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考评价体系解读.docx
《语文高考评价体系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高考评价体系解读.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语文高考评价体系解读一 语文学科考试内容定位及命题导向高考评价体系提出“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高考命题理念,在此基础上,高考语文科以选才育人的核心价值为引领,以语文学科素养为导向,以阅读与表达作为关键能力,以语言、文学、文化等必备知识为学科基础,重在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灵活、有效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核心价值自2017新高考改革推进年起,语文科考试坚持立德树人导向,致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考语文命题立足高考评价体系,坚持立德树人价值导向,结合语文学科特点,通过科学设计试题,厚植家国情怀,倡导品德修养,讲述奋斗故事,引导考生传承爱国精神,接续时代奋
2、斗,谱写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奋进之歌。2019年高考语文命题将深厚的家国情怀以贴近现实、贴近考生的方式,生动地呈现在试题之中,营造极富时代特点和青春色彩的语境,彰显高考育人功能。如全国II卷作文题:1919年,民族危亡之际,中国青年学生掀起了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1949年,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新中国青年投身于祖国建设的新征程。1979年,“科学的春天”生机勃勃,莘莘学子胸怀报国之志,汇入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2019年,青春中国凯歌前行,新时代青年奋勇接棒,宣誓“强国有我”。2049年,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青年接续奋.作文题精心选择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五四运动1
3、00周年、新中国成立100周年5个标志性历史节点,突出各自的时代主题,从五四青年奋起,到新时代青年奋勇接棒,再到民族复兴中国青年接续奋斗,“奋斗”的主线贯穿于整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启示考生深刻感受中国青年与祖国、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在创造青春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业中实现自身价值的历史,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自信”,厚植家国情怀。再如2019年全国I卷作文题:“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
4、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劳动本身是美的,是人类生活、创造人类文化幸福的基础。推崇、尊重和倡导辛勤劳动,歌颂劳动价值,弘扬劳动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属于我们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这则作文材料既着眼于思想的历史溯源,也关注问题的现实呈现,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劳动的箴言、警句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劳动精神的深刻阐释作为总领,将中华民族热爱劳动的优秀传统与当下社会一些对劳动的偏差认识、错误态度进行对比,引
5、导考生对这一现象及劳动本身进行深人思考,自觉弘扬劳动精神,高考作文在推动劳动教育方面的导向功能得到了彰显。(二)学科素养高考命题实践中的语文学科素养不同于课程标准所限定的学科核心素养,它是语文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面对生活实践和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能在正确思想观念指导下,灵活运用语文科知识、能力与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品质;其整合了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课程标准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考查的核心对象是可在高考特定情境中表现并进行评价的知识见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统贯通的整体素质、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课程标准中有关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对于我们理解高考命题学科素养有一定的帮助。新课
6、程标准明确:“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考查目标,依据高中学生语文学业质量标准相应水平要求,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呈现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与现有水平。”学科素养反映核心价值,是以情境为载体对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综合运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以及“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一级指标,而四个一级指标又各包括两个或三个二级指标。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包括积累与构建、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整合三个二级指标,“思维发展与提升”包括逻辑与思维发展、批判性思维发展、“创造思维发展”三个二级指标,“审美鉴赏与创造”包括鉴赏文学作品、美的
7、表达与创造两个二级指标,“文化传承与理解”包括传统文化传承、多元文化理解、当代文化参与三个二级指标。(三)关键能力“语文关键能力是语文科外显功能的集中体现,是落实命题立意的平台和中枢:是可以通过“做题来来检测推断学生应时复杂情境,解决非规则不确定性真实问题的做事能力。语文关键能力力的主体内容可从阅读能力和表并予以分类、分层地呈现。”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学科能力表述对理解高考的命题指向有一定的作用。“阅读与鉴赏”侧重考查整体感知、信息提取、理解阐释、推断探究、赏析评价等内容;“表达与交流”侧重考查叙述表现、陈述闸释、解释分析、介绍说明、应对交流等内容;“梳理与探究”侧重考查积累整合、筛选提炼、归整分
