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站与城市公共交通接驳系统研究.docx
《武汉站与城市公共交通接驳系统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汉站与城市公共交通接驳系统研究.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城乡规划 园林景观Urban Plann ing Gardens Land scape武汉站与城市公共交通接驳系统研究An Analysis of the Connection System BetweenWuhan Station and Urban Public Transportation叶 杉徐碧艳YeXuShanBiyan中图分类号 TU984.19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3-739X(2013)11-0111-06摘 要 随着武广高铁的开通,武汉步入了“高铁时代”。高铁作为一种高速化、大容量的公共交通工具,必然要求简单明了的交通流线组织和快速综合的交通换乘系统与之相匹配。该文
2、以武汉站与公共交通的接驳 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对国内外高铁站建设的相关理论和实例的研究,以及对武汉站及周边配套设施进行的 现场调查,分析了武汉站与现有的三种公共交通方式(常规公交、出租车、高铁巴士)接驳存在的不足,建 议接驳系统从人的基本需求出发,合理组织换乘流线和满足多种换乘方式需求,以提高武汉站的换乘效率和 换乘舒适性。关键词 高铁 公共交通 接驳系统 换乘Abstract Recently, Wuhan has already stepped into the “High-Speed Rail” era, with thecompletion of Wuhan-Guangzhou hig
3、h-speed rail construction. As a fast-speed, large-capacity public transport, high-speed rail needs easy traffic flow line organization and rapid comprehensive transfer system to match its efficiency.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onnection system between Wuhan Station and public transportation. Based o
4、n a research of the related theori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speed rail stations home and abroad, as well as the investigation of Wuhan Station and surrounding facilities, this paper lists the shortcomings in the connection system between Wuhan Station and three kinds of public transports(conve
5、ntional bus, taxi and high- speed rail bus). Finally it suggests the connection system should develop with a consideration of human needs, rationally organize transfer line and provide multiple transportation ways to improve transfer efficiency and amenity.Key words High-speed rail, Public transport
6、ation, Connection system, Transfer今时今日,高速铁路已成为地面上最快捷的公共交通方式,而中国的高铁建造技术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发展高铁必将成为中国未来交通建设的重中之重。武汉是“高铁时代”无可争议 的全国性交通枢纽城市。2009年底开通的武广高铁平均每天发车50对以上,最短时间间隔仅7分 钟,基本实现了“公交化”的发车频率,它的运行意味着高铁公交化时代提前到来。2012年12 月底京石武段高速铁路的通车标志着京广高铁已全线贯通,这是我国“四纵四横”快速铁路网建 设取得的重要进展。快速、便捷的特性是人们选择高铁的首要理由,但是与高铁接驳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能否与
7、其快捷程度相匹配,成为一大疑问。面对“高铁时代”这样一个历史性的发展机遇,武汉似乎并 未做好准备,关于高铁与城市公共交通无缝对接的呼声越来越高。本文以武汉站与公共交通的接 驳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对国内外高铁站建设经验的研究,和笔者在工作日、周末和节假日对武 汉站及周边配套设施进行的现场调查,对武汉站与现有的三种城市公共交通方式常规公交、 出租车、高铁巴士接驳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从提高换乘效率和换乘舒适性两方面对武汉作者信息叶 杉,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 学院硕士研究生783445624徐碧艳,中建三局基础设施事业部助理 规划师收稿日期:2013-01-11111HUAZHONG ARCH
