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中学2021高三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
《河北省衡水中学2021高三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衡水中学2021高三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河北省衡水中学2021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 通过图丙不同组合方式观察到某标本的两个视野图(图甲和图乙),由图甲变为图乙的操作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操作步骤是:向右移动装片一转动转换器一调节光圈一转动细准焦螺旋B. 若视野内看清细胞壁和细胞核,但看不清液泡,可增大光圈来观察C. 若观察图甲的组合是1、3和6,则观察图乙的组合为2、3和5D. 若细胞为菠菜叶表皮细胞.可观察到叶绿体和线粒体结构【答案】C【解析】【分析】从图甲和图乙可以看出,图甲细胞的位置是在视野的左边,图乙中的图像移到了视野的中央,且比图甲中的图像大,这是在低倍镜观察到物像后换用高倍物镜观察的结果,
2、因此要移动玻片使物像移动到视野中央即可,据此解答。【详解】A、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如我们向右移动玻片标本,而在显微镜内看到的物像则是向左移动的。在图甲中物像位于视野中央偏左方,要想把它移到视野中央,应该向左方移动玻片标本,物像才向右方移动移到视野中央。因此操作步骤是:向左移动装片一转动转换器一调节光圈一转动细准焦螺旋,A错误;B、若视野内看清细胞壁和细胞核,但看不清液泡,说明光照较强,液泡的颜色浅,在光照较强时就容易看不清,为了看清液泡应该把视野调暗,因此应使用平面反光镜和较小光圈,B错误;C、据图可知,图乙
3、是图甲放大后的观察结果,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镜筒越短(3是高倍目镜),物镜的放大倍数越大镜筒越长(2是高倍物镜),物镜离装片距离越近,放大倍数越大,因此若观察图甲的组合是1、3和6,则观察图乙的组合为2、3和5,C正确;D、观察线粒体一般选择无色的细胞为材料,如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用健那绿染液(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使活细胞中线粒体呈现蓝绿色,如果选菠菜,菠菜本身也是绿色,会影响观察,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关键是高倍镜下的物像特点以及把物像移到视野中央的解决办法,需要学生掌握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以及显微镜下物像的特点。2. 生物圈中有多种多样的细胞,下列关
4、于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A. 伞藻没有由膜包被的细胞器,而黑藻有B. 植物和原核细胞都有细胞壁,但成分有所差异C. 黄曲霉菌的DNA与周围的核糖体可以直接接触D. 细胞核是细胞遗传的控制中心,但不是代谢的中心【答案】D【解析】【分析】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典型的细胞核,也没有染色体、核仁以及核糖体以外的细胞器;它们的共同点是均具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和遗传物质DNA。【详解】A、伞藻和黑藻都是真核生物,细胞中都含有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具膜的细胞器,A错误;B、原核细胞中的支原体不含细胞壁,B错误;C、黄曲霉菌是真核生物,DNA存在于细胞核中的染色体上,而
5、核糖体位于细胞质中,因此其DNA不会与核糖体直接接触,C错误;D、细胞核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而细胞代谢的中心在细胞质基质,D正确。故选D。3. 甲型流感病毒H1N1和H3N2是2017年冬季流感的病原体。“H”是红细胞凝集素共有116型、“N”是神经氨酸苷酶共有19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主要是RNAB. H和N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C. 在病毒的核糖体上合成H和ND. 甲型流感病毒侵染进入人体后,将在内环境中增殖【答案】B【解析】【分析】流感病毒是一类RNA病毒,不含DNA,没有细胞结构,需要寄生于活细胞,其中“H”指红细胞凝集素、“N”指神经氨酸
