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浅谈我的叔叔于勒多重叙述视角的转换汇编.docx
《新版浅谈我的叔叔于勒多重叙述视角的转换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版浅谈我的叔叔于勒多重叙述视角的转换汇编.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新版浅谈我的叔叔于勒多重叙述视角的转换汇编 在中学语文教学解读一直相对沉寂的时期,我国的文学理论却有着巨大的进展,有学者指出,“中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和文本分析的知识框架落后于文学理论界20年”。王荣生教授也认为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界远离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研究,对我国的语文课程与教学造成了伤害。在中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小说教学,往往除了拧干了的小说三要素以外,已没有什么要讲的内容,学生对语文课也越来越提不起兴趣。 首都师大附中的李卫东老师也提出,“再编排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能否在教材助读系统中引入些与解读本文有关的叙述学方面的知识”1。在文学研究领域中,叙事学是比较成熟的学科,叙事学理论进入中学小说教学
2、是有典型意义的,尤其是“叙述者”、“叙述视角”等新知识为小说的解读开辟了新的视野。 莫泊桑是世界级的短篇小说大师,可以说对短篇小说技艺的掌握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地步,他大大提高了小说叙述艺术的水平。我的叔叔于勒就显示着独特的叙述艺术魅力。小说就是讲故事,正如小说家詹姆斯所说的那样“讲述一个故事至少有五百种方式”,选用不同的视角,故事讲述的效果就会大相径庭。珀西勒伯克先生说:“在写小说的技巧方面,我认为整个复杂的方法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叙事的角度问题这就是叙述者和故事之间的关系问题。”叙述者和被叙述的故事之间的关系,就是叙述的角度,即叙述视角。 新课程标准对于初中学段小说的阅读目标,在前三个
3、学段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的要求,“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2。小说这种叙事文学就是用话语来虚构艺术世界,小说的本质是叙述和虚构。但从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情况看,南京师范大学的何平教授认为,小说教学“最大的问题首先是忽视小说虚构的文体规定性,混淆真实作者、隐含作者和叙述者几个关键的叙述学概念。这种混淆使中学语文教学在小说文本的理解上长期停留在比较粗放的层面上。而事实上,真实作者、隐含作者和叙述者处在不同叙述交流层次之上,将它们作适当的界分是对小说进行文本解读的基础”3。何平教授认为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外国小说多是来自现实主义作家,在一定程度上,“真实作者”和“隐含作者”往往出现了重叠的现象,这
4、就使得教学者很难意识到它们之间的差异。一般来说,由于对二者的重叠不加以区分,不会影响对文本的解读。但是,如果将“真实作者”、“隐含作者”与“叙述者”搞混就值得注意了。叙事学将小说视为叙述和虚构行为的成果,尤其是对于第一人称“我”作为“叙述者”参与到故事的文本中这样的小说,教师更应该区分清楚想象的虚构世界和现实世界。只有真的有了小说是“叙述和虚构”的意识,才会在阅读视野中有了“叙述者”的问题:这个故事是由谁来讲述的?正如每一个文本中都存在着一个属于该文本的“隐含作者”,“叙述者”所涉及的是一个具体的文本是“谁在说”的问题,它是“真实作者”假想虚构出来预设了“看”的位置和角度来“说”故事的文本参与
5、者。 叙述者的具体区分比较复杂,谭君强教授在总结西方叙述学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叙述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简单的区分,比较适合运用到中学语文教学中去。谭君强教授在叙事理论与审美文化一书中指出:“根据叙述者相对于故事的位置或者叙述层次,以及叙述者是否参与到故事以及参与故事的程度,可以区分为故事外叙述者/非人物叙述者,与故事内人物叙述者/人物叙述者;根据叙述者与隐含作者的关系,可以区分为可信的叙述者与不可信的叙述者。”4“故事外叙述者/非人物叙述者是指一个处于其所叙述的故事上面或高于这个故事层次的叙述者,故事内人物叙述者/人物叙述者则是指叙述者处于所讲述的故事层次,并且是这个故事层次中的一个人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版 浅谈 叔叔 多重 叙述 视角 转换 汇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