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湖集团队企业文化理念.doc
《龙湖集团队企业文化理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龙湖集团队企业文化理念.doc(5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目 录一、十问龙湖人才观2二、一起处理人际尴尬、公私尴尬的案例5三、先斩后奏为何遭重罚8四、公与私细说对家属参与商铺招租制定规则的根由10五、从新办公楼的装修讨论谈开12六、老艾14七、龙湖是这样练成的18八、取消食堂是与时俱进20九、关于收入待遇的公平22十、从员工的日常行为谈全员营销26十一、员工培养中经理的作用28十二、公正、宽容是正常和健康的表现33十三、既重视沟通也请把沟通前功课做足35十四、关于在盗打电话或带饭到办公室的案例37十五、香樟林32号独立别墅返水的案例39一、十问龙湖人才观一问:很多人在选择岗位时,常常说到的一个词是“平台”。龙湖一直致力于提供怎样的平台?答:进入龙湖的
2、员工,除了“放电”为企业的正常运转发挥自己的能量,更重要的“充电”在工作的过程中成长与进步,实现自我的价值。二问:龙湖在招聘人才尤其是置业顾问上,似乎喜欢“一张白纸”型的人,为什么?答:在企业发展早期,是有这样的情况,但并非刻意。当时的背景是,许多有丰富的销售技巧的人却失败了。因为在龙湖看来,置业顾问不仅仅是把房子卖出去,更要成为消费者投资、置业的专家。个人素质和专业背景比销售技巧更重要。现在我们对置业顾问的要求仍是这样:一是不能有很多销售工作人员都有的陋习,二是了解产品、了解投资、了解置业。只要符合以上条件,不管他们是大学生也好,还是在其他公司做过的好,龙湖都欢迎。三问:从龙湖对置业顾问的要
3、求即可看出,龙湖对员工的素质要求很高。但对于一些能力稍强的人而言,怎么甘心到龙湖从普通员工做起?龙湖能给他们带来什么?答:平心而论,现在行业处于一个浮躁的阶段。龙湖在用人上的务实,反倒显得有些“另类”。实际上,相对于一个虚无的头衔,社会的认可和尊重、更高的人生平台,更加重要和实在。来龙湖工作的人,必须要有一颗平常心。我们的一个定义是,“成功=宁静的心灵+健康的身体+人生的目标+金钱的自由”,整个企业文化是带有理想主义色彩。但事实上,如果是优秀的人才,在龙湖成长的机会非常多,我们最年轻的部门经理只有28岁。四问:外界评价认为,龙湖的管理人员多数是从基层做起,龙湖是否只相信自己栽培起来的人,对引进
4、空降兵”怎么看? 答:龙湖在引进人才上,从来都是不拘一格的。尤其是近几年来,我们的中高层管理干部中,不少就是从外地引入的“空降兵”。对“空降兵”,我们的态度是既不刻意强求 ,也绝不排斥。五问:业内有一种观点,认为龙湖的压力非常大,加班是家常便饭,这样的压力是不是普通人可以承受的?答:对整个房地产业来说,压力都是存在的。在龙湖,每一个环节都要求精益求精,压力自然很大。但不同的是,这是一种健康、单纯的压力,它只来自工作,而不是人际关系或者其他。龙湖也是一个年轻的企业,在企业发展的初步阶段,是曾经有过通过人力来保证工作的运转的阶段。但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已经规范化了,变成了靠制度来保证工作质量。现在
