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中小河水文监测系统水位站建设实施方案.doc
《山西中小河水文监测系统水位站建设实施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中小河水文监测系统水位站建设实施方案.doc(7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山西省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水位站、应急监测能力及信息中心建设项目实施方案证书编号:A114006952质量体系认证证书号:2804Q11343ROS资质证书号:水利部水文证甲字第040801号太原市水利勘测设计院山西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二一一年六月37山西省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水位站、应急监测能力及信息中心建设项目实施方案院长:韩建忠总 工:张树申项目负责:赵 凯设计人员:赵 凯李养龙党跃军 王 伟 武 正 张秀丽 乔 华 李晓龙 曹建业 吴有志 武光明 闫玉才 陈彦平 申 瑜 张国太 霍勇峰 付 红 刘亚萍 卢选伟 刘水泉目 录1 综合说明11.1 项目由来11.2 基本情况21.3 建设的必
2、要性31.4 建设任务和规模41.5 施工组织设计41.6 工程管理41.7 招投标设计51.8 环境影响评价51.9 投资概算51.10 效益评价62 概况72.1 水文与气象72.2 地形地貌113 建设的必要性及任务规模133.1 现状与存在问题133.2 建设的必要性173.3 建设目标213.4 建设原则223.5 建设依据233.6 建设任务243.7 建设规模304 建设内容与方案设计314.1 建设内容314.2 方案设计325 施工组织设计385.1 施工条件与施工组织形式385.2 施工要求和施工进度385.3 施工技术要求与质量要求395.4 施工占地405.5 主要材料
3、供应405.6 进度安排406 工程管理426.1 建设管理426.2 运行管理476.3 保障措施497 招投标设计507.1 招标范围507.2 招标组织形式507.3 招标方式508 环境影响评价518.1 环境现状518.2 设计依据518.3 环境影响预测评价518.4 环境保护措施设计528.5 环境管理559 设计概算与资金筹措579.1 设计概算579.2 编制依据579.3 资金筹措5910 效益分析6810.1 社会经济效益6810.2 测报及预警能力得到提高691 综合说明1.1 项目由来近年来,我省洪涝灾害频繁,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2010
4、年10月10日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若干意见(国发201031号),提出了未来5年中小河流治理、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目标任务。明确要求完善防洪非工程措施,加强水文测站基础设施建设,密切监控河流汛情,提高水文监测和预报精度。同年,根据国家发改委关于印发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和中小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和编写提纲的通知要求,水利部按照职能分工组织开展了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和综合治理总体规划(水利部分)(以下简称总体规划)编制工作,该总体规划经国务院批准后由国家
5、发改委以发改农经20111190号印发。2011年6月16-17日,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和水文局在北京联合召开了全国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建设前期工作会议。会议通报了项目背景、水文监测系统规划总体情况、2011年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安排和2011年建设任务及投资安排,提出了对各地的建设要求,讲解了建设管理和实施方案编制要求等。按照水利部安排,我省依据全国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建设前期工作会议精神,开展2011年我省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及报批实施工作。山西省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主要建设内容:新建水文站43处,改建水文站28处,新建水位站47处,改建水位站2处,新建雨量站987处,改建雨量站625处,改建水文
