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
《新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课题:谁的得分高第 周第 节一、教学目标:1、掌握连加的运算顺序和竖式计算的书写方法; 2、培养工整书写,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3、培养学生发现数学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竖式计算的简便写法。 难点:利用竖式计算解决问题。三、课型:新授课四、教学准备:课件五、教学实施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套圈游戏吗?老师告诉你们,淘气和笑笑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有一天他们玩套圈比赛,想知道他们的比赛成绩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 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情境图及成绩统计表。 师:这是淘气和笑笑进行套圈比赛的成绩记录。观察这张表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可能会说:
2、 淘气第一次得24分,第二次得30分,第三次得41分。 淘气第一次得24分,笑笑第一次得23分,淘气第一次得分比笑笑高。 淘气第二次得30分,笑笑第二次得44分,笑笑第二次得分比淘气高。 淘气第三次得41分,笑笑第三次得29分,淘气第三次得分比笑笑高。 淘气两次得分超过了笑笑。 师:同学们发现的数学信息真不少。还有同学们看出了淘气的得分两次超过了笑笑,真细心! 【设计意图:由学生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活动(套圈比赛)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表格描述数学信息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用的方式,本环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读表,了解、收集数学信息的能力。】 (二)自主探究 1、进行估算。 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
3、他们谁说得对”对话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对要好的朋友因为比赛的输赢发生了争执,你觉得他们谁说的对呢?为什么? 生1:淘气说得不对。虽然他的确两次都比笑笑得分高,但不能因此就说淘气肯定获胜。因为淘气的总分不一定比笑笑的总分高。 生2:笑笑说的很有道理。像笑笑说得那样,淘气两次多2分,而笑笑一次就多出了3分,当然总成绩是笑笑的高,所以应该是笑笑获胜。 【设计意图:估算是生活中常用的数学知识,估算的意识和能力是需要经常训练的。估算方法本身就是个性化,通过交流,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分享他人的快乐,学习更好的估算方法。】 2、尝试计算。 师:刚才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做了粗略的比较,觉得笑笑说得
4、有道理,可能是笑笑获胜了。那么到底谁获胜呢?让我们来算一算,看结果是怎样的。先计算淘气的总分吧! 学生试做,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计算方法。 师:说一说你是怎么样计算的? 学生可能出现的多种算法有: (1)20+30+40=90 (2) 24 54 4+1=5 + 30 + 41 90+5=95 _ _ 54 95(3) 24 (4) 24 30 + 30 + 41 _ _ 54 95 + 41 _ 95这几种方法都是计算连加的基本方法,教师应该给以肯定。三个数连加的竖式以前没有用过,如果交流是计算不出来,教师可作为参与者交流。提示学生观察:由于这三个数中有一个是整十数,计算时,采用竖式计算和口
5、算结合的方式,比较简单。 师: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淘气的得分是95分,现在大家再来计算一下笑笑三次一共得多少分?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并知道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注意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师:把你计算的方法和结果和同桌交流一下。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通过实际计算和比较发现:笑笑多一分,获胜。 【设计意图:个性化算法的交流是学生体验成功的平台,同时,也是相互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学习新知识,培养学生优化自己算法的意识和能力。体验算法多样化。】 (三)总结提升 师:这节课一开始我们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了淘气和笑笑套圈比赛的问题。现在,老师提一个建议,下课后请同学们自由组合(2人、3
6、人都可以),也进行一次套圈比赛。把比赛的情况记录下来,下节课大家汇报一下。六、板书设计 谁的得分高 24+30+41=95(分) 23+44+29=96(分) 24 23 30 44 +41 +29 _ _ 95 96 答:淘气共得了95分,笑笑共得了96分,笑笑获胜。七、作业:练习本课题:秋游第 周第 节 一、教学目标:(1)能从具体的情境中获取信息,发现问题。(2)经历探索连减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笔算连减竖式的方法,并能够准确地进行计算。(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笔算连减竖式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列竖式计算连减法。
