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纤维片材加固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CECS1462003版.doc
《碳纤维片材加固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CECS1462003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碳纤维片材加固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CECS1462003版.doc(5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 总则1.0.1 为使碳纤维片材加固混凝土结构的工程,做到技术可靠、安全适用、经济 合理、确保质量,制订本规程。1.0.2 本规程适用于房屋建筑和一般构筑物混凝土结构加固的设计、施工及验收1.0.3 采用粘贴碳纤维片材加固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施工及验收,除应符合本规 程的规定外,尚应遵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601.0.4 采用粘贴碳纤维片材加固的混凝土结构,长期使用的环境温度不应高于C。处于特殊环境(腐蚀、放射、高温等)中的混凝土结构采用碳纤维片材加固 时,尚应遵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1.0.5 采用碳纤维片材加固混凝土结构前,应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对原结构进行 检
2、测鉴定。1.0.6 采用粘贴碳纤维片材加固混凝土结构时,应由对该加固方法熟悉的设计人 员进行设计,并由专业施工队伍进行施工。-1 2术语、符号2.1 术语2.1.1 碳纤维片材carb on fiber rei nforced polymer lami nate碳纤维布和碳纤维板的总称。2.1.2 碳纤维布 carbon fiber sheet连续碳纤维单向或多向排列,未经胶粘剂浸渍的布状制品。2.1.3 碳纤维板 carbon fiber plate连续碳纤维单向或多向排列,并经胶粘剂浸渍固化的板状制品。2.1.4 底胶 primer用于基材处理的胶粘剂。2.1.5 修补胶 repair a
3、dhesive用于对混凝土基材表面缺陷进行修补和找平处理的胶粘剂。2.1.6 结构胶粘剂 structural adhesive用于浸渍、粘贴碳纤维布和板材等结构加固材料的专用胶粘剂。2.2 符号2.2.2作用效应及抗力M 弯矩设计值;Mi加固前受弯构件计算截面上实际作用的初始弯矩;Vb 梁的剪力设计值;Vc柱的剪力设计值;(T cf碳纤维片材的拉应力;gf碳纤维片材的拉应变;q考虑二次受力影响时,加固前构件在初始弯矩作用下,截面受拉边缘混凝土的初始应变;CfV 达到受剪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时碳纤维片材的应变。2.2.1 材料性能Ecf碳纤维片材的弹性模量;fcfk 碳纤维片材的抗拉强度标准值;f
4、cf 碳纤维片材的抗拉强度设计值;cfu碳纤维片材的极限拉应变;Cf碳纤维片材的允许拉应变;T cf 碳纤维片材与混凝土间的粘结强度设计值。2.2.3 几何参数Acf 受拉面上粘贴的碳纤维片材的截面面积;bcf 受拉面上粘贴的碳纤维片材的宽度;hcf U形箍粘贴的高度;hcfo 侧面粘贴碳纤维片材的截面面积形心至受压区外边缘的距离; ld 碳纤维片材从强度充分利用截面向外延伸所需的粘结长度;Scf 环形箍或U形箍的净间距;tcf 单层碳纤维片材的厚度;wcf 环形箍或U形箍的宽度。2.2.4 计算系数及其它km 碳纤维片材厚度折减系数;ncf 碳纤维片材的粘贴层数; 碳纤维片材受剪加固形式系数
