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林业发展规划(2).docx
《“十五五”林业发展规划(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林业发展规划(2).docx(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十五五”林业发展规划前言习近平总书记主政期间,先后两次到考察调研、指导工作,作出了“生态的优势不能丢”“*的特色要把它充分展示出来”,要结合欠发达地区的实际,不断探索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和新途径”等重要指示和殷切期望。县始终牢记总书记重要嘱托,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持续推进,省级大花园典型示范县建设扎实开展,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县、省级森林城市。林业既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又是一项重要的基础产业,担负着生产生态产品、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职责。为全面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
2、作用,围绕县建设“诗画*和美”总目标,加快完善国土生态安全空间,提升绿色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根据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省林业发展“十五五”规划和林业工作发展相关要求,特编制本规划。本规划期限为2026-2030年。第一章林业“十四五”建设回顾一、林业概况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自治县,也是华东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地处浙闽两省结合部,是浙南重要生态屏障、省重点林区县,县域总面积约1938平方千米。自治县全境以山区为主,境内海拔高低悬殊,发源于洞宫山脉的瓯江支流小溪,自西南向东北贯穿全境,将县境分为南北两部分,形成两岸宽约124.6公里
3、的狭长带,构成了“九山半水半分田”和“两山夹一水,众壑闹飞流”的地貌格局。200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深入调研期间指示“生态的优势不能丢”,县丰富的森林资源是生态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县现有林地面积239.6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82.4%,森林面积235.7万亩,森林覆盖率81.08%,乔木林蓄积量6.14立方米/亩,省级以上公益林148.55万亩。全县有国家级森林自然公园1个(*草鱼塘国家级森林公园),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望东洋高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大仰湖湿地群省级自然保护区)。2025年,县林业总产值16355万元。二、林业“十四五”建设成就“十四五”以来,林业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4、理念为指导,以省委省政府两美重大部署为引领,紧密围绕乡村振兴、大花园建设等中心工作,大力发展生态林业、富民林业和人文林业,为县绿色发展和国家级生态县、省级森林城市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生态保障。林业陆续获评“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集体”、“全省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工作突出贡献集体”、“G20期间森林消防与安保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草鱼塘森林康养基地被评为“国际森林疗养示范基地”,县林业总场被评为“省现代国有林场”、“省生态保护突出贡献集体”。全县林业现代化发展成效显著。(一)国土绿化持续推进美丽林业成效显著“十四五”期间,紧抓大花园核心区建设历史机遇,高标准持续推进国土绿化美化,结合“新植1亿株珍贵树
5、五年行动、“3个100Ov示范行动等工作,大力开展森林城市、珍贵彩色健康森林、大径材培育、六边三化三美、一村万树示范村等城乡绿化建设,大力营造珍贵彩色森林,全面开展城乡绿化美化。“十四五”期间创建国家森林乡村12个、省级森林村庄2个、市级绿化示范村18个,创建“一村万树”示范村22个、推进村84个。完成绿化造林更新面积5.62万余亩,珍贵彩色森林建设提升10.2万余亩,完成通道沿线和城镇周边珍贵彩色森林及美丽林相建设1.5万余亩。完成四旁植树87余万株,全县森林覆盖率稳定在80%以上的较高水平。初步建成了覆盖全面、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全域绿化体系,极大优化了县城乡生产生活环境。(二)保护体系