8、类、解决问题、发现创新等内容。如图1所示。1.阅读能力阅读能力由信息性阅读、文学性阅读和古代诗文阅读三个方面的能力构成。(1)信息性阅读能力信息性阅读是以求知求真的态度与方式阅读文本,从而不断拓宽知识面、增强认知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其对象主要有论述性文本和实用性文本。面对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加强对考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能力的考查,近几年试题从文本呈现方式、设问等方面,有效考查了考生面对不同类型的信息时选取恰当策略处理信息的能力。注重对考生在整合加工、辨析推断信息方面的策略考查。实用类文本关注文本的信息内容、信息间的关联、信息背后的立场等,考生在作答时首先要快速浏览,根据试题内容定位信
9、息、筛选信息,然后进步整合加工。如2019年全国I卷第6题:请结合材料,分析毛里求斯想要修复的档案文件的受损原因。(6分)(材料略)考生需要把握文本的主要概念、观点方法等关键信息,分析评价观点和材料的关系、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的关系,定位、筛选材料中的相关信息,并结合问题进行分类和归纳。这类试题设置都着力于引导考生能在不同文本的信息之间建立联系,分析比较多个文本在内容、材料观点表达方式和价值倾向等方面的异同,对有关问题形成更全面的认识,能够提出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等。(2)文学性阅读能力文学性阅读对象主要是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作品,是以审美的态度和方式阅读文本,涵养性情,滋润心灵,从而不
10、断提升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文学类文本,引导考生针对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如2019年全国I卷第9题要求考生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莫泊桑小说小步舞中“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全国皿卷第8题分析何士光小说到梨花屯去多处景物描写的功能,都着眼于考查“鉴赏”这一关键能力。要求考生对常见文学类作品的基本特征、一般体例和主要表现手法有所掌握,充分调动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进行审美鉴赏和审美评价。(3)古代诗文阅读能力古代诗文阅读是富有中国特色的独特内容设置,显示了积淀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发挥着涵养人文素质、提升文化自信的积
11、极作用。如2019年全国川卷古诗文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插田歌(节选)刘禹锡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农妇白伫裙,农父绿蓑衣。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15.与(刚乐天扬州和逢席上见附)相比,这几句诗的语吉风格有什么不同?(6分)这道题要求考生将刘禹锡原诗与教材背诵篇目(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进行语言风格对比,使考生置身于刘禹锡的作品群这一特定情境中进行审美感知、理性思考的迁移和整合。“彰显语文科独特的美育特质,古代诗歌的鉴赏感受文学的意象之美、形式之美、色彩之美,甚至语言文字精炼之美,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情趣,涵养审美修养,提高感受美、鉴
12、赏美、创造美的能力。”2.表达能力表达能力包括语言策略与技能、写作能力两个方面。(1)语言策略与技能语言策略与技能是指基于具体的语言情境,根据不同的对象和目的,进行准确、连贯、得体表达的能力。本项能力要求考生熟悉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中常用规范字的字音字义和字形;掌握基本的语法规范和标点符号用法、语箱衔接的常用手段,以及常用的语用规则、修辞手段;能根据具体的交际对象、娠目的和交际情景,正确地遣词造句,准确地表情达意。(2)写作能力写作是指在特定情境中,运用语言文字构建语篇进行表达和交流活动的能力,是语文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也是高考语文的重要考查内容。适应现实生活需求,强化写作的实际应用导向,是201
13、9年全国II卷作文题的鲜明特点。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1919年5月4日,在学生集会上的演讲稿。1949年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游行后写给家人的信。1979年9月15日,参加新生开学典礼后写给同学的信。2019年4月30日,收看“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后的观后感。2049年9月30日,写给某位“百年中国功勋弘扬劳动精神人物”的国庆节慰问信。这5个任务,将作答要求与人生体验相结合,创设真实的任务情境。准确把握历史背景,在特定的情境中以特定的身份、特定的文体展开想象与思考,完成写作。体现语言表达和文字写作等普遍性能力要求的考查,都明确规定考生必须采用演
14、讲稿、书信、观后感及慰问信等特定的实用性文体。这些实用性文体与考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也更符合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这些任务要求通过设置与真实生活高度接近的写作情境,对考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也清晰指示了语文素养提升的具体方向。(四)必备知识语文学科本体性知识既是构成个人语文素养的基本内容,也是语文试卷的专业性标志,通过语文本体知识的检测可考查学生对语文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兄,因此,命题实践中常常依托语文学科本体性知识来设置考点。语文高考必备知识主要指向日常教学的语言学、文章学、写作学、修辞学等语文本体性知识的考查。如图2所示。“必备知识”是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部分核心知识内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高考 评价 体系 解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