5、除了有突发事件,一般都不会加班,我们也认为,在工作时间内把事情做好是最棒的。六问:有人说“薪酬即沟通”。龙湖的薪酬在同行业中处于什么水平,有哪些激励机制?答:龙湖虽然是个民营企业,但有个非常好的理念:和员工分享财富。另一方面,龙湖自己的产品是品牌,如果自己的员工没有足够的收入去消费品牌,怎么体会高品质服务、高品质产品的内涵?如果员工为自己的收入担忧,肯定也不能静下心来好好工作。因此,同一岗位龙湖所支付的薪酬,在本市同行业中是最高的。在激励机制上,除了高薪,我们更看重的是对员工工作的尊重和精神的激励:在每一年的年度大会上,龙湖设有各种大奖:新人成长奖、最佳服务奖等,这也是我们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部
6、分。七问:在外界看来,龙湖一直非常低调和冷静,甚至认为龙湖需要的是有执行力的人,而不是有个性和激情的人,对此评价如何看待?答:在以前的面试中,我们也遇到很多人一来就要做操盘手,做职业经理人,要求有更多发挥个性的空间。实际上有了空间就能保证企业正常运转吗?事实上,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无限制地发挥,企业更需要的是保证其良性运转的制度,这个制度让每个人更加职业化、专业化。龙湖从不束缚员工的个性和激情,比如一个决定,在决定前任何人我们鼓励每个人都尽情发挥个性,提出观点。但在决定后就必须形成合力,劲往一处使。体现个性要分不同的阶段而行。八问:在很多民营企业里,大家最担心的是“家长制”“一言堂”和一些纠缠
7、不清的裙带关系,龙湖作为一个民营企业,怎样处理这些问题?答:这个问题龙湖很早就意识到了,从公司老总到部门经理,大家都自觉地不用自己的亲戚和最好的朋友,因为如果他们是优秀的,在其他企业也能找到好的工作;反之,在龙湖也不能正常工作,这样单纯的工作关系使任人为贤的宗旨得到保证。九问:房地产界人才流动频繁,许多在龙湖工作过的人,出去后都是独挡一面的业界精英。龙湖怎样看待他们的选择?答:我们希望每一个进入龙湖的人,都能在这个企业里学到有价值的东西,并受用一生,而不是成为职业生涯中的一个遗憾。所以,不管离开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他们找到更好的平台或者自豪地说起他们在龙湖的经历,这本身也是行业对龙湖的一种认可。
8、十问:很多新人尤其是对这个行业不熟悉的人可能不敢到龙湖工作,担心无法经受考验和挑战,龙湖在上下级沟通上如何做的?答:对进入公司的新人,龙湖会指定一个“领路人”,现在指定是由部门经理带,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和机会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在公司内部沟通上,我们一直鼓励“直接沟通”。普通员工可以直接和老总对话。并且有规定:任何时候,下级找上级沟通,上级不能说没有时间。二、一起处理人际尴尬、公私尴尬的案例文档作者:吴亚军录 入 者:黄智所属部门: 行政部人事组 所在岗位: 行政部行政组_主管; 文档类型:通用案例使用模板:不使用模板主题:一起处理人际尴尬、公私尴尬的案例创建日期: 2003-01-13 2002
9、年7月,公司举行了一次谈判技巧培训,曹筱玲和黄智以及培训老师共同商量了一个“创意”组织全体参训学员在墨西哥西餐厅吃一顿饭,一是提供一次更加宽松的沟通机会;二是学习西餐礼仪,每位58元的费用自理。第一批学员吃饭前,黄智告知大家,自己付费,于是大家欣然前往。第二批、第三批黄智则没有告知必须各人自己付费一事,大家同样,也许更加欣然前往。(点评:这不是公司安排的吃饭,不是公司的“公”,但是因为是大伙掏钱,所以是公众的“公”。黄智的失误在未预先告知。幸亏黄先生在该餐厅无股份,也与老板非亲非故,其动机节操倒无甚问题。)饭后几日,黄智让张华担任催缴饭钱的工作,(点评:黄智同志对先未说明及交费但事后催缴一事可