5、u碳纤维片材的有效约束系数;E cfb碳纤维片材达到其允许拉应变与混凝土压坏同时发生时的界限相对受压区高度;入b 梁受剪截面的剪跨比;入c 柱的剪跨比;P v总折算体积配箍率。其它符号参见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3材料3.1 一般要求3.1.1采用粘贴碳纤维片材对混凝土结构加固时,应使用聚丙烯腈基( PAN基) 12k或12k以下的小丝束碳纤维片材、配套的改性环氧树脂胶粘剂和表面防护材料。3.1.2力卩固用材料应具有质检部门的产品安全性能检测报告和产品合格证;碳纤 维片材和配套胶粘剂应具有符合本规程第3.2节和第3.3节规定的安全性能;对配套胶粘剂还应提供耐湿热老化性
6、能指标及施工和使用环境要求。3.1.3本规程所列碳纤维片材的安全性能指标是对单向碳纤维片材的要求。3.1.4混凝土、钢筋和其它材料的有关设计指标应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采用。3.2 碳纤维片材3.2.1碳纤维布的抗拉强度应按纤维的净截面面积计算。净截面面积取碳纤维布 的计算厚度乘以宽度。碳纤维布的计算厚度应取碳纤维布的单位面积质量除以碳 纤维密度。碳纤维板的性能指标应按板的截面(含胶)面积计算,截面(含胶)面积取 实测厚度乘以宽度。3.2.2碳纤维片材的安全性能指标应符合表 3.2.2的要求。表3.2.2 碳纤维片材的安全性能指标类别项目单向织物(布)条形板高强度I级高强度U级高强度I级高强度U级
7、抗拉强度标准值ff,k (MPa) 3400 3000 2400 2000受拉弹性模量Ef (MPa) 2.4X 105 2.1X 105 1.6X 105 1.4X 105伸长率(%) 1.7 1.5 1.7 1.5弯曲强度ffb (MPa) 700 600一一层间剪切强度(MPa) 45 35 50 40仰贴条件下纤维复合材与混凝 土正拉粘结强度(MPa)2.5,且为混凝土内聚破坏纤维体积含量(%)一一 65 55单位面积质量(g/m2) 300 2.5且为混凝土内聚破坏本规范附录A不挥发物含量(固体含量)(%) 99 GB/T2793混和后初黏度(23r时)(mPas) 30 GB/T2
8、568胶体抗弯强度(MPa) 40且不得呈脆性(碎裂状)破坏GB/T 2570与混凝土的正拉粘结强度(MPa) 2.5,且为混凝土内聚破坏本规范附录A注:本表中的性能指标均为平均值。表332 -3碳纤维复合材浸渍/粘结用胶粘剂安全性能指标目 项 匕匕 厶冃 性求 要 匕匕 厶冃 性胶 级A胶 级 B胶体性能4030P M 量0051率 伸55040、( 性 呈 得 不 且9652粘结能力4B G O 12471Im kk/20B J G5199坏 破 聚量 含 物 发 挥 不3927注:1 B级胶不用于粘贴板材;2表中的性能指标,除标有强度标准值外,均为平均值;3当板材为仰面或立面粘贴时,其所
9、使用胶粘剂的下垂度 (40C时)不应大于3mm ;4当按现行国家标准胶粘剂拉伸剪切强度测定方法(金属对金属)GB/T 7124制备试件时,其加压养护应在侧立状态下进行。3.3.3配套的改性环氧树脂胶粘剂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 50367规定的环境条件和试验方法进行耐湿热老化性能检验,其老化后的拉伸 剪切强度降低百分率应符合下列要求:1对A级胶不得大于10%;2 对B级胶不得大于15%。3.4 表面防护材料3.4.1对已加固完毕的结构表面应进行防护处理。防护材料的粘结性能应与碳纤维片材表面涂刷的胶粘剂相容,并能可靠粘结。3.4.2选用的防火材料及其处理方法,应使加固后的建筑物
10、达到要求的防火等级。3.4.3当被加固的结构处于特殊环境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有效的防护材料。-7 4 设计规定4.1 一般规定4.1.1 采用粘贴碳纤维片材加固混凝土结构时,应通过配套的改性环氧树脂胶粘 剂将碳纤维片材粘贴于构件表面,使碳纤维片材承受拉力,并与混凝土变形协调, 共同受力。4.1.2 碳纤维片材可采用下列方式对混凝土结构构件进行加固:1 在梁、板构件的受拉区粘贴碳纤维片材进行受弯加固,纤维方向应与加固 部位的受拉方向一致。2 采用环形箍或 U 形箍对梁、柱构件进行受剪加固,纤维方向宜与构件轴向 垂直。3 采用环向围束粘贴对柱进行抗震加固,纤维方向应与柱轴向垂直。4.1.3 采用
