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城.docx
《2021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城.docx(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城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城长城是我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建筑工程,它横贯在我国北方辽阔的土地上,犹如一条巨大的长龙,蜿蜒于巍巍的崇山峻岭之中,绵亘于浩翰的沙漠原野之上,这一气势雄伟举世罕见的奇迹,把祖国的江山点缀得更加壮丽。长城不同于一般城市周围封闭的城墙,它是一种彼此相望的城堡由城墙联结起来的漫长的防御体系。早在西周时期,我国即开始出现了这种防御建筑。诗经:“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狁于襄”的诗句,就是指公元前九世纪周宣王为防御狁侵犯而修建的城堡。这种城堡常与烽火台相连。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正是反映了当时利用烽火来传递军情的情况。见于记载的建筑长城的历史,可上溯到两千五百多
2、年前公元前六世纪的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家纷建长城,大别之分为两类:一、各国之间的互防长城诸侯国家相互争夺霸权,国与国之间,战争频繁,为了彼此设防,齐、楚、魏、赵、燕等国先后在邻近敌国的边境修筑了互防长城:1.齐长城齐长城又称“巨防”。史记楚世家正义引括地志云“齐长城西起济州平阴县,缘河历泰山北冈上,经济州、淄州,即西南兖州博城县北,东至密州琅玡台入海”。唐时济州平阴县即今山东平阴县,密州则在山东诸城县,琅玡台在县东南海边。又水经注:“平阴城南有长城,东至海,西至济。河道所由名防门,去平阴三里。齐侯堑防门,即此也”。可见齐长城起自平阴西南三里济水东侧的防门,沿济水东北行,经泰山北麓复折向东南,至今
3、诸城县东南的琅邪南海边止。齐长城兴建的年代,据晚近洛阳出土氏编钟的铭文:“入(长)城,先会于平(阴)”,当指齐长城西段而言。然有关铭文年代,诸家考释不一。张维华中国长城建置考亦对此表示存疑。窃以齐灵公二十七年(前555年)齐、晋战役中,曾有晋军“伐齐,齐侯御诸平阴,堑防门而守之广里”的记载,说明齐长城西段的防门,早在两千五百多年以前即已兴建。按防门原为堤防之门,“堑防门”就是扩建堤防的防御工程。春秋时期,齐国北方的燕国与中原诸国很少往来,且有大河为界,对齐不构成威胁;东南滨临大海,虽有莒、杞等小国分布其间,也不足为齐患;南面与鲁国有泰山横亘其间,有天险可守;惟有西南部通向晋、卫、郑、楚等国,春
4、秋时齐、晋争盟,西南首当其冲。因而齐最早在这里筑防门,作为边境的重要关塞。到了战国齐威王时期,楚已具有江淮之地,越王无疆也常兴师伐齐,谋与中原争疆。齐国的南邻鲁又国势积弱,不足为齐屏藩。因而齐威王六年(前351年)“齐筑防以为长城”。当系在春秋时期所筑“防门”的基础上加以修缮,并向东延伸横贯至泰山以东一线。齐宣王时期(前319301年),楚人伐齐,常取道齐国东南部的莒。为解除来自东南境的威胁,于是,“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有余里以备楚”。这里所称“乘山岭之上”,乃指大砚山上的穆陵关。所筑当系在齐威王所建南界长城的基础上,复完成由穆陵关向东经今诸城县南以达海滨的东南境,由
5、今胶南县小朱山入海。至此,通贯全境长达一千多里的齐长城始告最后完成。2.楚长城楚长城是环行于宛而建筑的,因名“方城”。宛位于楚国北境,地处南北交通的中心,是楚国对外扩张的主要基地。由此北上可进窥中原,西通武关又是和秦国交通的必经之地。其天然形势,西临汉水,北倚伏牛山脉,东有方城山、东山等山险,利于防守。方城即以宛为中心在其东、西、北三面所筑长城连接而成。盛弘之荆州记云:“叶东界有故城,始犨县东,至水,达比阳界,南北联联数百里,号为方城,一谓之长城云”。按晋时叶县在今河南叶县西南澧河南岸旧县,犨县在今叶县西北张官营附近,水为今汝河支流沙河,比阳即今河南泌阳。这一段北起今叶县南达泌阳的长城,在宛的