6、信息分中心9处、省水文信息中心1处,新设省水文应急监测队1处等,投资估算3.0亿元。其中2011年主要建设内容:新建水位站47处,改建水位站2处,改建水文信息分中心9处、省水文信息中心1处,改建水文站28处,新设省水文应急监测队1处等。项目设计单位按照“山西省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建设”的有关要求及规定,在深入分析、比对、论证、优化的基础上,编制了2011年度山西省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水位站、应急监测能力及信息中心建设实施方案,新建水位站47处,改建水位站2处,改建水文信息分中心9处、省水文信息中心1处,新设省水文应急监测队1处等,投资概算2722.84万元。1.2 基本情况山西省的河流分属黄河
7、海河两大流域。其中黄河流域总面积97138km2,约占全省总面积的62%;海河流域总面积59133km2,约占全省总面积的38%。流域面积介于200km23000km2的中小河流有222条。山西省的河流大多发源于东西两翼山区,具有山地型河流源短流急、侵蚀切割严重的特点。山西省年平均气温自南向北变化于144之间。全年无霜期47个月,年降水量多集中于夏季,夏季多阵雨,春季多干旱,大部分地区的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均值介于400mm600mm之间,局部高山地区在650mm以上。山西省的暴雨具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大范围的暴雨发生机率低,而小范围暴雨或局部暴雨发生机率相对较高或相对高得多。山西省的中小河流洪
8、水灾害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季节性强,频率高。 (2)区域性明显,易发性强。(3)来势凶猛,成灾快。 (4)破坏性强,危害严重。 (5)恢复难度大。我省洪水易发区多是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的地区,洪水灾害往往对水利、交通、电力、通信、农田等基础设施造成毁灭性的破坏,群众几十年的劳动成果毁于一旦,农田等基础设施几年甚至几十年难以恢复。按地形起伏特点,可将我省分为东部山地区、西部高原区和中部盆地区三大部分。各种地貌类型占全省面积比重,山地约占72.0,高原占11.5,各类盆地为16.5。1.3 建设的必要性水文监测设施是国民经济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防洪抗旱减灾、水资源开发利用、水生态与环境保护、
9、水工程规划与运行管理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特别在全省的防洪减灾中,水文监测发挥了耳目和尖兵的作用,准确、及时的雨水情信息和预测预报,为政府部门科学决策和实时调度提供了依据。由于受季风气候影响以及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制约,我省洪涝灾害频繁,历来是我省的心腹之患。新中国成立以来,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建设了必要的防洪非工程措施水文监测站点,取得显著成效,防御洪水能力明显增强。然而,中小河流监测能力不强,水文站点密度不够,监测设施标准偏低、设备老化陈旧,大部分中小河流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滞后,成为影响中小河流洪水预测预警能力提高的主要因素,难以及时有效为防洪决策提供科学支撑
10、多年来,我省极端灾害性天气多有发生,许多中小河流发生大洪水,造成了严重险情和灾情,暴露出中小河流防洪非工程措施能力低,已成为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主要因素。加快推进中小河流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低限度减少洪涝灾害损失,改善民生和维护社会稳定,支撑水利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4 建设任务和规模本次工程建设主要针对我省确定的89条重点山洪灾害防治中小河流范围内,对各水系流域面积为200km2-3000 km2有防洪任务的主要控制站、防洪重点地区的现有水位站、水文信息分中心、省水文信息中心进行改建,新建水位站及新建省应急监测队。根据建设任务要
