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的街道名称由来.doc
《太原的街道名称由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太原的街道名称由来.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XX的街道名称由来 2021-08-01 19:19大东门 明XX城东南门,初名来春,后改XX,清代亦称大东门。后演化为地区和街巷名。以大东门而名的街巷,清代称大东门街,民国时有大东门街、大东关街。1980年大东门街并入府东街。小东门 明XX城东北门,名迎晖,清代亦称小东门。后演化为地区和街巷名。以小东门而名的街巷,清代称小东门,民国以来称小东门街。大南门 明XX城西南门,初名朝天,后改迎泽,清代亦称大南门。后演化为地区和街巷名。以大南门而名的街巷,清代称大南门街,民国时有大南门街、大南关中街、大南关东街、大南关西街。大南门街于1955年并入解放路,大南关中街于1956年并入解放南路。大南关
2、东、西二街已消失。大南门外尚有小南关。以小南关而名的街巷,民国时称小南关,今名小南关街,并有小南关西街及派生街巷5条。以迎泽而名的街巷有迎泽大街、迎泽西大街、迎泽南街。水西门 宋XX城西门,名金肃。明扩展XX城后沿用作西南门,初称阅武,后改振武,清代亦称水西门。后演化为地区和街巷名。以水西门而名的街巷,清代有水西门街,民国时有水西门街、小西关街、水西巷。今有水西门街、水西关街、水西关南街及派生街巷18条。旱西门 明XX城西北门,初名通汾,后改阜成,清代亦称旱西门。后演化为地区和街巷名。以旱西门而名的街巷,清代有旱西门街,民国时有旱西门街、旱西关街,今有旱西门街、旱西关街及派生街巷9条。大北门
3、明XX城西北门,初名镇朔,后改镇远,清代亦称大北门。后演化为地区和街巷名。以大北门而名的街巷,清代有大北门街及派生头道巷、二道巷、三道巷。民国时有大北门街及其派生的东头道巷、东二道巷、东三道巷、西二道巷、西三道巷,上关街及其派生的上关头条、上关二条,以及阁外街、土门街。1956年大北门街并入解放路。派生的东头道巷、东二道巷、东三道巷和西二道巷、西三道巷仍存。土门街、上关街、上关头条、上关二条,1957年并入解放路。今有上关西街。小北门 明XX城东北门,名拱极,清代亦称小北门。以小北门而名的街巷,清代称小北门,民国称小北门街、小北关街。小北门街今名小北门,小北关街今名小北关。旧城街、新城街 清顺
4、治六年(1649年),在XX城内原大南门街西侧修筑城堡,驻扎八旗兵,称满洲城。光绪十二年(1886年)满洲城被洪水淹没,又在小五台另筑新城,时称新满城,原满洲城称为旧满城。以旧满城而名的街巷民国时有旧城街及头道、二道、三道、四道巷,为妓院集中的地方,并驻有妓寮所。今仍称旧城街,并有派生街巷6条。以新满城而名的街巷民国时有新城东、西、南、北四条街,今有新城街、新城东街、新城西街、新城南街、新城北街。古城街 古城,位于XX城北2.5公里古城村。传为春秋晋大夫窦鸣犊所筑。今以古城命名的街巷有古城东街、古城西街、古城中街及派生街巷6条。半坡街 处宋建XX城内子城的西城墙遗址。宋、元时期子城被毁,西城墙
