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层初步设计.doc
《煤层初步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煤层初步设计.doc(9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目录第一章 矿(井)田地质概况- 2 -1.1 矿(井)田位置及交通- 2 -1.1.1 交通位置- 2 -1.1.2 地形地貌- 2 -1.1.3 气象及水文情况- 2 -1.1.4 矿区概况- 3 -1.2 矿(井)田境届及储量- 6 -1.2.1 井田境届- 6 -1.2.2 储量- 6 -1.3 矿(井)田地层及地质构造- 8 -1.4 矿(煤)层赋存特征及开采技术条件121.4.1 煤层及煤质121.4.2 瓦斯、煤尘、煤的自燃性、地温等情况121.4.3 水文地质141.5 矿(井)田勘探类型及勘探程度评价16第二章 矿井工作制度、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172.1 矿井工作制度182
2、2 矿井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182.2.1 矿井生产能力182.2.2 矿井服务年限182.2.3 矿井储量、生产能力和服务年限的关系18第三章 井田开拓183.1 井筒形式、数目及位置的确定183.1.1 井筒形式的确定193.1.2 井筒数目的确定213.1.3 井筒位置的确定213.2 开采水平的划分及布置233.2.1 井田内划分及开采顺序233.2.2 开采水平的划分及水平标高确定233.2.3 阶段运输大巷和回风大巷的布置233.3 井底车场233.3.1 井底车场形式选择及硐室布置233.3.2 井底车场线路设计243.3.3 井底车场通过能力计算243.3.4 井底车场巷道断面
3、选择和工程量计算253.4 方案比较、确定开拓系统25第四章 采矿方法274.1 盘区地质概况274.2 盘区的划分274.3 盘区巷道布置274.4 采矿(煤)方法284.5 巷道掘进34第五章 矿井通风与安全375.1矿井通风系统的设计分析375.2 拟定矿井通风系统375.3 矿井通风容易与困难时期的通风阻力计算385.4 矿井通风设备的选型及电耗概算565.5 矿井通风等积孔的计算585.6预防瓦斯、火、煤尘、水和顶板等事故的安全技术措施59第六章 矿井提升、运输、排水、供电设备选型646.1 矿井提升设备选型646.2 矿井运输设备选型666.3 矿井排水设备选型706.4 供电设备
4、选型72第七章 环境保护747.1 环境现状及地面保护物概述747.2 主要污染源及污染物767.3 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与评价787.3.1 开采沉陷损害影响预测分析787.3.2 开采沉陷对耕地损害的预计评价807.3.3开采对建(构)筑物的损害817.3.4开采对水资源的破坏影响817.3.5开采对矿区大气环境的影响827.3.6开采可能引起的地质灾害的预测827.4资源开采环境损害的控制与生态重建827.4.1控制开采引起地表建筑设施的开采方法837.4.2开采引起环境损害的控制方法与土地复垦及生态重建847.4.3开采引起水资源的损害的控制方法847.4.4矿区资源开采引起大气污染
5、的措施与方法847.5矿区环境保护与生态重建投资估算84第八章 建井工期858.1 移交标准858.2 井巷工程量868.3 建井工期868.3.1 井巷掘进指标868.3.2 井巷工程排队868.3.3 建井工期87第九章 技术经济分析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889.1 技术经济分析889.2 矿井主要技术经济指标89参 考 文 献93- 11 -第一章 矿(井)田地质概况1.1 矿(井)田位置及交通1.1.1 交通位置何家塔井田地处陕西省神木县北部、神府矿区中部的何家塔村附近,位于乌兰木伦河与悖牛川之间,行政隶属神木县大柳塔镇管辖。矿井南距神木县城47km,北距大柳塔镇15km,东距府谷县城90
