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二季度专题党课讲稿10篇(2025年5月份) (合集).docx
《2025年二季度专题党课讲稿10篇(2025年5月份) (合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5年二季度专题党课讲稿10篇(2025年5月份) (合集).docx(9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廉洁教育党课讲稿:从古代监督监察中寻求破解历史周期律的秘诀(共10篇)篇一、廉洁教育党课讲稿:从古代监督监察中寻求破解历史周期律的秘诀篇二、专题党课:领导干部做好宗教工作要在“导”上下功夫.7篇三、国企党课:坚持党建引领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提质增效17篇四、党课讲稿: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团结奋斗.25篇五、党课讲稿:把学习贯彻党内主题教育不断引向深入.31篇六、党课讲稿: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51篇七、党课讲稿: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奋进新征程担当新使命57篇八、机关党委专题党课讲稿:提升党性修养,践行使命担当65篇九、2025年党课讲稿: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持续深化党风廉政建设69
2、篇十、基层党员专题党课讲稿:自觉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和老实人73篇一、廉洁教育党课讲稿:从古代监督监察中寻求破解历史周期律的秘诀几年前一部热剧人民的名义中,有这样一幕:省纪委书记田国富动员易学习去做京州市纪委书记、以便对李达康实施监督时,易学习问道:“我来监督李达康,谁来监督沙瑞金?”这一情节发生在这部剧即将落幕之时,同整部剧一样,引发了大众对于反腐败的热烈思考,也向我们抛出了一个问题:如何实现有效的监督监察?下面,结合学习谈谈自己的思考。一、从古代的监督监察中汲取养分监督监察并不是一个新问题,几乎伴随着腐败(包括权力腐败、贪污腐败等各种腐败)而生,同步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史记记载,传说中尧时期的
3、共工”就很“淫辟”,舜时期出现了“贪于饮食,冒于贷贿”的饕餐式家族,到了阶级社会的夏商周时代,腐败已经成为一种常态现象被广泛记录在各个典籍中了。同时,统治阶级也在惩处腐败的过程中慢慢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监督监察。总体看来,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监察制度不断设计创新,为有效监督提供了现实可能。设定了固定、专职的地方监察机构。最初的监察机构,一般依附于一定的行政机构,监督工作受到很强的干预性。到了西汉,地方监察就不再与行政合署办公;曹魏时期,御史台首次作为独立的监察机构出现,标志着监察制度的逐渐成熟。固定、专职的地方监察机构,脱离了行政机构的干扰控制,使得监察能够准确高效、相对独立运作,大胆地发挥作
4、用。形成了有效的自我监督及相互监督。几乎所有的古代监察机构,不仅可以对其他行政机构实施监督,也可以对内部同僚、下级监察机构实施监督,一定程度上确保了自身的纯洁性。此外,各朝各代往往还会设置并行的监察机构进行相互监督,如:秦汉的御史与司隶校尉、丞相司直,西晋御史中丞与司隶校尉,宋代多元的地方分级监察体制,明代按察司与御史巡按等,都是监察系统内部相互制约的反映。建立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巡视监察制度。历朝历代,中央对地方的监督从未停止。汉初,专设刺史每年八月起代表中央巡行所负责的地方,于年底回京奏报;唐代监察御史除对尚书省六部监察外,兼负责巡按郡县,监察地方官吏;到了明代,派遣要员出巡已经成为了一项固
5、定制度。我们在影视剧里所熟知的钦差大臣,其实就是一种对地方的巡视监督。这也是确保中央集权、防止地方权力尾大不掉的有力保证。二是监察文化不断丰富发展,为有效监督提供了肥沃土壤。达成接受监督的有效共识。历史教训不断证明监察的有效性和必要性,并在统治阶级形成了基本的认知基础和共识,唐太宗“以人为镜,可明得失”的反思,历朝历代的“罪己诏”“求言诏书”等,均反映了统治阶级对自身接受监察监督的认同。这种共识一定程度上也延缓了各王朝的寿命,对社会稳定起到了有限的促进作用。倡导廉洁为政的社会风气。中国古代社会中,儒家思想几乎一直被确立为正统思想,其与“廉”与生俱来的内在联系,推动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古代考核
6、官吏著名的六个方面均被冠以廉(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侧面反映了廉对从政的重要意义。廉的从政文化也通过一定的制度设计,在社会上形成了廉洁光荣、腐败可耻,廉者上、腐败下的社会氛围。推动形成有力的舆论监督。在中国古代廉政文化中,社会舆论构成了廉政文化的独特内容。社会大众自发地对贪官污吏进行鞭挞、对廉洁官吏进行歌颂,最为典型的当属民谣。民谣对于贪官污吏的控诉如:打破筒(指童贯),泼了菜(蔡京),便是人间好世界;对于清官,百姓从不吝啬自己的怀念:“况太守、民父母,众怀思,因去后。愿复来,养田叟”,又如:“太守不归,我民不宁;太守归来,我民忻哉”。三是监察内容不断补充完善,为有效监督提供了
7、依据参考。对权力运行的全面监督。权力腐败古已有之。为解决这一问题,历朝历代都将对权力运行的监督放在首位,并进行广泛监督,包括:对各项法律、法令、政令实施情况的监督,对各级官员在政治经济上违法犯罪的监督,对各种违反礼仪风尚的监督,对官吏以权谋私的监督,对军队军事行动的监督,对外戚贵族横行不法的监督,几乎无所不含、无所不监。对官员德行的大力监督。古人历来把官吏的德行放在首位,有着充分的现实考虑。一个德行高尚的人,绝对和贪污腐败没有关联,相反,德行低劣的人往往容易走向贪污犯罪。古代考察官吏,有举孝廉、为官必须为父守孝三年等等,都是重视德行的具体反映。对百姓关切的重点监督。任何时候,解决或缓和社会突出
8、矛盾、回应百姓关切都是监督监察的重要内容。如汉代刺史以“六条问事”,第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解决的就是“田宅逾制”这一当时社会最突出、百姓呼声最高、意见最大的问题。二、充分汲取古代监督监察的深刻教训在中国历史上,凡政治相对清明、社会相对稳定的时期,监督监察必然得到了有效的贯彻;凡监督监察不利、作用发挥不好的时候,必然是弊乱丛生、社会动荡的时期。古代的监督监察不仅能为我们提供正面的参考,也能够为我们提供反面的教训思考,不可不察也。一是皇权监督的缺失是造成监察失效的根本原因。在古代,皇权是至高无上的,皇帝掌握着政策的主导权、千万人的生杀大权,在某些特定时间特定阶段,皇权还
9、能受到相权和百官的有效监督和制衡,但更多时候,只能寄希望于飘渺的君主贤德。君王圣明,则王朝延续,百姓安定;君王昏耳贵,则王朝衰败,百姓受难。尽管每一个王朝的创始人都告诫后世子孙,守天下要节制、要廉善,但靠个体的自觉做到这一点是不现实的。历朝历代的灭亡,有很多的原因,如:贪污腐败、诸王割据、外敌入侵等,但归根到底,都是作为皇帝的最高统治者缺乏有效监督、肆意妄为导致的衰败崩塌。这就是王朝兴替的根本所在。二是中央集权的弱化是导致监察失效的重要原因。皇帝的奢侈享乐,往往是有限的,如果仅仅如此,未必会导致王朝的灭亡,历朝历代的君主,也没有几个勤俭节约的。但自上而下监管的缺失,特别是中央对地方领导力的弱化
10、导致全国性的政令不通,却会造成监督的失效。例如东晋时期,监察方式不可谓不多,出现了行府州事、典签(皇权委派)等新的监察方式,意图通过上对下、中央对地方进行监督监察,然而,这一时期皇权衰落,门阀势力强大,地方监察制度没有得到有效落实,颇为健全的监察制度几乎沦为摆设。这启示我们,要想实行有效的监督监察,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是做不到的。三是监察工作的削弱是导致监察失效的直接原因。监察制度是在曲折中前进的,在不同历史时期,也受到过一定程度的削弱,特别是王朝势微时,往往不受重视,而受到削弱后,又无一没有导致监察失效、王朝灭亡。西汉晚期御史大夫不再担任监察职责,而由其属官出任最高长官,最高监察机关的
