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开展课堂器乐教学提高学生合奏音准识谱能力的策略研究.doc
《通过开展课堂器乐教学提高学生合奏音准识谱能力的策略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过开展课堂器乐教学提高学生合奏音准识谱能力的策略研究.doc(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开展课堂器乐教学,培养学生节奏感,提高学生视唱、合唱能力的策略研究成师附小:叶筠、吴萍、罗宁、罗薇、丁蕾摘 要: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成师附小作为一所百年名校,从学生能力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学校发展需要的三个角度决定了开展器乐教学迫切性与必要性。为了使研究更专业更深入,我们将研究主题聚焦在三个子课题上:1、打击乐教学培养一年级学生节奏感的策略研究;2、竖笛吹奏教学提高四年级学生视唱能力的策略研究;3、竖笛合奏教学提高五年级学生合唱能力的策略研究,以期达到通过打击乐、竖笛课堂器乐教学的开展,促进学生音乐
2、素质提高的目的。关键词:音乐素养;节奏感;视唱;合唱一、导论(一)问题的提出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著名美国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墨塞乐曾精辟地指出:“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事实上它本身就是一个广泛的音乐学习领域。”当今世界往往将器乐教学的普及与否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普通音乐教育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可见,器乐教学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意义与地位。成都市锦江区中小学至九十年代起普及课堂器乐教学,由于成都市每三年举行一次的“中小学课堂乐器演奏比赛”,极大的调动了教师积极性与学校的高度重视,曾经历过
3、它的辉煌发展时期。但后来由于受收费、安全、家长投诉等一些因素的制约,导致每个学校器乐教学发展参差不齐,器乐教学也日渐处于一种薄弱、尴尬的局面。成师附小是一所百年名校。2000年学校拥有在成都市有一定影响力的管乐队、民乐队,参加训练学生逾百人。学校课堂器乐教学以口琴为主,面向三至六年级开展,深得学生们的喜爱。然而,到2005年9月,管乐队、民乐队学习由于音乐教师流动,只保留了小规模的建制。课堂器乐教学低段从事打击乐的训练,从四年级开始学习竖笛吹奏,五年级在继续使用八孔竖笛,所以,学校从学生发展与自身发展的角度要求决定了开展器乐教学迫切性。其次,教师通过器乐教学,能从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多手段
4、等方面,更为形象、更为全面的对学生加强艺术教育;更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艺术审美能力;使教学内容呈现丰富性与多样性,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热爱的需求,决定了开展器乐教学必要性。(二)研究的界定、目的和意义1、研究的界定器乐教学:打击乐教学、八孔竖笛吹奏教学。音乐素养:是学习音乐的综合素质教育,它是一门独立的专业学科,是音乐基础课,必修课。它包括读谱、视唱、听音、节奏、和声、写作、音乐欣赏和音乐史等多方面的综合理论基础。 音乐素养分为两个方面:(1)、基本音乐素养:包括读谱、视唱、听音、节奏等多方面的综合理论基础。(2)、发展性音乐素养:通过器乐教学过程,学生所习得的合作的能力。2、研究的目
5、的通过对打击乐教学模式的初步探索与实施,培养低段学生良好的节奏感;通过对竖笛吹奏教学模式的初步探索与实施,培养中高段学生视唱、合唱能力。3、研究的意义探索出在音乐课堂上通过课堂器乐教学促进学生音乐素质提高的策略,为相关的音乐课教学提供借鉴。通过实验,教科合一,提高音乐教师科研能力、教学能力。(三)研究的思路首先调查学情,摸清学生音乐素养的现状;通过相应的理论学习探索出课堂器乐教学的规律以及与学生音乐素养培养方面的相关性;课堂教学研究把握提升学生音乐素养最基本的教学策略。将研究主题聚焦在三个子课题上:1、打击乐教学培养一年级学生节奏感的策略研究;2、竖笛吹奏教学提高四年级学生视唱能力的策略研究;
