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的编制体系.ppt
《城市规划的编制体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规划的编制体系.ppt(10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城 市 规 划 原 理o认识城市城市的特色作用城乡差别城市与城市化o规划城市前期调研现状分析规划设计(各种层次的规划)o建设与管理城市规划的实施保护政策法规的制定执行 第十一讲 城市规划的编制体系主要内容提要p 解读城市p 我国现行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的反思p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新框架的设想p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新框架相关的两个问题p 现代城市规划改革p 当前的热点问题p 各项规划的编制以广州为例一、解读城市1、城市是什么?2、什么力量主导着一个城市的发展和建设?3、历史上城市为何千姿百态?现在为何趋同?4、正确的认识取向?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知道你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的追求是什么。伊利尔伊利尔沙
2、里宁沙里宁1城市是什么?不同学科的关注点也不同(1)一个自然地理位置交通起迄点或中途站,多为经济因素产生,少数由政治、军事目的产生(2)一个建设场所改造、新建(3)经济空间的重点生产、交换、服务、消费的优越场所(4)极度紧张的社会空间异质人群高度集聚(5)独特的政治空间和管理空间需要特殊的管理方式文化传承与创新、设施完备与高效、环境污染与犯罪、危机与希望并存思考:(1)旧城更新对我们的城市是破坏还是保护文化传承(2)开平碉楼保护开发激烈争锋保护不能与开发并举?保护与利用融合是大趋势?(3)城中村改造,老宅换新铺(4)城市形象的打造广州城市形象的塑造,靠什么,高楼大厦、旧城改造、仿古建筑、文化传
3、承?http:/www.stnn.cc/society_focus/200707/t20070714_575625.htmlhttp:/ 城市发展动力 城市增长分析模型的启示需求模型:城市增长的动力来源取决于外部市场对城市产品的需求,这种需求促使城市基础产业部门的建立和发展,从而带动服务部门的发展。供给模型:城市增长取决于城市内部的供给情况。若供给基础好,就可以将资金、劳力、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吸引到城市中来,从而促进城市经济的增长。供给基础:城市产业的物质与技术基础 专业化协作程度 “软”、“硬”投资环境外资流向是晴雨表思考: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促民生2 城市发展动力 城市增长分析模型的启示
4、启示:需求力量创造了城市增长的最初激励,而供给因素则决定了城市扩展的速度和持续的时间。(比较优势和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定位要准确,注意发挥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形成自身的城市特色。从长期看,城市增长动力在于城市本身的吸引力,这就要求城市在人力资源开发、改善投资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产业结构、加速制度创新等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2 城市发展动力 发展表象从形态看城市人口增加,城市地域空间扩大从经济看资本在城市聚集,城市功能增强,市场繁荣从社会看文化不断升华,现代生活方式不断演进,高科技产品广泛应用发展规律:阶段性规律(生命周期资源枯竭型城市)聚集与扩散规律(集聚经济、
5、始显点理论)与工业化的互动规律(产业空心化的后果)地区差异规律(初始条件、政策作用、资源环境差异)2 城市发展动力 影响因素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总量因素与速度、结构、效率因素体制因素与管理因素动力因子:劳动力、资本、资源(土地为主)技术、产业结构、劳动分工企业制度、政府相关政策、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城市环境2 城市发展动力 动力因子归纳1、经济实力(发展水平、速度、市场容量、消费状况)2、人力资源(数量、结构、潜力、质量)3、资本(资本实力、利用程度、投资结构、资本市场发育程度)4、科技(科技创新、科研投入、科技转化能力、科技实力)5、产业结构(主导产业、工业化水平、产业高级化程度、产业关联度)6