6、km。 公路:由神木和府谷经店塔、大柳塔、东胜到包头的二级公路从矿井工业场地北侧通过,并与外部国家主干道相接,向北经东胜可达包头,向南经榆林市可达西安,交通方便。铁路:已建成的包神朔铁路从矿井工业场地对面乌兰木伦河西岸通过,在距工业场地3km的西北处及距场地5.5km的东南处分别设有朱盖塔车站及燕家塔车站。目前朔黄铁路已建成通车,年运量60Mt,煤炭外运条件好。 目前交通位置见图1-1-1。1.1.2 地形地貌井田位于陕北黄土高原北缘,毛乌素沙漠的东南缘,地貌单元属沙盖黄土丘陵区。区内沟壑纵横,沟谷狭窄,梁峁间布,梁台支离破碎,且多被流沙所覆盖。地形总的趋势是以井田中部大致南北走向的山梁为分水
7、岭,坡向东西两侧的悖牛川与乌兰木伦河。井田内最高标高位于分水岭北端,海拔+1233.8m,最低处位于乌兰木伦河主河道,海拔+1019m,相对高差215m。区内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1.1.3 气象及水文情况1. 气象本区属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季节性明显,冬季严寒,夏季炎热,冷热多变,温差较大。风沙频繁、蒸发强烈。神木县气象站19751989年观察资料如下: (1) 气温 年平均气温8.5;最低-28.1,最高38.9。 (2) 降雨量 年平均降雨量 414.98mm 日最大降雨量 97.2mm(82.7.8) 丰水年最大降雨量为694.1mm,枯水年降雨量为124mm,相差5.6倍。雨季多
8、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分。占全年降雨的57.8%,且多为阵雨或暴雨。历年来神木县最长降雨天数为10天,降雨量为60.9mm。 (3) 蒸发量和湿度 本区属半干旱气候,年平均蒸发量1750.4mm,受气温和气压的影响,湿度呈现季节性变化,一般雨季湿度较大,年平均相对湿度为56%。 (4) 风速、风向 年平均风速1.7m/s,最大风速25m/s,秋末、冬、春盛行西北风,夏季多东南风。 (5) 降雪及冻土 初雪一般在10月下旬,终雪翌年4月中旬,平均雪期99天,最长155天,最短仅19天。连续降雪最长累深120mm;当年11月中旬至翌年3月上旬为冻结期,最大冻土深度143cm。2.水文悖牛川与乌兰木
9、伦河分别从井田外东西两侧通过,其历年最大流量分别为4850m3/s和9760m3/s,年平均流量分别为3.97m3/s和7.19m3/s。打不兔沟、炭窑渠沟、东沙沙庙沟与丁其沟、阿沙峁沟、油房梁沟、芦界村沟均为井田内较大支流,常年流水分别汇入乌兰木伦河与悖牛川。支沟溪流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其流量受季节性影响变化。1.1.4 矿区概况矿区所在神木县,地理位置偏僻,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生产力水平低,地区经济基础薄弱,是一个经济落后的贫困地区。但本区地域广阔,农林土畜产品具有一定发展潜力,并且劳动力资源比较充足,是发展本区经济的有利条件。 1987年以后,随着神府矿区的开发建设,促进了地方工
10、业的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不断增加(1989年神木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分别达654元和612元),从而摆脱了依靠国家财政补贴的局面。 1995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10.22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8.72亿元;农业总产值1.5亿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796元。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国家能源基地西移,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榆林市已形成了年产3000多万吨原煤、30亿立方米天然气、180万吨原油、22万吨甲醇和60万千瓦火电装机的工业生产能力。一个大型国家级能源重化工基地已初具规模。随着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开发建设,本区基础设施环境全面改善。西包铁路神延段已建直通
