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DOC227页.docx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DOC227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DOC227页.docx(2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36页 共236页目 录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注册会计师的总体目标和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2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11号就审计业务约定条款达成一致意见10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21号 对财务报表审计实施的质量控制15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31号审计工作底稿24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与舞弊相关的责任30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2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法律法规的考虑42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51号与治理层的沟通48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52号向治理层和管理层通报内
2、部控制缺陷55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53号前任注册会计师和后任注册会计师的沟通58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01号计划审计工作61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65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时的重要性73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采取的应对措施76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41号对被审计单位使用服务机构的考虑82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51号评价审计过程中识别出的错报90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01号审计证据93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1号对存货、诉讼和索赔、分部
3、信息等特定项目获取审计证据的具体考虑97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2号函 证101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3号分析程序106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4号审计抽样108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1号审计会计估计(包括公允价值会计估计)和相关披露112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3号 关联方119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4号持续经营127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31号首次审计业务涉及的期初余额133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32号期后事项136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41号书面声明142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401号对集团财务报表审计的特殊考虑146中国注
4、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411号利用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162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421号利用专家的工作165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1号对财务报表形成审计意见和出具审计报告169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2号 在审计报告中发表非无保留意见177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3号在审计报告中增加强调事项段和其他事项段183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11号比较信息:对应数据和比较财务报表187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21号注册会计师对含有已审计财务报表的文件中的其他信息的责任192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01号对按照特殊目的编制基础编制的财务报表审计的特殊考虑195中国注册会
5、计师审计准则第1603号对单一财务报表和财务报表特定要素审计的特殊考虑199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04号对简要财务报表出具报告的业务203质量控制准则第5101号会计师事务所对执行财务报表审计和审阅、其他鉴证和相关服务业务实施的质量控制213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注册会计师的总体目标和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2011年11月1日修订)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简称审计准则)执行财务报表审计工作,确立注册会计师的总体目标,明确注册会计师为实现总体目标而需要执行审计工作的性质和范围,以及在执行财务报表审计业务时承担的责任,制定本准则。第二条
6、审计准则适用于注册会计师执行财务报表审计业务。当执行其他历史财务信息审计业务时,注册会计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遵守适用的相关审计准则,以满足此类业务的要求。第二章 定 义第三条 注册会计师,是指取得注册会计师证书并在会计师事务所执业的人员,通常是指项目合伙人或项目组其他成员,有时也指其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当审计准则明确指出应由项目合伙人遵守的规定或承担的责任时,使用“项目合伙人”而非“注册会计师”的称谓。第四条 本准则所称财务报表,是指依据某一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对被审计单位历史财务信息作出的结构性表述,包括相关附注,旨在反映某一时点的经济资源或义务或者某一时期经济资源或义务的变化。相关附注通常包括重
7、要会计政策概要和其他解释性信息。财务报表通常是指整套财务报表,有时也指单一财务报表。整套财务报表的构成应当根据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的规定确定。第五条 历史财务信息,是指以财务术语表述的某一特定实体的信息,这些信息主要来自特定实体的会计系统,反映了过去一段时间内发生的经济事项,或者过去某一时点的经济状况或情况。第六条 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是指法律法规要求采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或者管理层和治理层(如适用)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就被审计单位性质和财务报表目标而言,采用的可接受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分为通用目的编制基础和特殊目的编制基础。通用目的编制基础,是指旨在满足广大财务报表使用