7、教学准备:课件、练习本等。)三、课型:新授课四、教学准备:课后反思:五、教学实施过程:1、开放导入。瞧,同学们来到了海洋公园。他们马上要乘船到海上游览一圈了。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二、核心过程推进(一)观图,获取信息。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利用情境图发展学生获取有价值的数学信息生观图,获取信息。汇报:1船上可以坐90人。2.有两队学生,一队有45人,一队有25人。(二)出示并解决问题两队都上船后,船上还有多少个空座位?(请您帮工作人员算一算,这样才能知道还可以上多少游客。)1.生读问题,独立思考。2.小组内讨论解决
8、问题的方法,可以在练习本上边列式边说明。师:请各小组选出一名代表汇报,组员可以适当补充。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听完后可以质疑。引导学生理解算式中每一步的实际意义,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通过对话,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有价值的数学信息,以及数学信息之间的数量关系。3.学生汇报思路一:(1)方法分析:要求船上有多少个空座位,可以用可乘人数依次减去两队的人数,列式为90-45-25。师:请尝试用竖式计算。掌握笔算连减竖式的计算方法。(2)探究90-45-25的计算方法。二生黑板上列竖式计算,其他学生练习本上试算。借板演题统一订正:生1:90 4545 25 45 20生2:90 45 45 25 20师:还
9、有其他解题思路吗?思路二:(1)方法分析:教师提示:求船上有多少个空座位,可以先求出两队的总人数,再用可乘人数减去两队的总人数,就是船上还有多少空座位。45+25=709070=20(一)我能行,出示并解决问题2。通过练习,使学生再次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乘车返回学校,还有多少人没上车?1.首先找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2.然后思考解题思路。3.最后列式计算。学生先独立读题,然后在小组里一起说一说已知条件,所求问题和解题思路。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列式计算后,在小组内订正。同伴互助。(二)第5页练一练第2题和第1题的第二幅图作业本上分组独立完成两题,统一订
10、正,同桌互批。课堂小结,布置作业。通过反馈,了解学生新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有针对性的辅导学困生,改进教学练一练第1题第一幅图;第3题;第4题(小组内完成)。课后,作业本上完成。六、板书设计: 秋游两队都上船后,船上还有多少个空座位?45+25=70 904525=209070=20七、作业布置:练习本课题:星星合唱队 第 周第 节一、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正确计算加减混合式题。 难点:优化算法,正确计算加减
11、混合式题。三、课型:新授课四、教学准备:课件五、教学实施过程:(一)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喜欢唱歌吗?(喜欢) 课件出示:教材第6页情境图。 师:谁能看着情境图说说图中的合唱队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时,关注学生是否发现了情景图中的数学信息。学生可能会说: 合唱队的人数变了。 合唱队原来有52人,今年有9人毕业了,又新加入15人。 合唱队加入的人比毕业的人多。 师:同学们发现的数学信息真多呀!可是老师就是没有明白,合唱队人数比原来多了还是少了? 生1:毕业的人数少,新加入的人数多,所以应该是比原来多了。 生2:新加入的比离开的人数多,当然是现在人多了。 师:同学们不仅回答了老师的问题,还讲出
12、了道理,真棒!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喜欢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自然而然进入新课。】 (二)自主探索 1.合唱队现在有多少人? 师:根据图中的信息谁能提出数学问题? 对学生提出的一步计算的简单问题可以现场解答。“合唱队现在有多少人”的问题,学生提不出来就进入下一个环节,学生提不出来教师参与启发提出。 师:要求“合唱队现在有多少人”,怎样列算式? 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有: 15-9=6(人) 52+6=58(人) 52-9=43(人) 43+15=58(人) 52-9+15 在学生列出52-9+15之后,启发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如:原来有52人,毕业离开了9人,就是
13、少了9人,所以是52-9,又加入了15人,就是又多了15人,应该再加上15,所以就是52-9+15。如果学生的答案没有出现综合算式,师生就一起把两个算式改为一个算式,并告诉学生这样的算式叫作加减混合算式。 师:这样的加减混合算式,你会计算吗?试一试。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及时巡视,一方面,发现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及时的鼓励和必要的指导。另一方面,了解学生出现的算法以及算法中出现的问题,准备下一步组织学生交流。 师:把你的算法喝结果向大家介绍一下,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果是多少。 一般方法是:先算52减9,再加15,结果等于58.如果出现先算52加15再减9的算法,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14、并谈谈看法。同时说明一般情况下的计算方法。 师:加减混合运算,一般情况下,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师:谁愿意把你用的竖式计算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多数学生可能会用两个竖式计算,如果学生出现一个竖式的,就直接指导;如果没有出现,教师就主动介绍。 师:加减混合运算,也可以用一个竖式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学习结果的交流,既是计算的检查,也是同学间相互学习的平台,更是教师进行学习指导的机会。加减混合运算的竖式计算是数学计算的基本技能,教师要重视引导。】 2.说一说,再列式算一算。 师:同学们,这两道习题你能解答吗? 课件出示:教材第5习题 学生尝试解答第一题后,组织学生交流,重点说说是怎样想的。关键
