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篇)有关围绕“总体国家安全观·创新引领10周年”专题研讨交流材料.docx
《(9篇)有关围绕“总体国家安全观·创新引领10周年”专题研讨交流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篇)有关围绕“总体国家安全观·创新引领10周年”专题研讨交流材料.docx(5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9篇)有关围绕“总体国家安全观创新引领10周年”专题研讨交流材料第一篇,共九篇2024年总体国家安全观10周年的发言材料党课讲稿2024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1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4月15日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他指出:“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这一重要论述中的宗旨、根本、基础
2、保障和依托构成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五大要素”。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须处理好“五对关系”,即外部安全与内部安全的关系、国土安全与国民安全的关系、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的关系、发展问题与安全问题的关系、自身安全与共同安全的关系,揭示了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科学方法。自此以后,总体国家安全观成为新时代中国国家安全工作的理论指引,并在实践中丰富发展、日臻完善。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将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并写入党章。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统筹发展和安全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并历史性地将安全置于同发展并重的位
3、置。2020年12月,中央政治局就切实做好国家安全工作举行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体现了党中央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就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十个坚持”的重要要求,这是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系统性集成和提炼,标志着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一整套理论体系正式形成。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把维护国家安全列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十三个方面重大成就之一,并提出“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开放和安全,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统筹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统筹维护国家安全和塑造国家安全”,即“五个统筹”,总体国家安全观得到进一步升华。由此,“五大要素
4、五对关系”“十个坚持”和“五个统筹”共同构成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核心内涵,思想深刻、内容丰富,闪耀着意蕴深厚的理论光芒和实践光辉。从“总体”上理解把握总体国家安全观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论魅力集中体现在“总体”二字。“总体”意味着大局观、全局观、整体观,彰显了深刻的系统观念。总体国家安全观蕴含着大局观,它是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安全领域的体现,将国家安全事业放在新发展格局和新安全格局“两个格局”里思考和谋划;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了全局观,它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紧密相连,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一脉相承,成为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题中之义和关键支撑;总体国家安全
5、观要求有整体观,它将发展和安全并重,充分重视各领域安全,不能顾此失彼、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对国家安全工作的一体谋划和整体推进。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系统布局、科学部署展现了中国特色国家安全理论的宏阔视野和万千气象。“总体”意味着统筹协调,平衡把握,体现了因势而谋的辩证思维。总体国家安全观中的“五个统筹”尤为醒目突出。统筹发展和安全是纲,是新时代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我国国家安全思想的一次重大理论飞跃。统筹开放和安全、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统筹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统筹维护国家安全和塑造国家安全,则是在新时代条件下,构建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新安全格局的方法引领。总体国家安全观讲究统筹,不
6、能机械照搬,要有应势而动的灵活弹性,不能静止不变,要有因时而异的动态调整,一言以蔽之,就是遵循规律,善作善为,缺什么补什么。可以说,总体国家安全观将科学、辩证的方法论体现得淋漓尽致。“总体”意味着中国特色和世界眼光的完美结合。总体国家安全观饱含鲜明的中国特色。一方面体现在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国家安全工作各方面全过程,总体国家安全观由此阐明了我国国家安全的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坚持政治安全、人民安全、国家利益至上的有机统一,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高度一致,这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最大特色和关键内核。与此同时,总体国家安全观具有广阔的全球视野和深切的人类情怀,
7、总体国家安全观自诞生之日起就在“五对关系”中提出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在“十个坚持”里指明要坚持推进国际共同安全;在“五个统筹”中再次提出要统筹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可见总体国家安全观对共同安全的追求是一以贯之的,总体国家安全观不同于一些国家追求绝对安全,将自身安全与共同安全割裂开来,因而具有世界意义。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引下,国家安全得到全面加强进入新时代,我国面临更为严峻的国家安全形势,外部压力前所未有,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黑天鹅”“灰犀牛”事件时有发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认识到,面对来自外部的各种围堵、打压、捣乱、颠覆活动,必须发扬不信邪、不怕鬼的
