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人的基于本能的认知.docx
《试论人的基于本能的认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人的基于本能的认知.docx(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试论人的基于本能的认知如果一个学科希望具有科学的属性,那么,这个学科的首要任务就是清晰这个学科所要研究的对象和对象之间的关系,因此,需要建立一些概念表述研究的对象和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这些概念往往是基于现实的,是人抽象的结果,并且能够得到人们普遍的共识。比如,数学从数量和数量关系中抽象出数的概念,以及数之间的大小关系;从图形和图形关系中抽象出点线面的概念,以及点在线上、线在面上这样的关系。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本文将要讨论的问题是,人为什么能够基于现实抽象出数以及数之间关系、点线面以及点线面之间关系的概念。显然,这个问题可以拓展为人为什么能够认知数学,或
2、者更一般地说,人为什么能够获得知识。这是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也是一个现代的认识论问题,至今得不到满意的答案,正如罗素所说的那样114L经验主义和唯心主义同样面临着一个问题,迄今哲学一直没有找到满意的解答:那就是,说明我们对自身以外的事物和对我们自己的心灵活动如何有认识的问题。胡塞尔也表述了类似的论断2:如所周知,认识论这门学科想要回答这些问题,但至今为止也没有在科学上清晰地、一致地、决断地回答这些问题,虽然那些伟大的研究者们在这些问题上已经进行了所有那些思维劳作。本文将基于人对数学的认知尝试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回顾争论的要点所在,在回顾的过程中分析问题的本质,然后基于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针对问
3、题的本质给出结论。数学与哲学的关系众所周知,因此,本文所得到的结论适用于哲学和认知论。一关于概念如何存在的争论概念的形成不可能独立于经验。但是,经验是个体的,基于个体经验形成的概念为什么会得到人们的普遍共识呢?数学得到的结论为什么会具有一般性呢?从哲学形成的那天开始,人们就不厌其烦地讨论这个问题。古希腊学者柏拉图认为人的经验可以随着时间、地点,甚至心情的变化而变化,但数学的概念应当是永恒的存在,于是他得到结论,数学概念不可能是经验的结果3:他们讨论的并不是他们所画的某个特殊的正方形或某个特殊的对角线等等,而是正方形本身,对角线本身。他们所画的图形乃是实物,有其水中的影子或影像。是只有用思想才能
4、看到”的那些实在。几何学的对象乃是永恒事物,而不是某种有时产生和灭亡的事物。可是,思想能够看到的那些实在是如何存在的呢?思想又是如何“看到”那些实在的呢?柏拉图用洞穴里的人进行比喻。洞穴里的人面向洞穴的墙,人和墙之间没有其他东西;如果在人的背后升起一团火,就会把人身后事物的影子映射在墙壁上。于是柏拉图说,人的经验所面对的东西就是这样的影子,影子不是真正存在的事物,真正存在的事物在人的背后,只有通过思想才可能看见4168-169。柏拉图的这种述说显然是荒唐的,但无论如何,柏拉图强调概念的一般性是必要的,因为几何学研究必须建立在一般概念上的几何图形,而不是那些具体的、因人而异的几何图形。不仅数学
5、其他学科也是如此,涉及的概念必须是一般的,因为普遍的性质和规律必须建立在一般概念之上。柏拉图的这种关于理念的述说,直至今日,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对数学的认识,人们称这样的认识为柏拉图主义5。许多数学家,包括许多哲学家(比如罗素)认为,数学的基本概念,以及建立在基本概念上的公式和定理是独立于人而存在的,因为只有这样的存在才可能是永恒的。比如,1+2=3这样的结论就是与经验无关的永恒的存在,这样的结论是通过观察得到的;再比如,行星运动的轨迹是个椭圆这个结论也是客观的存在,开普勒的工作只是发现了这个存在。因此,数学家的工作就是观测或者发现这样的存在6-7。亚里士多德不同意柏拉图的观点,在著作形而上
