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现代化“十五五”规划.docx
《农业农村现代化“十五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农村现代化“十五五”规划.docx(8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农业农村现代化“十五五”规划、乙、刖三“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二个五年。对于党中央作出的“十五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十五五”规划)在新发展阶段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上作出了总体部署,提出了“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等总体目标,为做好当前
2、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五五”规划(2026-2030)提出了精细农业发展、精美农村建设、精勤农民培育、城乡融合发展4大类共36项指标到2023和2030年的规划值,系统部署了“十五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的目标、任务、路径、保障措施等。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十五五”规划参照省指标制定了全市2030年规划值。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CI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动员全县人民抢抓机遇、起而行之、奋斗出彩,全力以赴打造湾区生态产品供给地和经济发展新腹地,持之以恒打造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生态之都、宜居之城”。为统筹“十五五”期间县农业农村相关工作,以“十五
3、五”时期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相关政策、规划精神为指引,依据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五五”规划(2026-2030)市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十五五”规划,衔接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县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五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作为“十五五”时期县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工作的重要依据和指导性文件,规划期限为2026-2030年。第一章审时度势,把握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机遇“十四五”期间,县农村农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二个五年
4、在新的历史阶段,县农业农村发展显现新的特征,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诸多风险挑战。第一节“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成就一、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十四五”期间,县以产业化、工业化、信息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初显成效,按照“两区两带”农业发展新格局,抓好“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做强稻米、水果、南药、现代畜牧业等传统优势特色产业,提升农业品牌影响力,农产品产量保持稳定提高,传统农业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生产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县瓜果飘香,特产丰富,其中最为出名的当属无核黄皮,是“中国无核黄皮之乡”。“十四五”期间,坚持把发展无核黄皮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乡村振兴的战略性主导产业来抓。2025
5、年,全县无核黄皮树栽种面积超10万亩,总产量超4万吨。无核黄皮现代农业产业园覆盖都城、平台、建城三个镇,总投资22086.88万元,主要建设现代加工基地、现代物流基地、高标准无核黄皮示范基地、无核黄皮科技示范园、科技创新中心、双创孵化区、低产果园改造提升展示基地等项目。通过建设产业园做强做优做大无核黄皮产业,开展无核黄皮深加工产业。截至2025年12月,产业园开工建设项目21个,开工率100%,已投入资金4615.15万元。全县无核黄皮产业从业人员近20万人,涵盖种植、加工、销售、包装材料、交通运输、农村经纪、果品流通、网络销售、餐饮等多个行业和领域,2025年其经济价值超10亿JUO表1-1
6、十四五”期间主要农产品产量发展情况表指标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粮食总产量(万吨)13.1512.9612.9312.7313.11蔬菜总产量(万吨)4.053.453.613.834水果总产量(万吨)17.0716.4317.5419.4719.73出栏生猪(万头)8.948.798.479.038.06出栏家禽(万只)1367.051341.951380.111406.041584.28水产品总产量(万吨)0.790.860.941.181.19肉类总产量(万吨)2.442.452.482.562.60现代农业产业平台建设加快。获批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1个
7、一村一品”农业特色专业村,初步形成“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现代农业发展格局。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产业聚集进程加快,全县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2家(其中省级3家),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632个,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加快有序流转,规模流转面积2.80万亩,流转率13.08%。品牌建设成效明显。新建省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6个,开展农业标准化研究项目12个,三品生产基地8个,认定国家级驰名农产品商标1个(温氏),获(农业类)名牌产品26个,8个农产品获得地理标志产品认定,无核黄皮和无核沙糖桔入选2019年度省产业扶贫十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无核黄皮和无核沙糖桔2个农产品入选“粤字