6、3、竖笛合奏教学提高五年级学生合唱能力的策略研究。课堂打击乐教学从四个方面进行:1、对元素性节奏单元的认知体验;2、对基本拍号的认知体验;3、打击乐教学基本模式构建;4、创造性使用乐器。针对培养学生视唱能力,课堂竖笛吹奏教学从四个方面进行:1、对乐谱中音乐符号的认知体验;2、互动听音的学习体验3、建立竖笛开课制4、竖笛教学基本模式构建;针对培养学生合唱能力,课堂竖笛合奏教学从四个方面进行:1、提高学生单声部吹奏能力;2、对学生吹奏二声部歌曲的合奏训练;3、对二声部歌曲的演奏与演唱相结合的训练。二、理论构建(一)相关概念的界定打击乐教学培养一年级学生节奏感的策略研究节奏:自然界或人文艺术界因变化
7、而丰富进化,在包括高度、宽度、深度、时间等多维空间内的有规律或无规律的阶段性变化。音乐的节奏:是指音乐运动中音的长短和强弱,它是一种以一定速度快慢进行的节拍,主要是运用速度上的快慢和音调的高低把它们组合到一起。节奏是音乐的骨架,是掌握旋律的基础。它可以脱离旋律而独立存在,旋律则离不开节奏。元素性节奏单元:长元音音节与短元音音节组合成节奏单元,构成节奏单元的最基本要素称为元素性节奏单元。基本节拍:指用强弱关系来组织音乐,使音值相同的重音与非重音有规律地循环重复,从而产生一强拍一弱拍,或一强拍两弱拍为基本单位的结构,组成两拍子或三拍子的节拍。 打击乐教学:指教师通过对学生打击乐器的演奏能力的培养,
8、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教学,它是小学音乐器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声势:运用跺脚、拍腿、拍手和捻指等最简单身体动作的声音进行的节奏组合活动。节奏感:能根据节拍速度的要求,表现节奏速度的稳定感和随节奏变化表现的灵敏性和适应性,并能自然地表现节拍重音与非重音的强弱感称为节奏感。一年级学生:成师附小2007级16班学生。竖笛吹奏教学提高四年级学生视唱能力的策略研究识谱:识读乐谱中的所有音符、所有记号、调号、节奏、节拍、音乐术语视奏:视奏是把符号(乐谱)转化为动作(演奏)的中介行为。其关键是:1、对键盘位置的熟悉程度;2、对乐谱转化为键盘位置的转换速度;3、对所视奏乐曲风格语言范围的熟悉程度。视唱:
9、是一门综合性的音乐训练科目,包括音程,和弦,调式,调性,节奏,节拍,旋律等,同时还包括了对音乐的感知、理解和表达等综合性练习。四年级学生:成师附小2002级13班学生。竖笛合奏教学提高五年级学生合唱能力的策略研究竖笛:竖笛是欧洲一种历史悠久的木管乐器。竖笛的音色纯正清丽,柔和轻盈,被称为“柔和的笛子”、“像鸟唱歌的笛子”。 八孔竖笛又属于十二平均律乐器,可以任意转调,音域在两个人度以上,表现力极为丰富。因而,学习八孔竖笛同学习任何一种西洋乐器一样,都能有效培养人的固定音高概念、有效提高人的音乐专业素养。竖笛有巴洛克式指法和德式指法,由于德式指法在入门阶段操作较简便,被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普遍采用。
10、二声部:是指一首乐曲有两条高低不同的旋律,按和声的效果平行合理的编排,一条旋律也就是一个声部,下面的音区比上面的音区较低些,因此上面旋律称一声部或高声部,下面则称二声部或低声部。音准:歌唱和乐器演奏中所发的音高,能与一定律制的音高相符,称为音准。有些乐器在制造或调音时就有音准要求。歌唱和乐器演奏过程中,随时都要通过演唱者和演奏者的控制来解决音准。音准的取得,有赖于敏锐的听觉、优良的乐器、精湛的技巧与适宜的演出环境。合唱:合唱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声部,各自按本声部的曲调,同时演唱一首歌曲。它是一种集体歌唱艺术。五年级:成都师范附属小学2004级13班。(二)理论基础1、对新课程标准进行解读课题
11、组成员针对新课程标准中我们研究领域的课标表述,对课程标准进行分解,力求把握教材隐含的螺旋型上升的知识点,挖掘教材中对相关年级学生音乐素质影响的共通点,提升课题研究教学实施效益。打击乐教学培养一年级学生节奏感的策略研究新课程标准针对一、二年级的打击乐学习,在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这三大模块里是这样进行表述的:1、用打击乐模仿自然界、生活中的声音;听辨打击乐器的音色,并奏出强弱、长短不同的音。2、学习常见的打击乐器。能够用打击乐器或其他音源合奏或为歌曲伴奏。3、能够用课堂乐器或其他音源即兴配合音乐故事和音乐游戏。通过对课标的解读,我们发现在小学一年级中对“打击乐器”的界定为掌握十一种无固定音高的打
12、击乐器:材质乐器名皮质类小堂鼓、铃鼓木质类木鱼、响板、双响筒、沙球金属类锣、镲、三角铁、碰钟、串铃一、二册教材规定乐器掌握对比:人音版教材册数要求掌握乐器名一册木鱼、碰钟、锣、鼓、镲二册三角铁、双响筒、铃鼓、响板、串铃、沙球十一种打击乐器的音色、演奏姿势、演奏方法掌握,几乎囊括了小学阶段使用的所有打击乐器。一年级打击乐教学的重要性在此显露无遗。对节奏元素性单元的认知:人音版教材册数采用方法目标一册看图谱、读词、拍手、打击乐表现掌握八分、四分、二分音符时值二册打击乐器演奏知道各打击乐器适合演奏的音型,巩固对八分、四分、二分音符时值的认识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打击乐以它鲜活的形象代言了一、二册的大多数