10、能产生的后果没有预测过,否则他应亲自打电话,一边道歉,一边告知,而不是委托张华来办,相信其结果会大不一样),张华打了几个电话,发现第一批学员无问题,第二、第三批学员电话里露出惊诧的语气,(注意:仅是语气,并未说不缴),张华意识到催缴比较难,向黄智、陈长军反映这种情况,黄智、陈长军也觉得这是一桩难办的事,(注意:此时他们已是主观上觉得员工会拒缴,但并未向张华和员工进一步证实,而立即臆断“员工有抵触”)。于是陈总带着黄智来到吴总办公室,向吴总陈述此事,陈总的意见是:因为事先未告知,所以黄智有失误,除去第一批员工应收费之外,其余两批共计二千多元钱,钱并不多,建议由公司报销了。(点评:陈长军同志此时已
11、将公众的“公”和公司的“公”混淆了,说白了,就是本来商定好了“打平伙”,结果出了岔子,收不起钱,所以由公司“买单”吧。)吴总犯难了,按理不该公司出钱,但自己是公司老板不能小气。她于是想说:公司出吧。(惭愧,吴老师此时有私心,怕别人说小气)。好在吴老师翻心一想:钱倒是不多,但会坏了公司的规矩公司一惯反对用公司的钱在公司内相互请客、打平伙,只有开会、过年几次是规定的团圆饭由公司买单,否则一律是AA制,或者是有人愿意站出来请客。例如:即使樊琦、黄世轩等经理签单的权限很大,但未见他们用公款请兄弟们吃饭;去年半年总结会在舞厅喝的啤酒是樊琦、陈长军买单;公司吴老师、蔡大伯更是经常因为请客而负债,弄得家中老
12、老小小没有着落;这么些年来,大家都谨守这一规矩而且小心维护。记得一次与樊琦闲聊,她有一次带新员工去加拿大,路过香港机场时,准备买一些书报杂志带上飞机供大家看,当时她叫宋龙去办,她突然想起未交待宋龙谁来买单,而宋龙是新员工,所以她特别叮咛:“由我来付钱,不用开发票”。怕给新员工留下可以用公款买消遣杂志的印象。想到这些,吴老师心一横,觉得按“破窗理论”的说法,一个小洞也不宜留下,本想叫黄智去收钱,但看黄智那表情,杀了他他也不愿去收的,他宁愿自己付,也不会去收钱。(惭愧,吴老师其实此时应正面引导黄智:不是用自己付钱这一简单但是错误的方法,而应是面对自己的错。试想财务人员差一元钱,可能他会花一天的时间
13、去查帐,而不是交一元钱到帐上,因为有时面对问题比赔钱更难。)吴老师又想到曹筱玲和黄智是始作俑者,加上曹筱玲是副总,责任要大些,工资也要高些(点评:暴露出吴老师有杀富济贫思想且据后来查实,吴老师未弄明情况),所以作出如下草率裁决:“这样吧,第一批学员收,第二、第三批的账单黄智付三分之一,曹筱玲付三分之二”,黄智、陈长军同意了。看着他们的离去,吴老师觉得有不忍:黄智还没娶媳妇,自己干脆为黄智出三分之一算了,但好在只是心中想了一想,否则此举只落下个“妇人之仁”的笑柄,还花了一笔冤枉钱。(点评:吴老师在这过程中也低估了员工的素质,而且也不宜来断“家务事”,最好的办法是-公众的“公”就应由公众去处理,让
14、黄智在网上出个帖子,说明情况、道歉就完了,费用叫大家商量如何办?吴老师没有理由用公司的“公”的角度去处理,真是的,逞什么能?)8月2日,公司网站上出现了员工收到黄智的邮件后发出的帖子,原来在邮件中黄智承认自己的错误,同时把所有的费用都自己扛了,员工们不依教,他们不愿意吃嗟来之食,也不原吃白吃的晚餐,他们要自己付费。吴老师立即认识到自己错了,低估了员工的正直和对是非的判断力,吴老师真是惊喜、惭愧交织。将黄智叫到办公室来,问他:是不是你没告诉曹筱玲她要承担一份?黄智说:“这事与曹总无关,定的是由我负责通知,由我一人承担。”看这傻小子一副悲壮的表情,吴老师又气又好笑,气的是他明明不赞成我的“裁决”,