6、不断增强生态功能日趋完善以保护好、培育好森林与湿地资源为首要任务,完善森林资源管理保护体系。1 .以森林督查和森林资源“一张图”管理为抓手,加强林地保护和利用。完成森林资源“一张图”年度更新,启用“掌上林业”智能管理系统。全县林地保有量239.6万亩,活立木蓄积量1245万立方米,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为6.14立方米每亩,森林覆盖率和乔木林亩均蓄积量均位于全省前列。全面落实林地用途管制,及时做好建设项目使用林地报批工作,规范占用林地审核审批,办理使用林地行政许可89件,使用林地4000余亩。深化采伐流通管理创新,积极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简化审批手续、优化限额调控。2 .加强湿地保护修复。坚持
7、每年“世界湿地日”开展科普宣传和展示活动。围绕湿地资源做好科研工作,“十四五”期间望东坤、大仰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植物图鉴等系列湿地科研成果出版发行,望东洋科普馆建成开馆。3 .加强公益林和天然林保护。建成公益林“一环三带四块”网络体系,完成了县公益林县级监测体系建设与效益评价,全县区划省级以上公益林148.55万亩,建设规模位列全省前五,全县公益林生态效益高达159.06亿元,生物总量达到1317.38万吨。年均发放公益林补偿资金五千余万元,惠及全县689个村组集体3.37万户农户和2个国有林场。建立健全公益林(天然林)管护队伍,层层建立公益林管护组织278个,建立管护队伍24支,组建半专业
8、队伍23支,选聘公益林(天然林)专职护林员75人、兼职护林员163人。加强天然林保护,全面落实天然林保护制度,完成国家局天然林保护情况核查工作;常态化开展天然林停伐管护工作,严格执行国家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政策,全县天然林停伐管护面积10.68万亩。4 .积极做好森林病虫害等防控工作。认真实施年度春秋季疫情普查和虫情测报,组建松材线虫病除治队伍,推行“疫木清理无痕化+注干防治”等防治措施,累计完成枯死松树除治1.3万余株,实施注干剂防治29万余支。完成全县古树普查,全县共有古树名木9168株、古树群225个,实施356株古树的“一树一策”保护。(三)林业产业蓬勃发展富民林业能力提高深入实践
9、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绿色、精品、高效为目标,坚持产业引领,出台扶持政策,林业产业的富民能力显著提高。持续发展以毛竹、香樨和油茶等为主的传统产业,积极拓展以森林康养、林下经济为主的新兴产业。“十四五”期间完成竹林改造提升5.13万亩,实施“百千万高效竹林示范工程”,培育高效竹林、绿色有机笋竹产业基地1.3万余亩,竹林道建设和修复提升270余公里。推进油茶产业发展,建成油茶良种推广基地1.5万余亩,技术推广基地3000余亩,培育了一批油茶展业合作社。实施了自治县加快林下经济发展实施方案,建立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8个,新发展各类模式林下经济9300余亩。“十四五”期间积极做好林业科技示范与推广
10、开展林业科技周活动5次,累计举办毛竹、香桃、中药材等技术指导和培训25次,培训各类技术人员1300余人次,实施了香桃定砧嫁接建园技术标准化项目、林下套种畲药复合经营推广示范等省市级科技项目10余项。编制县森林康养产业发展规划,申报建设森林康养特色小镇3个,森林康养特色村4个、林业体验园1个。草鱼塘森林康养基地,被列为森林养生国家重点建设基地,被中国林学会授予“国际森林疗养示范基地”、“省森林康养基地”。(四)林业改革深入推进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以机构改革为契机,全面深化林业改革,增强林业发展活力。按照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落实机构挂牌、人员转隶、职能划转等各项工作,保证了工作正常有序开展。积极推进
11、最多跑一次”改革,实现林业领域“最多跑一次”事项24主项34子项;推进掌上办事,目前7大类16子项工作实现掌上办理。深入林业股份合作制改革,总结推广家庭林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形式,累计建立新型林业经营主体37个,申报省级家庭示范林场3家,组织申报市级生态精品农产品13个、示范企业1家,有效增强了林业发展内生动力。累计新增林地流转42125亩,规模林地流转办证面积12625亩。建立林地承包经营权纠纷仲裁机构,并开展仲裁工作。深化林业金融服务,林权抵押贷款余额5.69亿元,惠及农户2549户。推广多种森林保险业务,全县公益林火灾保险全覆盖,投保林木综合保险8.18万亩,累计付保险费500余万元。(五
12、森林文化大力弘扬生态理念不断丰富组织开展“关注森林”活动,广泛弘扬森林生态文化。利用“党政军领导义务植树”、“植树节绿化行动”等一系列义务植树活动,“十四五”期间累计8万余人次参加义务植树,植树120多万株,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连续多年保持在85%以上。加强古树名木及后备资源保护,完成古树名木及后备资源普查,实施古树“一树一策”保护350余株,启动古树名木公园建设,建设古树特色公园7个,使古树名木焕发新活力。推进森林古道保护与修复,组织开展古道调查,明确全县现有相对保存完整的森林古道47条276公里。开展森林生态文化宣传,开展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古树认养、爱鸟周、认种认养等生态文化宣传活动,联