6、制度(产权制度、经济运行市场化程度、利益分配制度)7、政府管理(政府规模水平、管理水平、管理效率)8、开放度(引资能力、外资利用度、外贸依存度、利用外来劳动力)9、资源环境(人口增长、城市化率、水资源、绿化、环保投入)10、基础设施(海陆空、信息化程度、投资增长)左右城市建设的力量“自构”与“被构”(结果大相径庭)3现代城市特色“贫血症”的根源客观原因:约束条件少自然资源 交通运输 建造技术 建设资金 文化交流多建设量大速度快干预力度加大主观原因:干预不当设计水平不高4 永远的徘徊理性建构与自发演进文脉的传承打碎旧世界,建设新世界?二、我国现行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的反思 改革开放以来,规划界对城
7、市规划编制做了大量有益探索,思想逐步解放,观念逐步更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行规划编制体系仍然显得不能适应,问题集中体现在对城市规划的本质特征认识还没有完全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和建筑学传统局限。1 现代城市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也是更大地域范围内的一个子系统p 城市规划编制的思路 城市规划编制是根据城市区域范围内的地位和作用,对组成城市的众多要素进行组合或调整,以求得最合理的城市结构和外部联系。p 反思:现在的城市规划编制没有更高层次的区域规划做依据,较多的是就城市论城市,缺乏区域观念偏重空间布局,缺少综合观念总体规划虽有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但仅限于本市市域非城市化地区往往只作为底图,村镇、一般居民
8、点却不列入规划范畴,不能体现城乡协调发展,谈不上区域规划指导城市规划2 城市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城市规划的编制是在历史和现状基础上对未来的预测反思:反思:而现行城市规划限制在20年框架内,对20年以后如何发展以及城市自身发展规律和进程缺少战略考虑,不能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3 城市规划是通过规划管理实现的 p必须把规划的实施管理提高到法律高度即法制化 p编制的规划具有明确肯定有国家的强制力作保障这种特征p城市规划既是城市发展的目标、计划和蓝图,又是城市建设的法定依据、规范和准则。也就是说城市规划既要有规划编制,也要有图则制订。前者是体现城市发展的意图,后者是保证城市发展意图的实现反思:反思:但长
9、期以来规划仅仅被认为是一种设计,是一种观念的表达,而不问如何实施。没有制定图则,缺少法制观念,在内容上与实施脱节,在程序上与管理分离,缺少公众参与4 规划应当指导当前建设,编制的规划得不到实施毫无意义反思:反思:p现行城市规划编制体系中,规划内容更多是强调远期的、静态的理想蓝图,如何实施规划内容明确不足p 规划对由市场来调节的部分明显考虑不足,没有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规划缺少刚性又缺少弹性 5 城市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无止境过程,需要用法定程序不断完善、调整、修订 反思:现行规划编制的体制,由规划院企业化管理,把规划任务当单项工程设计对待,一个个委托,一个个计算产值,
10、一项任务完成了,工作也就结束。没有内容的连续,没有人员的衔接,不便于管理的使用修订。6 编制的城市规划是规划管理部门的行政依据,因此,各个层次的规划不仅应有明确的审批程序,而且必须严格遵守。反思:反思:现在总体规划内容庞杂,审批周期长,对日常、大量的规划管理工作很少有可操作性。分区规划、详细规划法律地位不明确。三、城市规划编制体系新框架的设想p必须为城镇的发展提供长远的、全局的战略目标和蓝图p必须从规划实施管理的角度出发,为城市的宏观控制和日常管理提供法定依据p必须具备规划原则指导下的应变能力。对于不同规模、不同类别、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能够区别对待规划编制规划编制法定图则法定图则图则制定图则制
11、定工作图则工作图则p 设想: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分为(一)规划编制 基本系列指各类城镇一般都需要编 制的规划,规划上下层互相 衔接,是一个有机整体,是 规划管理依据 非基本系列是整个规划编制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规划间不一定存在有机联系,即需要什么样的规划就编什么样的规划 规划编制 1 基本系列 战略规划总体规划控制规划详细规划 规划层次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建制镇乡(镇)村庄战略规划总体规划控制规划详细规划2 非基本系列 近期建设规划近期建设从总体规划中划出,单独编制项目规划是近期建设规划中的大型项目的具体规划专业规划由专业部门需要或城市建设需要,单独编制的专业规划,如:水、电特定地区规划如
