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地理地质与环境.doc
《邢台市地理地质与环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邢台市地理地质与环境.doc(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邢台地理、地质与环境一、地理概况(一)地形地貌邢台市地处河北省中南部,位于东经1134511550、北纬36453748之间(东西3847798238661472 , 南北40688684185402)。西靠太行山与山西接壤,东以卫运河为界与山东毗邻,北与石家庄、衡水两市搭界,南与邯郸市相连。东西长约185km,南北宽约80km,其状略呈马鞍形,面积12456km2。我市地形由西至东可分为中、低山区,丘陵区和平原区。1、中、低山区:以500m等高线与丘陵为界,位于市西部,区域面积1923.8km2,约占全市总面积的15%,相当于整个邢台县的面积。山脉呈北北东走向,海拔高程一般为5001000m
2、之间,切割深度大于200m,属低山。中山只分布在省界附近,最高山峰达1822m,位于近邻山西省界的邢台县和内邱县交界处不老青山。山脉连绵,河流蜿蜒,自西向东横截山地,形成峡谷,谷壁陡立。2、丘陵区:依据地形起伏(切割深度)大小,人为以100m等高线与平原为界进行划分。丘陵区位于市中西部,区域面积1621.2km2,约占全市总面积的13%,海拔高程100500m,相对高差小于200m。地形起伏,岗丘遍布,沿河两岸布有带状和裙状一、二级阶地,冲沟较发育,水土流失严重。丘陵与平原间地形变化急骤,没有明显的缓冲地段。3、平原区:位于市东部,主要位于京广铁路以东区域,面积为8911km2,约占全市总面积
3、的72%。滏阳河以西,面积3977km2,一般海拔高度在7540m之间,坡度为1/4001/1000。靠近山麓部分的平原坡度较大,流水切割作用明显,河流阶地发育;中腰地带坡度渐缓,侵蚀变轻;平原的前缘地势平缓开阔,和两大碟形洼地大陆泽、宁晋泊相连。滏阳河以东,面积4934km2,主要受古黄河与海河水系长期泛滥淤积而成,地势低平,海拔在3524m之间,坡度约为1/10000。由于历史上受黄河、漳河等河流决口、改道、泛滥冲淤重叠切割的影响,地貌形态十分复杂,古河床和沙丘岗坡呈带形分布,中间形成许多封闭洼地。如:宁晋、隆尧的小南海、巨鹿的吕寨洼、平乡的田禾洼、临西的水坡洼及清河的南坡洼等。(二)河流
4、水系我市属海河流域子牙河水系,区域内共有行洪排沥河道(不包括界河卫运河)20条。山丘区和山前平原区,自北向南分布有汪洋沟、洨河、北沙河、午河、泜河、李阳河、小马河、白马河、牛尾河、七里顺水河、沙河南澧河、北澧河、沙洺河、留垒河、滏阳河共15条大小河流,分别汇入大陆泽和宁晋泊。这些河道除留垒河外,均发源于西部山区,上游支沟源头繁多,流域形状多呈扇形,且多为季节性河道,平时基流很少,甚至干涸,汛期洪水暴发,河水陡涨陡落,历时很短。因源短流急,洪水汇集较快,各河进入平原后,坡度变缓,泥沙淤积,河道宽浅,深槽狭小。中部平原区,自西向东分布有小漳河、老漳河滏东排河、西沙河、索泸河、老沙河清凉共5条大小河
5、流,统以排沥为主。河流总趋势为西南东北,流入衡水市(见表1、见图1)。 邢台市主要河流概况 表1 大陆泽、宁晋泊是1963年洪水后规划的两大滞洪区,统称中游洼淀滞洪区。大陆泽设计蓄水量6.96亿方;宁晋泊设计蓄水量22.3亿方。二、地层、构造、岩浆岩(一)地层1、片麻岩区在邢台地区分布面积较大的为片麻岩类,主要分布在邢台县、沙河市、内邱县、临城县西部山区,为一套太古-元古时期形成的变质岩石,片麻岩类岩石是经过多期构造和变质作用形成的,形成时代大约在2030亿年。岩石多呈灰色、深灰色、近地表多风化。根据地层发展史,邢台西部片麻岩地层可划分为太古界赞皇群放甲铺组、石城组、红鹤组、石家栏组,元古界甘
