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诊疗方案试行.docx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诊疗方案试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诊疗方案试行.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大肠息肉是指大肠黏膜上的单个或多个赘生物。以腹痛或腹部胀满不适,大便溏泻或粘液便,或便血、便秘等为临床表现。2西医诊断:参照胃肠病学(第三版)(郑芝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有腹痛、腹泻及粘液便或便秘、便血等症状或局部压痛体征。也可无症状及体征。(2)X线钡剂检查:根据病史、症状作X线钡剂灌肠检查,可检出息肉,气钡双重造影更清晰。(3)内镜检查:结肠镜检查是结肠息肉诊断最佳方法。根据病史、症状作结肠镜检查,可检出息肉。同时进行黏膜活检,有助于与其他赘生
2、物鉴别和了解息肉的组织学类型。(二)证候诊断1湿瘀阻滞证:大便溏烂不爽或粘液便,或见便下鲜红或暗红血液,或腹痛腹胀,或腹部不适,脘闷纳少。舌质偏暗或有瘀点、瘀斑,苔白厚或腻,脉弦或涩。2肠道湿热证:腹胀腹痛,大便溏泻,或粘液便,泻下不爽而秽臭,或有便血,或大便秘结,兼口渴喜饮,小便黄,肛门灼热坠胀,舌质偏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3气滞血瘀证:脘腹胀闷疼痛,或有刺痛,便秘、便血或大便溏烂,或有痞块,时消时聚,舌质偏暗或有瘀斑,脉弦或涩。4脾虚夹瘀证:见腹痛隐作,大便溏薄,便血色淡,神倦乏力,面色萎黄,纳呆,或畏寒、四肢欠温,舌质淡胖而暗,或有瘀斑、瘀点,脉虚或细涩。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
3、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湿瘀阻滞证治法:行气化湿,活血止痛。推荐方药:平胃散合地榆散加减。苍术、陈皮、地榆、槐花、茯苓、薏苡仁、莪术、丹参、赤芍、槟榔等。2肠道湿热证治法:清热解毒,行气化湿。推荐方药:地榆散合槐角丸加减。地榆、槐花、枳壳、槟榔、当归、赤芍、黄芩、茯苓、蒲公英、薏苡仁、防风等。3气滞血瘀证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推荐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生地、桃仁、红花、枳壳、赤芍、柴胡、川芎、牛膝、薏苡仁、槐花、地榆、桔梗、甘草等。4脾虚夹瘀证治法:补益气血,活血化瘀。推荐方药:四君子汤和化积丸加减。党参、白术、茯苓、薏苡仁、莪术、煅瓦楞子、丹参、三七、槟榔等。(二)静脉滴注中成药注射
4、剂根据病情可辨证选用丹参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等。(三)针灸治疗1针刺治疗主穴:天枢、大肠俞、上巨虚、三阴交、血海。配穴:湿瘀阻滞证配阴陵泉、丰隆;肠道湿热证配合谷、内庭、阴陵泉;气滞血瘀证配太冲、阳陵泉;脾虚夹瘀证配脾俞、足三里、关元。操作方法:患者取卧位或坐位,使用0.4050mm毫针,取主、配穴进行治疗,根据穴位部位不同选择进针角度及深度,根据病情使用补、泻手法,留针30分钟。疗程:每天1次,7天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34个疗程。2艾灸治疗穴位选择:关元、天枢、大肠俞。灸法:艾条灸30分钟,艾罐灸30分钟。操作方法:点燃艾条,将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穴位皮肤3cm左右处进行熏灸,以局部有温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肠 息肉 结肠 中医 诊疗 方案 试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