13、知识点,知识点的呈现也以打击乐的方式出现,在孩子们的心目中变得更加亲近灵动起来。在一册教材中,编者提出能按节奏编创歌谣出现在七单元,能自主编创两个小节的节奏出现在十单元。其余教学单元基本以教材规定的节奏谱出示伴奏型。这种情况在二册却发生了变化,依据教科书提示伴奏型出现在三、四、六、七、九单元,而学生自主选择乐器、编创简单伴奏一、二、八、九、十单元。两种方式相结合,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的模式在悄悄发生变化。由单纯的模仿到自主的创造。打击乐演奏能力的提升印证了学生对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时值的认识与应用能力的建立。竖笛吹奏教学提高四年级学生视唱能力的策略研究新课程标准针对四年级的器乐学习,在
14、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这三大模块里是这样进行表述的:感受与鉴赏:能用乐器模仿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的声音。 表现:乐于参与各种演奏活动;学习课堂乐器的演奏方法,参与歌曲、乐曲的表现;能够选择适当的演奏方法表现乐曲的情绪,并对自己和他人的演奏进行简单评论;每学年能够演奏乐曲23首。创造:能够用乐器表现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即兴创编音乐故事、音乐游戏并参与表演。通过对课标的解读,我们发现从小学四年级上期,要了解竖笛的特征与功能,要掌握竖笛演奏的正确姿势:坐姿、按孔手型、指法、口型、呼吸方法、TU音的口腔动作。人音版七、八册竖笛教学要掌握的知识、技能对比。人音版教材册数要掌握的音要掌握的音符、音型要掌
15、握的吹奏方法七册Sol、La、Si、高音Do、高音Re。二分音符与四分音符时值长音和短音八册Fa、mi、re、do各种节奏音型二声部长音人音版七、八册识读乐谱中要掌握的知识点:教材册数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 七 册掌握旋律行进方向:上行、下行。A、掌握音乐符号:附点四分音符、附点八分音符、顿音记号、升记号、连线(连音线、圆滑线)、力度记号(强、弱、渐强、渐弱).B、掌握四二拍、四三拍、四四拍的强弱规律及指挥图式。创作能力的培养:用“,.,”编创上行、下行的四个小节旋律。 八 册A、掌握舞曲、进行曲两种音乐体裁的基本音乐风格特征。B、掌握旋律的进行方式:波浪形进行、平行。A、掌握音乐符号:重音记
16、号、波音、上滑音、降记号、附点二分音符。B、掌握拍号表达的意义、八三拍的强弱规律及指挥图式。a、选择结束音填入曲调。b、创作两个小节的旋律。C、自由命题编创音乐(音响),画出创作的图谱。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从掌握的各音的指法到能准确吹奏相应的音符时值及节奏音型,再到掌握长音、短音、二声部长音的指法,从理论上说确实可以促进学生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我们在思考,很多知识点在竖笛吹奏的音乐实践过程中解决,是否会好过单纯的讲述呢?竖笛吹奏是否会成为识谱与学生的视唱能力的交集呢?竖笛合奏教学提高五年级学生合唱能力的策略研究新课程标准针对三六年级的演唱学习,在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这三大模块里是这样进行表
17、述的:1、乐于参与各种演唱活动。2、知道演唱的正确姿势及呼吸方法,并能在唱歌实践中逐步掌握和运用。能够对指挥动作及前奏作出恰当的反应。3、能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合唱。4、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演唱作出简单评价。5、每学年能够背唱歌曲46首。 针对课标表述,对五年级的二声部演唱学习目标分上下册进行如下分解:第九册第十册1、乐于参与二声部演唱。2、能够用自然、轻柔的声音有表情地参与合唱,要注意乐曲的流畅性及二声部的和谐。3、准确的节奏和音调参与合唱。唱好升记号、装饰音、滑音、升5及顿音,做出力度记号:渐强、渐弱;1、 乐于参与二声部演唱。2、 能够用自然的声音、稍快
18、的速度、活泼热烈的情绪、有表情地参与合唱。3、 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参与合唱。唱好切分节奏及后半拍起拍节奏; 从以上表格,我们可以看出,培养学生对二声部歌曲的兴趣是很重要的,其次才是和谐的二声部效果和准确节奏及音调,教师在研究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技术与情感之间的把握问题。2、对音乐教育理论进行再认识打击乐教学培养一年级学生节奏感的策略研究对奥尔夫音乐教育理论进行再认识 在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从语言节奏和动作节奏两方面培养儿童的节奏感。“声势”是动作节奏训练活动之一,它被公认为是奥尔夫教育体系的独创。“声势”是用最简单身体动作的声音进行的节奏组合活动。最基本的四种动作是:跺脚、拍腿、拍手和捻指
