。二是乡村治理扎实有效。“大棚
18、房”专项清理整治违法违规“大棚房”228个,经国家和省级核查获得好评。制订实施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实施方案,莲洲镇、虾山村、三板村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村。在金湾区、斗门区开展探索建立民主协商模式试点工作,拓宽群众反映意见建议的渠道。建立村民议事厅,党群、干群关系改善明显。开展乡村治理试点示范及典型推广,选择5个镇、50个村开展创建省级乡村治理示范镇、示范村活动,选择4个试点镇(街)和46个城乡社区作为基层社会治理试点。(六)脱贫攻坚任务全面高质完成“十四五”期间,市对口帮扶目标任务圆满完成,省内产业扶贫经验做法得到叶贞琴常委高度肯定并全省推广,助力怒江四个县(市)全部脱贫摘帽,全国东西部
19、扶贫协作现场会在怒江举办,作经验介绍。一是省内精准扶贫走在全省前列。深入探索“搭平台、建基地、联市场”产业扶贫机制,统筹实施产业扶贫、消费扶贫、就业扶贫和党建扶贫。累计投入各类资金21.95亿元,统筹推动对口帮扶阳江、茂名211个贫困村、15294户100%达到出列、脱贫标准,实现有劳动能力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约17630元,比帮扶前增长3倍多。二是全力助推怒江四个县(市)各族群众脱贫摘帽。累计投入各类资金14.268亿元,援建6个易地扶贫搬迁点和4个危房改造点,开展166个产业帮扶项目,接收1646名怒江贫困学生到学习技术并实现100%安排就业,转移怒江劳动力1.9万人到就业,从选派405名
20、教师、医疗人员到怒江支教支医,两地129所学校结成69对帮扶关系,18家医疗机构与怒江15家医院开展结对帮扶。三是扎实完成对口支援各项任务。对口支援米林县、米林农场、甘孜州理塘县、稻城县、巫山县三峡库区,据不完全统计数据,累计投入财政资金4.937亿元,援建项目60余个,助推实现高质量脱贫摘帽。对口支援稻城县“前店后厂的消费扶贫模式被评为全国消费扶贫典型范例(省唯一),建立的村级光伏扶贫项目“234”工作机制在全国光伏扶贫现场会上作经验交流发言(四川省唯一代表);对口支援米林县、米林农场的华发物流产业援藏模式得到两省区主要领导高度肯定。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仍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过去五年里,市农
21、业农村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阶段,其发展外部环境、内在条件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发展的问题和更大的挑战。一是东西部区域发展仍不平衡。全市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依然较为突出,以城镇人口为主的香洲区、高新区居民收入较高,而西部发展较晚,城镇化率相对低的斗门区、金湾区居民收入偏低。二是农业产业链条延长尚不充分、附加值不高。农业精深加工能力不足,大多数农产品还属于初级农产品,附加值不高,且生鲜产品产业链构建不完善,冷链物流体系不健全。三是乡村一二三产融合深度仍待提高。全市具有本土特色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不高,品牌竞争力不强;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缺乏专业型人才,农民的
22、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普遍不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现代经营制度有待健全完善。四是农业科技推广力量有待加强。全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科技成果质量不高,成果转化率较低。五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有待健全。农村环保设施的长效管护运营机制、政府投入机制、资金保障机制、高效的治理评估机制与监督机制等还有待健全。六是农民持续增收动力相对不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剪刀差”仍难以缩小,2015年全市城乡收入比为1.87:1,“十四五”期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得到大幅提高,2025年其增速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出1.1%,但全市城乡收入比仍高达1.88:lo三、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迎来良好发
23、展机遇“十五五”时期,是我国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市作为珠江口西岸的核心城市、珠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双区建设、双城联动的推进以及市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建设和港珠澳大桥的开通,全市农业农村现代化迎来了重要战略机遇。一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农业农村发展带来新机遇。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实施,省、市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为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撑。二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鹤洲新区将加快带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 农业 农村 现代化 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