8、精神,同企图颠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企图迟滞甚至阻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一切势力斗争到底,一味退让只能换来得寸进尺的霸凌,委曲求全只能招致更为屈辱的境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证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引下,我们着力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设立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战略体系和政策体系,建立国家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和应急管理机制。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注重防范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风险,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
9、加强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和全民国防教育,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顶住和反击外部极端打压遏制,开展涉港、涉台、涉疆、涉藏、涉海等斗争,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有效维护国家安全。我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科学研判“时”与“势”,辩证把握“危”与“机”,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战胜了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总体国家安全观彰显出前所未有的实践伟力。总而言之,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在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国家安全思想理论演进和伟大实践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安全领域的一系
10、列理论突破和实践创举的系统总结,是既有系统性又有科学性、具备实践性兼有普世性的理论结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国家安全领域上的重大思想引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我们需要全面掌握和不断发展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个强大的理论武器,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不断赢取新的胜利!第二篇总体国家安全观十周年的研讨材料党课讲稿有关贯彻总体国家安全现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怩力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国家安全”置于重要位置,以“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为标题独立成章,此举充分彰显了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的重
11、要地位。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前提和基础是维护国家安全。离开安全,发展无从谈起。如何维护国家安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从历次党代会报告的词频变化中,我们也能看出国家安全的重要地位。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安全”共出现4次,“国家安全”只出现1次;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安全”出现了91次,“国家安全”出现了29次。一、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及其内涵自古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强调居安思危、防患未然。我们党也一直高度重视国家安
12、全工作。放眼全球任何国家,国家安全都是重中之重。什么是安全?一般来讲,安全是指客观上没有或很少威胁、主观上没有或很少恐惧感。通俗来说,安全就是外部没有威胁,内心没有恐惧。这种状态就是安全状态。什么是国家安全?2015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指出,国家安全是指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这段话不太复杂,但是内涵却非常丰富。“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相对”一词符合实际,绝对安全的状态很难做到。据匈牙利学者统计,二战
13、结束后的37年里,全球范围内无任何战争的日子只有26天。(一)我国对国家安全理念的认识演进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相比其他大国,我们的安全环境、安全形势和安全任务,具有自己突出的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国家安全。在不同历史时期,由于面对的形势与挑战不同,我们对国家安全理念认识的侧重也有所不同。第一阶段,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们更加强调和重视传统意义上的军事安全。当时,我们面临的国际大背景是美苏冷战。从外部环境看,西方不承认我们,甚至孤立、敌视、遏制我们。从内部环境看,新的国家刚成立不久,百废待兴,且随时面临战争威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面临的是传统安全领域的
14、威胁,所以我们更加重视军事安全。对内,我们提出“积极防御”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对外,我们通过军事联盟,建立统一战线,维护我们的安全。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毛泽东同志首次访问苏联,中苏两国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通过与苏联结盟的方式,我们能更好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安全。同时,我们也采用军事手段维护自身安全,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是抗美援朝战争。虽然当时我们的军事实力与美军之间力量悬殊,但是为维护国家安全,我们仍坚定地选择入朝作战。毛泽东同志曾说:“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此外,我们也重视提高国防力量,比如研制出“两弹一星”。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我们形成了以综合安全为核心的国
15、家安全理念。这一时期,“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在此背景下,我们认识到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更加重视在和平环境下发展经济。所以,这一时期我国国家安全理念发生较大转变,从更加强调和重视军事安全到注重经济安全、综合安全。第三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前,我们形成了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此时,冷战已经结束,世界范围内再次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大幅降低。一些非传统安全问题逐渐凸显,比如恐怖主义和环境危机。这些非传统安全问题与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使我们面临的安全风险更加多元、复杂。有时候,很多问题需要多国共同参与应对。这就需要世界各国增进协作,携起手来共同
