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交通物流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交通物流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交通物流发展规划.docx(5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十五五”交通物流发展规划目录刖S第一章发展现状第一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第二节交通物流发展基础第三节交通物流发展短板第二章形势与需求第一节发展机遇第二节面临挑战第三节需求特征第三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第二节基本原则第三节发展定位第四节发展目标第四章交通物流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第一节构建外联内通的交通物流通道体系第二节构建多层级的交通物流枢纽体系第三节构建绿色高效的城乡物流网络体系第五章交通物流服务体系建设第一节实施多式联运推进工程第二节实施城乡配送物流服务提升工程第三节实施冷链运输高质量发展工程第四节实施“互联网+”货运物流融合发展工程第五节实施应急运输保障能力提升工程第六章保障措施第一节强化组织
2、保障第二节加强资金保障第三节落实人才保障附件1:交通物流通道体系建设重点项目表附件2:交通物流枢纽体系建设重点项目表附件3:交通物流服务体系建设重点项目表附件4:交通基础设施体系(通道)图附件5:交通基础设施体系(枢纽网络)图刖S交通物流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重要环节,交通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对市经济实力跃升、产业体系优化、民生福祉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十四五”期间,市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产业转型持续发力,交通物流基础设施和网络布局日臻完善,交通物流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综合运输组织模式不断优化,为交通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保障。“十五五”期间,市交通物
3、流业将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紧抓“长江经济带”“西部大开发”“西部陆海新通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重要战略机遇,加快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交通物流基础设施体系,加速推进多式联运发展,不断提高城乡交通物流服务水平,补足冷链物流服务短板,积极发展“互联网+”货运物流,强化安全应急保障能力,形成布局合理、便捷高效、技术先进、绿色环保、安全有序的交通物流服务体系,持续推动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根据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综合运输服务“十五五”发展规划“十五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省“十五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市
4、十五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市”十五五”综合运输服务发展规划市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2026-2035年)市“十五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市国土空间控制规划(2026-2035年)等文件,编制本规划。本规划范围覆盖市行政区划,规划期为2026-2030年。第一章发展现状第一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一)地理区位市位于省东北部,地处云、贵、川三省结合处,东南与贵州毕节相接,西南与昆明、曲靖相连,西、北及东北分别与四川凉山、宜宾和泸州毗邻,素有“锁钥南滇,咽喉西蜀”和“北大门”之称,自古就是出滇入川的重要通道,是我国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要冲。处于昆明、贵阳、成都、重庆四大中心城市辐射地带,是“一带一
5、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家重大战略交汇之处,是连接长江经济带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纽带,也是内地通往南亚、东南亚,通往内地的双向经济大走廊的重要门户,区位优势逐步显现。图1-1市区位图(二)行政区划市国土面积2.3万平方公里,约占省国土总面积的5.84%,东西宽约241公里,南北长约234公里,建成区面积57.5平方公里。市辖鲁甸县、巧家县、盐津县、大关县、永善县、绥江县、镇雄县、彝良县、威信县、水富市、昭阳区9县1市1区。2025年末,全市常住人口509.3万人,人口总数约占省的10.79%,位列全省第三。图2市行政区划图(三)经济条件“十四五”期间,市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在省
