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理论在养生保健中的运用.docx
《中医治未病理论在养生保健中的运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治未病理论在养生保健中的运用.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医治未病理论在养生保健中的运用中医治未病理论在养生保健中的运用 2014/02/24 一、中医治未病的基本理论病盛防危:对已盛之病,应采取积极救治措施,防其逆变。这是治未病思想的更深层次的体现。所谓“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指出所有急危重症,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若能防患于未然,在关键的时刻及时救治,多可转危为安。治病的实质就是要迅速阻断已盛之邪毒,阻止病势的发展,使危重病人得到救治。这是仲景“病盛防危”思想的体现。新愈防复:疾病初愈,人体机体功能还没有完全恢复,此时不注意调摄,不但可以使病情重发,甚者可危及生命。“以病新瘥,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并提示病后护理的重要性,
2、也是他“治未病”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唐代医家孙思邈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3个层次,认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他反复告诫人们要重视:“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从记述的内容来看,字里行间蕴涵着对“无事之前”的养生防病及欲病早调的观点。调理的方法很多,如调治心态,运动健身,关键是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辨证施调。元代著名医学家朱丹溪对“治未病”有许多高明的认识,如在丹溪心法不治已病治未病中说:“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长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
3、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清代医家叶天士认为“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是控制温病发展的积极措施。目前临床中所说的未病具有三重含义:其一是没有病,健康正常,此时的“治未病”为预防以养生;其二是各种潜在的病情和病机,病而未发,此时“治未病”为有病而早治;其三是指疾病发展还未到危重阶段,此时“治未病”为已病防危。二、治未病思想在养生保健中的运用清心养性,节育保精:一节制房事,勿令竭乏,房劳伤肾。二心理平衡避免情志过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恐伤肾、思伤脾”。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情志失调,房牢过度是内伤的
4、致病因素,房牢过度易伤肾中精气。古人云:“君子在蹇则有以处蹇,在困则有以处困,道无时不可行也,不以蹇而蹇,困而困也”3。也就是说,正人君子和善于养生的人,在困苦逆境中有其对待困境的方法和处置逆境的措施,要行正道随时都可坚持实行,不会因逆境而消极,也不会处困境而疲乏颓废。所以无论遇到何事都要注意调摄精神避免精气妄耗,才能保持真气充盛,使病无从发生。合理膳食,避免偏嗜:人体的精神气血都由饮食五味所资生,五味与五脏,各有其亲和性,如果长期嗜好某种食物,就会使该脏机能偏盛,久之可损伤内脏,发生多种病变。故素问说:“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
5、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所以,饮食五味应当适宜,平时饮食不要偏嗜,病时更应注意饮食宜忌。如多食生冷寒凉,可伤损脾胃阳气,导致寒湿内生,发生腹痛泄泻等症;饮食与病变相宜,能辅助治疗,促进疾病好转,反之,疾病则会加重。“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谨和五味,勿使脯肉羊盈常令约俭为佳”。每天饮食应定时量,每天食盐量不超过10g,一日三餐的主食应以五谷杂粮为主,大约500300g。并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大约400500g。鱼类水产品和禽,肉125200g其中鱼虾100g,禽肉50100g,蛋类2550g,豆类50g;每天喝一杯牛奶(大约250ml)或吃奶制品大约1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医治 理论 养生 保健 中的 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