8、者共同的财务信息需求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主要是指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特殊目的编制基础,是指旨在满足财务报表特定使用者对财务信息需求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包括计税核算基础、监管机构的报告要求和合同的约定等。第七条 管理层,是指对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的执行负有经营管理责任的人员。在某些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包括部分或全部的治理层成员,如治理层中负有经营管理责任的人员,或参与日常经营管理的业主(以下简称业主兼经理)。第八条 治理层,是指对被审计单位战略方向以及管理层履行经营管理责任负有监督责任的人员或组织。治理层的责任包括监督财务报告过程。在某些被审计单位,治理层可能包括管理层,如治理层中负有经营管理责任的
9、人员,或业主兼经理。第九条 与管理层和治理层责任相关的执行审计工作的前提(以下简称执行审计工作的前提),是指管理层和治理层(如适用)认可并理解其应当承担下列责任,这些责任构成注册会计师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执行审计工作的基础:(一)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财务报表,并使其实现公允反映(如适用);(二)设计、执行和维护必要的内部控制,以使财务报表不存在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三)向注册会计师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包括允许注册会计师接触与编制财务报表相关的所有信息(如记录、文件和其他事项),向注册会计师提供审计所需的其他信息,允许注册会计师在获取审计证据时不受限制地接触其认为必要的内部人员
10、和其他相关人员。第十条 错报,是指某一财务报表项目的金额、分类、列报或披露,与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应当列示的金额、分类、列报或披露之间存在的差异。错报可能是由于错误或舞弊导致的。当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并实现公允反映发表审计意见时,错报还包括根据注册会计师的判断,为使财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实现公允反映,需要对金额、分类、列报或披露作出的必要调整。第十一条 审计证据,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了得出审计结论和形成审计意见而使用的信息。审计证据包括构成财务报表基础的会计记录所含有的信息和其他信息。审计证据的充分性,是对审计证据数量的衡量。注册会计师需要获取
11、的审计证据的数量受其对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的影响,并受审计证据质量的影响。审计证据的适当性,是对审计证据质量的衡量,即审计证据在支持审计意见所依据的结论方面具有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第十二条 合理保证,是指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提供的一种高度但非绝对的保证。第十三条 审计风险,是指当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时,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第十四条 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重大错报风险分为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由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两部分组成。固有风险,是指在考虑相关的内部控
12、制之前,某类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某一认定易于发生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是重大的)的可能性。控制风险,是指某类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某一认定发生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是重大的,但没有被内部控制及时防止或发现并纠正的可能性。第十五条 检查风险,是指如果存在某一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是重大的,注册会计师为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而实施程序后没有发现这种错报的风险。第十六条 职业判断,是指在审计准则、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和职业道德要求的框架下,注册会计师综合运用相关知识、技能和经验,作出适合审计业务具体情况、有根据的行动决策。第十七条 职业怀疑,是指注册会计师执行
13、审计业务的一种态度,包括采取质疑的思维方式,对可能表明由于错误或舞弊导致错报的迹象保持警觉,以及对审计证据进行审慎评价。第三章 财务报表审计第十八条 审计的目的是提高财务报表预期使用者对财务报表的信赖程度。这一目的可以通过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发表审计意见得以实现。就大多数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而言,注册会计师针对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并实现公允反映发表审计意见。注册会计师按照审计准则和相关职业道德要求执行审计工作,能够形成这样的意见。第十九条 财务报表是由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在治理层的监督下编制的。审计准则不对管理层或治
14、理层设定责任,也不超越法律法规对管理层或治理层责任作出的规定。管理层和治理层(如适用)认可与财务报表相关的责任,是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工作的前提,构成注册会计师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执行审计工作的基础。财务报表审计并不减轻管理层或治理层的责任。第二十条 注册会计师应当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对财务报表整体是否不存在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获取合理保证,以作为发表审计意见的基础。合理保证是一种高水平保证。当注册会计师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时,就获取了合理保证。由于审计存在固有限制,注册会计师据以得出结论和形成审计意见的大多数审计证据是说服性而非结论性的,因此,审计只能提供
15、合理保证,不能提供绝对保证。第二十一条 在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以及评价识别出的错报对审计的影响和未更正的错报(如有)对财务报表的影响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运用重要性概念。如果合理预期某一错报(包括漏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通常被认为是重大的。重要性取决于在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或性质的判断,或同时受到两者的影响,并受到注册会计师对于财务报表使用者对财务信息需求的了解的影响。注册会计师针对财务报表整体发表审计意见,因此没有责任发现对财务报表整体影响并不重大的错报。第二十二条 审计准则旨在规范和指导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整体是否不存在重大错报获取合