5、圮为土坡,称半坡,形成街巷,以半坡而名。清末称半坡街,民国有半坡东街、半坡西街,并派生有半坡北巷、半坡南巷。今有半坡东街、半坡西街及派生街巷6条。源于作坊集市之地名米市街:分东米市、西米市。清代称东米市街、西米市街。民国时称东米市、西米市,西米市街又派生西米南巷。1958年东米市街并入开化寺西街,西米市街并入水西门街。但人们习惯上仍称东米市、西米市。羊市街:古为买卖羊的集市,分东羊市、西羊市。清代称东羊市街、西羊市街。1958年,东羊市并入钟楼街,西羊市街改称羊市街,习惯上仍称西羊市。柴市巷:古为买卖柴薪的集市,清代以来称柴市巷。棉花巷:古为买卖棉花的集市,民国以来称棉花巷。靴巷:位于钟楼街北
6、侧、XX省高级人民法院西。古时以制作、销售靴子的作坊、商号集中而得名。馒头巷:位于解放路(原南市街)西侧,西米市北。原称小弥陀寺街,以小弥陀寺在此而名。清代为制作、出售包子的集市,古时称包子为馒头,故称馒头巷。大、小剪子巷:位于鼓楼街、察院后之间。大剪子巷南与靴巷相接,巷内向西为小剪子巷,西通帽儿巷。古为制作、出售剪刀的作坊集中地,故名。清代称刀剪巷、小剪巷。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XX指南载名大剪子巷、小剪子巷。炒米巷:北通开化市街,XX棉花巷。明代集中有加工制作炒米、炒豆的作坊、店铺,故名。铁匠巷:位于解放路东侧。大铁匠巷西与旧城街相对;小铁匠巷北与棉花巷相通,南与大铁匠巷相连。明代,X
7、X炼铁手工业比较兴旺,半坡街东侧原有镔铁坑,相传为明初焦驸马都尉锻钢作坊遗迹,后形成了镔铁祠街。清代,形成了炼铁手工业作坊聚集的场所,称前铁匠巷、后铁匠巷。民国时称后铁匠巷、大铁匠巷、小铁匠巷,并以此而派生了铁匠头条、二条、三条三个小巷。新中国建立后,后铁匠巷并入起凤街,大铁匠巷、小铁匠巷今仍存。帽儿巷:原系宋代商业中心,又是帽子作坊和商店聚集的地方,故称帽儿巷。XX解放后并入都督北街(原督军前街)。1978年扩建为经营地方风味的食品街。巷南、北口各有牌坊一座,上书食品一条街,因今俗称食品街。源于明代王府之地名东华门、西华门、南华门 明晋王府宫城为方形土城,辟有四门,按方位称东华门、南华门、西
8、华门、后宰门。得名于华门的街巷,清代有东华门(今名东华门街)、南华门、西华门街(今名西华门)及以后派生街巷4条。得名于后宰门的街巷,清代有后宰门街(今北肖墙附近),已消失。肖墙 围绕宫城的外墙叫肖墙。肖墙四面开门,名同宫城名。肖墙,古作萧墙。三国何宴集解引X玄曰:萧之言肃也,墙为屏也。君臣相近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民国XX指南在街巷的记载中萧已改作肖。得名于肖墙的街巷,始见于清代的有东肖墙、西肖墙、南肖墙、北肖墙、上肖墙。东、西夹巷 明晋王府前的夹道。清代以来称东夹巷、西夹巷。晋府店 明代为供应王府生活用品的专门店铺。清代以晋府店命名的街巷,今仍称晋府店。上马街 明代通往皇庙的街
9、道。得名于明代问世的皇庙。皇庙是明晋王府奉祀已故皇帝、皇后的宗庙,是代表封建皇权的圣地。通往皇庙的街巷有三条,每逢祭祀,只有皇族诸王和晋省高官可直入庙宇。一般地方官员和武职,只能经上马街,在皇庙西巷北门下马、下轿,然后穿皇庙西巷入庙祭拜。拜毕那么从皇庙东巷拐回上马街上马、上轿离开,时称上马街、下马街。到清朝时,朝拜皇庙均可直入,于是两街即合称上马街。宁化府 明代为X棡第五子宁化王X济焕府第。得名街巷,清代称宁化王府,民国称宁化府、宁化东巷。今称宁化府正巷、宁化府东巷。坊山府 定王X济熺第五子方山王X美垣府第。得名街巷,清代称方山府、方山府巷。民国时称方山府街、方山府巷,今名坊山府、坊山府巷。二