12、历史街区、城市中心区等,单独编制城市设计体现城市规划意图,反映城市特色的必要手段。城市设计应贯穿于城市规划各个层次。城市设计内容、对象和方法差别很大,很难纳入基本系列做统一规定战战略略规规划划是是城城市市发发展展的的长长远远目目标标和和整整体体构构想想,起起原原总体规划总体规划则指导作用则指导作用控制规划控制规划是战略规划、总体规划的具体体现。在规是战略规划、总体规划的具体体现。在规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划实施中起直接控制作用,应法制化划实施中起直接控制作用,应法制化即:控制规划成果即:控制规划成果成为法定图则成为法定图则详细规划成果详细规划成果成为工作图则成为工作图则(二)图则制定1 法定图则
13、p法定图则是控制规划基础上,根据有关法规制定的,是控制规划的法律表现形式,是规划管理依据实施规划意图的主要手段p法定图则是规划编制、规划立法和规划管理的三者结合点p法定图则应明确肯定表明用地的性质、各类用地使用强度战略规划战略规划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法规划图则条例规划图则条例规划编制办法规划编制办法法定图则法定图则总体规划总体规划控制规划控制规划详细规划详细规划规划编制规划编制规划立法规划立法实施管理实施管理法定图则在城市规划体系中的地位法定图则在城市规划体系中的地位2 工作图则 p工作图则是规划管理部门日常进行规划实施管理的工作依据,是法定图则的补充p工作图则是经过规定审批的详细规划图纸和文本
14、p更详细的对用地性质作出安排,更具体的规定开发强度和控制指标。用地分类到国标小类(78个小类)p更详细的规定建筑物与周边关系p更具体地提出建筑形态的要求(三)规划的审批与变更1基本系列的各个城市规划编制组织、审批、变更的程序与权限由法律、法规规定。(城市规划法)战略规划、总体规划由同级人民政府组织制定、上级政府批准控制规划、详细规划由同级政府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同级人大批准,图则由上级政府批准2非基本系列:各类规划可区别对待。规划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分别组织编制,由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四、城市规划编制体系新框架相关的两个问题城市规划与其他有关规划关系城市规划与其他有关规划关系城市规划编制体系支撑城市规
15、划编制体系支撑(一)关于城市规划与其他有关规划关系 p 区域规划p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p 村镇规划 1 区域规划 区域规划 指导 城市规划 要求国家应当制定不同地域范围的区域规划以指导城市规划编制战略规划也是一种区域规划 目前市带县的行政体制下,市政府组织编制市域规划,指导城市总体规划,镇政府组织编制镇域规划,指导镇总体规划这种规划都是在省域规划、跨行政界限流域规划指导下进行的。省域规划由省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县域规划由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而不是在编制县政府所在镇的总体规划时附带编制的。区域规划没有纳入城市规划系列。城市规划体系中只有城镇体系规划,而城镇体系规划是完整区域规划的一部分。国家应当制定
16、有关区域规划法规,明确编制区域规划主管部门、编制内容和审批程序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指导土地利用和城市建设的两个规划应当协调统一 3 村镇规划 长期以来,村镇规划与城市规划是两套体系,但两套体系的内容名称又大同小异。不同之处主要是建设标准、用地分类和繁简程度。由于乡镇工业的崛起,小城镇发展迅速,乡镇与城市差异也在减少。因此城市和乡镇规划应统筹考虑,统一规划,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形成统一的城乡规划体系。(二)关于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的支撑城市规划编制体系需要有必要的支撑,主要有:p法律支撑法律支撑p体系支撑体系支撑p技术支撑技术支撑1 法律支撑 由建设部根据城市规划法指定部门规章规划编制办法对基本系