6、苷酶,它们都是病毒的外壳蛋白,且不同种类中H和N的种类不同,具有特异性,所以病毒的这两类外壳蛋白可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详解】A、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它没有DNA,A错误;B、不同流感病毒中H和N不同,所以可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B正确;C、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其所有物质的合成都在其宿主细胞内的相应场所完成,如病毒的蛋白质都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C错误;D、病毒入侵人体后,在人体细胞内增殖,D错误。故选B。4. 蛋白质是决定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重要物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细胞膜、细胞质基质中负责转运氨基酸的载体都是蛋白质B. 叶绿体类囊体膜上的膜蛋白具有控
7、制物质出入和催化功能C. 细胞内蛋白质发生水解时,通常需要另一种蛋白质的参与D. 多肽主要区别在于组成它们的氨基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的不同【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以“蛋白质”为主线,综合考察学生对物质跨膜运输、细胞膜的组成及功能、蛋白质的合成等相关知识的理解。【详解】A. 细胞膜中负责转运氨基酸的载体是蛋白质,细胞质基质中负责转运氨基酸的载体是tRNA,A错误;B. 叶绿体类囊体膜上的膜蛋白,有些是载体蛋白,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有些是酶,具有催化功能,B正确;C. 细胞内蛋白质发生水解时需要蛋白酶催化,而蛋白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C正确;D. 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多肽,因此多肽的主
8、要区别在于组成它们的氨基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的不同,D正确。【点睛】本题易错点在于学生易因忽略细胞质基质中核糖体上翻译过程中tRNA转运氨基酸而对A选项误判,同时细胞膜上蛋白质的功能也是经常容易忽略的内容。5. 烫发时,先用还原剂使头发角蛋白的二硫键断裂,再用卷发器将头发固定形状,最后用氧化剂使角蛋白在新的位置形成二硫键。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 氨基酸中的S元素只存在于R基团B. 在核糖体中不能形成二硫键C. 烫发的过程改变了角蛋白的空间结构D. 角蛋白的改变可用双缩脲试剂进行检测判别【答案】D【解析】【分析】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其结构通式是 ,即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
9、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和一个R基,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详解】A、根据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可知,氨基酸中的S元素只存在于R基团中,A正确;B、核糖体是氨基酸脱水缩合的场所,二硫键是在内质网上形成的,B正确;C、烫发的过程改变了角蛋白的空间结构,C正确;D、烫发后的角蛋白空间结构改变,但是肽键并没有变化,用双缩脲试剂进行检测仍然产生紫色反应,因此不可以用双缩脲试剂检验,D错误。故选D。6. 下列有关生物体组成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 严重缺铁的人比正常人不容易产生乳酸中毒B. 一个RNA分子水解后能得到4种脱氧核苷酸C. 蛋
10、白质和DNA分子的多样性都与它们的空间结构密切相关D. 淀粉、糖原、纤维素和麦芽糖彻底水解后,得到的产物是相同的【答案】D【解析】【分析】铁是血红蛋白的重要组成成分,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主要成分。当人或哺乳动物体内含铁量减少时,红细胞运输氧的功能减弱;含铁量过低时,人和动物表现为贫血,同时会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如贫血的人面色苍白,容易疲劳,并有心跳气短、恶心、头痛、眩晕等症状。【详解】铁是构成血红蛋白的成分之一,缺铁就是导致血红蛋白含量减少,影响氧气的运输,进而影响有氧呼吸,导致体内无氧呼吸加剧,产生大量的乳酸,而容易发生乳酸中毒,A错误;一个RNA分子初步水解后能得到4种核糖核苷酸,彻底水解后能
11、得到4种含氮碱基以及磷酸和核糖,B错误;DNA分子的多样性是由构成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的,与空间结构无关;蛋白质分子的多样性与它的空间结构密切相关,C错误;淀粉、糖原、纤维素和麦芽糖彻底水解后,得到的产物都是葡萄糖,D正确。【点睛】本题易错项为A,学生可能对是否缺铁与乳酸中毒不能建立有效的联系而误判。7. 伞藻属是海生的单细胞藻类,可分为“帽”“柄”“足”3部分,下图是伞藻的实验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两种伞藻的“帽”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基因选择性表达B. 伞藻中的核是细胞多种代谢活动的场所和进行生命活动所必需的C. 由实验可知,新长出的“帽”的形状只与“足”的种类有关D.