10、府 亲化王X表 府第。亲化王排行二,其府第亦名二府。亦为明XX府同知衙名,称二府衙门。得名街巷,清代以来称大二府巷、小二府巷。七府坟 X棡第七子广昌王X济熇与妃子X氏、杨氏坟地,称七府坟。以七府坟而名的有七府园居民小区,街巷有七府坟西街、七府坟南街、七府坟北街。杏花岭 原为明晋王府的花园。因地势较高,多植杏树,故清代取名杏花岭。杏花岭西段,明代为王府花匠孙氏住宅,清代称孙家园,今已并入杏花岭。以杏花岭命名的街道今有杏花岭、杏花巷。XX坊 中庸:小德川流,大德XX。意为以道德教化使民风淳厚。明晋王X棡妃谢氏死后葬于宝山今卧虎山,设孝堂。晋王府官员、亲眷前往祭奠,所乘马匹圈养之地称马片,后演化为东
11、马坊。因谐音逐渐演变为较为文雅的XX坊。据道光阳曲县志建置图,享堂东、西两侧正有地名东马坊、西马坊,又载有XX坊村。道光时X廷 所撰隆国寺碑云:XX坊村,当会城东北维,隆国寺峙其首。村人雨旸雩赛祈报于斯,力役守望约束于斯,岁以六家主其事,鸣钟集众,无敢弗至。要之以明神,平之以众议,遏邪禁暴,於国家齐民训俗之化不为无助。享堂 明晋王X棡的妃子谢氏死后葬于宝山今卧虎山,设孝堂,建谢氏园旧时享堂村圣庙碑有记载,改村名为孝堂。据道光阳曲县志:宝山,在享堂村北,明晋恭王妃陵,妃姓谢。后因孝堂名不雅,遂改为享堂,沿用至今。缉虎营 原名七府营。因是明晋王X棡七子广昌王济熇府第,故名。后因谐音演化为缉虎营。以
12、七府营命名的街巷道光阳曲县志记载有东七府营前街、七府营后街,又称东七府营、西七府营;民国时称作东、西缉虎营。年解放路拓宽,以解放路为界,东为东缉虎营,西为西缉虎营。源于驻军之地名校尉营 警卫晋王府的校尉营地,故名。以校尉营而名的街巷,始见于清代,有东校尉营、西校尉营、南校尉营、中校尉营。大营盘 营盘,军营之俗称。民国初年阎锡山修建兵营,驻军于此,故名大营盘。以大营盘而名的街道,有大营盘东街、大营盘西街。1982年大营盘东、西街合并向西延伸至汾河隧道,统一命名为南内环街,属市内环行街之南线段。南内环街有派生街巷4条。二营盘、三营盘 日本侵略军侵占XX时,在大营盘之南,修建两座军营,按序数称二营盘
13、三营盘。XX解放后,以二营盘命名的街巷有二营盘街;以三营盘而名的街道,曾名三营盘西街,后向东、西延伸扩建,于1982年9月取乘长风破万里浪之意,命名为长风街。北营 以宋平XX之北的屯军营盘而名。以北营定名的居民住宅区有北营村,街巷有北营北路、北营南路、北营北路东巷。坞城 坞,即堡坞,小的城堡。后汉书马援传缮城郭,起坞侯注引字林:坞,小障也,一曰小城。据此,坞城最初当为一个有军事意义堡垒之设施,后住户增多,遂冠城名。老军营 宋、金时驻兵处。明初修建营堡后,称作老军营堡。道光阳曲县志:老军营,旧名古正村,距城五里。成化XX通志载:老军营堡,在XX府城南五里,周围一里九十步,南、北两门,景泰初,巡
14、抚都御使X 令居民筑。源于衙署之地名府西街、府东街 金天会中,阳曲县移治于府城。明清时,县衙旧址在今府西街67号市药材公司制药厂。县衙门口的街,从明代始即称县前街。县前街东,即今三桥街南口至解放路段,清代称灰市街。民国二十年(1931年)灰市街改称府西街。府西街、县前街,今通称府西街。明洪武年知府胡维建府署于今省级机关幼儿园一带,府衙门口的街称府门口,民国时称府门前,向西折即旧府西街,再西即县前街。明XX巡抚衙署设在府治东鼓楼社,即今XX省人民政府院。清末,以XX巡抚衙署得名的街有院西街、院前街、院门口。民国时,将正对府门的街改称督军街(今帽儿巷北口段),以阎锡山曾任XX督军而名,XX绥靖公署
