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摄食与排泄障碍课件.pptx
《第15章摄食与排泄障碍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5章摄食与排泄障碍课件.pptx(4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作者:郝伟第一章绪论作者:夏磊、刘寰忠单位: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第十五章摄食与排泄障碍目录第一节神经性厌食第二节神经性贪食第三节暴食障碍第四节异食癖第五节排泄障碍重点难点熟悉了解掌握各种摄食与排泄障碍的定义;4种摄食障碍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遗尿症和遗粪症的诊断要点。摄食与排泄障碍的治疗原则、熟悉常见心理治疗及药物选择。摄食与排泄障碍的流行病学特征、病因及发病机制。精神病学(第8版)摄食障碍(feedingandeatingdisorders)与排泄障碍(eliminationdisorders)是指由心理、社会因素为主要发病原因,以进食和排泄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的总称。
2、摄食障碍主要包括:神经性厌食症(anorexianervosa)神经性贪食症(bulimianervosa)暴食障碍(binge-eatingdisorder)异食癖(pica)排泄障碍主要是指儿童期常见的遗尿症(enuresis)以及不常见的遗粪症(encopresis)。定义神经性厌食第一节精神病学(第8版)神经性厌食(anorexianervosa)是指有意节制饮食,导致体重明显低于正常标准的一种进食障碍。神经性厌食核心的心理特征是特有的关于体型和体重的超价观念。一、流行病学神经性厌食常见于青少年女性,男女患病率之比约为(610):1。发病年龄多在1320岁之间,30岁以后起病少见。精神
3、病学(第8版)(二)心理因素主要的心理特点:害怕发胖、对体像歪曲的认识与期望以及由此产生的对身体的羞耻感。精神病学(第8版)二、病因与发病机制(三)社会文化因素在现代社会文化观念中,以“瘦”为美。1.遗传因素大量遗传学研究表明:单卵双生子的同病率明显高于双卵双生子。2.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主要集中在单胺类,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5-HT)。3.神经内分泌神经生物学研究表明神经性厌食存在多种神经内分泌异常。(一)生物学因素(一)故意限制能量摄入精神病学(第8版)三、临床表现常为本病的首发症状。临床症状的核心:对“肥胖”的强烈恐惧和对体形体重过度关注。患者体重常比正常平均体重减轻15%以
4、上,或者体重指数(BMI)17.5,BMI=体重(kg)/身高(m)2。(三)体像障碍患者存在对自身体像的歪曲认识,即使骨瘦如柴,但仍认为自己过胖。(四)神经内分泌改变女性可出现闭经,男性可有性功能减退,青春期前起病患者表现为第二性征发育延迟。(二)担心体重增加或变胖(五)营养不良和代谢紊乱精神病学(第8版)三、临床表现呕吐和滥用泻药可能导致各种电解质紊乱,最严重的是低血钾。随着疾病的发展,会出现越来越严重的营养不良、消瘦、疲劳和肌肉无力,严重者可发展为恶液质,甚至死亡。(六)精神症状患者常有抑郁、焦虑情绪和强迫症状,心境不稳定、易激惹以及社交退缩。部分患者有自杀倾向。(一)诊断要点精神病学(
5、第8版)四、诊断与鉴别诊断1.体重指数(BMI)小于或等于17.5,或体重保持在至少低于正常体重的15%以上的水平。2.有意造成体重下降,包括拒食和下列一种或多种手段:自我引吐;导泻;运动过度;服用食欲抑制剂和(或)利尿剂。3.有特异的精神病理形式的体像扭曲,表现为持续存在一种害怕发胖的无法抗拒的超价观念,患者强加给她/他自己一个较低的体重限度。4.包括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广泛的内分泌障碍:在女性表现为闭经(至少持续3个月);在男性表现为性欲减退及阳痿。5.可有间歇发作的暴饮暴食。6.病程3个月以上。(二)鉴别诊断精神病学(第8版)四、诊断与鉴别诊断1.躯体疾病躯体疾病可以表现厌食和体重下降
6、但很少表现怕胖的超价观念、故意限制饮食及体像障碍。2.抑郁症抑郁症可表现食欲减退、进食减少,神经性厌食可表现抑郁、焦虑、情绪不稳定等情感症状,但抑郁症患者没有对体重增加的过分恐惧,同时具有情感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等特点。3.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可表现进食减少,但同时还具有明显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异常,社会功能损害明显,自知力常常不完整,可供鉴别。(一)治疗原则精神病学(第8版)五、治疗神经性厌食首先应纠正营养不良,同时或稍后开展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一般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目标是恢复体重,挽救生命;第二阶段的目标是改善心理功能,预防复发。(二)躯体治疗制订合理的饮食计划,通过增加饮食、
7、加强营养,逐渐恢复正常体重和身体健康。(三)心理治疗精神病学(第8版)五、治疗1.心理健康教育2.支持性心理治疗3.认知行为治疗4.家庭治疗(四)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对部分神经性厌食患者有一定的作用,临床上大多采用抗抑郁药、抗焦虑药和少量抗精神病药物来改善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强迫和体像障碍。精神病学(第8版)病程常为慢性迁延性,有周期性缓解和复发,常常有持久存在的营养不良和消瘦。约50%患者治疗效果较好,表现为体重增加,躯体情况改善,社会适应能力得以提高;20%患者时好时坏反复发作;25%患者始终达不到正常体重迁延不愈;5%10%患者死于极度营养不良或其他并发症或情绪障碍所致的自杀等。六、病程与
8、预后神经性贪食第二节精神病学(第8版)神经性贪食(bulimianervosa)是指具有反复发作的不可抗拒的摄食欲望,及多食或暴食行为,进食后又因担心发胖而采用各种方法减轻体重,使得体重变化并不一定明显的一种进食障碍。此病可与神经性厌食交替出现,两者可能具有相似的病理心理机制。多数患者的贪食症状是神经性厌食症状的延续,发病年龄较神经性厌食晚。精神病学(第8版)一、病因与发病机制病因并不明确,可能起因于心理、社会和生物学诸方面因素。精神病学(第8版)反复出现发作性大量进食,有难以控制的进食欲望。过分关注自己的体重和体形,存在担心发胖的恐惧心理,常反复采用不适当的代偿行为。可伴有偷窃和欺骗行为的暴
9、食行为。长时间持续可能造成水电解质紊乱,且患者常伴有情绪低落状态。二、临床表现精神病学(第8版)1.对食物有种不可抗拒的欲望,难以克制的发作性暴食。2.患者试图抵消食物的“发胖”作用,常采用自我引吐、滥用泻药等方式。3.患者对肥胖的病态恐惧,患者多有神经性厌食发作的既往史。三、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要点(二)鉴别诊断主要与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所致的暴食相鉴别。精神分裂症继发的暴食以精神病症状为首发症状,与神经性厌食的区别在于本病患者的体重常在正常范围内及患者主动寻求帮助愿意求治。精神病学(第8版)四、治疗治疗的基本过程是纠正营养状况,控制暴食行为,打破恶性循环,建立正常进食行为。心理治疗可采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5 摄食 排泄 障碍 课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