6、陶河群南寺掌组、南寺组。东庞煤矿邢东煤矿邢台煤矿章村煤矿在片麻岩区多形成可供开发的矿产主要有:铁矿、菱镁矿、铜、硫铁矿、重晶石、长石、石榴石、建筑装饰板材等,近几年由于矿产资源开发发展较快,贫铁矿等多种矿都已开发利用,主要矿种铁矿分布在沙河市蝉房一带,邢台县西河口,城计头、龙泉寺、张安北、宋家庄,内邱县杏树台、桃园,临城县石窝铺等地,大多为露天开采,另内邱、临城西部建筑装饰用板材也逐渐形成规模化开采,在本区已形成为一个主要产业,生产的产品销往上海、北京、天津、山东、东北各地,年产值可达上亿元,为当地带来了很大的经济社会效益。2、石英砂岩区邢台地区石英砂岩,主要分布在片麻岩之上,位于山区的东西两
7、侧,西部多分布于与山西接壤地带,东部多分布在沙河市朱庄、秦王湖,邢台县西黄村、皇寺,临城北新村等地。为细小砂砾碎屑沉积形成的岩石,多呈红色和白色,形成时代约为1517亿年,晚于片麻岩形成。根据地层发展史,可将砂岩地层划分为中元古界长城系常洲沟组,串岭沟组。该类岩石达到工业利用指标的可做为矿产利用,该类岩石的成分主要为SiO2,现大多数做为玻璃原料已被使用,其它还可用做水泥添加料,部分形成薄板状的还可做为建筑装饰板材。现该类岩石有的已被开发利用,例如:沙河市绿水池一带砂岩,邢台县西黄村皇寺砂岩等。另外,该类砂岩带在邢台地区大多地方形成陡岩峭壁,形成自然风景,给旅游业带来了很大商机,现有的砂岩地带
8、被开发为旅游区,例如:沙河市西部的秦王湖,邢台县的大峡谷、九龙峡等,近邻北部赞皇嶂石岩,给当地带来很大的效益。依据本辖区砂岩地带地形的特点,水土不易保持,发展林果业难度也较大。3、灰岩区多分布于本辖区的丘陵地带,主要分布在沙河市、邢台县、临城县,在内邱县、隆尧县也有少量的分布。根据灰岩地层形成阶段,可将灰岩地层划分为寒武系,馒头组、毛庄组、徐庄组、 张夏组、崮山组、长山组、风山组。奥陶系冶里组、亮甲山组、马家沟组、磁县组、峰峰组。为海相浅海相化学沉积,由多种类灰岩组成,灰岩区的灰岩形成时代约为4.5-6亿年,晚于砂岩形成。灰岩区的岩石可做为矿产使用,工业利用主要用做制造水泥,还可用作炼钢熔剂、
9、建筑石料(石子、荒料、砌石)等,现有灰岩分布的各县区都有开发。另外,在该灰岩区有的地方沉积形成石膏矿产,例如:邢台县喉咽、北尚汪、郭村、临城的两口,隆尧的东山南等地,现大多数都已开发。根据灰岩形成特点,有时形成溶洞,形成大的溶洞可做为开发旅游用,例如:临城县的崆山白云洞(石洞内有石钟乳、石笋、石柱等),邢台县天梯山,灰岩地貌有时亦形成自然景观也可开发为旅游景点。在灰岩地区,也可形成铁矿。灰岩受燕山期(距今0.7-1.96亿年)岩浆岩侵入,往往在接触带形成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铁矿,比如沙河地区的邯邢式铁矿,形成该类型的铁矿往往大而富(王窑铁矿、西石门铁矿、西葛泉铁矿、綦村铁矿等)4、松散层(砂层、
10、土层)分布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地带,大面积覆盖,由粘性土和砂、砂砾石等组成,形成于300万年至今。其中质量好的黄土可做为水泥配料,粘土可做烧砖用料。在松散层之下有含石膏地层和含煤地层。煤矿在山前各县都有分布,产于石炭系和二叠系地层中,目前开采的煤层埋深150米800米不等,可采煤层有35层,储量相当丰富,已探明的资源储量达30多亿吨。现已有著名的章村煤田、显德旺煤田、邢台煤田、东庞煤田、邢东煤田、磨窝煤田、临城煤田都已开发。石膏矿分布在隆尧双碑村一带,产于第三系地层中,资源也相当丰富,储量可达8亿吨,厚度较大,质量较好,大多数都已在开发。另在东部平原区也赋存有丰富的地热资源,主要分布于新河县、
11、宁晋县、南宫市、清河县、临西县及广宗县内。目前在清河、南宫、巨鹿、临西、新河、宁晋等县市已有开发利用。(二)构造1、构造邢台地区一级构造单元属中朝准地台;二级构造单元西部为山西断隆,东部属华北断拗;三级构造单元为太行拱断束(山丘区)和临清台拱(平原区)。见区域地质构造图。本区构造大致经历了三个运动阶段:(1)前长城纪阶段。大致形成时间3019.5亿年,多形成了北东向及南北向的褶皱构造和北北东向的断裂构造。(2)中生代运动阶段。大致形成时间2.50.7亿年,在该阶段形成大规模的隆起、凹陷、褶皱和断裂构造,并伴有强裂的岩浆活动,构造方向为北东,北北东向。(3)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大致形成时间为0.