13、合省内外官方微信、微博和电视台等媒体平台,开展“诗画*和美”生态形象宣传。(六)保障能力显著提高*和美切实维护加强山林纠纷调处及信访工作,“十四五”累计调处和指导乡镇调解山林纠纷310余起,登记受理群众来信(转办)163件,强化了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能力。森林火灾扑救能力大幅提升,制定森林消防安防体系深化方案,创新实施“引水灭火”示范工程建设,建成森林消防蓄水池84个、堰坝32座、辅设森林消防管道340多公里、消防栓1800余个,实现森林防火重点地区“引水灭火”设施全覆盖。望东坤、大仰湖保护区卡口全面启用“防火码”。组织开展“雷霆行动”、“绿剑”等一系列打击各类破坏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犯
14、罪专项行动,有力震慑了森林违法行为。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和食品安全阳光监督员系列活动,加大食用林产品监测力度,例行春笋检测50余批次、委托送检春笋200余批次,合格率达100%。三、存在的主要问题(一)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率不高县地处浙西南,是省重点林区县、国家级生态县。县域范围内生态产品价值极高,局限于目前生态产品价值评估、交易市场、生态修复及价值提升、生态产业化经营、生态补偿等环节的发展不充分和不均衡,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率尚处于较低水平。(二)林业富民能力不强全县林业产业主要依靠数量扩张型、资金推动型,距离质量效益型、需求拉动型的供给侧要求还有差距。产品市场化程度、组织化程度较低、品牌意识薄弱,经营
15、手段与市场经济还不相适应。一二三产业融合不深,森林康养等产业发展不足,新产业、新动力还比较弱小,缺乏科技支撑,现代设施装备应用不足,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和辐射,综合经营效益低,林业富民能力不强,对共同富裕的贡献能力不足。(三)林业资源保护压力倍增林业资源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社会发展对林地资源的需求持续上升。松材线虫病等林业灾害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市场和劳动力成本等因素影响竹产业发展,竹林资源管理和提升压力倍增;野生动物的数量和分布发生变化,日益增多的人兽冲突对林业资源保护工作带来不少压力和挑战。(四)体制机制建设有待完善基层人员队伍建设不完善,林业技术人员存在流失,人员结构出现断层
16、现象,不利于林业长远发展。机构调整后原有林业工作体系变化较大,尚需时间调整至最优状态。林业的财政投入不足,林业投融资机制、数字经济等扶持政策不健全,基层基础建设薄弱,林场、林区道路和管护房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林业设备和器材质量不高,管理水平不高,服务能力弱。第二章总体思路“十五五”是推动县新一轮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关键时期。县要锚定“打造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嘱托,把握新趋势扛起新使命,全力打造重要的美丽生态屏障。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
17、紧紧围绕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和26县市跨越式高质量发展要求,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态产品需要为出发点,以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加快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国土绿化、森林提质、资源保护和生态惠民,为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跨越式高质量发展作出林业贡献。二、基本原则(一)生态优先、协调推进县的高质量绿色发展离不开林业的绿色本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要建立最严格的森林、湿地资源保护制度。加大森林、湿地、自然保护地保护和修复,确保各类自然系统安全稳定,促进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二)产业创新、绿色发展始终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努力将优越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转化为生产
