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docx
《“十五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docx(3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十五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前言1第一篇规划背景2第一章重大意义2第二章实施环境4第二篇总体要求5第三章指导思想5第四章基本原则6第五章战略定位与主要路径6第六章发展目标8第三篇重塑城乡发展新格局13第七章构建对外良性互动关系13第一节明确功能定位13第二节完善对外交通体系13第三节促进人口双向流动14第八章建立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14第一节强化空间用途管制15第二节改善城乡空间结构15第三节推进乡村规划全覆盖16第九章优化乡村发展布局16第一节统筹利用生产空间17第二节合理布局生活空间17第三节打造绿色生态空间18第四篇构建高效山地生态经济体系19第十章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19第一节完善
2、农业生产布局19第二节促进农业产业生态化转型20第三节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21第四节保障提升农产品安全质量21第十一章着力推动乡村多业态融合发展22第一节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23第二节健全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24第三节促进农文旅多业态融合发展24第十二章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25第一节完善生态资源相关指标体系26第二节建立生态指标交易市场26第三节开展生态资源资本化试点26第十三章建立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27第一节发展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7第二节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27第三节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28第四节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效衔接28第五篇培养一懂两爱乡村振兴人才30第十四章强化乡村多层次人才队伍
3、建设30第一节着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30第二节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31第十五章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31第一节吸引县内外优秀人才返乡31第二节鼓励社会人才下乡支农32第三节培育壮大新乡贤队伍32第十六章完善乡村振兴人才支持体制机制33第一节创新培养机制33第二节完善服务体系33第三节建立激励机制34第六篇繁荣发展乡村优秀文化36第十七章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36第一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6第二节提高农村社会文明程度37第三节倡导良好道德规范37第十八章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39第一节保护优秀传统文化39第二节活化历史文化资源39第十九章加强乡村文化公共服务40第一节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4
4、0第二节增加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41第三节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41第七篇建设山清水秀美丽42第二十章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42第一节加快补齐人居环境短板43第二节大力提升村容村貌43第三节建立健全整治长效机制44第二十一章加大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力度45第一节建设健康稳定田园生态系统45第二节实施生态修复重大工程45第三节全面推行林长制46第四节全面落实河长制46第五节加强重要生态系统保护恢复47第二十二章推进农业绿色发展49第一节强化资源保护与节约利用49第二节推进农业清洁生产49第三节集中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50第二十三章推动生态资源价值实现51第一节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51第二节积极推进生
5、态产业化51第三节发挥自然资源多重效益52第八篇构建高效乡村治理体系53第二十四章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53第一节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53第二节加强农村基层党员队伍建设54第三节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制度和作风建设54第四节落实基层组织保障政策55第二十五章促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55第一节深化村民自治实践55第二节推进乡村法治建设56第三节提升乡村德治水平57第四节引导社会组织发展57第五节建设平安乡村57第二十六章夯实基层政权58第一节加强基层政权建设58第二节创新基层管理体制机制58第三节健全农村基层服务体系59第九篇持续保障改善民生61第二十七章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
6、衔接.61第一节建立健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61第二节持久激发脱贫群众内生动力62第三节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点工作62第二十八章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63第一节改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和物流条件63第二节加强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建设64第三节加快构建现代乡村能源体系64第四节强化数字乡村”基础支撑65第二十九章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66第一节促进农村教育提质增效66第二节加强农村卫生健康公共服务67第三节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城乡统筹68第四节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养老服务69第五节加强农村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70第三十章着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71第一节拓宽农民就业渠道71第二节增强乡村就
7、业服务能力72第三节完善就业制度保障体系72第十篇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73第三十一章推动农村人口有序市民化73第一节推动户籍制度改革73第二节保障享有平等权益74第三节建立健全激励机制74第三十二章增强农村制度创新供给75第一节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75第二节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75第三节完善农村用地保障机制76第四节构建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76第五节推进涉农综合改革77第三十三章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78第一节持续加大财政投入78第二节引导和撬动社会资本投入79第三节加大金融支农力度79第十一篇有序推进规划实施81第三十四章强化组织保障81第一节加强党的领导81第二节强化法治保障82第三
8、节发挥农民主体作用82第四节动员社会参与82第三十五章坚持规划先行83第一节突出规划引领83STH-第一”第二节f-I-r-第二十八早-H-三PSTH-第一”第二节注重典型带动83抓好评估考核84有序推进乡村振兴84准确聚焦阶段任务84科学把握节奏力度84梯次推进乡村振兴85、/刖S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也在农村。要充分认识实施
9、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做出了未来五年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走好六条路的行动计划。遵循中央指导思想和市级战略部署,结合客观实际,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远景目标纲要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C)三五远景目标纲要,特编制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21-2025年
10、暨县农业农村“十四五”规划。本规划全面贯彻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结合发展基础、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等进行编制。落实好中央、市对功能定位和基本要求,根据自身实际和干部群众期待,完成好规定动作,创新自选动作。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对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总体战略部署、阶段谋划、实施路径、制度创新、保障体系等方面安排,细化实化工作重点和推进机制,确保县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作为编制各部门、乡镇规划和专项规划的遵循,为中长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科学依据。第一篇规划背景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是新时代党的三
11、农工作总抓手。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作为典型的山区县,发展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标就是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正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大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努力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第一章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对提出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作为的重要一域,是典型的大农村大山区,也是深度贫困地区,城乡和区域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12、问题较为突出。是全市建设两点”的重要范围、是建设两地”的重点区域、是实现两高的重大短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更是落实总书记对殷殷嘱托的政治使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重点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和生态资源价值实现,真正实现农业高效和农村百业兴旺,为构建大巴山特色现代生态经济体系奠定坚实基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的关键举措