16、应对安全问题。1年,江泽民同志在日内瓦裁军谈判会议上提出:以军事联盟为基础、以加强军备为手段的旧安全观,无助于保障国际安全,更不能营造世界的持久和平;必须建立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安全观,并积极探索维护和平与安全的新途径;新安全观的核心,应该是互信、互利、平等、协作;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对话、协商和谈判,是解决争端、维护和平的正确途径。胡锦涛同志强调用更广阔视野审视国家安全问题,提出和平发展理念,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第四阶段,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阶段,我们面临更为复杂的风险与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曾说:“需要注意的是,各种风险往往不是孤立出现的,很可能是相互交织并
17、形成一个风险综合体。”从国际形势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但是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一方面,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如“东升西降”,引发一些大国的不安情绪,加之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民粹主义、排外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霸权主义等思想不断抬头,对世界各国的发展带来一定影响。从国内环境看,一方面我们已经取得许多可喜的发展成绩,且继续发展具有很多优势和条件,但另一方面,我们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比如,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高质量发展面临许多卡点瓶颈问题;经济安全领域产业链
18、供应链稳定安全问题。国际因素、国内因素相互交织,我们面临的安全形势不同以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一)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2013年11月12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成立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首次提出
19、总体国家安全观重大战略思想。所以,2015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将每年4月15日定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2017年,党的十九大将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并写入党章。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提出完善国家安全体系。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统筹发展和安全”纳入“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2020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对总体国家安全观作出“十个坚持”的全面概括。2022年,党的二十大对“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
20、社会稳定”作出专章论述和战略部署。(三)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涵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五大要素”可以表述为五个“以”: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第一,以人民安全为宗旨。我们在处理一些重大安全事件时,始终贯彻“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的理念。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始终强调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既要一切为了人民,也要一切依靠人民。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克服风险挑战,维护国家安全也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第二,以政治安全为根本。政治安全是指国家主权、政权、政治制度、政治秩序以及意识形
21、态等方面免受威胁、侵犯、颠覆、破坏的客观状态。政治安全是我国国家安全的根本,核心是政权安全和制度安全,最根本的就是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第三,以经济安全为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是发展文化、教育、科技等事业的基础。党的二十大指出,“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我们要以安全促发展。1901年,积贫积弱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120年后,2021年的中国代表面对美国无端攻击,掷地有声地强调,“你们没有资格在中国的面前说,你们从实力地位出发同中国谈话“。这样的变化,来自我们深厚的经济实力。发展起来后,我们也能更好地把
22、握发展和安全的主动权。不管外部环境如何复杂、多变、严峻,我们都要保持战略定力,不忘初心。如何保持战略定力,我们要扎扎实实做好自己的事。党的二十大后,作为第一位访华的欧洲领导人,德国总理朔尔茨高调表态坚定支持全球化,反对与中国“脱钩”。第四,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一是以军事安全为保障。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关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论述中提出“提高人民军队打赢能力”。我们必须要以强大的国防力量作保障。二是以科技安全为保障。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时,明确了“三大保障”,未将“科技安全”纳入其中。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
23、了科技安全的保障作用。三是以文化安全为保障。在国际社会,”文化领域看似阳春白雪,但也有刀光剑影”。因为世界各国的文化之争本质上是价值观之争,是意识形态之争,也是人心之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四是以社会安全为保障。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仅仅体现在物质文化层面,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也有了更高要求,更高期待。只有更好地维护社会安全,才能更好回应人民群众的需求与期待。第五,以促进国际安
24、全为依托。“依托”一词形象准确,作为比国家安全更大的概念,国际安全起到依托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我们可以看到,世界各国的安全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比如,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没有任何国家能够独善其身。所以,在维护好国内安全的同时,我们也要积极努力营造一个更加安全的外部环境。在维护国际安全方面,我国积极履行负责任大国的历史担当。截至2021年,中国已向“新冠疫苗实施计划”供应超过7万剂疫苗,并捐赠1亿美元,还同30多个国家发起“一带一路”疫苗合作伙伴关系倡议,同19个发展中国家开展疫苗联合生产。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上指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有关 围绕 总体 国家安全 创新 引领 10 周年 专题研讨 交流 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