12、7亿年以后,主要以差异升降及断裂活动为主,主要构造线方向为南北向、北西向及北北东向。本期西部抬升受到剥蚀形成山区,东部下降接受沉积形成平原。本区西部山区构造主要表现有太行山复背斜构造,对地层、矿体分布、地形地貌及地下水的形成均有重要控制作用。东部平原区构造主要表现为由不同方向的断裂分割而成的凸起与凹陷,对地热的分布起控制作用。区内较大型的断裂构造主要有:(1)邢台安阳深断裂。呈北北东向展布,区内延伸长度达85km,垂直断距达3km。区域上一般认为属活动性断裂,但邢台段现今活动性不甚明显。(2)沧州至大名深断裂。呈北北东向展布,区内延伸长度达43km垂直断距达6km。(3)百尺口断裂。为一活动性
13、断裂。2、地震邢台属地震多发区。例如隆尧、宁晋、新河地震,最大震级可达7.2级,均与构造活动有关。现研究某些断裂构造还在活动。(三)岩浆岩岩浆岩为深部岩浆活动,冲出地表和近地表凝固而形成的岩石。在邢台地区大致有两类:一类是燕山期形成的岩浆岩,该期岩浆岩主要分布在沙河市,形成大的岩体有8个(俗称邯邢八大岩体),例如綦村岩体、矿山岩体、新城岩体等。规模达数十平方公里。形成的岩石为闪长岩、正长角闪岩、角闪闪长岩、闪长玢岩等。本期岩浆活动在岩浆岩与灰岩接触带形成了有工业价值的磁铁矿体,即著名的邯邢式铁矿。如王窑铁矿、白涧铁矿、东郝庄铁矿等,都属此类。另一类岩浆岩为晚期和其它时期形成,规模不大,多以脉体
14、形式存在,岩石种类较多,例如辉长辉绿岩脉辉、石英脉、二长岩脉等,局部可形成矿体。三、地质环境条件概况(一)地质灾害自1963年以来,我市曾发生358处地质灾害,造成64人死亡,4人失踪,3人受伤,毁坏房屋7728间,毁坏农田28452亩,直接经济损失约1.6亿元。目前我市共有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452处,其中,崩塌6处,滑坡59处,不稳定斜坡262处,泥(水)石流沟43处,地面塌陷及地裂缝70处,采空区塌陷隐患12处。有245个村庄的4648户人家16540人和27559间房屋受到地质灾害威胁,威胁资产约2亿元。1、山区地质灾害我市西部山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属地质灾害多发区。降水是诱发地质灾害的
15、重要因素,在每年的69月,尤其7、8月降雨比较集中,而短时间的强降雨容易集中的西部山区,灾害性天气频繁,每年由于降水等气象因素诱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不同程度地发生,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很大损失。 崩塌:易形成于高陡边坡,劈山、切坡修路、建房等工程活动形成的边坡。滑坡:主要发生于破碎的片麻岩、板岩、片岩或松散的堆积物边坡。80%以上崩塌、滑坡与人为开挖坡角有关,当地民众在建房、修路、垦荒过程中破坏山体的坡角,使之山坡产生临空面,在降水作用下形成。危害大的有内邱县七里会滑坡、桃园滑坡、上围寺滑坡,邢台县的恶石滑坡、李家沟滑坡、牛旺滑坡、木叩滑坡、上东峪滑坡。泥石流:形成于的深切
16、中、低山区,发育在斜坡陡峭、沟谷纵坡大的地带。泥石流主要以人类过渡垦荒、开矿弃渣有关。2、丘陵及山前地质灾害丘陵及山前的地质灾害主要是地面塌陷、地裂缝。较为严重的有煤矿、铁矿、石膏矿所形成的地面塌陷。3、平原地质灾害平原地质灾害主要是地面沉降及地裂缝。 地面沉降:是指在一定的地表面积内所发生的地表面降低的现象。其成因是:长期过量开采地下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引起砂层和粘性土层失水固结,导致地表下沉。地面沉降范围与地下水降落漏斗基本吻合。沉降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与地下水的开采过程基本保持同步且略为滞后。我市地面沉降中心位于南宫市,1956年1987年期间,中心地面沉降量大于600mm。地面沉降特征是:
17、下降速度缓慢、连续,短时间内没有明显特征,往往不易察觉,直到出现积水、地下管道破裂、地裂缝、灌渠不能按要求流动或流动的路径不对等人们察觉的现象时,才发现。随着地下水开采强度的不断增大,地面沉降也将不断发展。地裂缝:地裂缝的成因主要与构造(地震)、地面沉降和地面塌陷有关。我市东部平原的地裂缝,主要是构造与地面沉降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出现地裂缝的有柏乡县的南部、隆尧县的南部、平乡县的南部、广宗县的东南部、巨鹿县城附近、清河县的南部。1999年柏乡县西汪乡寨里村曾发生地裂缝现象。2006年6月28日,一场大雨后,我市柏乡县境内地面形成一条长达8公里长的地裂缝。出现在该县西汪乡寨里村村北至小里村村南的
18、地裂缝呈东北西南走向,最宽处80cm,可见深度150cm。地裂缝造成当地农作物陷落,寨里村村南道路和一户农房出现裂缝。 柏乡地裂缝2006年7月15日,一场大雨后,我市隆尧县莲子镇境内地面形成一条长达约5公里长的地裂缝。地裂缝最宽处60cm,可见深度23m,由西店子村南部穿村而过,走向近东西向,西部偏北,东部偏南。地裂缝造成当地民房裂损严重。(二)水文地质环境依据地层岩性、地下水赋存条件、水理性质及水力特征等,我市地下水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简称孔隙水,主要分布在平原区,是平原区的主要供水水源,另外在山间沟谷也有零星分布。地下水赋存于松散的砂、砾石层孔
19、隙中。在平原区从平面上分为两个区,一是西部全淡水区,二是东部浅部咸、淡水相间分布区。在垂直方向上划分为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全淡水区全淡水区位于滏阳河以西。浅层地下水底板埋深多在20140m,从西到东,含水层厚度由薄到厚,岩性粒度由粗变细,富水性由强变弱,径流条件由快变慢。但总体富水性较好,单位涌水量山前平原在河道附近为30m3/hm左右,其余大部分为520m3/hm。是工农业供水的主要水源地。深层地下水底板埋深多在460560m,因含水层颗粒较细,并含大量泥质,富水性较差,单位涌水量大部分地区为510m3/hm,大者可达2030m3/hm。地下水补给来源主要有三种:降水入渗补给;地表水体入
20、渗补给,包括较大灌区的渠系渗漏补给、渠灌田间渗漏补给以及河道渗漏补给;山区地下水侧向补给。地下水的流向基本与地形一致,即由西向东,水力坡度也由大变小。排泄以人工开采和侧向径流为主东部浅部咸、淡水相间分布区位于滏阳河以东。浅层地下水底板埋深在140250m。含水层层数逐渐增多,厚度变薄、粒度变细,以中细砂粉砂为主,致使富水性和透水性减弱,水质多为微咸水和咸水,局部地区有漂浮在咸水层上的浅层淡水体。单位涌水量多在2.510m3/hm,只在局部淡水区有供水意义。深层地下水底板埋深520580m。含水层在水平分带上存在着由西向东底板埋深由浅变深,岩性由粗变细、富水性由大变小的特点,水质均为低矿化度的淡
21、水。单位涌水量大部分地区为510m3/hm,大者可达2030m3/hm。是目前的主要开采段。浅层地下水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入渗和上游的侧向补给,其次为地表水入渗及灌溉回归;深层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靠其上部含水层的越流补给和侧向补给。地下水流向总趋势是由西南向北东;各种方向的水流汇合于南宫、新河转向东北,泻入衡水地区。地下水排泄主要形式是人工开采。邢台市地表水日渐匮乏,地下水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水源。由于大范围、超常规地开发利用地下水,致使生态环境急剧恶化,造成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河道断流、地面水体缩减、地下水水位大幅度下降、降落漏斗快速扩展、含水层疏干、泉水断流、地面沉降、地面裂缝、咸水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邢台市 地理 地质 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