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导向审计的外汇管理论文2篇.docx
《风险导向审计的外汇管理论文2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风险导向审计的外汇管理论文2篇.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风险导向审计的外汇管理论文2篇风险导向审计的外汇管理论文2篇 2015/03/31 第一篇一、建立外汇管理领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一)外汇管理领域的固有风险评估一般情况下,固有风险评估主要考虑导致风险的风险源、风险后果及其发生的可能性。本文采用风险矩阵方法来评估风险,即将外汇管理领域风险影响程度的等级与产生风险的可能性等级相结合进行风险评估。实践中,采用专家评价法,组织外汇局系统业务经验丰富的人员及内部控制监督工作人员,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结合外汇业务特点,制定固有风险影响评估标准、结合检查情况确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评估标准,并对每一风险点进行评估。1固有风险影响程度的界定。从外汇管理面临的风险及风
2、险事件看,前述4类风险的后果集中表现在外汇业务连续性损失、资金损失以及外汇管理公信力和权威受到削弱(即声誉损失)三个方面。为对风险影响程度进行量化分析,结合实际提出了具体评级标准(见表3)。2固有风险发生可能性的界定。通常情况下,可根据引起风险的事件发生频率来界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同时,业务流程的复杂程度及其变动情况也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产生影响,即业务流程越复杂、变动越大则风险发生的概率越大,反之亦然。综合考虑提出如下具体评价标准(见表4)。3固有风险等级确定。赋予单一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即较小可能、可能、较大可能和基本确定4个等级值分别为14;赋予不同的风险影响程度即轻微、一般、严重、重大4
3、个等级值分别为14。根据风险矩阵评估公式“固有风险=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风险影响程度”,计算固有风险值(R)并确定风险等级。相应的,将风险等级确定为14个等级,分别为低风险、中等风险、较大风险和重大风险,并用绿色区域、黄色区域、橙色区域和红色区域表示(见图1)。根据表2和表3的评估标准,从外汇管理领域的固有风险的影响、发生的可能性两个方面,评估固有风险等级(见表5)。(二)外汇管理领域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估评估内部控制有效性主要依据被检查对象最近一次接受审计或其他专项检查的情况,包括上一次审计发现的问题及距上次检查的时间跨度。同时,评估上次审计或专项检查以来内部控制制度的变化情况。将内部控制有效性界
4、定为4个等级,等级越低表明被检查单位的内部控制越有效。主要评估内容和评级标准见表6和表7。(三)外汇管理领域的剩余风险评估考虑外汇管理业务特点,确定采用剩余风险模型,即“剩余风险=固有风险控制有效性”,评估确定剩余风险。根据表1列示的风险种类及风险事件,确定风险和内部控制有效性权重(见表8),并保持风险权重的相对稳定,当风险状况发生变化时可对其进行相应调整。根据这一权重标准,采用加权平均法分别计算固有风险、内部控制有效性加权值,确定剩余风险估值,为外汇管理内部审计、内部控制提供依据。考虑到在内部控制有效性评级中,内部控制有效性风险等级与控件处理案制效果呈反向变动关系,即对于同一固有风险等级的业
5、务而言,其内部控制有效性风险等级越高数值越大,该项业务的控制有效性越差。在风险量化评估模型中,控制有效性是减数,其风险等级高,计算结果数值就越小,与剩余风险实际程度相反。为解决这一数值和等级不对应的问题,在具体计算剩余风险值时,将风险值计算公式写成“剩余风险=(固有风险权重风险级别+内部控制有效性权重风险级别)(固有风险权重+内部控制有效性权重)”。同时,风险评估表中还设计了“C.调整项”,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计算方法同上)。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应用及成效在外汇管理内部审计、内部控制实践中,课题组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编制年度审计计划,并在对A市中心支局的内部控制监督检查应用了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取