11、车,形成我国又一条南北大通道。建设中的朔黄铁路,将成为我国第二条“西煤东送”及出口煤大通道。以210、307国道为“米”字型交通骨架的干线公路将市、县、乡、连成一体的公路网络基本形成,榆林至附近大城市的航空运输已经开通,程控电话、数字微波、宽带互联网、移动通信都已覆盖全市。总之,榆林基础设施的高速发展和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将为本区经济的迅速发展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本区的经济己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目前与本井田毗邻的神府矿区大柳塔中心区己建成矿区机修厂、设备租赁站、物资总库等到一系列完善的生产生活辅助设施,可为本矿井的设备租赁、大、中修等提供服务。矿井的商业服务、医疗卫生和生活居住等可
12、依靠附近的神木县及店塔镇 图111交通位置图1.2 矿(井)田境届及储量1.2.1 井田境届何家塔井田位于神木县城北约47km处。行政区划属大柳塔镇管辖。地理坐标:北纬370705291305,东经11019421172345。 根据司法部劳改煤矿指挥部司劳煤(93)第35号及陕西省计委陕计能(1993)674号文件,何家塔煤矿井田范围为:北以详查145、80号钻孔连线为界,与大海则井田相邻;南以134号和302号孔连线及延长线为界,与赵家梁井田毗邻;东以悖牛川河道中心线为界,并与新民勘探区相邻;西以乌兰木伦河河道为界与孙家岔井田隔河相望。井田南北长约8km,东西宽48km,面积约44.73k
13、m2。1.2.2 储量(一) 地质储量何家塔井田参与储量计算的煤层只有5-2号煤层,根据精查地质报告,全井田共获能利用储量226.60Mt,暂不能利用储量26.31Mt乌兰木伦河和悖牛川两河谷,以及临界可盘区(0.80.7m)内的储量。矿井地质储量汇总见下表1-2-1。类 别煤 层面 积(km2)储 量 (Mt)备注ABCA+BA+B+CDA+B+C+DA+B(%)A+B+C5-236.40236.6528.0014.0364.65128.68128.6850小计80.38552.4439.30111.8991.74203.6222.98226.60455-26.9721.095.2219.6
14、6.3125.9125.9124小 计7.3801.095.2220.006.3126.3126.3124合 计87.83653.5344.52131.8998.05229.9322.98252.91(二) 可采储量1. 可采储量范围的确定5-2煤层系本井田的主采煤层。埋深较上述两煤层大100m左右,无火烧现象。在井田东西边界附近,由于受河水对地层的冲刷,使煤层的埋深变小,为防止河水沿裂隙裂缝溃入井下,设计沿乌兰木伦河及悖牛川均留设安全煤柱。从煤柱线至河道中心(井田边界)均为暂不能利用储量,不参与可采储量的计算,其余均参与可采储量计算。 2. 可采储量的计算 本井田可采储量分煤层计算,各煤层的
15、可采储量等于工业储量减去永久煤柱和大巷、盘区主要巷道煤柱后乘以盘区回采率。本井田5-2两层煤为中厚煤层,盘区回采率取0.8;矿井可采储量汇总见表2-1-2。表1-2-2 矿井可采储量表Mt煤 层工业储量(ABC)煤 柱 损 失回 采损 失可 采储 量断层井田边界大巷工业场地其它小计5-2128.680.84.2016.002.2023.2021.1084.38合 计128.680.84.2016.002.2023.2021.1084.38安全煤柱留设:河流煤柱位于暂不能利用储量计算区域范围内,不再另行留设煤柱;矿井工业场地位于河流保护煤柱内,与之一并考虑,山上矿井工业场地按规定计算留设煤柱;后