11、求,确定2011年度山西省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水位站、应急监测能力及信息中心建设实施方案的建设任务为:对现有2处水位站、9处水文信息分中心、1处省水文信息中心进行改建,完成47处新设水位站建设、1处省应急监测队建设。1.5 施工组织设计本项目施工场地部分在站院内,部分在河岸边,需提前完成场地原设施拆除与平整工作,水、电、路、通讯均通,保证了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主要建筑材料可从各地市购置,特殊材料从太原购置,由承包商提供质检证明,施工用石料、砂、砖、土料等就近购置。本项目计划工期为1年。1.6 工程管理根据山西省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有关规定,山西省水利厅为主管单位,山西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为建设管理
12、单位,各市水文水资源勘测分局为建设法人单位,负责所辖区域内工程项目的建设、施工和监理,依据有关的法律和法规进行招标和委派。工程实施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工程监理制、招标投标制及项目合同管理制”,做到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管理办法,强化质量进度控制,确保项目验收与工程移交,加强运行管理,使工程发挥应有的效益。1.7 招投标设计山西省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水位站、应急监测能力及信息中心建设实施方案涉及9个市水文水资源勘测分局,工程点多面广,建设时间要求紧,故以每个市水文水资源勘测分局为单位进行招标。由于本项目专业性很强,拟根据情况采用委托招标的形式进行公开或邀请招标,并严格按照国家招投标法进行。1.8
13、 环境影响评价该项目遍布全省各地,占地很少,规模较小,对周围环境不会造成不利影响,各水文站所处位置自然环境较好,项目建设区内裸露土壤很少,植被覆盖率相对较高,不存在水力、风力和冻融侵蚀,项目建设不会造成新的水土流失。1.9 投资概算工程概算总投资2722.84万元,其中:建筑工程686.07万元,仪器设备及安装工程1439.77万元,施工临时工程14.70万元,独立费用452.64万元,基本预备费129.66万元。1.10 效益评价山西省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水位站、应急监测能力及信息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实施后,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水情信息网络,提高了水情信息的传输、处理的效率,提高了水情信息的社会共享
14、程度,通过对洪水易发区降雨过程的监控,可预测洪灾发生的地点、时间、范围、影响程度,并通过预警系统快速将信息传递给各级防汛指挥部门,提前做出决策,实施躲避灾害方案,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山洪灾害造成的损失,特别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受灾人口、减少人员伤亡;稳定社会,保证社会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保护重要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线路);极大地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促进和保障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可满足新时期山西经济的转型跨越发展对水文工作的新要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2 概况2.1 水文与气象2.1.1 自然地理山西省位于华北地区的西部,黄河的中游,黄土高
15、原的东缘。全省国土总面积15.63万km2,呈南北狭长的平行四边形,四周几乎都为山河所环绕。地理坐标为东经1101411433,北纬34344043。山西从总体上看是一个被黄土覆盖着的山地形高原,境内具有山地、丘陵、盆地、台地等多种地貌类型。山地丘陵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80%,大部分地区在海拔10002000m之间,地表破碎、地形复杂、起伏悬殊。最高的五台山北台顶(叶斗峰),海拔达3058m,最低处是垣曲亳清河入黄河处,海拔仅245m。东部以太行山为主脉形成块状山地,西部是以吕梁山为主干的黄土高原,中部分布着一系列断陷盆地,全省主体轮廓很象一个凹字形状。东部和东南部为中低山盘结,由北往南主要有
16、恒山、五台山、系舟山、太行山、太岳山和中条山等;西部自北向南分布有采凉山、洪涛山、管涔山、吕梁山、云中山、关帝山等,吕梁山自管涔山南走,蜿蜒于黄河、汾水之间,尽于龙门;中部有大同、忻定、太原、临汾、运城等断陷盆地。在河流形态和河道特征方面表现为沟壑密度大,水系发育;河流坡陡流急,侵蚀切割严重。在径流和泥沙方面,其特点是,洪水暴涨暴落,含沙量大;年径流集中于汛期,枯水径流小而不稳。我省特定的地理位置及特殊的自然环境,致使灾害类型繁多,危害甚为严重。2.1.2 水文气象2.1.2.1 水文特点山西省的河流分属黄河、海河两大流域。其中黄河流域总面积97138 km2,约占全省总面积的62%;海河流域