17、列的各规划层次规定具体的编制办法根据城市规划法和规划编制办法由各地方立法机关制定有关图则的地方法规,明确法定图则的土地分类及其适建规定和使用强度等,明确审批、变更的权限2 体系支撑规划的公众参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主体多元化,要使决策能够得到最广泛的支持,就必须实现公开决策、民主决策,只有公众参与,才能体现社会公平。规划工作体制必须处理好规划管理、规划制定和规划监督三者关系。规划管理规划局,依法行政 规划编制设计院,规划依法各层次审批 规划监督公众参与,听政制度,争议仲裁,成立类似城市规划委员会机构规划编制队伍规划可以委托,但规划资料的积累、日常 修订工作要有专人负责 有关部门的协调与配合多部
18、门参与,并协调配合,不是城市规划部门一家能办得了的事3 技术支撑 城市规划的标准和准则 合理利用土地,配置公共设施,提高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实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是必须的3 技术支撑 用地分类 为了适应市场机制,在控制规划和法定图则中,属于政府必须控制的用地和可以进入市场运作的用地应当区别对待,考虑到通用性和统计方便,可以对国标做适当的调整并允许各地在国标的统一指导下制定各自的用地分类。电子信息系统的建立 建立城市规划信息系统,即便于公众查询、监督和参与,有便于对现状适时、全面的把握,对资料进行收集、积累和更新(三)城市规划方法p综合规划(系统论):强调整体结构重组集中在物
19、质空间的发展将物质空间与政策目标结合规划先是政策手段,其次才是技术手段p分离渐进规划:强调就事论事理性主义和实用主义的结合,得过且过,补救、缓和、改善,广泛用于日常决策,适合应对规模小或局部性问题。针对大规模或全局性问题时,则将之分解成若干小问题,再逐一解决。(三)城市规划方法p混合审视规划因综合规划复杂、困难,不易付诸实施;渐进规划安于现状,缺乏进取。二者各走极端,故折衷:整体粗,部分细,远粗近细p连续性规划注重从现在开始不断向未来趋近的过程,统一考虑总体和具体、战略和战术、长期和短期、操作和设计、现在和终极等p倡导性规划:公众参与五、城市规划的变革城市规划:通过对城市未来发展目标的确定,制
20、定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步骤和行动纲领,并通过对社会实践的引导和控制来协调城市的发展。它主要是依靠对城市空间资源尤其是土地使用的分配和安排来发挥作用(1)不仅针对现状,更要面向未来。(2)是有意识的干预和有目的、有计划的行动。(3)重点是合理确定城市的物质空间架构。城市总体规划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城乡规划:各级人民政府对城市、镇和乡村建设的综合部署及管理。市场经济条件下,规划的本质是引导和调控o信息引导:使投资者掌握正确的方向和时机,减少开发建设的盲目性,降低预期收益的风险o政策引导o基础设施和公共物品供给引导o协调不同利
21、益主体之间的关系o协调城市各项功能之间的关系,使城市整体健康有序发展o保护好脆弱资源规划的演变趋势趋势一趋势一由定性走向定位,由比较优势走向竞争优势,由文字游戏走向空间落实方法:区域分析理论:分工传统分工:以国家、产业、产品分工新国际分工:以跨国公司为中心,以经济活动(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及每个过程中各环节为特征的全球范围的分工趋势二逐渐淡化规模根基于规模之上的规划逻辑不通,现实中也屡屡受挫。市场的实质是要素流动,不应筑坝恐大症的消除(规模级差2.6/1.6/1.1/0.7万元GDP/km2)规模是城市发展结果而非手段 人口规模本身并不能直接对生产率有积极的正面影响。生产率是由分工水平决定
22、的,而分工水平又由交易效率决定。与规模相比,城市政府的管理能力更重要由建设安排走向空间管治趋势三综合考虑城市用地发展方向 用地评价 资源保护 门槛分析 经济流向 战略考量滇池流域生态系统对经济社会的支持能力已经达到极限,长期以来一直处于超负荷运转先天约束:断陷构造形成的湖泊,湖底不断升高(700余年水位下降6.85米)湖面不断缩小(最早1000、元代510、清代320Km2)河流补给为主,水源近,石灰岩地貌渗漏率高磷矿分布区,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加重环境破坏:流域面积2920Km2,森林覆盖率下降(建国初期50%下降为15%)池内淤积量达5610m3经济布局:流域面积占全省0.78%,却集中了全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城市规划 编制 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