15、XX省政府均设于此。巡抚衙门前西段称府东街,东段名龙王庙街、道门前。民国元年(1912年),XX都督府(在明抚院址)成立,都督府东的街并入龙王庙街称都督东街,都督府西的一段街称都督西街。1955年,以解放路为起点,府东街与都督东西街合并,称府东街。又有道门前、大东门街先后并入,延至建立北路。1958年以解放路为起点,府西街陆续向西延伸,先后将县前街、市儿头、桃园一巷并入,至漪汾桥。按司街、察院后 因处明XX按察司衙署(提刑按察使司)、清XX按察司署前,故名按司街。察院后明代称太子巷,因有释迦牟尼寺院而名。道光阳曲县志称察院后,因处按察使街后而名。按司街西接东羊市,东接钟楼街,1958年,三街
16、合并称钟楼街,但习惯上今仍分称按司街、钟楼街。其察院后仍沿旧称。都司街 因明XX都指挥使司署设于此而得名。道光阳曲县志称都司街。民国以后仍沿旧称。北司街 以明行中书省承宣布政使司署而名,道光阳曲县志称司门口、司门前街。因街处按察使司署北,民国改称北司前街,今称北司街。新道街 清代,分守冀宁道设于省城。以道员衙门署而名的街巷,清代称道门前、道公街,民国有道门前街、新道街、新道北巷。源于古迹之地名城坊街 清代,大北门西、东两侧分别有城隍庙街和藏山庙街,因有城隍庙和藏山庙而得名。城隍庙街西与三皇庙街相连接。民国时,城隍庙街与三皇庙街并称成方西街;藏山庙街称成方东街,并派生有成方南巷。今以解放路为界,
17、其东称城坊东街,西为城坊西街。开化寺街 以古寺而名。开化寺,创立年代不详。宋绍圣年间(1094年1098年)重修,名汉封寺。元大德年间(1297年1306年)称延寿寺。明正统年间(1436年1449年)X棡孙美坚重修。寺坐北向南,门前牌坊书敕赐开化禅林,俗呼为开化寺。寺南有街,清代称开化市街,西连东米市,通西校尉营。民国二年(1913年)开化寺北部辟为市场,名XX市场。九年撤除塑像改建成市场,定名开化市。今名开化寺。以开化寺而名的街巷今有开化寺街、开化寺南街、开化寺北街。大中市 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建寿宁寺于此。明永乐八年(1410年)寿宁寺内建钟楼,俗称打钟寺。道光阳曲县志载:寺内及
18、东西街,货列五都,商贾云集,踞街巷之胜。辛亥举义,打钟寺除佛殿外毁于火。民国二年(1913年),阳曲商人X占元集股建楼,辟为市场,打钟寺易名大中市。街以市场而名大中市。文庙巷 清末,XX巡抚X之洞在崇善寺大雄宝殿旧址新建府文庙,奉祀孔子。街因此而名。庙前街 处元建大关帝庙前,故名。清代,以大关帝庙而名的街巷有大关帝庙街、东庙巷、西庙巷。民国以来有庙前街、西庙巷。双塔寺街 明万历年间建永祚寺和宣文塔,取诗经大雅既醉君子万年,永锡祚胤句,称永祚寺。祚是赐福、保佑之意。塔为双塔,以万历皇帝母亲慈圣皇太后李氏封号宣文而名,俗称双塔寺。以双塔而名的村今有双塔村,街巷有双塔寺街、双塔西街、双塔南路、双塔北
19、路、双塔一马路、双塔二马路及派生街巷2条。以永祚而名的街巷有永祚寺路、永祚西街。小五台 明代,此处有大士庵,建筑古雅,院中有奎星阁,为文人雅士联诗之地。明尚书王道行告老后,亲友请作七夕阁(奎星阁别称)诗社主人。王以朝廷嘉奖库银三万两,于奎星阁后建大花园,因园内多桂树,故名桂子园。后桂子园归河东府,以桂花别名金粟,改名金粟园。明末金粟园毁于兵祸。清初重修,增祀X子晦庵。后僧募建文殊、观音二阁,因称该地为小五台。是后,小五台名于世,渐不知桂子园、金粟园之名。民国年间为警士教练场、运动场。今古迹无存,故址在小五台小学校一带。鼓楼街 以古鼓楼而名。清称鼓楼前街,又称鼓楼大街,民国称鼓楼街。鼓楼,始建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太原 街道 名称 由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