16、理保证,要求注册会计师在整个审计过程中运用职业判断和保持职业怀疑。需要运用职业判断并保持职业怀疑的重要审计环节主要包括:(一)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二)通过对评估的风险设计和实施恰当的应对措施,针对是否存在重大错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三)根据从获取的审计证据中得出的结论,对财务报表形成审计意见。第二十三条 注册会计师发表审计意见的形式取决于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第二十四条 按照审计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注册会计师还可能就审计中出现的事项,负有与管理层、治理层和其他财务报表使用者进行沟通和向其报告的责任。第四
17、章 总体目标第二十五条 在执行财务报表审计工作时,注册会计师的总体目标是:(一)对财务报表整体是否不存在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获取合理保证,使得注册会计师能够对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发表审计意见;(二)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根据审计结果对财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并与管理层和治理层沟通。第二十六条 在任何情况下,如果不能获取合理保证,并且在审计报告中发表保留意见也不足以实现向财务报表预期使用者报告的目的,注册会计师应当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或者在法律法规允许的情况下终止审计业务或解除业务约定。第五章 要 求第一节 与财务报表审计相关的职
18、业道德要求第二十七条 注册会计师应当遵守与财务报表审计相关的职业道德要求,包括遵守有关独立性的要求。第二节 职业怀疑第二十八条 在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时,注册会计师应当保持职业怀疑,认识到可能存在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情形。第三节 职业判断第二十九条 在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运用职业判断。第四节 审计证据和审计风险第三十条 为了获取合理保证,注册会计师应当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使其能够得出合理的结论,作为形成审计意见的基础。第五节 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执行审计工作第三十一条 注册会计师应当遵守与审计工作相关的所有审计准则。如果某项审计准则有效且
19、所适用的情形存在,则该项审计准则与审计工作相关。第三十二条 注册会计师应当掌握审计准则及应用指南的全部内容,以理解每项审计准则的目标并恰当地遵守其要求。第三十三条 除非注册会计师已经遵守本准则以及与审计工作相关的其他所有审计准则,否则,注册会计师不得在审计报告中声称遵守了审计准则。第三十四条 为了实现注册会计师的总体目标,在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运用相关审计准则规定的目标。在运用规定的目标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认真考虑各项审计准则之间的相互关系,以采取下列措施:(一)为了实现审计准则规定的目标,确定是否有必要实施除审计准则规定以外的其他审计程序;(二)评价是否已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
20、据。第三十五条 除非存在下列情况之一,注册会计师应当遵守审计准则的所有要求:(一)某项审计准则的全部内容与具体审计工作不相关;(二)由于审计准则的某项要求存在适用条件,而该条件并不存在,导致该项要求不适用。第三十六条 在极其特殊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可能认为有必要偏离某项审计准则的相关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替代审计程序以实现相关要求的目的。只有当相关要求的内容是实施某项特定审计程序,而该程序无法在具体审计环境下有效地实现要求的目的时,注册会计师才能偏离该项要求。第三十七条 如果不能实现相关审计准则规定的目标,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这是否使其不能实现总体目标。如果不能实现总体目标,注册
21、会计师应当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出具非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或者在法律法规允许的情况下解除业务约定。不能实现相关审计准则规定的目标构成重大事项,注册会计师应当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31号审计工作底稿的规定予以记录。第六章 附 则第三十八条 本准则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11号就审计业务约定条款达成一致意见(2010年11月1日修订)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确定审计的前提条件是否存在,以及与管理层就审计业务约定条款达成一致意见,制定本准则。第二条 本准则规范被审计单位控制范围内的,注册会计师与管理层有必要达成一致意见的事项。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
22、准则第1121号对财务报表审计实施的质量控制规范注册会计师控制范围内的业务承接的有关事项。第二章 定 义第三条 审计的前提条件,是指管理层在编制财务报表时采用可接受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以及管理层对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工作的前提的认同。第四条 在本准则中单独提及的管理层,应当理解为管理层和治理层(如适用)。第三章 目 标第五条 注册会计师的目标是,只有通过实施下列工作就执行审计工作的基础达成一致意见后,才承接或保持审计业务:(一)确定审计的前提条件存在;(二)确认注册会计师和管理层已就审计业务约定条款达成一致意见。第四章 要 求第一节 审计的前提条件第六条 为了确定审计的前提条件是否存在,注册会计
23、师应当:(一)确定管理层在编制财务报表时采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是否是可接受的;(二)就管理层认可并理解其责任与管理层达成一致意见。管理层的责任包括:(一)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财务报表,并使其实现公允反映(如适用);(二)设计、执行和维护必要的内部控制,以使财务报表不存在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三)向注册会计师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包括允许注册会计师接触与编制财务报表相关的所有信息(如记录、文件和其他事项),向注册会计师提供审计所需要的其他信息,允许注册会计师在获取审计证据时不受限制地接触其认为必要的内部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第七条 如果管理层或治理层在拟议的审计业务约定条款中对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注册会计师 审计 准则 DOC2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