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继发血栓性微血管病.ppt
《系统性红斑狼疮继发血栓性微血管病.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系统性红斑狼疮继发血栓性微血管病.ppt(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系统性红斑狼疮继发血栓性微系统性红斑狼疮继发血栓性微血管病血管病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武警医院风湿免疫科李忆农(2020.05.28)何为血栓性微血管病(TMA)?血栓性微血管病(TMA)是一组具有共同病理特征的急性临床病理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内皮细胞肿胀脱落、内皮下绒毛状物质沉积和血管腔内血小板聚集形成微血栓、血管腔内栓塞及红细胞碎裂等微血管系统异常微血管系统异常。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减少、溶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和微循环中血小板血栓造成的器官受累血小板血栓造成的器官受累,其临床表现与TMA的病变范围和累及不同器官造成的功能障碍有关。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4年5月18卷5期 如何早期识别如
2、何早期识别TMA微血管溶血性贫血微血管溶血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减少是TMA实验室检查的标志性特点,特别是后者即使在正常范围,若呈进行性下降趋势,临床意义也很大。外周血涂片可见到破碎红细胞破碎红细胞和抗人球蛋抗人球蛋白试验(白试验(Coombs试验)阴性试验)阴性往往可以确定微血管病性溶血。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4年5月18卷5期 而判断发生溶血最为敏感的指标为乳酸脱乳酸脱氢酶氢酶(LDH)上升上升,一般还同时伴有高胆红素血症(主要为间接胆红素)、网织红细胞升高、血和尿游离血红蛋白升高和结合珠蛋白降低或检测不到。外周血涂片寻找破碎红细胞的比例非常重要,正常范围2%。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
3、4年5月18卷5期 TMA的诊断标准的诊断标准中国 TMA的诊断标准主要参考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血栓与止血学组在2012年制定“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TTP的诊断需从以下几点考量:的诊断需从以下几点考量:1)典型临床表现,五联征、三联征,甚至于早期仅出现微血管病性溶血和血小板减少性出血,这是最敏感且具有普遍意义的指标;2)实验室指标,最具特征性的变化是外周血中检出增多的破碎红细胞(破碎红细胞(1),),血小板计数和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虽不作为TTP诊断依据,但与病情变化相一致,可作为疗效判断和复发监测的重要指标;3)血浆ADAMTS13活性及抑制物测定活性及抑
4、制物测定(ADAMTS),),已成为TTP诊断的重要辅助手段,但易受影响,不能作用治疗前诊断的唯一测定。TMA的治疗原则的治疗原则1、TTP是一个公认的致命性疾病,若不及时治疗,死亡率高达90。自从1991年血浆血浆置换置换(PE)治疗治疗成为首选方法以来,使该病的生存率增加至8590。自身免疫性疾病继发的TMA发病机制不明,对PE的反应并不理想,针对此类患者的处理重点是抢救急症的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病。抢救急症的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病。2、在发作期联合使用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可以减轻因微血栓形成引起组织受损而导致的炎症反应过程,提高治疗成功率。3、输注血小板应十分谨慎输注血小板应十分谨慎,仅在出现
5、危及生命的严重出血时才考虑。因为血小板短时间内迅速提高,可能会在高凝状态的基础上发生致死性动/静脉血栓。4、抗抗vWF-GPIb抗体、重组人抗体、重组人ADAMTS13等的出现,也为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这些药物是否能大规模应用于临床,仍有待于多中心临床研究。图1 TMA的病理特征(图片来源:Am J Med.2013;126(3):200-9,图2,3来源相同)继发性血栓性微血管病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以继发TMA,如弥漫性结缔组织病(CTD)引起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系统性硬化症(SSc)等,以及移植相关、肿瘤,恶性高血压、妊娠相关以及全身感染引起的TMA。部分学者称之为“类类T
6、MA综合征综合征”或“继发性继发性TMA”。根据北京协和医院2005年2019年的回顾性资料,在118例CTD-TMA患者中,SLE患者为106例,占比最高,因此本文重点讨论SLE相关的TMA。(一一)、SLE合并合并TTP1.SLE合并合并TTP主要表现主要表现 MAHA:即发热、黄疸和贫血;血小板下降血小板下降:表现为出血,以皮肤黏膜瘀斑为主、严重者有消化道及颅内出血;微血栓微血栓:以神经系统最常见,肾脏受累较轻,同时包括消化道及心脏症状。2.SLE合并合并TTP诊断诊断TTP诊断经典的五联征包括溶血性贫血五联征包括溶血性贫血/破碎红细胞、血小板减少、破碎红细胞、血小板减少、发热、严重神经
7、系统表现和急性肾衰竭发热、严重神经系统表现和急性肾衰竭。目前已不采用五联征进行诊断,只要出现无法解释的血小板下降无法解释的血小板下降和微微血管病溶血性贫血血管病溶血性贫血这2个主要的病理特征,同时检查血管性血友病因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子裂解酶(ADAMTS13)活性,如果ADAMTS13酶活性小于10%,即可诊断为TTP。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ADAMTS13ADAMTS13属于金属蛋白酶家族,vWF为血管性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因子。若ADAMTS13活性降低,则不能将超大vWF(ULvWF)裂解,微血管中血小板大量聚集,形成微血管血栓,切割红细胞,导致MAHA,同
8、时血小板计数下降(图2)。ADAMTS13活性活性是TTP确诊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指标。同时,微血栓形成微血栓形成是TTP的主要机制,其消耗导致血小板降低,因此,血小板血小板是反映TTP疾病活动以及疗效评价的重要指标,要重视血小板的检查。图2 TTP微血管血栓形成机制(图片来源:Am J Med.2013;126(3):200-9,图1,3来源相同)2.SLE-TTP的治疗的治疗SLE-TTP一旦确定诊断,应立即启动血浆置换(血浆置换(PE)。治疗方案推荐为1.5倍血浆容量D1-3,2000 ml/次:每日监测血小板计数,稳定后,1倍血浆容量,维持至PLT150109/L之后至少两天。一般PE治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系统性红斑狼疮 血栓 微血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