8、ITECTURE表1调查群体属性特征图1 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车辆进出站流线图站提出了导向性建议,以期为全国交通系统跨入“高铁时代”提供借鉴。1 国内外理论及相关实践研究1.1 国内外相关理论根据Komei Sasaki(1997)、Oskar Fr idh(2008)等学者对日本新干线 和欧洲高速铁路的研究,两小时是高 速铁路竞争的核心范围,当旅途长度为 500600km,或者旅行时间为两小时左 右时,高速铁路比航空运输更具竞争优 势 1-2。倘若在两地间乘坐高铁全程只需12h,但在市内的交通换乘、进出站却 要消耗与之相近的时间,那么高铁所带 来的高速率远距离的位移将失去意义。 因此,高速化
9、的公共交通工具必然要求 便捷的交通流线组织和快速的综合交通 换乘系统之相匹配。刘萍(2007)、宗 凯(2011)、李胜全(2011)等研究认 为:为了追求整体运行效率的最大化, “通过式”的站场设计模式必将取代“等 候式”的传统模式3-5。“通过式”的设 计强调最短的换乘时间,使乘客在各种交 通工具间的转换成为一个连续的过程,因 而必须首先考虑到乘客能快速到达城市公 共交通工具候车点,其次是换乘交通工具 的抵达时间与高铁列车及火车的到站时间 相匹配。因此,史嘉玮(2005)、王晶 (2011)等将研究重点放在了交通枢纽的 建设方式上,他们将交通枢纽定义为实现多 模式转换的平台,是不同交通方式
10、不同方 向客流的转换点6-7。借助综合交通枢纽的 建设,将多种交通模式集约地整合在立体站 场之内,有效地组织和引导乘客向站场内的 其他交通方式移动,将大大提高旅客的机动 性,满足旅客高效抵达目的地的需求。1.2 国内外先进案例研究(1)国外先进案例日本轨道交通建设处于世界领先地 图2 技术路线分析图位。东京站是日本最大的客运枢纽站,也是东京都最大的客流中心之一。高速铁路、既有线铁路、地下铁路在东京站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理想和完善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8。东京站的站场采用多层次多功能的立体结构布局,充分利用立体空间和高架设施,将 不同线路从空间上隔离,避免了平面交叉造成的干扰,大大提高了交通
11、运输能力。整个东 京站地下有5层,地上2层,在地下 1、4、5层设置的是地铁和既有线路。整个东京站共建 有15面站台,30条到发线。东京站针对乘客的引导服务系统也十分健全。在售票大厅、 交换大厅、各个进出站口以及地上地下电梯口处,均可找到各种固定引导标识牌和电子屏 幕,对换乘的引导十分清晰。因此,无论是各方向接发列车的运输能力,还是各线路之间 乘客的换乘条件,东京站都堪称优越。(2)国内先进案例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集民用航空、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高速公路客运、城市轨道 交通、公交巴士、出租车等多种交通方式,设计了日乘客吞吐量110万人次和6.4人次换乘 转运量9。虹桥站建筑综合体集合了多种交通
12、站场的功能,由西至东分别是西交通中心、 高铁、磁悬浮、东交通中心、虹桥机场西航站楼(图1)。站场设计充分考虑了综合性和 人性化的要求。综合性是指多种交通功能综合设置,内外交通紧密衔接、不同交通方式集 中换乘;人性化是指以旅客为本,无缝衔接,换乘便捷,运转高效10。其中在东交通中心 集中设置公交巴士东站及候车大厅,包括长途巴士和线路巴士,服务于机场与磁悬浮列车 的旅客换乘。在西交通中心设置公交巴士西站和大型地下停车库。铁路乘客出站在地下一 层,该层也是铁路乘客转换其他交通工具的换乘层。站场内共设置了5条地铁线路与周边 区域相连,选择乘坐地铁的乘客,可直接进入地下一层中央功能区东侧的地铁换乘大厅进
13、 行换乘。换乘常规公交和长途汽车的乘客可沿自动扶梯上升到地面层。社会车库分别设在 东西广场地下层,乘客可通过步行通道到达。换乘出租车的乘客可通过专用通道到达地下 出租车上客平台乘车。112HUAZHONG ARCHITECTURE3642 调查背景介绍2.1 调查对象本次选取的调查对象武汉火车站位于武昌青山区杨春湖, 是北京广州港客运专线的重要始发终到站,同时也是武汉 九江客运专线的起点站、武汉“1+8”城市圈城际铁路网的主要 枢纽站 11 。车站东侧紧靠城市三环快速路,西临黄鹤路,南至 沙湖大道,北接团结大道,由武汉站、杨春湖客运站、公交汽 车站、社会停车场、东广场、西广场构成。武汉火车站建
14、筑总 面积35.5hm2,其中站房建筑面积10.7万m2,站区总用地面积达110hm2。2.2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主要采用四种方法,分别是实地勘查、访谈调查、 问卷调查以及资料文献查阅。本文对收集到的相关信息和数据进 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总结后提出了适当的意见和建议(图2)。2.3 调查群体属性特征(1)群体年龄年轻化 武汉站的乘客年龄83%分布在1840岁之间,说明高铁这一新型出行方式较受青壮年欢迎。(2)受教育程度和收入较高在将近400份的问卷中可以发现受访者的职业以企业员工、销 售人员、公务员、工程师、技术研发人员、医生、私营业主、大 学生和一些自由职业者为主;一半以上受过高等教育;收入水
15、平 较高,月收入主要分布在30006000元不等。(3)乘坐目的及选择方式的多样化接近一半乘客是以出差为目的乘坐高铁的,说明高铁舒适快 捷的特性受到商务、办公人员的青睐。旅游和回家探亲各占大约20%,说明高铁这一交通方式已融入到普通的市民生活之中,还 有8%的乘客选择高铁作为中途转车的手段(表1)。3 公共交通接驳系统分析武汉站现有的公共交通接驳方式有三种:常规公交、出租车5他图3图4 图5 图6人流走向及聚集区分析图直达武汉站常规公交路线图 出租车存在的问题2017年武汉市地铁线路示意图113HUAZHONG ARCHITECTURE图7 常规公交指示牌空间布局图9 高铁巴士指示牌空间布局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武汉 城市 公共交通 接驳 系统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