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阳县论彭阳县境内佛教艺术的传播.docx
《彭阳县论彭阳县境内佛教艺术的传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彭阳县论彭阳县境内佛教艺术的传播.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彭阳县_论彭阳县境内佛教艺术的传播 彭阳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东南部,县域地处黄土高原中部丘陵沟壑区。3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沿红、茹河流域繁衍生息,创造着灿烂的远古文明。在沧桑演变的历史进程中,彭阳曾处于中原农耕区与西北游牧区交汇地带,是中原文化向边疆发展的重要通道。“丝绸之路”穿越境内,不同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相互渗透,产生了富有特色、极为丰富的文化遗存。境内目前共发现各类文物遗存293处,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县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风俗及其社会生活的历史形态和发展变迁,呈现出千姿百态、风格相异的多元文化特色。这不仅是彭阳灿烂文化的深厚积淀,也是彭阳悠久历史的生动记录,折射出了昔日彭阳的
2、凝重与辉煌,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宝库。其中佛教文化广布境内,尤其是通过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传播而来的石造像、石窟寺艺术,在这里留下了较多的遗迹。1981年,原固原县新集公社新集大队(现彭阳县新集乡新集村)出土了一批北魏时期的佛教造像,共七件石质造像和一尊铜质造像,这是境内佛教造像的首次发现,其中有一件落款为“建明二年”的铭文造像碑(图一),紫红色石英岩质,通高46、宽20、厚5.5厘米。该碑从下到上稍有收分,顶部呈弧形,正面雕刻分上下两层。上层为一拱形龛,龛内雕刻广为流传的佛教说法故事。说法者为释迦、多宝二佛,头梳高发髻,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结跏趺坐于长榻上,衣纹下垂至地,两佛相对
3、右边释迦右手举于胸前,掌心向内下垂。左边多宝右手上举,掌心向外,左手抬起前伸,掌心向外。榻后雕刻有四个听法比丘半身像。下层为一长方形龛,内雕刻大至菩萨,背有柳叶形火焰文身光,中有一圆形头光。面相方颐,双目微合,低眉微笑,神态安详,洒脱自然,给人以亲切感。头戴花冠,束髻,颈饰项圈,肩披帔帛,帔帛在胸前交接下垂至小腿部,下身着裙,衣纹线刻。跣足立于圆座上,右手上举,掌心向外,左手持物。菩萨两边刻二供养弟子,头梳双髻,身着袈裟,赤足,面向菩萨。其上分别有二比丘,面朝外。碑的左侧边至背部边缘竖刻有“使持节假镇西将军镇军将军西征都督泾州大中安戎县开国子金神庆敬造石像二区,建明二年二月十七”。这件造像碑
4、采用浅浮雕技法制成,人物造型逼真,立体感强,比例适度,线条流畅,技法娴熟,内容丰富,且整个碑的造型和人物造型具有强烈明显的时代特征,并有明确的造像纪年,故而为同时代器物的断代提供了实物依据。同时出土的还有四件石雕菩萨造像,形状基本相同,一件通高52厘米,头戴花蔓冠,面相方颐、圆润、双手托盘,盘中有物。身着通肩袈裟,帔帛搭于两臂,在胸前交叉下垂,头光为椭圆形阴线刻,外有柳叶形背光。另有两件佛造像碑,均为石中雕有座佛。一件在主尊佛的两边雕两菩萨及飞天,两小坐佛。境内出土的铜质造像,十分引人注目,也是第一尊铜造质像(图二),通高10厘米,长方榻座,正面主尊佛结跏趺坐于其上,高发髻,外着袈裟,袒露右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彭阳县 境内 佛教 艺术 传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