11、粘贴碳纤维片材加固混凝土结构时,应按本规程规定的极限状态设计 法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钢筋和混凝土材料宜根据检测得到的实际强度,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确定其 相应的材料强度设计指标。碳纤维片材应根据构件达到极限状态时的应变,按线弹性应力应变关系确定 其相应的应力。4.1.4 碳纤维片材应取置信水平为0.99、保证率为 95%的极限抗拉强度作为抗拉强度标准值 fcfk。碳纤维片材的极限拉应变cfu应取其抗拉强度标准值fcfk除以弹性模量Ecf。4.1.5 当采用粘贴碳纤维片材对结构或构件进行加固时,应考虑加固后对结构中 其它构件或构件的其它性能可能产生的影响。4.1.6 采
12、用粘贴碳纤维片材进行结构加固时,宜卸除作用在结构上的活荷载。如 不能在完全卸载条件下进行加固,应考虑二次受力的影响。4.1.7 在受弯加固和受剪加固时,被加固混凝土结构和构件的实际混凝土强度等 级不应低于 C15。4.1.8 加固设计时,应采取措施使原结构、构件不致因碳纤维片材加固部位意外 失效而导致坍塌。4.2 构造要求4.2.1当碳纤维布沿其纤维方向需绕过构件转角粘贴时,构件转角处外表面的曲 率半径不应小于20mm (图4.2.1)。图4.2.1构件角处粘贴示意1构件外表面;2碳纤维布4.2.2碳纤维布沿纤维受力方向的搭接长度不应小于100m m。当采用多条或多层碳纤维布加固时,各条或各层
13、碳纤维布的搭接位置应相互错开。4.2.3为保证碳纤维片材可靠地与混凝土共同工作,必要时应采取附加锚固措施。4.3 受弯加固4.3.1采用碳纤维片材对梁、板构件进行受弯加固时的承载力计算,除应符合现 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对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的基本假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要求:1构件达到受弯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时,碳纤维片材的拉应变备按截面应变保持平面的假定确定,但不应超过碳纤维片材的允许拉应变cf ;2当考虑二次受力影响时,应根据加固的荷载状况,按截面应变保持平面的 假定计算加固前受拉区边缘混凝土的初始应变勺;3碳纤维片材的拉应力 f应取碳纤维片材弹性模量Ecf与其拉应变$
14、的乘积Ecf 事;4在达到受弯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前,碳纤维片材与混凝土之间不发生粘结剥 离破坏。4.3.2在矩形截面受弯构件的受拉面上粘贴碳纤维片材进行受弯加固时,其正截 面受弯承载力应按下列公式计算:1当混凝土受压区高度x大于E cfbh,且小于E bho时(图4.3.2a)Mfcbx(ho-x ) +fyAs(ho-a)+Ecfcf Acf( h-ho)(4.3.2- 1)混凝土受压区高度X和受拉面上碳纤维片材的拉应变cf应按下列公式确定:r fcbx= fy As - fy As+ Ecf c cf Acf x-0.8 Cuhcu + qf + ci(4.3.2 - 2)(4.3.2 -
15、3)2当混凝土受压区高度x不大于E cfbh时(图4.3.2b)M fy As (ho - 0.5 E cfbh) +Ecf Acf h (1 - 0.5 E cfb)(4.3.2 - 4)3当混凝土受压区高度x小于2a)时,M fy As (ho - a) +Ecf 紀f Acf (h - a)(4.3.2 - 5)式中,M包含初始弯矩的总弯矩设计值;As、As受拉钢筋、受压钢筋的截面面积;Acf受拉面上粘贴的碳纤维片材的截面面积;fy、fy受拉钢筋和受压钢筋的抗拉、抗压强度设计值;fc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Ecf碳纤维片材的弹性模量;x等效矩形应力图形的混凝土受压区高度;E cfb碳纤
16、维片材达到其允许拉应变与混凝土压坏同时发生时的界限相对受压区咼度,取E cfb cucu + cf + icu 混凝土极限压应变,取 尙=0.0033;q考虑二次受力影响时,加固前构件在初始弯矩作用下,截面受拉边 缘混凝土的初始应变,按本规程第4.3.4条计算;当可以不考虑二次受力时,取q = 0;紀f碳纤维片材的允许拉应变,取qf 二km gfu ,且该取值不应大于碳 纤维片材极限拉应变qfu的2/3和0.01两者中的较小值;cf碳纤维片材的拉应变;308000km 碳纤维片材厚度折减系数,取 km=( 1.16- ncf Ecftcf )Ecfbh时-# -# (b) xWEcfbh时图4