6、得了积极成效。(一)根据剩余风险等级确定年度审计计划,提高内部审计、内部控制整体的工作效率在编制年度审计计划时,根据风险评估值的大小,加强对剩余风险估值较大业务领域的审计,合理配置年度审计资源,提高内部控制监督工作的计划性。实践中,确定审计频率标准为:1风险估值2,审计频率为每3年进行1次;2风险估值3,每2年进行一次;风险估值3,每1年进行一次。如对制度建设、应急管理、非现场核查、外债管理等风险估值在3以上的业务领域,建议每1年开展1次检查;对现场核查、结售汇市场管理、货物贸易管理等业务领域,建议每2年开展1次检查;对于个人业务、证券投资管理等业务,建议每3年开展1次检查。(二)根据剩余风险
7、确定现场审计和后续审计重点,提高现场审计工作效率在内部审计、内部控制实践中,在对A市中心支局开展内部控制监督检查时应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估,并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了审计方案、配置审计资源,取得了良好成效。一是结合A市中心支局业务开展情况及对其上一次检查发现的问题,确定该中心支局的主要风险点98个。二是根据量化评估标准,对98个风险点风险进行评估。经评估,该中心支局3级以上的风险点共36个,主要分布在制度建设、应急管理、监督检查、印章管理、行政许可、国际收支核查、结售汇市场管理、货物贸易外汇管理、直接投资外汇管理、外债管理、外汇检查等业务环节。三是依据风险高低确定审计资源配置。如
8、对外债登记管理等剩余风险估值在2以上的业务领域,审计抽样比率提高至20%,并对涉及跨境资金流动金额较大的业务进行了重点审计;对货物贸易外汇管理等业务领域增加审计人员的配备等。内部控制监督人员在审计的全过程中关注高风险领域,集中有限的检查资源对高风险领域进行重点审计,大幅提升了现场审计效率。(三)评估审计发现的风险并深入分析原因,促进提升审计质量在检查报告阶段,审计人员除了向管理者报告A市中心支局外汇管理履职的合规性问题外,更注重从风险管理的视角,从问题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影响程度两个方面,评估、报告了A中心支局检查发现问题的风险等级。检查发现,问题主要集中于业务操作领域,如部分业务办理未留存相关
9、调阅清单、资料留存不规范或错误填写内部审批单等,风险程度整体不高。检查组重点做好检查发现问题的督促整改工作,并视被检查单位整改落实情况确定是否安排后续检查。同时,内部审计人员从加强内部控制的角度,深入分析风险发生的原因,并从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角度提出了控制措施和审计建议,督促被审计对象提高完善风险管理,进而提高了审计质量。(四)根据风险导向审计实践,完善外汇管理风险库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实践,对外汇管理领域风险点分布情况进行检验,对现场核查等个别业务领域的风险事件、风险点进行了补充完善,如增加了行政不作为风险事件等内容;对非现场监测分析等个别政策调整的业务领域的风险点进行了相应修订完善,为今后开展风
10、险导向审计实践提供较为完善的依据。三、外汇管理领域应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难点及对策(一)问题及难点1开展风险导向审计缺乏相应的制度依据。目前外汇局各分支局均积极探索开展风险导向审计促进内部审计、内部控制转型,允许审计人员在其认为能承受的风险水平下省略部分常规的合规性审计内容和程序,但未出台风险导向审计相关的办法或规定,易导致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的重点审计与现行的内部审计、内部控制制度要求不一致。2风险导向审计指标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随着外汇管理理念和方式的转变,外汇管理部门的事前审批事项、按规定操作性业务逐渐减少,业务操作不规范带来的风险隐患越来越少,而非现场监测等监测分析工作越来越多。如何针
11、对外汇管理形势变化,更加科学有效地识别风险是实施风险导向审计的关键。目前,风险导向审计对法规、操作规程较为明确的合规性风险关注较多,但对非现场监测分析、现场核查等新型外汇管理业务面临的履职风险关注较少,相关的风险识别和评估工作有待加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风险导向审计的实施效果。3外汇管理内部审计信息化程度还不能满足风险导向审计的需要。开展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内部审计、内部控制人员在审前对被审计单位的各类风险、风险事件进行识别和评价,为审计实践提供参考依据,这对信息化手段的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外汇管理系统已经应用内部控制风险测评系统,要求检查人员及时录入检查发现的问题并根据系统设置的风险权重对整体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风险 导向 审计 外汇 管理 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