12、由实验可知,行使遗传物质功能的是细胞核内的染色体【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图可知,虽然进行了不同伞藻之间的柄和足之间的嫁接,但是生长出来的帽子的性状是由足决定的,又因为细胞核位于足中,因此可以确定细胞核能控制生物的性状,据此分析。【详解】A. 两种伞藻的“帽”不同的根本原因是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不同,A错误;B. 伞藻中的细胞核是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B错误;C. 据图分析,新长出的“帽”的形状与“足”的种类有关,C正确;D. 据图分析,无法确定行使遗传物质功能的是染色体,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了伞藻嫁接实验和核移植实验,考查学生分析实验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细胞核是细胞遗传和代谢
13、的控制中心。8. 下列与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A. 硅肺的形成与肺泡细胞内溶酶体膜结构受损有关B. 在低渗溶液中线粒体的外膜先于内膜破裂C. 叶绿体内的生物膜结构只包括叶绿体内膜和外膜D. 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是植物根细胞中与能量转换有关的细胞器【答案】B【解析】【分析】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功能细胞器分布形态结构功 能线粒体动植物细胞双层膜结构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细胞的“动力车间”叶绿体植物叶肉细胞 双层膜结构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内质网动植物细胞 单层膜形成的网状结构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高尔基体动植物细
14、胞 单层膜构成的囊状结构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的“车间”及“发送站”(动物细胞高尔基体与分泌有关;植物则参与细胞壁形成)核糖体动植物细胞无膜结构,有的附着在内质网上,有的游离在细胞质中合成蛋白质的场所“生产蛋白质的机器”溶酶体动植物细胞 单层膜形成的泡状结构“消化车间”,内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且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和细菌。液泡成熟植物细胞单层膜形成的泡状结构;内含细胞液(有机酸、糖类、无机盐、色素和蛋白质等)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充盈的液泡使植物细胞保持坚挺中心体动物或某些低等植物细胞无膜结构;由两个互相垂直的中心粒及其周围物质组成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15、详解】A、硅肺的形成与吞噬细胞中溶酶体内缺乏某种酶有关,A错误;B、线粒体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这大大增大了内膜面积,因此活细胞中分离出来的线粒体放在清水中,不久线粒体外膜会先于内膜破裂,B正确;C、叶绿体内的生物膜结构包括叶绿体内膜、外膜和类囊体薄膜,C错误;D、植物根细胞中没有叶绿体,D错误。故选B。9. 研究人员用某种植物细胞为材料进行了两组实验:甲组将细胞置于物质a(蔗糖或KNO3)配制的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溶液中,10分钟后测定细胞原生质体的相对体积;乙组将细胞置于某种浓度的b(蔗糖或KNO3)溶液中,每隔2分钟用显微镜观察、记录细胞原生质体的体积,甲、乙 两组实验结果分别如图1和图2所
16、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B. C 实验取材时不可选用黑藻叶肉细胞D. 乙组实验所用溶液浓度需小于016mol/L,以免细胞过度失水死亡E. 甲组实验用的是蔗糖溶液,乙组实验用的是KNO3溶液F. 乙组实验过程中,8min时细胞液的浓度约为016mol/L【答案】C【解析】【分析】结合题意和题图分析,图1代表甲组植物细胞在不同浓度某溶液中原生质体体积的变化。曲线显示:物质浓度越高,原生质体的体积缩小越大,说明甲组细胞置于的物质是蔗糖;乙组植物细胞置于某物质溶液中显示:随时间的延长,细胞原生质体的体积先变小,之后逐渐恢复甚至变大,说明乙组细胞置于的物质是KN03,因为植物细胞会迅速主动
17、吸收K+和NO3-。【详解】A、黑藻是高等植物,叶肉细胞内有中央大液泡,实验可以用黑藻叶肉细胞,A错误;B、根据甲组实验可知细胞液浓度为016mol/L,乙组所用溶液应大于016mol/L,B错误;C、根据分析可知,甲组实验用的是蔗糖溶液,乙组实验用的是KNO3溶液,C正确;D、乙组实验过程中,8min时细胞体积虽等于初始体积,但细胞吸收了无机盐离子,细胞液的浓度大于016mol/L,D错误。故选C。10. 某同学用紫色洋葱鳞片叶作实验材料,进行相关操作后用显微镜观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将其外表皮制成临时装片,可观察到叶绿体B. 将其外表皮用醋酸洋红染液染色后制成临时装片,无法观察到染色体