17、3.2矩形截面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注:图中冷为实际混凝土受压区高度4.3.3对翼缘位于受压区的T形截面受弯构件,当在其受拉面粘贴碳纤维片材进行受弯加固时,应按本规程第4.3.2条的原则和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 范GB 50010关于T形截面构件受弯承载力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434考虑二次受力影响时,加固前在初始弯矩 Mi作用下,截面受拉边缘混凝土 的初始应变p应按下列公式计算:ho也 M i nEsAs ho(3+3.5Y )aE p0.2(1 + 3.5 Yf) + 6 aE p书=1.1 - 0.65 必si PteMiAs讪0(4.3.4- 1)(4.3.4- 2)(4.3.4 -
18、 3)(4.3.4 - 4)(4.3.4 - 5)(4.3.4 6)式中,Mi加固前受弯构件计算截面上实际作用的初始弯矩;9加固前初始弯矩Mi作用下受压边缘的混凝土压应变;闰、asi加固前初始弯矩Mi作用下受拉钢筋的拉应变、拉应力;Z受压边缘混凝土压应变综合系数;书 受拉钢筋拉应变不均匀系数;n内力臂系数,取0.87;Ec、Es混凝土、钢筋的弹性模量;aE钢筋弹性模量与混凝土弹性模量的比值;p 受拉钢筋配筋率,p = As/bh。;ftk混凝土抗拉强度标准值;Pte 按有效受拉混凝土截面面积计算的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區;AteAte有效受拉混凝土截面面积,对受弯构件取0.5bh+ ( bf -
19、b) hf。式中:bf、hf分别为受拉翼缘的宽度、高度;(b f b)h fY;受压翼缘加强系数,取f f , bf、hf分别为受压翼缘的宽fbh0T T度、高度。当初始弯矩Mi小于未加固截面受弯承载力的20%时,可忽略二次受力的影响。 435计算正截面受弯承载力时,尚应符合下列要求:1受压区高度x不宜大于O.8Ebho,其中界限相对受压区高度E b应按现行国 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的规定计算;2加固后受弯承载力的提高幅度不应超过 40%;3加固后在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下受拉钢筋的拉应力不应超过钢筋抗拉强度 标准值。436当碳纤维片材粘贴于梁侧面的受拉区进行受弯加固时,粘贴区域宜
20、在距受拉区边缘1/4梁高范围内。在进行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时,应将公式(4.3.2- 1)(4.3.2 - 4)中的h改用碳纤维片材截面面积形心至梁受压区边缘的距离hcf。代替,且宜将侧面碳纤维片材的截面面积乘以折减系数(1 -0.5耐“口,其中hcf为侧面 碳纤维片材的粘贴高度。4.3.7对受弯加固的构件尚应验算构件的受剪承载力,避免受剪破坏先于受弯破 坏发生。4.3.8对梁、板正弯矩区进行受弯加固时,碳纤维片材宜延伸至支座边缘。在集中荷载作用点两侧应设置构造的碳纤维片材U形箍(对梁)或横向压条(对板)。碳纤维片材的切断位置距其充分利用截面的距离不应小于按下式计算得出的 粘结延伸长度Id,并
21、应延伸至不需要碳纤维片材截面之外不小于200mm(图438)。Id = Ecf %f 仏(4.3.8)Tcf bcf式中,ld 碳纤维片材从强度充分利用截面向外延伸所需的粘结长度;sCf充分利用截面处碳纤维片材的拉应变,按本规程第4.3.2条确定;Tf 碳纤维片材与混凝土间的粘结强度设计值,取0.5MPa;bcf 受拉面上粘贴的碳纤维片材的宽度; 对板取1000mm板宽范围内粘贴 的碳纤维片材宽度。4.3.9当碳纤维片材延伸至支座边缘仍不满足本规程第4.3.8条的规定时,应采取下列锚固措施:1对于梁,在碳纤维片材延伸长度范围内应设置碳纤维片材U形箍锚固(图4.3.9a)。U形箍宜在延伸长度范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碳纤维 加固 混凝土结构 技术规程 CECS1462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