6、学中对柏拉图的理念进行了反驳850-519125:如果按照柏拉图的观点,那些不能被察觉到的东西,诸如未知的东西、错误的东西、消失的东西也都应当具有理念,于是,不能被察觉到的如此众多的东西必然要淹没那些能够被察觉到的具体的存在,而后者才是认识的原始材料。于是提出质疑:事情是不是被柏拉图搞得过分复杂了呢?亚里士多德进一步从逻辑上反驳了柏拉图,然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一般概念不是客观的存在。任何一个称谓,只要这个称谓适用于一类事物,这个称谓就是概念,这些概念本身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存在,它们是名而不是实。可是,不存在的概念怎么可能被人感知呢?人们又怎么可能把知识建立在不存在的东西之上呢?亚里士多德
7、提出了著名的共相理论4213。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共相,是指一些事物所共同拥有的那些东西,借助共相人们可以对事物进行区别,把具有共相的事物归为一类,并且对这类事物建立专门的称谓,这就是概念,建立概念的方法是抽象。亚里士多德以数学为例阐述8H85,246-247:例如,数学家用抽象的方法对事物进行研究,去掉感性的东西诸如轻重、软硬、冷热,剩下的只有数量和关系,而各种规定都是针对数量和关系的规定。这样,概念就不是现实的存在,而是人抽象出来的东西。现实世界中,数字2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那些与2对应的两匹马、两个苹果。也就是说,一般概念不是特殊事物的称谓,一般概念存在于特殊事物之中。虽然距今两千多年了,
8、但我们仍然有必要说明亚里士多德思考的不足,因为这些不足恰恰是“名实之争”得以持续的缘由。这就是,许多数学概念并不都是直接从现实世界的具体存在中抽象出来的,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数学家在创造数学的过程中并不顾忌现实的存在,比如,四元数以及与四元数有关的麦克斯韦方程、高维球面以及与高维球面有关的庞加莱猜想。这些概念以及建立在这些概念上的结论,至少在创造的那个时候,并没有对应现实的具体存在。无论如何,因为这两位哲人关于概念如何存在的论述,特别是由于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反驳,从古希腊时代开始引发了旷日持久的“名实之争”,这个争论吸引了后世诸多学者,延续至今依然众说纷纭,正如艾耶尔所说10:柏拉图和亚里士多
9、德在公元前4世纪提出的那些问题,至今仍然被争论不休。而且所有这一大段时间内的工作依然没有使我们更接近于找出一个哪怕只是大多数当代哲学家能接受的答案。也正因为这样的旷日持久的争论,使得“如此截然区分现象与实在确实一直是西方哲学中一个相当不寻常的特征:但事实上,在长久争论的过程中,争论的焦点发生了演变。二关于概念如何获得的争论文艺复兴以后,问题争论的焦点发生了演变,从概念如何存在演变为概念如何获得。这个转换是从英国哲学家培根和法国哲学家笛卡儿开始的,这个转换激发了人们的科学精神。培根毫不留情地批评古希腊的思考原则,在伟大的复兴的序中论述9340-345,古希腊人创造出来的那些方法可以用来讨论知识,
10、却不能用来创造知识;可以用来讨论真理,却不能用来发现真理。培根苛刻地批评了亚里士多德所创造的基于演绎的逻辑学11:三段论不能用于发现新的科学,他用他的逻辑毁坏了自然科学。于是,为了科学发展的需要,培根要“给人类的心灵和理智介绍一种更完善的方法,从而使人们能够达到自然界那些更遥远、更隐蔽的地方”,培根所说的更加完善的方法就是他所提倡的现代归纳推理,这是一种基于经验的推理方法。可能是因为写作形式和论证方法的原因,许多现代学者认为笛卡儿步亚里士多德之后尘12,但在本质上,笛卡儿倡导的是柏拉图。笛卡儿把“我思故我在”作为哲学思考的第一原则,认为只有具有思想的我才是真正的存在,这个存在不依赖包括身体在内
11、的任何有形的东西,这个存在的载体是心灵,于是笛卡尔强调心灵的作用13:我已经明了,在真正的意义上,即便是形体的认识也不是因为感官或想象力,而是因为理智;它之所以被认识不是因为被看见或者被摸到,而是因为被思想所理解或了解。这样就很明显,对于我来说,没有一件东西比我的心灵更容易认识了。这样,从培根和笛卡尔开始,西方哲学开始关注概念是如何获得的,如杜兰特所说14:从此便开始了一场关于认识论的伟大游戏。首先是洛克反驳笛卡儿。洛克继承并且发展了培根的思想,为了进一步强调经验的重要性,他创造了人的知识完全源于经验的学说,因此被称为经验主义的奠基人。在著作人类理智论中,洛克提出了有名的白板论1568:假定心