8、号”2019年县域名特优新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百强,品牌价值分别达44.6亿元、20.4亿元。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持较高水平。全面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大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专项整治行动,依法打击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违规行为。全县各类蔬果样品定性检测合格率99.70%、定量检测合格率100%;各类畜禽产品定性检测合格率100%、定量检测合格率100%;水产品定性检测合格率100%、定量检测合格率99.02%o农业多种功能加快拓展。目前建成了规模化、发展好的休闲农业旅游区(点)1个、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1个、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个、市级农业公园1个(红溪谷)。县连滩镇西坝村成为中
9、国最美休闲乡村,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发展顺利,经济和社会效益突显。二、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十四五”时期,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田间水利工程等,完成5.70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完成投资0.92亿元。配套水肥一体化、高效节水等设施农业,累计完成投资0.04亿元。同时,按照“先进设施、现代农艺、科技服务、经营主体、质量安全”五位一体的目标建设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简化补贴程序,推广适应山地丘陵地区的小型农机具,大力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积极扶持农机社会化服务,全县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59.61%;大力推进农村公路、交通站场、农村电网、广电通讯、环卫设施、污水处理
10、电商服务站、生态建设等城市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项目建设,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三、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加快推进“创新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营机制”试点,经农业农村部批复,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上升为国家级试点。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金融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在全省率先推出无核黄皮气象灾害指数保险,开展了农地抵押贷款、税贷通、惠农贷、“互联网+信用三农”特色农业众筹融资等一批金融创新试点。创新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机制,发展农业新业态,促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四、脱贫攻坚全面胜利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截至2025年12月31日,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581户19365人全部
11、脱贫,25个省定贫困村达到脱贫出列标准,“两不愁三保障”全部实现。全县有劳动力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553.84元,比帮扶前净增332.76%;25条省定相对贫困村集体经济平均收入21.82万元,比帮扶前净增26倍。扶贫产业发展有成效。坚持按照“整村整镇推进、区域联动发展”的工作思路和“镇镇有扶贫产业、户户有产业带动”的目标要求,充分发挥温氏集团、顺诚畜牧、华创生态农业等8家大型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在县域内全面统筹发展养殖、花卉、林下经济等特色农业和光伏扶贫、乡村旅游等“三大扶贫产业”,打造“镇、村、企”三方共建,“镇、村、企、贫困户、农民”五方共享,“公司+基地+合作社+职业农民”四
12、方联动的产业发展模式,实现“六收益一带动”。截至2025年12月31日,全县共发展扶贫产业项目440个(其中光伏发电项目81个),投入扶贫资金约2.14亿元,产业扶贫工作成效显著。全县通过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3357户参与产业化经营,户年均增收8000元以上。在全市率先建设县消费扶贫展示馆,并通过办理消费扶贫爱心卡、网络直播带货、举办或参加消费扶贫活动等方式,架起城乡需求的桥梁,帮助贫困户创收增收;并在中秋走访慰问活动中发动各帮扶单位优先采购县消费扶贫展示馆的扶贫产品共计61万元。截至2025年12月31日,已累计发起50轮消费扶贫直播带货活动,办理3000多张消费扶贫爱心卡
13、搭建3个电商平台,帮助销售农产品310多吨,共计6000多万元,带动356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在举办无核黄皮文化节期间,在建城镇黄皮街设置了202个消费扶贫展位,推广镇、村特色农产品205种,扶贫展位共销售了1215万元。同时,加快推进电子商务示范县建设,发展农村电商服务平台,建立完善县镇村三级农村物流体系,推进县冷链物流服务中心项目建设,搭建好“电商+企业+基地+贫困户”平台,让本地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通过“电商”搭上“互联网快车”,对接“云上市场”拓宽销售渠道。目前已建成149个流通服务点或电商网点,其中桂坪镇红溪谷电子商务服务站荣获省人社厅公布的第一批“E网兴农”农村电商示范站(唯一
14、示范站)和2025年“众创杯”创业创新大赛之农村电商赛银奖。2025年通过该电商平台销售了40多种农副产品,销售总金额500多万元,切实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全县贫困人口“三保障”政策全面落实,贫困户子女就读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免除学杂费,义务教育至大学教育实行生活费补助。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医疗保障范围,医疗救助比例达80%以上,筑牢“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扶贫保”四道保障线。2016至2019年全县共改造危房3675户,贫困户住房不安全问题全部解决。通过扶贫车间、“粤菜师傅”“南粤家政”“技工”技能培训、佛山市对口帮扶建立劳务协作等举措,帮助全县5400名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人
15、均就业增收1.8万元,全县98.6%贫困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25个省定贫困村全部实现安全饮用水、生活用电、电视网络信号全覆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公共服务保障政策全部落实。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持续改善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25个省定贫困村全部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垃圾收集、村道硬底化、集中供水、污水处理、美化绿化亮化等工作全面完成。为建立健全贫困人口产业扶贫增收长效机制,县大胆创新,先行先试,积极开展扶贫资产管理试点工作,通过“一二三四五六”(明确一个目标、实现两个区分、搭建“三十”模式、建立四个机构、界定五五比例、完善六个制度)六大举措,取得了“五大成效”:加强了扶贫资产风险防控、实现了扶贫