18、要素和发展资本,大力发展美丽经济,加快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进一步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三)改革创新、高效治理始终把握改革创新的正确方向,全面深化林业改革,释放各类主体参与林业建设的内在潜力和活力。着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努力把林业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四)美丽为基、生态惠民牢固树立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理念,全面推进美丽城市和美丽乡村建设,使山水与城乡融为一体,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三、发展目标到2030年,县国土绿化美化水平不断提高,森林、湿地资源保护持续加强,自然保护地体系基本建成,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生态福祉更加普惠,人民
19、的高质量生态产品需求进一步得到满足,林业基础设施更加完备,体制机制更加健全,森林建设取得高质量成果。(一)生态屏障更加稳固到2030年,森林湿地生态系统得到全面保护,自然保护地体系基本建成,国土绿化水平和森林质量不断提升。森林覆盖率达到81.2%,省级以上公益林面积稳定在155万亩,天然林停伐管护面积11万亩,森林蓄积量达到1395万立方米。(二)绿色富民产业更加发达创建省级森林康养名镇1-2个,省级森林人家6个,新发展林下经济面积1万亩,加强三产融合发展,解决传统林业产业发展瓶颈问题,全域发展森林康养产业。(三)生态文化更加繁荣强化森林生态文化宣传,生态文化更加繁荣,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生
20、态文化产品更加优质丰富,生态文化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建设古树名木主题公园5个,保护、修复和提升森林古道-2条,森林古道、森林步道网络基本建成。(四)林业治理能力显著提升完善林区基础设施,林长制和最多跑一次改革不断深入。加强火灾和虫害防治工作,实现松材线虫病疫点和发生面积双下降,全县森林火灾受害控制率在0.8%。以内,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较2025年下降5%o表1县林业发展“十五五”规划主要指标序指标单位2025年年2030年属中1森林覆盖率%81.0881.2约性2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12451395约性3省级以上公益林面积万亩148.55155约性4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量I113亩6.146.87预
21、性5湿地保护率%61.7262预性6森林植被碳储量万吨186.1208.5预性7林业总产值亿元1.633预性8森林火灾受害控制率%00.80.8预性四、建设布局根据对县自然生态空间综合评价分析,结合森林资源分布和经济社会、民众需求等情况,充分衔接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五”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等,确定县林业“十五五”建设布局为“一园一带、三区多点”。“一园”:指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全面开展国家公园建设,健全国家公园片区管理体制机制,实现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提升,水源涵养能力明显提高,生态功能和价值稳步增长。“一带”:指瓯江(小溪)文化生态廊道。东起九龙西至英
22、川、秋炉,东西延伸100多公里,依托沿线生态资源,推进全域景区化,以外舍新城、百山祖国家公园及千峡湖库区为核心,串珠成链,打造瓯江(小溪)文化生态廊道。以水系两侧各2-3公里范围为重点打造绿色生态廊道,加强区域范围内森林与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打造景观片林、风光林带及“大花园”生态文明廊道等。“三区”:指依托南部森林养生发展区、西部国家公园生态发展区和东部山水文旅发展区等三大片区,构筑“自然景观+生态产业+森林康养”的全域森林景观提升格局。环绕县域的山脉生态连绵空间,具有丰富的风景旅游资源,也是林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区域。通过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林相改造等手段,打造一批高端化、特色化森林康养基地,
23、创建一批生态化、体验化农旅、文O旅平台,助力发展全域森林康养产业和县域经济增长。“多点”:指以行政乡镇为单位,依托产业叠加文化、旅游、休闲养生等功能,按照生产、生态、生活和宜业、宜居、宜游融合发展要求,突出特色,科学布局用材林培育、竹木加工、香桃、油茶、林下经济等产业发展,实现产业兴旺的乡村振兴,以鹤溪、东坑、大深等乡镇为重点,争取在“十五五”期间培育数个林业特色突出的大花园明珠镇。五、规划依据(一)法律法规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2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4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5 .城市绿化条例;6 .省城市绿化管理办法。(二)政策文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 林业 发展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