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3).docx
《“十五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3).docx(4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十五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一、发展基础-1-(-*)取得成效-1-1 .坚持兜牢底线,基本民生保障更加有力-1-2 .坚持改革创新,基本社会服务质量提质增效-4-3 .坚持共建共享,基层社会治理更加扎实-6-(二)存在问题-10-(三)面临形势-12-二总体要求-14-(一)指导思想-14-(二)基本原则15 坚持党建引领15 坚持以人为本15 坚持改革创新16 坚持底线思维16 坚持服务大局16 坚持共建共治16(三)发展目标16三、主要任务22(一)构建大救助体系,全力保障改善兜底民生221 .健全社会救助体系222 .强化基本生活救助223 .稳步提高救助水平234 .完善急难社会救助2
2、35 .建立社会救助信息共享机制246 .创新社会救助方式247 .积极参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社会救助统筹发展248 .提升基层救助经办服务能力259 .健全智慧救助体系25(二)构建大养老服务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251 .强化基本养老服务保障252 .健全养老服务网络273 .促进养老服务行业规范发展29(三)构建大儿童保障体系,推进儿童福利事业高质量发展311 .健全儿童保护体制机制312 .夯实儿童保障工作基础323 .强化儿童监护能力建设33(四)构建大慈善体系,推动慈善事业健康规范发展.34L健全慈善事业发展体制机制352 .创新慈善参与渠道353 .提升慈善事业管理水平354 .
3、提升公益慈善专业人才培养发展水平36(五)构建民政领域大社会治理体系,助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371 .完善城乡基层治理372 .规范社会组织发展393 .加强社工人才队伍建设414 .提升基本社会服务水平42(六)夯实民政服务基础设施,着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451 .建设多功能救助管理机构452 .加强市儿童福利机构保障设施建设453 .推动殡葬服务设施建设464 .实施市婚姻登记中心服务场所搬迁465 .加速智慧民政建设466 组织保障47(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47(二)落实资金资源保障48(三)深化民政领域法治48(四)提升民政队伍能力49(五)强化民政督查评估49(六)建立
4、风险防控机制50十五五期间,为建设具有新发展阶段特色、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特征、兜底性社会建设特点的现代民政事业,根据国家民政部“十五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省民政厅省民政事业发展“十五五”规划(20262026年)和中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一、发展基础(一)取得成效“十四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民政厅的有力指导下,全市民政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担当作为,务实创新,强化党建引领,保障基本民生、提升基层治理、完善基本社会服务,圆满完成“十四五各项目标任务,为“十五五”民政事业高质量发
5、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 .坚持兜牢底线,基本民生保障更加有力。(1)救助体系日趋完善。2016-2025年,我市先后修订出台了最低生活保障、低收入家庭救助、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困难救助、困难家庭住房改造等系列政策制度。建立起以最低生活保障为主、临时救助等分类救助为辅助,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相联动,慈善救助为重要补充,一体化、规范化、精细化的社会救助体系。形成了制度衔接、部门联动、社会参与、数据共享的综合救助新格局。(2)兜底民生保障有力。坚持雪中送炭、尽力而为的原则,不断提高低保标准,应保尽保。2016-2025年,我市低保标准由629元/月提高到IlOO元/月,增幅74.8%,年均增长
6、18.7%0目前低保线仅次于深圳,位居全省第二,处于同类地区第一。低收入对象认定标准由580元/月-629元/月提高到1101元/月-1650元/月,增幅162%。城镇低保、农村低保人均月补助水平(含分类救助金)1202元、1140元,比2015年的414元、347元分别增长190%、229%O民生兜底工作跨进了全省前列。(3)临时救助大力提升。2016-2025年,全市开展临时困难救助逾6.13万人次,累计发放救助金8976万元。2018年,统一提高临时救助水平,双低家庭的救助资金全部由市负担,并统一提高镇街临时救助水平,达到每人次不低于2个月低保标准。2025年,人均次救助2498元,比2