6、内经济地位不断提升。2025年,市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288.7亿元,较“十二五”末增加81.72%,“十四五”期间经济增速基本保持在8%-9%区间。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7.5%37.5%、45%,第三产业已发展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十四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687亿元,年均增长16.5%,成为全省第5个投资达千亿元的地级市。图1-3“十四五”期间市GDP增长情况“十四五”期间,市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快速提升。2025年,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841元,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万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万元,均突破万元大关,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
7、支配收入年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202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35.56亿元,比“十二五”末增长105.4%。经济发展呈现“总量跨越、质效提升”的良好态势。图4“十四五”期间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情况(四)产业体系“十四五”期间,市全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农业、工业、信息产业发展成效突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绿色能源产业、先进制造业等重点产业快速发展,能源、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不断升级,生物资源、现代物流、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逐步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新经济培育明显提速,形成了一批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产业,产业集群效益显著。图1-5市产业空间布局“十四五”期间,市农业经济
8、持续稳定增长,产业规模不断壮大。2025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342.34亿元,较“十二五”末增长54.15%。苹果、竹子、马铃薯、特色养殖、天麻、花椒等六大高原特色产业快速发展。昭阳苹果、鲁甸花椒、大关筮竹、彝良天麻等全省“一县一业”示范县建设成绩显著,农业发展潜力巨大。“十四五”期间,市全力打造以硅铝产业为重点的工业发展新引擎,工业经济实力持续增强,202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802亿元,较“十二五”末增长111.7%o70万吨水电铝材一体化项目全面建成,年消纳电量47亿千瓦时。昭阳水电铝一体化项目、2万吨硅微粉项目、5000吨多晶硅及铸锭切片生产线项目等重点工业项目相继竣工投产,为未来工业发展奠
9、定良好基础。“十四五”期间,市信息产业发展较快,信息技术与各产业的融合不断推进。以工业园区为重点,不断加快建设数字园区,开展智能化、数字化生产方式试点,积极推动生产制造各环节的信息化建设。同时,以昭阳区为核心,以特色产业为基础,初步创建市级电子商务产业基地和电商人才实训培养平台,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支撑。第二节交通物流发展基础“十四五”期间,市抢抓机遇,交通物流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为实现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两个决定性成就”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保障。(一)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十四五”期间,市以“构建枢纽、建设通道、完善路网、发展经济”为目标,不断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构建“内通、外畅
10、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至2025年底,全市高速公路总里程接近800公里,除永善外的其余县市区均通高速公路,基本形成“昭鲁彝大”1小时高速公路交通圈和市域2小时高速公路交通圈。“四好农村路”建设成效显著,累计新改建农村公路1.86万公里,完成溜索改桥工程44座,全市农村已基本形成以县道为骨架、以乡道为支线、以村道为脉络的农村公路网络体系,实现了与国省干线公路以及城市道路的有效对接互通。“十四五”期间,全市高铁实现“零”的突破,铁路运营里程达317.3公里,全市共有内昆铁路、成贵高铁两条铁路过境,昭阳、盐津、大关等7个县市区均已通铁路。全市港口基础设施不断升级,水富港扩能工程稳步开展,新增3