15、弄清:叔叔比淘气大29岁,就是8+29=37(岁),说明叔叔37岁;阿姨比叔叔小5岁,就是叔叔年龄减去5岁,所以写成一个算是就是8+29-5.让学生到前面板演竖式计算的过程。 然后再进行第二题的解答并组织学生交流想法和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建构、形成过程,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技能。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总结提升师: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加减混合运算一般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六、板书设计: 星星合唱队 52-9+15=58(人) 答:合唱队现在有58人。 七、作业布置: 计算本课题:练习一 第 周第 节一、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
16、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准确计算。2.发展初步的估算以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3.培养学生熟练准确的计算能力,和认真、细心的计算习惯。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熟练准确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准确计算。 教学难点: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熟练准确计算。三、课型:新授课四、教具准备:投影仪五、教学过程:(一)、出示8页主题图1、观察主题图说图意。2、说一说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3、讨论交流:怎样列式计算?为什么要这样算?(二)、出示8页第二题1、观察主题图说图意。2、分析解决实际问题(1)、说一说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2)、给你100元,你想买哪两种
17、玩具?还剩多少元?(3)买哪两种玩具剩下的钱最多?剩下多少元?(4)买哪几种玩具正好需要花100元?请你给出一个答案?3、学生汇报、订正。(三)、竖式计算56+ 21 18 = 39 13 + 47= 9634 35 = 57 +22 -45= 48+32-16 = 100 -69+ 25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六、板书设计:练习一七、作业布置:计算本课题:买文具第 周第 节一、教学目标:1. 通过一系列活动,认识小面额人民币,理解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和兑换。2. 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3. 体会1元钱的价值,感悟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4. 养成
18、爱护人民币、合理使用人民币的良好习惯。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在活动中认识小面额人民币,理解元、角、分之间的换算关系。难点:运用元、角、分之间的关系进行兑换,体会1元钱的价值。三、课型:新授课四、教具准备:投影仪、教具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出示钱包,从钱包里拿出一些不同小面额的钱来) “钱”是我们国家进行购物时使用的货币,统称为“人民币”。这一节课,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人民币!并学习用人民币来购买文具。(板书:买文具)(二)、学习新课 1、认识人民币。 (1)(出示不同小面额的人民币)你认识哪些人民币?把你认识的人民币从老师手中拿出来吧! 你是怎么知道它是5元、2元、1元、5角、2角、1角
19、这里根据学生所拿的、自己认识的每一张人民币进行提问)?你是通过什么来判断、来辨认的?除了这些,你还认识哪些面额的人民币?你是怎么知道的?(2)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向学生提及或直接出示不同面额的硬币:1元、5角、1角、5分,让学生进行辨认。然后进行总结这一类是纸币,这一类是硬币。(3)看课本“认一认” 图中有哪些人民币?给他们进行分类。 说说哪些是纸币,哪些是硬币? (4)同学们,你们知道1元可以换几张1角呢? 几个1分可换1张1角呢? (5)练习: 练一练的第1题 换一换,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 练一练的第2题 填一填,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强调:计算钱数时,相同单位的钱
20、数可以直接相加减。2、学习付款(1)创设情境:(出示钢笔)1支钢笔1元钱,要买这支钢笔你都可以怎样去付钱呢?老师做售货员,让学生来付钱购买钢笔,展示学生的付钱方式。(2)课件出示文具情境图,同学交流说一说购买每一种文具都可以怎样付钱。老师选其中2-3种让学生交流付钱方式。(3)小结:在用人民币付款时,相同的钱数可以有不同的付款方式。3、1把尺子8角,淘气想用1元买1把尺子,如果你是售货员,你应找回多少钱呢?你如何列式解决呢?学生交流并列式解答(见板书)4、学生活动:小组成员之间说一说,1元正好可以买图中的哪些文具?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三)、巩固练习:练一练第3题,先让学生认真读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师大 年级 上册 数学教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