16、资产保值增值、促进了扶贫对象持续增收、建立了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夯实了乡村振兴坚实基础。县扶贫资产管理的“样板”得到了省扶贫办的充分肯定,被省扶贫办确定为全省扶贫资产管理示范试点县。2025年7月23日至26日,全省扶贫资金项目资产管理培训班在县成功举办。12月7日,时任省委常委、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叶贞琴到县调研,通过深入了解后,对县开展扶贫资产管理工作的“样板”给予充分肯定,高度赞扬县为全省探索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率先走出了坚实一步。截至2025年12月31日,全县已确权登记扶贫资产并纳入大数据管理1332个,资产总额3.08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533个,资产总额2.23亿元;公益性
17、资产799个,资产总额0.85亿元),为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五、乡村振兴成绩突出全面贯彻执行省委关于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实施方案和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的指导意见,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按省统一部署,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截至2025年12月31日,全县纳入乡村建设规划的177个行政村、1324个自然村,已全部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99.02%的自然村完成村道路面硬化;96.98%的自然村完成村内道路硬化;87.69%的自然村实现集中供水;100%的自然村已建立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和建有保洁队伍;83.46%
18、的自然村完成生活污水收集;69.11%的自然村完成生活污水处理,全县农村共完成无害化卫生户厕建设(改造)1091户,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100%,完成标准化农村卫生公厕建设改造101座,占2025年农村卫生公厕建设改造任务的103%;100%的自然村已健全村规民约、章程及村民理事会。全县25条省定贫困村同步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县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工程顺利通过省绩效评估。全县共有1158个自然村达到干净整治村标准,占全县自然村总数的87.50%,671个自然村达到美丽宜居标准,占全县自然村总数的50.70%,打造特色精品村128条。第二节发展机遇和主要挑战一、发展机遇(一)强农惠
19、农政策不断加强。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对“三农”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和优惠,让更多的资源要素向农村聚集,“十五五”期间中央将围绕推动经济发展、增进人民福祉、防范化解风险等研究出台一批重大政策。省委“一核一带一区”战略布局和坤明书记调研指示要求,以及市委赋予“全力打造湾区生态产品供给地和经济发展新腹地”的目标定位,为农业农村发展指明了新坐标、新起点。陆续出台的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给县农业农村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农村干群关系更加和谐,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乡融合发展进程加快,产业发展环境优化,土地利用率提高、农民收入明显增长,为推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
20、列、创造新的辉煌开好新局、走好步伐打下坚实基础。(二)市场需求驱动明显增强。2025年珠三角9市常住人口7823.54万人,加上流动人口和港澳地区居民,实际人口数量超过8634.68万人,粤港澳大湾区是全国三大经济圈中最具经济活力和消费能力的地区。同时,高效率、快节奏生活的都市人群普遍面临高强度、高压力的亚健康威胁,生态健康的消费潜力和接受程度高于普通人群。因此,粤港澳大湾区在绿色食品、康疗养生、休闲度假及健康养老方面市场需求潜力非常巨大。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内的鲜活农产品、有机绿色农产品、高价位农产品、农产加工精品需求旺盛,周末度假游、健康健身游、节假日休闲游、亲子游、健康养老等细分市场不断快速
21、增长。,地处粤西,毗邻广西梧州,西江绕城而过,素有“大西关”之称。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宜人,森林覆盖率高达72.48%,是名副其实的“绿肺”;这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南江文化”的腹地和发祥地;这里瓜果飘香、特产丰富,最为出名的当属无核黄皮,其香味浓郁,药用价值更大,素有“正气果”之称。这为打造大湾区“果盘子”提供了独特的优势,为县现代农业发展抢抓了市场机遇。(三)农村农业发展基础良好。县作为的“大西关”,有毗邻珠三角和联结大西南的区位优势,农业具有绿色生态、特色产业、资源丰富的优势,农业用地、劳动力要素充裕,加上近年来统筹城乡发展,农村经济和社会取得长足的进步,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事业
22、加快发展,道路、饮水、电网、通讯网络等公共设施明显改善,农村居民教育、就业培训、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问题得到逐步解决,同时,在“十五五”期间中央围绕补短板、促升级、增后劲、惠民生推出一批重大工程和项目,为县农村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县农业产业园发展以及产业的提质增效带来更多的机遇。(四)农村深化改革动力强大。“十五五”期间国家将围绕增强发展动力、激发市场活力推出一批重大改革开放举措,目前县以农村土地政策、农村金融、政策性农业保险、资源整合、科技兴农、农产品安全监管、农村社会服务与管理等方面的农村改革正在全面开展,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发挥,农村各项
23、改革全面深化到位,城乡一体化的市场逐步形成,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不断弱化,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的体制环境。二、面临挑战(一)经济落后,财政压力较大。整体经济总量偏小,本级税源基础薄弱,财政收支矛盾比较突出,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运行和发展产生较大影响,尤其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总体上都处于下行期,全县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经济下行的压力较大。山多地少,可供发展的建设用地、连片用地不足,产业园基础设施配套还不完善,大型、大规模产业与项目难以落地,相对于广州都市圈的县(市、区)大手笔谋划、大平台支撑、大项目推进、大力度建设的强劲势头,的发展速度明显落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业 农村 现代化 十五 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