16、期风井场地均按有关规定留设了保护煤柱;井田边界两侧各留设20m的隔离煤柱;盘区界线两侧各留设10m隔离煤柱,开拓大巷及盘区巷两侧各留设100m护巷煤柱,以便今后回收。尚需指出:由于精查报告的水文资料中未提供基岩顶面富水性资料,设计难以确定煤层开采后顶板冒裂造成溃水溃沙威胁的范围,从而未留设安全煤柱,建议在今后生产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否留设防水、防沙煤柱。精查勘探过程中对火烧区边界、小窑开采范围,以及煤层上覆松散层分布情况控制程度不够,应引起足够重视,必须采取边掘边探,或补做有关的地质工作,以确保安全生产。1.3 矿(井)田地层及地质构造(一) 地层特征 神木北部矿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的东北
17、部,毛乌素沙漠的东南缘。区内广覆现代风积沙及第三、第四系的红、黄土。基岩沿沟谷河床两岸自东往西由老到新依次出露。据地表出露及钻孔揭露,井田内地层由老到新依次为:三迭系上统永坪组;侏罗系下统富县组、中下统延安组;第三系上新统;第四系中更新统离石组、上更新统萨拉乌素组、全新统风积沙及冲洪积层。现由老到新分述如下: 1. 三迭系上统永坪组(T3Y):为含煤地层的基底,据钻孔揭露,为厚巨厚层状、灰绿色粗中粒长石岩屑砂岩,夹深灰色薄层粉砂岩及泥岩。本组地层厚度不详。 2. 侏罗系下统富县组(J1f):为含煤地层的下伏地层。据钻孔揭露,岩性具下粗上细的特征。下部为灰白色细中粒石英砂岩,发育块状及微波状层理
18、分选中等好,次圆状,泥质胶结。上部为灰黑色、黑色粉砂岩、炭质泥岩,局部地段夹薄煤一层,岩层中有水平及小型交错层理,厚2.0024.24m,平均厚13.17m,全井田分布,与下伏地层假整合接触。 3. 侏罗系中下统延安组(J1-2Y):为井田含煤地层,零星出露于悖牛川与乌兰木伦河两岸各沟谷之中。全井田分布,厚64.64217.40m,平均厚169.60m,与下伏富县组整合接触。 4. 第三系上新统三趾马红土(N2):分布于梁峁之上,分为上、下两段。上段(N22)为巨厚层状褐红色、棕红色块状亚粘土、砂质粘土,见白色钙质网脉,厚032.23m,平均厚6.58m。与下伏地层不整合接触。 5. 第四系
19、中更新统离石组(Q2l):为浅黄色亚粘土及亚砂土,夹数层古土壤层及钙质结核层,柱状节理发育,厚010m,零星分布。 6. 第四系上更新统萨拉乌素组(Q3S):褐色、灰色亚粘土,粉砂及细砂,厚03.15m,零星分布于梁峁之上。 第四系诸地层之间与其下伏地层,均呈不整合接触。 由于剥蚀及风化作用,井田内基本被第四系风积沙覆盖,上更新统马兰黄土(Q3m)未见出露,钻孔亦未揭露。 (二) 含煤地层 侏罗系中下统延安组(J1-2Y)为井田含煤地层,零星出露于乌兰木伦河、悖牛川两岸及沟谷之中。属一套含煤的内陆碎屑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因遭后期剥蚀,有不同程度的缺失。自下而上划分成五段,部分层段因煤层自燃而发
20、生不同程度的烧变,呈浅黄、浅红、褐红、棕红色的烧变岩。现将该地层沉积特征、物性特征、烧变岩特征分述如下: 1. 第一段(J1-2Y1):即第一旋回由灰白色细中粒砂岩、灰黑色粉砂岩和5-2号煤层组成,井田内均有分布,厚39.2066.90m,平均厚51.44m。该段又分为两个亚旋回,第一亚旋回始于延安组底界,止于5-2号煤层顶。二元结构明显,下部为灰白色中、细粒砂岩,顶部为全区可采的5-2号煤层。该亚旋回属分支河道沉积,厚9.8025.89m,平均厚18.26m;第二亚旋回始于5-2号煤层顶,底部常为黑色粉砂岩。下部为灰白色细中粒长石岩屑杂砂岩,中部为灰黑色粉砂岩夹灰白色细砂岩薄层。该亚旋回属分
21、支河道沉积,厚25.1044.18m,平均厚33.21m。 2. 第二段(J1-2Y2):即第二旋回由灰白色细粗粒砂岩、灰黑色粉砂岩、少量泥岩组成,井田内除河、沟谷外均有分布,厚0.71.85m,平均厚60.32m。该段可分为三个亚旋回。 3. 第三段(J1-2Y3):即第三旋回由灰白色细中粒砂岩、少量灰黑色粉砂岩,黑色泥岩组成。井田内除河、沟谷外均有分布,厚046.62m,平均厚37.41m。可分为两个亚旋回。第一亚旋回属前三角洲河口沙坝分流间湾沉积,厚024.33m,平均厚15.18m;第二亚旋回属滨湖沙滩支流间湾沉积,厚029.55m,平均厚23.46m。 4. 第四段(J1-2Y4):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煤层 初步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