7、016年人均次救助465元增长437%0(4) “三大难题”有效破解。聚焦特殊群体,在全省率先打造“三大帮扶中心,破解困难群众大病、教育、危房改造的难题。一是打造“大病帮扶中心“,努力破解“因病致困”难题。我市困难家庭超过90%属于因病致贫、因病返贫。2018年4月,市民政局率先建立“大病困难帮扶中心”,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对大病困难群众政策外医疗自付费用和自费费用开展慈善救助帮扶。中心自成立以来,累计救助困难群众6576人次,发放救助金1660万元。我市以创新的举措破解群众大病困难问题,实现困难群众大病住院限额范围报销95%以上。二是打造“危房改造中心”,努力破解困难群众“居住难”问题。2004
8、年以来,我市共投入近2亿元,为双低家庭改造危房3443套2025年,市民政局建立“危房改造帮扶中心”,对政策无法覆盖的困难群众危房给予兜底帮扶改造。2025年,完成住房改造109套,新增动工63套。三是打造“教育帮扶中心“,努力破解困难学子读书难问题。市、镇(街)两级联动,并与刘蓉蓉慈育助学基金共同成立“教育帮扶中心”,对特殊困难家庭中的大学、高中、初中学生每人每年分别资助8000元(其中市教育帮扶基金4000元)、3000元、100o元,共向1098名困难学子发放助学金350多万元。(5)特殊群体保障提升。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从2016年的1220元/月提高到2025年的1760元/月,
9、增长44.2%0集中供养、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标准从2016年的每人每月1340元、820元、500元,提高到2025年每人每月1924.4元、1550元、1550元,分别增长43.6%、89%、210%o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从2016年的每人每月100元、150元,提高到2025年每人每月175元、235元,分别增长75%.56.7%o(6)慈善事业蓬勃发展。一是慈善事业管理进一步规范。2019年出台中山市慈善事业促进办法,规范了善款的统一发1.2016-2025年,全市累计改造双低家庭危房415户,投入改造资金3564万元。平台,设立了慈善表彰奖项。截至20
10、25年12月底,全市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73家,2025年全年筹集善款4.12亿元。二是打造“微基金众筹品牌。2017年,通过“互联网+”募集社会“微捐助”,搭建社会扶贫济困的便捷平台。截至2025年底,全市成立微基金71个,慈善项目上线542个,参与捐赠人数达15.6万人次,募集善款2465万多元。三是“博爱商城”圆梦困难群众“微心愿”。利用网络收集困难群众需求,链接社会资源,实现精准帮扶。目前,累计有2689人次参与捐赠,接收捐赠物资12.17万件,折合价值约382万元,发放物资10.27万件,受惠的困难群众达5.4万人次。2.坚持改革创新,基本社会服务质量提质增效。(1)养老服务加快发展。
11、一是推动居家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2018年,我市创新推行“1+2+N”社区居家养老服务2,坚持以服务中心为载体,做实各类养老专项服务。2025年,进一步推动我市居家养老服务脱虚入实,深化“3+4+N”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3,着力解决现有居家养老服务未能充分满足老年人需求的问题。截至2025年底,全市建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261家,镇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IO0%覆盖,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覆盖率达83%。大力推动长者饭堂建设,2 .指1个服务中心、2项主功能服务、N项拓展服务。3 .指打造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居家养老体系建设、“互联网+”3大平台,做强助洁、助餐、助医、
12、助安服务4项服务,拓展精神慰藉等N项服务。各镇街至少有一家长者饭堂,共建设长者饭堂和助餐点96个,实现镇街全覆盖和中心城区社区全覆盖。2016年至今,全市提供助餐服务122.6万餐次。二是推进养老机构建设发展。2018年,修订中山市养老服务机构资助办法,对民办养老机构开设或新增床位给予每床最高6000元的开办补助,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给予10万元开办补助。在全省率先探索公办养老机构社会化改革,完成了省下达的第一批改革共5家目标任务。目前,全市养老机构共25家,有3家达到5星级水平。各类养老机构共登记床位4768张。三是健全老年人福利政策。2018年,大幅提高高龄老人津贴标准,80岁以上老人月