12、灵像我们说的那样是一个白板(1)洛克原著中的WhitePaPer源于拉丁文TabUIaRasa,如下面莱布尼茨所标明。这个词出自于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论灵魂,意思为“未真正开始写字的书板”,可以翻译为白板(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张强教授的建议)。,上面没有任何记号,没有任何观念。那么,心灵是怎样得到那些观念的呢?我用一句话来答复这个问题:是从经验得来。我们的全部知识建立在经验之上,知识归根到底都是源于经验的。可是,心灵作为一无所有的白板,怎么可能从经验中获得知识呢?为此,基于获得的形式,洛克把人的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直觉知识,一类是理性知识。所谓直觉知识是指那些清晰可靠的知识,这种知识的获得只需
13、要借助直觉,比如几何图形的认识;理性知识是一类间接判断的知识,获得的过程中需要插入一些诸如推理、计算之类的观念,比如三角形内角和与180度之间关系的判断。虽然理性知识的获得不是直接凭借直觉,但判断知识获得过程中所需要插入的观念借助的依然是直觉,这样,洛克就得到结论,人的知识是基于经验凭借直觉获得的15520-522。洛克强调了经验的重要,却忽略了人的活力,于是,与牛顿同时发明了微积分、充满活力的莱布尼茨也参与到这场争论之中。莱布尼茨不同意洛克的观点,在人类理智新论的序言中说16:对于一些相当重要的问题我们之间是有差别的。问题就是:心灵本身是否像亚里士多德和人类理智论的作者所说的那样,完完全全是
14、空白的,好像一块还没有写上任何字迹的白板(TabUIaRaSa),心灵上留下的任何痕迹都是通过感觉和经验得来的。莱布尼茨认为,虽然人的感觉是重要的,但是,感觉的对象是具体的事物,具体的事物不足以提供全部认识,更不能保证真理的普遍与必然。比如,数学的任何命题都不是具体的举例,这些命题的证明只能依赖天赋的内在原则。因此,人的认识不单纯依赖感觉的经验,而要探究事物发生的原因,探寻事物发展的规律,这就是天赋的内在原则。于是,莱布尼茨理直气壮地反问:难道我们的心灵就这样空虚,除了外来的影像就一无所有?莱布尼茨发明“前定和谐”的理论,不仅强调笛卡儿所说的心灵的作用,并且认为心灵与身体融为一体,相信人的心灵
15、不是空虚的,人的心灵具有某种天赋的东西。这样,莱布尼茨就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虽然莱布尼茨被归类于唯心主义者,或许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唯物主义的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信中写道17:你知道,我是佩服莱布尼茨的。休谟坚信洛克的经验主义,利用他所创立的因果关系学说,论证一切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经验。他的著作人性论的简缩本人类理解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开篇不久休谟就限制了精神的作用,认为人的创造只不过是把感官和经验获得的材料进行简单加工18。虽然休谟对归纳推理的发展做出过贡献,但休谟解释不清其中的原理(2)至今为止也难解释清楚,于是罗素认为:“归纳也许是整个知识理论中最难的问题J参见:哲学大纲,罗素著,黄翔译,
16、商务印书馆,2014年,第11页。:一方面基于因果关系的认知不能通过演绎推理获得,否则归纳推理将是演绎推理的特例;另一方面,完全凭借经验无法论证归纳推理的合理性,否则将会陷入通过经验论证经验的循环往复。休谟最终陷入不可知论。正如罗素评论的那样1196:他(休谟)把洛克和贝克莱的经验主义哲学发展到了它的逻辑终局,由于把这种哲学做得自相一致,使它成了难以相信的东西。据说,是休谟的简缩本把康德从“独断的睡梦”中唤醒过来1197,247,写出巨著纯粹理性批判。正如这部巨著的序言所说的那样,康德认为需要论证的问题是,脱离一切经验,人的知性和理性还是否存在认知,能够认知什么。康德论证了经验之外纯粹理性的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试论人 基于 本能 认知
三一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Word中的域代码列表官方.doc
WLF方程的推导实用教案.ppt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