15、应该当面争辩,而不是“阳奉阴违”;笑的是他和自己都是错的,而他明明是怯懦,但还在充耿直呢。吴老师给曹筱玲打了一个电话,曹筱玲又向张华进一步了解情况,得知员工只是觉得突然,但没有任何一个人表示不缴。曹筱玲质问吴老师说:“你们为什么就据此认为员工是拒缴呢?我认为公司不应该缴,黄智也不应该缴,我也不应该缴。我未提醒黄智,黄智未提醒大家,只应承担部分责任,譬如记5S或请大家喝茶,而不是承担全部责任为大家买单,员工吃饭缴费是理所应当的。”后来曹筱玲又问了参加晚餐的徐菱、杨虎和物管公司的员工此事应如何处理,大家异口同声,愿意自己支付餐费,至于黄智有失误,大家觉得他应该挨批评,记5S一次,但不是为大伙儿买单
16、许多员工而且主动向黄智交了费。员工这一切反应,吴亚军同志感动得不得了,黄智也有一些眼眶发红!相信这一件事不但给黄智许多启发,学会了如何直接去面对人际中的一些尴尬问题,更给吴亚军同志上了很好的一课。三、先斩后奏为何遭重罚文档作者:吴亚军录 入 者:黄智所属部门: 行政部人事组 所在岗位: 行政部行政组_主管; 文档类型:通用案例使用模板:不使用模板主题:先斩后奏为何遭重罚创建日期: 2003-01-13 先斩后奏为何遭重罚?谈必须先汇签合同后执行碰了高压线!2002年3月,造价采购部在选择香樟林(平屋面、挡墙)防水材料时,该选材通知未汇签完毕、也未征得公司分管领导同意的情况下,蒋志和越权签字,
17、丁吉强明知公司的制度规定,仍擅自提前确定其防水材料并开始进场施工。后查,这两人无任何私人原因,而是因工期紧张,丁、蒋二人也是为公司着想。但是这严重违反公司有关工程发包及材料设备采购有关规定。遭了重罚!经公司研究,对2002年3月18日之前进场所产生之费用(共计RMB11,858.00元)由责任人丁吉强承担70%(计RMB8,300.60元);蒋志和承担30%(计RMB3,557.40元);上述扣款在两人工资中分月扣除。点评:1、这一事件的处理,应称得上是“狠”,但先做事后签合同的风不煞,公司的制度一定会形同虚设。管理上的错乱不仅会导致成本失控,而且公司的管理体系被打乱,漏洞多了,给个别人造成了
18、犯错误的机会就多了,这种状况又会导致员工的不公平感,进一步会带来对公司信心的崩溃,也就是会带来公司的崩溃,这些话绝非危言耸听!所以,公司将比价、采购和合同管理工作程序作为管理的一条“高压线”。未签合同先进行的工作,公司有权拒付款,未经批准先进场的公司,公司有权赶出场。2、有人说:若公司决策慢或上道工序延误了时间,影响我的比价、采购合同会审时间,我怎么办?建议首先协调、催促,同时,对严重影响周期且无法调适的,请你向公司投诉,若是有效投诉,一定纳入对上一道程序或对上一级领导的考核,并会为你追加周期的时间关于采购小区道路灯的案例分析前车之鉴:2000年元月初,工程部认为南苑二区商铺一线需要增加一批道
19、路灯。一是为了增加照明,二是为美化小区环境。之后便由周润江和田禾进行了市场调查,最后确定了由宁姚市燎宁灯具厂为我公司生产该批灯具。元月22日合同制定出来以后,先后由丁经理、黄经理和艾总签字,由于我们认为急需在本月底之前安装好,所以在会签单送交总经办签字前就叫厂家先行生产,合同之后再签。但是蔡总却在元月25日通知,他认为没有必要增加这批灯具,叫生产单位暂停生产。给公司带来了损失,并对当事人予以处理。四、公与私细说对家属参与商铺招租制定规则的根由文档作者:吴亚军录 入 者:黄智所属部门: 行政部人事组 所在岗位: 行政部行政组_主管 文档类型:通用案例使用模板:不使用模板主题:细说对家属参与商铺招