11、个100O吨级泊位,水富港跃升为千万吨级的枢纽港口,向家坝至溪洛渡高等级航道整治正加快推进,金沙江库区水路运输条件明显改善。航空运输网络不断优化,新机场迁建工作加速推进,现已开通至北京、上海、广州等12个城市的11条航线,基本架起连通京津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珠三角、长三角四大区域的空中走廊。(二) 综合运输通道建设加快“十四五”期间,市聚焦建设滇川黔渝区域综合交通枢纽的目标,打通了11个“出滇入川进黔”大通道,双向运输通道有序推进,成贵铁路、宜毕高速、串佛高速、镇毕高速、格巧高速、宜昭高速、都香高速等重点项目建成通车,衔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滇中城市群、黔中经济区、攀西经济区的综合运输通道
12、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作用得到凸显,助力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等重大决策部署的推进实施,成为产业转型升级、对内对外贸易交流的强劲引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有力保障。(三) 物流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十四五”期间,市物流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物流企业向大型化、规模化转型速度加快,物流服务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2025年,全市共完成货运量6153.51万吨,较“十二五”末增长34.3%,“十四五”期间年均增长9%。其中,公路货运量达到5263万吨,较“十二五”末增长31.3%;内昆铁路段货物到发量达到584.5万吨,较“十二五”末增长126.6%;全市港
13、口完成吞吐量737万吨,较“十二五”末增长55.2%;快递业务量1355.6万件,较“十二五”末增长407.6%o2025年,全市物流业产值283亿元,同比增长12%o至2025年底,全市物流企业共计1344家,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000万的规上物流企业6家,以4A级物流企业东达物流股份有限公司、理世物流有限责任公司,3A级物流企业永安货运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市场主体规模正在逐渐扩大。(四) 运输组织模式不断创新“十四五”期间,市稳步发展铁水联运、公水联运、集装箱运输等先进运输组织方式,加快推进“公转铁”“公转水”。2025年全市铁路运输分担率较“十二五”末增长4.64%,运输结构调整取得一定
14、进展。全市初步构建了公铁水联运物流体系,开通了昆明一泸州铁水、公水联运物流通道,通过打造水富至上海集装箱班轮航线,填补了港口集装箱运输的空白。配合园区建设和港口扩能,探索开展铁路专用线进园区、进港口工程,水富港多式联运物流园项目、市扶贫综合物流园区接入铁路专用线项目顺利启动。甩挂运输、小件快运、城市物流配送、驮背运输专线等运输组织模式成功应用。(五) 城乡配送网络发展迅速“十四五”期间,市共建成1个市级三级邮件处理中心、4个县级邮件处理中心,建成全市首个邮政快递园区,实现全市域及周边地区的邮政服务覆盖,邮政普遍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升。全市持证邮政快递营业场所发展到839处,完成“快递进村”28
15、4个,覆盖率达21%o“十四五”期间,全市积极推进农村货邮融合发展,交邮合作形成“巧家白鹤滩模式”,建成52个警邮合作点、80个税邮合作点、284个邮政电商综合服务点、199个“快邮驿站”、25个“快递+电信”合作点、3个城区快递驿站网点,制约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得到初步缓解。同时,市积极鼓励发展第三方物流、农产品物流和冷链物流发展,助力特色农副产品运向全省、全国。第三节交通物流发展短板“十四五”以来,市交通物流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在交通物流设施体系、货物运输组织、城乡物流服务、信息化应用等方面仍存在明显短板,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本地交通物流行业的发展。(一) 交通物流设施
16、体系不完善市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呈现不均衡的特点,规模、密度、等级明显落后于滇中地区,物流节点布局仍不完善,多式联运等相关基础设施较为薄弱,高效、顺畅、便捷的交通物流网络尚未形成,跨区域的综合运输大通道“通而不畅”,通道作用尚未完全发挥。全市每万人仅拥有高速公路1.2公里,普通国省道里程仅占全市公路通车里程的16%,制约了公路网整体效能的发挥。铁路密度1.38公里/百平方公里,远落后于全国平均铁路密度,且差距逐步扩大。航道等级整体偏低,四级及以上航道占34%,金沙江等航道建设相对滞后,部分路段断航,通道扩展受阻,整体优势得不到发挥。航空货运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不足,机场货运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全货机
17、发展缓慢。货运枢纽以及枢纽集疏运体系建设滞后,运输资源较为分散,铁路运输、内河水运仍然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公路物流港、铁路物流中心等重要交通物流枢纽尚未规划建设,对公路、铁路、水路等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造成影响。(二) 运输组织形式结构不合理目前市货物运输以公路运输为主,公路货运量占货运总量的86%,内昆铁路、成贵铁路、金沙江航运的比较优势未能充分发挥,矿石疏港、翻坝转运仍主要依赖公路运输。“散改集”工作推进较慢,铅锌矿产等大宗物资运输仍以散货运输为主,集装箱班轮运输效率有待提升。制约“公转铁”、“公转水”、畅通翻坝转运系统发展的设施、资金、政策、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因素仍然较多。水富港