13、入100元到500元不等。创新出台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照护补助办法,对重度失能的双低家庭老人和孤老优抚对象给予2000元、1500元定额补助。2019年,进一步完善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照护补助办法,对经济困难失能和半失能老人提供照护,每月最高补贴4000元。(2)困境儿童保障日益完善。2016年,出台建立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2019年,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联席会议制度。2025年,印发加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工作的实施方案,中山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正式成立。制定出台中山市儿童福利机构成年孤儿安置办法,破解了成年孤儿安置的历史问题。加强儿童工作队伍建设,全市共配
14、备儿童督导员和儿童主任307名,实现了镇(街)、村(居)全覆盖。(3)社工改革成效凸显。2018年以来,我市在全省率先深化社工改革,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民政兜底性社工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及4个配套措施,实行“统一管理、定岗定员、绩效考核”,全面推进社工服务“脱虚入实”。全市社工直接服务村(居)困难群众,搭通了基层民政部门与群众的“连心桥”。改革实施以来,我市社工待遇明显提高,社工队伍稳定发展,社工管理服务水平有效提高,基层群众对社工评价满意率提高到95%以上。我市社工改革的扎实成效得到了国家民政部的肯定。目前,全市累计通过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人数达5918人次。(4)审批服务办理提质增效。
15、2025年,完成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工作,对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进行流程再造,全面梳理制定事项申请、情形导图和量化受理审查标准等材料,实现“一网通办”。全面实现对标整改实施事项105项工作指标1050项,提前完成了市下达的任务。一窗受理率达100%,所有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均实现了一次办、就近办,行政许可事项全流程网办率为100%,实现了全部行政许可事项“零跑动”,行政许可事项时限压减比为97.2%,即办率100%。2016年以来,共办理社会组织审批871宗、地名审批725宗。3.坚持共建共享,基层社会治理更加扎实。(1)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日趋完善。2017年,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圆满完成,277个村
16、居)委会选举产生新一届村(居)委会成员1350人,“一肩挑”和交叉任职率达89.89%、93.7%,参选率达97.56%、一次选举成功率达97.1%、非户籍人口参选试点村(居)占19.9%,均远高于省要求;同步完成各村(居)务监督委员会、村(居)民代表和村(居)民小组长的换届选举;非户籍人口参与基层治理不断深入,277个村(居)选聘社区建设协调委员会成员2885人、249个村(居)选聘特别委员605人。完善村(居)特别委员工作制度,建设27个示范点。加强村(居)务监督委员会规范化建设,强化村(居)务监督,市镇(街道)出台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及其成员考核办法。2019年,出台关于深化村(居)务
17、组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全面推行村(居)务和村民小组组务公开;100%的村(社区)完成村规民约的修订完善工作;2025年,努力破解村民小组长管理难问题,出台关于加强村民小组建设的意见(试行),从村民小组党组织建设、议事决策、村民小组长管理、民主监督和管理制度等方面,全面加强和规范村民小组建设。(2)社区治理和服务不断加强。2016年,制定社区减负工作方案;印发2批次65项村(社区)基本公共服务目录,推进基层公共服务规范化;2018年,市委市政府出台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实施意见,梳理明确41项重点任务;印发村(居)民委员会工作职责事项指导目录(村共109项,社区共89项)和印章使用范围清单(村共
18、55项,社区共49项),推进自治组织减负;搭建村民议事平台,在东区花苑社区、南头镇南城社区、沙溪镇云汉村创建村(居)民议事协商示范点。探索推进大型居住社区和城中村新建商品房住宅小区社区设置改革,出台中山市规范社区设置工作指导意见,指导有关镇街调整村(居)委会设置。制定中山市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火炬开发区、东区、小榄镇和东凤镇试点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建立正常离任村(社区)干部生活补助发放制度,完成两批共4147名村干部、635名社区干部的采集工作。(2)专项资金整治成效突出。深刻汲取港口陈志祥小官巨贪的教训,市民政局分别于2018年7-8月和11月,组织开展了民政民生专项资金