20、租制定规则的根由创建日期: 2003-01-13 2001年12月,西苑商铺面向业主和社会进行销售和招商,一时间,响应者众多,其中,恰好有几位员工亲属(而且也是业主)非常踊跃参与购买和开办各种经营业态,其状况大致是:陈长军的妹妹买了商铺开美容院,田禾的夫人和曹筱玲的丈夫要买商铺开酒吧,樊琦的丈夫要开超市,张薇爱人的哥哥要开早点铺。当时,我没有深想,因为大家都是按公司规定买的、办的、无所谓亲疏。而且,超市、美容、酒吧、早点铺等业态正是公司极力想招进来的。但是,我突然之间产生了一种警觉:“现在是不赚钱的买卖,大家不会来争,但是,赚钱了呢?甚至你没有赚什么钱,但社会上的人觉得这是个赚钱买卖,而只是主
21、观上认为你们只是先满足公司内部亲戚,尤其是高级职员、老职员的亲戚,这种风言风语,对公司形象是伤害;对商誉、公信力就是损失;公司越来越大,新职员越来越多,当新员工看了这种情况,他容易主观臆断为“公司职员亲戚都在利用职务之便在周边开店”。听了个别人的议论,肯定会意冷心灰,对公司的文化持怀疑态度。这种怀疑的态度,就是对公司员工士气的伤害。”第二天,我就找负责招商的曹筱玲、何长春谈及此事。曹、何二人觉得我太小心了,他们招商费了大量工夫。像樊琦的爱人,对超市非常有心得,非他无法办好;张薇的哥哥开早点铺,也是小区翘首以盼的。罗涛听了也在旁边说“无此必要”。但我提了几个问题:这种风传是否极有可能形成的?记得
22、有一天在食堂吃饭,我去得晚,张老师给汤盆里加了一点汤,就有物管公司的员工说:“老板的汤盆里肉要多一些。”其实,我对这事没有注意,因为我在减肥。新员工和外界在不知真相时是否会贬低公司?这种虽然无中生有的东西,对我们是否会产生伤害。若有伤害,我们能不在乎吗?关键是,我们能向每一个员工,向社会各界人士去解释吗?何长春听了,默然。中午,召开公司部门经理会议,除了讨论别的事,也专门将这件事提了出来,非常令人感动的是,他们没有一个人是站在自家私利的角度来看待此事,大家都开诚布公将这件事可能会产生的后果逐一分析,制定了三条原则。原则一:购买则机会均等。即如果是销售,员工家属可以购买,与对外销售的条件一样。原
23、则二:招租时同等条件外部优先。即如果是招租,同等条件下外部人员优先,员工家属其次。原则三:家属只能参与有竞争业态项目的招租。即员工家属不得参与独自一家的经营业态项目的招租,必须有两家或两家以上才能参与。其实,我们都明白这样的结果,将许多有经营能力,有热情的家属挡在了门外,就象我们公司的回避制度使我们失去了亲戚中的优秀人才。但也增加了透明度,减少了“瓜田纳履、李下正冠”带来的麻烦。作为一个小公司,这些矛盾和后果不会明显和突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司人员的增多、沟通环节增多、发生误解、冲突的可能性也增大。有了后果我们才来亡羊补牢修改制度,这会有较大阻力,这是很不合算的。在政策的制定上,一定要有足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集团 企业文化 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