19、它们的音色可以分别代表四个声部,它们被称为“身体乐器”。“声势”可以培养儿童的节奏感和对不同音色的感受,训练学生准确的听觉、敏捷的反应、记忆力和节奏的句式感。我们把它作为学生使用乐器演奏的前奏与辅助。我们采用的“打击乐器配奏”这一方式,也是奥尔夫非常倡导的教育形式之一。它切中一年级学生节奏学习要害,通过学生运用打击乐感知音的长短、音的强弱,最终使用乐器为歌曲伴奏这一音乐表现方式,达到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掌握最简单的元素性节奏单元,被奥尔夫称为“节奏基石”:四分、八分和二分音符时值的目的。竖笛吹奏教学提高四年级学生视唱能力的策略研究对美国综合音乐感教学法的认识美国综合音乐感教学法,其核心是:音乐学
20、习的各个方面应当相互联系并综合成为一个整体。通过音乐诸要素和音乐实践活动的综合,以及演奏、演唱、分析、创作等方式,使学生在不同的教学水平和程度上都能建立起音乐概念之间的联系,并促进他们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发展。音乐学习是各个方面应当相互联系并综合成为一个整体。 教师采用学生通过竖笛视谱演奏,来促进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实际上就是把竖笛学习和识谱教学联系起来综合成一个整体,这样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还提高了学生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和自我表现的欲望。具科学家研究表明:手受大脑指挥,左脑主逻辑思维,而左脑又靠右半身、右手、右手指牵动左脑神经,而右脑主形象思维,并靠左半身、左手、左手指牵动右脑神经,学生们在吹奏
21、竖笛的过程中,由于十指的协调动作,使左右大脑皆处于兴奋状态,通过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看、认、想、奏)得到综合的技能训练,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陶冶和锻炼。正好符合美国综合音乐感教学法的观点。竖笛合奏教学提高五年级学生合唱能力的策略研究对柯达伊教学教育理论的再认识 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歌唱为音乐教育手段。柯达伊歌唱教学尤为重视合唱。在合唱中,学生学会彼此倾听,形成与人合作的观念,增强了团队意识,进而培养了他们的个人责任感。合唱课还使他们习惯于注意指挥,这对培养儿童的注意力和纪律性也是十分有用的。歌唱时强调要关注指挥,并关注自己的声音、自己的音准,避免歌唱变成简单的机械运动。通过对柯达
22、伊教学教育理论进行再认识,我们发现合唱与合奏是有着共同之处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培养方法上可以得到很多的启示。对课标的解读与对音乐教育大师的理论再学习,使我们既能开阔视野又能深入文本,找到理论支点,提升参研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为课题顺利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研究的过程和结论(一)选择课题研究的原因分析1、选择打击乐教学培养学生音乐节奏感的原因分析音乐课堂的现状:我们针对2007年9月进入成师附小的247名一年级孩子入学初做了个“课外艺术教育(声乐、舞蹈、器乐、)学习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入学前未进行过课外艺术教育学生为180人,占总人数的72.5%。进行过声乐、舞蹈学习的43人在对音乐力度、
23、音乐速度、音乐情绪的感知上占有一定优势,对于元素性节奏单元、基本节拍认识等知识缺乏系统掌握。学习器乐的24名学生虽然采用的是五线谱学习,和小学阶段使用的人音版简谱教材存在差异,但他们对元素性节奏单元、基本节拍的认知上占有优势。诸多因素导致一年级学生入学初对节奏掌握能力总体水平发展是不平衡的。如何带动全体学生的音乐素养从小学第一起跑线就有良好的呈现态势,促使我们提出课题研究。从课程设置方面,打击乐教学在一年级音乐教学中占有较重的比例。这是因为对于一年级学生的节奏感培养,打击乐教学有较强的教学优势。首先,打击乐教学直接指向音乐旋律,更加关注音乐本身,学生对歌曲的节奏及旋律音准的掌握明显好于其他教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通过 开展 课堂 器乐 教学 提高 学生 合奏 音准 能力 策略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