11、级别被迫降低,间接导致了西汉晚期的政治腐败和王朝覆灭。在东汉初年,恢复了御史中丞的高级别,提高了政治地位,凌驾于百官之上,东汉前期一度“天下女丁。三、有效破解“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古代的监察制度,对我们是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的,然而,由于其历史局限性,仍存在一定的弊端,绝对不能不加思考地全盘吸收,必须批判中继承、创新中改造、实践中吸收。1945年,黄炎培向毛主席提出封建王朝跳不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时,毛主席当即表示:“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新路,指的就是人民民主。这条新路也为有效监督监察提供了可能。一是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监督的力量。人民群众的
12、力量犹若汪洋大海,必将形成有效的监督监察起到促进作用。古代也有舆论监督,然而相比而言,那是卑微的、无力的,是被统治阶级对统治阶级的监督,愿不愿意接受全凭统治阶级的善心。而当今之中国,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专政,在这个国家,人民是最大的,所有的政府人员既是人民的一分子,更是人民的公仆,代表人民行使职权,接受人民的广泛监督。这样的特点决定了我们的纪检监察能够走出与历史各个王朝所不同的新路一一广泛的、来自社会各界的、自下而上的有效监督。二是充分发挥集体统一领导的优势。在当代中国,最高权力机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级实行党委统一的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并不独哪一个人说了算,集体决策从制度上和设计
13、上保证了自身的纯洁性和先进性,能够代表最广大的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更能够接受监督监察、相互监督,可以更好走出历史周期律的困局。三是充分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无数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堡垒往往容易被从内部攻破,有效的监督绝对不能光指望外部力量。我们党历来注重加强自身建设,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建立健全了一整套的监察制度,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搞好党内的自我教育自我净化自我完善,密切党同各方特别是群众的关系,充分听取各级的意见建议,这些都为有效监督提供了重要保证。任何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党的自身建设必须以赶考的状态,时刻在路上的姿态,将反腐败进行到底、将有效监察贯彻到底。但我们相信,历史周期率的魔咒必将被打
14、破在人民群众力量的汪洋大海当中!篇二、专题党课:领导干部做好宗教工作要在“导”上下功夫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在宗教工作中“不断提升导的能力”。在2016年和2021年两次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导”的工作方法和工作能力提出明确要求:“做好党的宗教工作,把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好,关键是要在导上想得深、看得透、把得准,做到导之有方、导史有力、导之有效,牢牢掌握宗教工作主动权。”“要培养一支精通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熟悉宗教工作、善于做信教群众工作的党政干部队伍,让他们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党的宗教工作理论和方针政策、宗教知识,不断提升导的能力。”在党的二
15、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为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提供了思想指引和根本遵循。因此,对于党政领导干部来说,做好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重中之重在于以“导”的理念为指引,提升“导”的能力,不断提高宗教工作水平,引导信教群众同广大人民群众一道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而团结奋斗。一、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夯实“导”的思想基础宗教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宗教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性。新时代领导干部要做好宗教工作,首先要夯实“导”的能力的思想基础,以科学的理论来武装头脑。即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武装头脑,学习和掌
16、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发展史、理论成果及蕴含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关键。特别是要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最新成果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弄清楚其中蕴含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这是根本。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高度重视宗教工作。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党的领袖和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和理论。毛泽东最早自觉地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同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结合起来,强调对群众反神权和鬼神迷信的斗争要加以引导;主张对宗教徒要作具体的阶级分析,保障民众宗
17、教信仰自由;认为尊重保护人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是中国共产党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等等。这为新的历史时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宗教治理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改革开放后,在邓小平的亲自过问下,党中央全面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在宗教工作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出台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标志着我们党的宗教观恢复到正常的轨道,并提出了诸多创新性的观点。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江泽民高度重视宗教问题,提出了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特点是长期性、群众性和特殊的复杂性;肯定了宗教的文化价值;正式提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重大命题;等等。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继续推