17、总面积59133km2,约占全省总面积的38%。除了流经省界西、南两面长达695km的黄河干流以外,全省流域面积大于10000km2的较大河流有5条,分别是黄河流域的汾河、沁河,海河流域的桑干河、漳河、滹沱河;流域面积介于3000km210000km2的中等河流有9条;流域面积介于200km23000km2的中小河流有222条;流域面积介于100km2200km2的中小河流有195条。山西的河流大多发源于东西两翼山区,具有山地型河流的特点,河长都比较短,坡度也比较陡。据统计,河长大于150km的河流只有8条,绝大部分河流长度只有几十公里,流域纵深比较小;河道比降一般较大,普遍具有源短流急,侵蚀
18、切割严重的特点。2.1.2.2 气候特征按全国气候区划,我省分属温带气候区和暖温带气候区,境内气候垂直变化和南北变化显著。恒山、内长城以南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以北属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山西省年平均气温自南向北变化于144之间。最低气温北部高寒山区低达3040,南部运城地区的最高气温在40以上。各地气温最大日较差普遍超过20。全年无霜期47个月,年降水量多集中于夏季,夏季多阵雨,春季多干旱。我省气候由地理环境所决定,在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总的前提下,兼具山地性气候的特征。表现为春季短促、少雨干旱多风沙,夏季高温多暴雨、南北起讫时间相差较大,秋季温和晴朗,冬季漫长干寒。山西大部分地区的多年平
19、均年降水量均值介于400mm600mm之间,局部高山地区在650mm以上。夏季风带来的暖湿气流是形成我省降雨的主要水汽来源,6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比重一般在70以上,7、8两月尤为集中,所占比重高达40,北部部分地区可达55%以上。受气候、地形和纬度的综合影响,降水量在面上的变化比较复杂,表现为降水量变化梯度大,存在众多交替出现的高低值中心。山西省南北纬度相差6之多,境内地形起伏大,山脉多呈北东方向或北北东方向排列,水汽自南和东南方向入境后,受到层层阻隔,降水自东南向北和西北方向锐减。同时受地形因素的强烈影响,降水量随高程增加而增大,高山区形成降水量高值中心,山脉背风面和盆地区降水量明显偏少,成
20、为低值区。2.1.2.3 暴雨洪水特点山西省的暴雨具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大范围的暴雨发生机率低,而小范围暴雨或局部暴雨发生机率相对较高或相对高得多。若以清朝和民国的300年统计资料分析,各种范围洪灾平均1.7年发生一次,其中特大范围洪灾23.6年出现一次,大范围洪灾11.3年出现一次,较大范围的洪灾6.6年出现一次,局部洪灾3.2年出现一次。这里的局部洪灾指的是在一个县或紧邻的两个县有记载的洪水。我省的洪水是由随机性的暴雨及特定的地形河道条件共同决定的。我省山洪河道的最大特点是源短流急。由于流域面积小,有的仅几平方公里,洪水在坡面和河道的集流汇流历时很短,加之河道坡度大,洪水来势迅猛,往往在突
21、降暴雨之后,立即暴发洪水,降雨尚未终了,洪峰已经到达,雨峰至洪峰间仅隔12h,洪水过程呈暴涨陡落的尖瘦三角形,这种洪水的洪峰的模数可达510m3/skm2,甚至更大,在一些小于100km2集流面积的小流域,甚至可能出现500800m3/s的洪峰。虽然洪水的历时也仅几个小时,但由于峰高且为突发,因此极易溃堤酿成来不及避防的洪灾。山西的洪水灾害,主要是暴雨形成的山洪暴发。山西位于东亚季风区,大陆性季风气候较强,全年降雨量的40%左右集中在7、8两月,而且日降水量50mm的大暴雨90%以上也都集中在雨季。境内多属山区丘陵、坡陡沟深,源短流急,植被较差,水土流失严重。强度大、历时短的暴雨,极易形成突发
22、性的洪水灾害。个别年份秋季长期阴雨,雨量大,面积广、河流水系渲泄能力差,河水暴涨,也易发生洪水灾害。山西省的中小河流洪水灾害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季节性强,频率高。 (2)区域性明显,易发性强;(3)来势凶猛,成灾快; (4)破坏性强,危害严重; (5)恢复难度大。我省洪水易发区多是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的地区,洪水灾害往往对水利、交通、电力、通信、农田等基础设施造成毁灭性的破坏,群众几十年的劳动成果毁于一旦,农田等基础设施几年甚至几十年难以恢复。山洪灾害是具有突发性的自然灾害,能量集中、冲击力强、破坏性大、危害严重,常造成人员伤亡,房屋田地被毁,交通通信中断,甚至可能导致水坝、山塘溃决,对国民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西 小河 水文 监测 系统 水位 建设 实施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