18、C. 将其内表皮制成临时装片进行质壁分离实验,未观察到质壁分离现象,说明其处于等渗溶液中D. 将其内表皮用甲基绿吡罗红染液染色后制成临时装片,视野中大部分呈红色,说明其遗传物质主要为RNA【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A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不进行光合作用,不含叶绿体,A错误;B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细胞液中含色素,对显色反应有影响,因此用醋酸洋红染液染色后制成临时装片,无法观察到染色体。B正确;C将其内表皮制成临时装片进行质壁分离实验,未观察到质壁分离现象,说明其可能处于等渗溶液或低渗溶液中,C错误;D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对细胞染色,可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而不能
19、说明遗传物质是RNA,D错误;答案选B。11. 下列有关细胞“选择性”的说法,正确的是A. 真核生物的核苷酸、RNA和蛋白质都能通过核孔,因此核孔对物质进出不具有选择性B. 用生物膜与人工膜做实验,发现生物膜对K+、Na+、Cl-的通透性远远大于人工膜,说明生物膜具有选择性C. 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同一个体不同细胞的蛋白质都不相同D. 细胞膜选择透过性的分子基础是膜转运蛋白具有专一性和磷脂分子尾部具有疏水性【答案】D【解析】【分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磷脂,其功能特点是选择透过性;细胞核膜上的核孔具有选择性,是RNA、蛋白质等大分子的运输通道,而DNA不能通过核孔;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
20、的选择性表达,导致不同的细胞产生的蛋白质不完全相同,进而使得不同的细胞结构和功能不同。【详解】A、真核细胞的核孔是大分子物质运输的通道,具有选择性,A错误;B、用生物膜与人工膜做实验,发现生物膜对K+、Na+、Cl-的通透性远远大于人工膜,说明生物膜可以协助离子的跨膜运输,但是不能体现生物膜具有选择性,B错误;C、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不同的细胞中产生的蛋白质不完全相同,C错误;D、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其具有选择性的分子基础是膜转运蛋白具有专一性和磷脂分子尾部具有疏水性,D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于细胞膜的功能特点、核孔的特点以及细胞分化的实质的理解,明确核孔是具有选择性的
21、遗传物质DNA就不能通过核孔。12. 研究表明青蒿素可与一种Gephyrin蛋白相结合,能激活GABA受体(活细胞信号的主要开关),引发胰岛A细胞一系列的变化,从而转变为胰岛B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注射青蒿素-Gephyrin蛋白制剂可以治疗糖尿病B. 不同胰岛细胞的基因不同导致产生不同的激素C. 胰岛A细胞转变为胰岛B细胞,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D. 青蒿素是引发胰岛A细胞突变出胰岛素基因的化学因素【答案】A【解析】【分析】青蒿素与Gephyrin蛋白结合,激活GABA受体(活细胞信号的主要开关),引发胰岛A细胞转变为胰岛B细胞,该过程是调控基因进行选择性表达的过程,不是基因突变。【详解
22、A. 注射结合了青蒿素的Gephyrin蛋白可以诱导胰岛A细胞转化为胰岛B细胞,胰岛B细胞可以分泌胰岛素,所以可以治疗糖尿病,A正确;B. 不同胰岛细胞产生不同激素的原因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B错误;C. 全能性是指离体细胞发育成完整个体,而胰岛A细胞转变为胰岛B细胞没有体现全能性,C错误;D. 胰岛A细胞转变为胰岛B细胞不是基因突变,D错误。【点睛】本题以青蒿素为题材,考查胰岛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学生识记所学知识点的能力和分析能力,属于基础题。13. 苏氨酸在苏氨酸脱氨酶等酶的作用下,通过5步反应合成异亮氨酸。当细胞中异亮氨酸浓度足够高时,其与苏氨酸脱氨酶结合,抑制酶活性;当异亮氨酸的浓
23、度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异亮氨酸脱离苏氨酸脱氨酶,使苏氨酸脱氨酶重新表现出活性,从而重新合成异亮氨酸。反应过程如图所示:以下推测合理的是()A. 异亮氨酸的合成一定不需要ATP提供能量B. 细胞通过正反馈调节机制控制异亮氨酸的浓度C. 异亮氨酸的合成不需要其他酶催化其反应D. 苏氨酸脱氨酶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后可恢复正常【答案】D【解析】【分析】结合题意和题图分可知,苏氨酸经5步反应合成异亮氨酸的过程,需要苏氨酸脱氨酶,而该酶的活性受异亮氨酸含量的影响。异亮氨酸越多,越容易与该酶结合而抑制其活性,导致合成异亮氨酸合成减少,这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详解】异亮氨酸的合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种酶的催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北省 衡水 中学 2021 生物 学期 期中 试题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