18、绥江港、各物流园区和大型工矿企业铁路专用线建设滞后,铁路运输的“最后一公里”问题逐步显现。航空货运发展滞后,航空物流服务需求不足,航空货邮量占比相较于其他运输方式偏低,航空快递等新业态仍需进一步发展,一体化、一站式的货运服务供给不足,航空货运能力与产业支撑能力协同不足且与其他运输方式衔接不畅,亟待加强整合。甩挂运输、小件快运、城市物流配送等运输组织形式尚处于起步阶段,效率仍有待提高。(三) 交通物流服务水平不平衡市交通物流市场仍处于粗放式发展阶段,智慧物流、多式联运、冷链物流、绿色城市配送、网络货运等新业态新模式受产业高度化水平和产业政策制约,发展驱动力不足,发展速度较慢,对交通物流转型升级
19、的引领作用不强。以冷链物流为例,全市仅有冷藏车200余辆,冷库234座,总体积11.73万立方米,约能存储鲜果蔬2.7万吨,仅能满足全市全年冷链仓储需求峰值的14%,且尚未建成大型公共冷链物流园区,难以支撑区域高原农特产业的聚集发展需求。交通物流市场主体呈现出企业规模小、服务能力弱、发展不充分等特点,缺乏规模化、专业化的大型交通物流企业。全市A级以上物流企业仅3家,具备网络货运资格的企业仅1家,高效集约的物流服务供给不足。同时,农村物流服务网络建设有待完善,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最后一公里”配送短板仍然存在,无法满足工业品下行和农产品上行的市场需求。“客货邮”“邮快”融合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交
20、通物流资源综合利用率有待进一步提升。(四) 物流信息资源应用不充分“十四五”期间,市交通物流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存在信息资源共享不足、跨部门信息交流不畅等问题。市目前尚未建立统一的交通物流数据资源共享平台和数据中心,部门间、方式间、企业间、区域间多式联运信息互联共享机制不健全,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等企业信息开放程度不一,“信息孤岛”“数据断链”现象较为普遍,制约了信息的高效传输和交通物流资源的高效配置。同时,信息技术在行业经济运行动态监测、安全监管、信用管理等领域应用不充分,信息采集与监控设施设备建设仍然薄弱,基础设施监测覆盖面不够,信息化技术行业管理效率与效能有待进一步释放。第二
21、章形势与需求第一节发展机遇(一) 交通强国战略指明新方向“交通强国”战略提出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到2035年基本形成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的“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建成发达的快速网、完善的干线网和广泛的基础网。省结合未来发展形势和需求,也提出了打造国内1天送达、南亚东南亚国家1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的“113快货物流圈”建设任务。市也提出了“县县通高速、县县通高铁、公铁水航管融合发展”的目标,重点建设滇川黔渝区域综合交通枢纽。“交通强国”战略部署为新时期交通物流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二) 区域发展战略拓展新空间随着“一带
22、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省”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战略实施进程不断加快。市作为内地通往南亚、东南亚等地区的重要节点城市,应积极谋划、主动作为,坚定不移实施“六大战略”,努力拓展与滇中经济圈、成渝双城经济圈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流协作,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建设融入国家级经济区的双向大通道,打造“滇东北开发开放新高地”,加快构建“背靠、面向四川、融入黔渝、联动东盟”的全方位开放格局,为市交通物流业发展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三)产业兴市战略催生新需求“十五五”市确定了高原特色产业、绿色能源和加工业、现代服务业三个千亿级产业作为促进本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并提出围绕“一城一
23、带四群多园”空间布局,引导高原特色农业、绿色载能产业、现代物流产业等产业集群式发展。物流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有效支撑市三个千亿级支柱产业发展。将不断推动制造业、特色农业、商贸业与物流业协同发展,冷链物流、智慧物流等新型物流业态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四) 交通强市战略提供新支撑“十四五”期间,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成效,制约发展的主要瓶颈得到缓解,为交通物流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十五五”期间,市将持续建设5条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3张综合立体交通网,积极打造“一核两极四中心”综合交通枢纽新格局,并计划实施“8H”公路工程、“235”铁路工程、“331”水运工程、“127”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 交通 物流 发展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