18、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发展,提出宗教关系是事关党和国家全局的重大社会关系,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作用;强调从政治、社会、文化层面进一步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等等。回顾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的历史,我们能够清晰地发现,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的主体,一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指导,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所遭遇到的宗教问题的具体实际,坚持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历史过程,也是让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成为“中国”的和“当代”的历史过程。对于领导干部来说,熟悉和认知上
19、述历史并掌握其所蕴含的时代背景、思想观点、方法论原则等,构成夯实“导”的能力思想基础的首要维度。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表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不是静止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变革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完善并实现理论飞跃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特别是继承已经形成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将其运用到宗教工作之中,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宗教工作的新理念新举措,回答了新时代怎样认识宗教、怎样处理宗教问题、怎样做好党的宗教工作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
20、为做好新时代宗教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是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根据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从我国国情和实际出发,总结历史和现实经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对待宗教,把握宗教和宗教工作规律,深入研究和妥善处理宗教领域各类问题所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2015年,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必须坚持中国化方向”的创新论断;在2016年的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支持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2017年,“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写入党的十九大报
21、告;2020年,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部署“坚持新疆伊斯兰教中国化方向,实现宗教健康发展”;2021年7月在西藏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促进宗教和顺、社会和谐、民族和睦“;在2021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创新性地提出“九个必须”,涉及新时代宗教工作的领导机制、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重要举措,是中国共产党对做好宗教工作规律性认识的深化;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习近平总书记上述重要论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最新发展,是做好新时代宗教工作的总纲要。领导干部夯实宗教
22、工作中“导”的能力的思想基础,最根本性的就是要完整准确全面领会和贯彻习近平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理论和方针政策,深刻理解其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真正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是时代的灯塔。对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宗教工作来说,领导干部要提升“导”的能力,就必须夯实思想基础,即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所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定理想信念、把握历史主动,以理论创新推动实践变革。二、坚持“九个必须”,把握“导”的实践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其蕴含的实践路径
23、概括起来集中地体现为“九个必须”:必须深刻认识做好宗教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重要性,必须坚持党对宗教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必须坚持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必须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必须坚持把广大信教群众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必须构建积极健康的宗教关系,必须支持宗教团体加强自身建设,必须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人民出版社2025年版,第565567页)理论的价值和生命力归根到底在于实践。领导干部以“导”的理念为指引,发挥“导”的作用,做到“导”之有方、“导”之有力、“导”之有效,牢牢把握宗教工作主动权,就需要做到坚持“九个必须”,拓
24、展“导”的能力的实践途径。在坚持工作基本方针和理论创新上下功夫。“九个必须”是党中央将马克思同主义宗教观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所作出的经验总结和思想概括,理论和现实意义重大。例如,”必须深刻认识做好宗教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重要性”,其所指向的是要引导领导干部深刻认识到,宗教工作是一项全局性、战略性的工作,能不能将这项工作做好,直接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党的执政基础巩固、民族团结和社会安定、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乃至国家战略格局中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等等。又如,“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即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特别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5年二季度专题党课讲稿10篇2025年5月份 合集 2025 季度 专题 党课 讲稿 10 月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