19、双低及优抚家庭危房改造专项整治工作,共发现问题433个,上报纪检监察机关或移交调查141宗。建章立制,堵塞漏洞,修订出台中山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及低收入家庭救助实施办法等6个文件,修改完善民政专项资金审核审批流程,实行审核审批分离、审批和发放分离。并加大日常监管,严格执行落实定期对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核查、抽查。2025年,组织开展全市民政专项资金督查,共查阅各类对象档案资料24003份、随机入户2989户,核查存在问题117个,已全部完成整改。(4)社会组织管理不断加强。2016年,创新探索异地商会开展新中山人临时困难救助工作;落实社会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改革,实现“三证合一”;
20、强化综合监管和诚信建设,发布我市首批社会组织诚信红黑榜名单。2017年,稳妥推进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完成第二、三批试点93个社会组织脱钩任务;监督管理更加严格,首次出台社会组织抽查监督制度,对169家社会组织进行财务专项检查。2018年,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专项行动成果显著,发现疑似非法社会组织26家,在全省会议作经验发言;完善监管体系,修订社会组织信用信息管理办法;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在小榄镇、三角镇成立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2019年,强化社会组织监管,建立社会组织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出台社会组织信息公开、重大事项报告等制度;开展社会组织年检、社会组织等级评估,组织社会组织财务专项
21、检查,强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监管。2025年,积极推进社会组织“年检改年报”,年报率达91.2%;动员社会组织参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组织社会组织对口帮扶潮州及肇庆扶贫,选派社工赴昭通市支援帮扶。截至2025年底,全市登记在册的社会组织共2273家,登记备案的社区社会组织共1368个。(5)社会事务全面提升。推进婚姻登记机关标准化建设,完成全市婚姻登记机关规范化建设。市婚姻登记中心顺利搬迁至兴中广场,努力打造“最美婚姻登记中心”。创新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模式,救助流浪乞讨人员10431人次,开展寻亲送返专项行动,帮助328名滞留流浪乞讨人员成功寻亲。福利彩票事业健康发展,“十四五”期间,我市福利彩
22、票销量达53.72亿元,筹集福彩公益金5.56亿元,分别比“十二五”增长16.7%,15.9%0认真抓好界线界桩维护管理,完成中山佛山、珠海中山等市级行政区域界线联合检查。全面完成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补查工作,编印了中山市地名词典。殡葬改革持续深化。“十四五”期间,全市参加骨灰树葬、海葬活动共972人次,累计802具骨灰植树、撒海。完成市殡仪馆现有土地证办理,福荫园骨灰楼建设有序推进。此外,民政信息宣传成效显著,“智慧民政”投入使用,保密、法制、建议提案等各项工作不断加强。机构改革前,还按职责认真做好拥军救灾工作,不断提升优抚保障水平,进一步规范“两参人员身份认定的协查、备案制度;大力推动全市复
23、退军人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开展退役士兵安置和权益保障工作;推进烈士褒扬工作以及双拥创建和军民共建活动,组织进行“930”烈士纪念日烈士公祭活动,开展拥军优属慰问及“双拥在基层”活动;全面落实军休干部“两个待遇”,圆满完成各项军供保障任务。抓好减灾救灾工作,有效应对强降雨、洪水和台风等自然灾害袭击,及时开展受灾害影响的救助工作,切实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二)存在问题同时也应看到,对照奋力打造“美丽中山、投资热土”,努力打造中山为粤港澳大湾区和谐善治幸福城的目标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中山民政事业还存在一些不足,民政事业发展任重道远。一是民生兜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不够充分。兜底生活保障制度仍不够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 民政 事业 发展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