13、农业是生态产品的重要供给者,乡村是生态涵养的主体区,生态是最大的发展优势。是大山区、大农村,农村和农民占据面积和人口的绝大多数,没有美丽乡村就没有山清水秀美丽之地。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快推行乡村绿色发展方式,有利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新格局,加快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建设,实现产业强、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传承发扬优秀文化的有效途径。以农耕文化为底色的大巴山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乡村是传统文化的基本载体。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
14、结合时代要求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利于在新时代焕发出乡风文明的新气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健全基层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社会治理的基础在基层,薄弱环节在乡村。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确保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安定有序,有利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必然选择。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关乎全体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关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阶段和实现第二个一百年目标开局。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15、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增进农民福祉,创造农民高品质生活,让全体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第二章实施环境2020年,按照中央和市的要求,在全体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下,顺利退出国家级贫困县序列。2021年,将开启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这是发展的重要历史方位和机遇。十三五时期,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人民的自信心、自豪感空前激发,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动能不断积蓄。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成就,90个贫困村脱贫销号,11596户44719人全部脱贫,以攻坚之初贫困程度全市最深、决胜之时群众满意度全市最高的成效,实
16、现高质量整体脱贫摘帽。当前,农业农村发展仍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短板,农业仍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仍然面临不少突出问题。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必须加快补齐三农”这块全县发展的突出短板,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奋力书写“三农”发展新篇章。第二篇总体要求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贯彻中央、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决策部署,调动全县广泛力量以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全面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第三章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
17、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抓住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历史机遇,以城口)宣(汉)万(源)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为重要平台,落实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机制,积极融入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建设和渝东北川东北一体化发展,在三峡新区建设中发挥独特作用。加强对三农”工作的领导,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遵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抓好产业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的全面建设工作。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先导,创新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和政策,活化乡村资源要素,激活以生态为
18、内涵的多元业态,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构建生态经济体系。重点推进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农业结构调整、人居环境改造、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等任务。紧扣自治、法治和德治主题,创新乡村治理模式,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科学化、体系化、具体化推进乡村振兴。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努力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建成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宜居宜业宜游的大巴山特色生态城、两山两化先行示范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示范区和城(口)宣(汉)万(源)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打造巴山原乡,生态。第四章基本原则坚持党管农村工作。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健全党管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和党内法
19、规,严格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坚持乡村全面发展。重视挖掘乡村多重价值与农业多功能性,促进城乡互动与融合发展,按照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全面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坚持乡村高质量发展。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妥善处理农业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发展过程中的生态恢复与效益增收问题。推动乡村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高质量发展乡村经济、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打造品质乡村生活。坚持乡村因地制宜发展。科学把握乡村差异性,针对不同区域、不同村
20、情,分层分类施策、规划先行、协调推进、交流互鉴,重视试点示范作用。不搞一刀切,不搞统一模式,不搞形象工程。坚持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推进农村集体产权改革,创新生态资源价值实现路径方法,激活各类要素,提升农村资源配置效率。广泛调动城乡主体参与乡村振兴,创新农村产业业态,强化科技与人才支撑,增强农业农村发展动力。第五章战略定位与主要路径以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宜居宜业宜游的大巴山特色生态城、两山两化先行示范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示范区、城(口)宣(汉)万(源)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为目标,以促进发展方式的社会化和生态化转型为基本方向,以城乡关系变革、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治理体制改革提供持久动力,培育生
21、态、社会、文化、组织四大系统。一个核心目标:充分认识的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准确把握重要战略机遇,将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突出时代特点和优势,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两山两化先行示范区,打造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渝东北样板。两化转型:以城乡融合为基本方向,促进市民下乡和生态进城,调动多元主体参与乡村振兴,形成互助、平等、和谐的社会主体关系,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多元主体共赢发展;推动生产、生活的生态化转型,挖掘农业农村多功能性,促进长期沉淀的生态文化资源价值实现,为农户等市场主体提供长久可持续的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益。三项改革:改变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和对立关系,建立健全城乡互动融合
22、体制机制,从基础设施联通、城乡居民沟通和城乡要素互通三个方面深化城乡关系变革。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优化营商环境,丰富市场主体,盘活沉淀资源;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发挥政府县域做市商职能,推动全域人气、财气和商气提升。推进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完善以党组织为引领的村庄多元化治理结构,以法治为基础,重视自治与德治作用,减轻基层政府治理负担;推进政府体制改革,围绕乡村振兴综合目标建立跨部门跨区域联动组织和协调机制,促进人、财、物优化使用,实现低成本的简约有效治理。四大系统:保护和培育生态系统,实现综合协调绿色发展;加强城乡互动互助系统培育,鼓励市民下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 实施 乡村 振兴 战略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