6、东面。又括地志记载:“故长城在邓州内乡县东七十五里,南入穰县,北连翼望山,无土之处,累石为固”。按唐时邓州内乡县在今河南西峡县,其东七十五里正当湍水上游,穰县即今河南邓县,这一段北起翼望山(伏牛山脉),沿湍水南行至今邓县的长城,在宛的西面。水经注又云:“郦县有故城一面,未详里数,号为长城,即此城之西隅。其间相去六百里,北面虽无基筑,皆连山相接”。按晋时郦县在今河南湍水西岸内乡之北,所指正是前述在宛西面的长城。东西长城之间,相隔六百里,楚即利用横贯其间的伏牛山,建成连接东西两面长城的方城。从今天的地理位置看,楚方城位于河南省的西南部,其经行路线大抵西南从邓县东北境起,沿湍河以东地西北行,达内乡东
7、北湍河的上源,折向东行,沿伏牛山脉至鲁山东南境,复沿叶县与方城县之间南行达泌阳境。方城的名称最早见于周惠王二十一年(前656年)楚齐会盟时,楚屈完对齐侯说:“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张维华认为这是屈完以方城山比作方城的夸耀之词,楚方城当筑于楚晚期外患迫切的怀、襄之际。但早在周灵王二十五年(前547年),伯州犁说:“此子为穿封戌,方城外之县尹也”;周景王三十六年(前529年),叔向说:“有楚国者,其弃疾乎?君陈、蔡,城外属焉”。杜注:“城,方城也”。春秋时陈在今河南淮阳,蔡初都今河南上蔡,正在方城之外。又国语鲁语:“襄公如楚,及汉,反及方城”,说明楚方城当始筑于公元前六世纪前期鲁襄公之时(
8、前572前542年)。水经注云:“楚盛周衰,控霸南土,欲争强中国,多筑列城于北方,以逼华夏,故号此城为万城,或作方字”,足证方城当建于春秋楚国方兴未艾,北上争雄,问鼎中原之时。3.魏长城魏长城有二:一在今陕西境,称魏西长城;一在今河南境,称魏南长城,都是为防秦而兴建的。(1)魏西长城又名“河右长城”。据史记秦本记:“孝公元年(前361年)楚魏与秦接界,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唐张守节正义云:“魏界与秦相接,南自华州郑县,西北过渭水,滨洛水东岸,向北有上郡,鄜州之地,皆筑以界秦境”。史记秦本纪又称:惠文王十年,“魏纳上郡十五县”于秦。正义云:“今鄜、绥等州也。魏前纳阴晋,次纳同、丹二州
9、今纳上郡,而尽河西滨洛之地矣”。按唐时华州郑县在今陕西华县,鄜州在洛水岸边的富县,绥州在今无定河边的绥德。张维华即据此认为:魏西长城即南起华县,北过渭水,沿洛水经洛川、富县北上,至甘泉折而东北,经延安、子长、米脂之东,延川、清涧、绥德之西,至佳县而达于河。唐时鄜、绥等州,战国时属赵而不属魏,正义所云不足为凭。另据史记六国表魏“筑长城,塞固阳”,近人释固阳为合阳。又据考古发现,渭南华阴西循长涧河至古城村,大荔城西的东、西长城村,澄城东南的长城头村,合阳东北的城后村,韩城的北龙亭村至马陵庄、东少梁等地,均有魏西长城遗址可见,“联系这些遗迹段落,则魏长城当起于今华阴县城西南,北渡渭河后,循洛河东岸
10、北上,于许原北长城村附近趋向东北,经澄城、合阳、韩城诸县,而至于韩城县城南黄河之滨”。据史载:周显王十年(前359年)“龙贾帅师筑长城于西边”,魏惠王十九年(前351年)“诸侯围我襄陵。筑长城,塞固阳”,魏西长城的兴筑当在公元前四世纪中叶魏惠王统治期间。(2)魏南长城又称“卷长城”。据续汉书郡国志河南郡下:“卷有长城,经阳武到密”。按汉卷县在今河南原阳西,阳武县在今原阳东南,密县在今河南密县东南三十里。魏南长城的径行之地,据郦道元记述,乃由古卷县西黄河滨起,东南行于垣雍、安城之间,复折向东北,绕过阳武西境西南行,越过济水,在圃田泽与管县(今郑州)之间西南行,到华阳(今密县东北)以北止。魏南长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春秋战国 时期 长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