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课程标准.docx
《《病理学》课程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学》课程标准.docx(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病理学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和任务病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病理学的任务是运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形态结构、功能代谢等方面的变化,揭示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从而阐明疾病的本质,为防治疾病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病理学是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重要桥梁学科。二、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理论和实践等多种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开拓创新的能力,为临床专业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知识教学目标】1 .掌握组织损伤与修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肿瘤的基本概念和病理理论。2 .掌握各系统常
2、见疾病的病理变化以及与临床病理联系。3 .掌握病理生理学中基本病理过程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缺氧、DIC.休克及重要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机制和机体的功能与代谢的变化。4 .了解常见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结局。【能力培养目标】1 .具有观察、描述常见疾病大体标本和切片标本的病理变化的能力。2 .能将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大体与镜下、特殊与一般、局部与整体、理论与实际密切联系起来,具有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开拓创新的能力。【素质教育目标】1 .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建立正确的疾病观。2 .培养严谨、科学、实事求是、勤奋刻苦的学风。3 .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具备健康的体魄和心理素质。三
3、教学内容及要求绪论【知识教学目标】1 .掌握病理学的概念。2 .熟悉病理学的内容和研究方法。3 .了解病理学的任务、地位;学习病理学的指导思想;病理学的发展简史。【能力培养目标】初步具有理解病理大体标本和组织切片的制作流程及基本操作技术的能力。【教学内容】1 .阐明病理学的概念、任务、内容。2 .讲述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3 .讲清病理学的研究方法。4 .简述学习病理学的指导思想和病理学的发展史。第一章疾病概论【知识教学目标】1 .掌握健康和疾病的概念,脑死亡的概念及其诊断标准。2 .熟悉疾病的病因学,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3 .了解疾病的经过和转归。【能力培养目标】使
4、学生具有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第一节健康与疾病的概念阐明健康、亚健康和疾病的概念。第二节病因学概论简述疾病的常见病因种类,原因与条件的相互关系。第三节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讲清疾病时自稳调节的紊乱、因果转化、损害和抗损害反应、局部与整体的相互关系这四大基本规律,举例说明。第四节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简述疾病发生的神经、体液、细胞、分子机制。第五节疾病的转归重点阐明脑死亡的概念及判断标准,简述疾病的转归。第二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知识教学目标】1 .掌握适应、萎缩、肥大、增生、化生、变性、坏死、坏疽、凋亡、再生、肉芽组织的概念,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性、
5、病理性钙化的病理变化特点,坏死的病变特点、类型、结局,肉芽组织的形态、成分和功能。2 .熟悉萎缩的原因及种类,凋亡的形态学特征,再生的种类,瘢痕组织的形态及作用,创伤愈合的类型及基本过程。骨折愈合过程。3 .了解细胞、组织损伤的原因,肥大、增生、化生的类型,病理性色素沉着的特点,各种细胞的再生能力及组织的再生过程,影响再生修复的因素。【能力培养目标】具有熟练观察萎缩、肥大、变性、坏死、肉芽组织的大体及镜下形态变化的能力。【教学内容】第一节细胞和组织损伤的原因简单介绍组织损伤的原因。第二节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性反应1 .阐明肥大、增生、萎缩、化生的定义。2 .讲述萎缩按病因的分类。3 .简述适应性反
6、应的类型和病变特点。第三节细胞和组织的损伤1 .重点阐明变性的概念,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性、病理性色素沉着、病理性钙化的病理变化。2 .阐明坏疽的概念、坏死的基本病变、类型及结局。3 .简述各种变性的常见原因和结局,凋亡的定义和形态学改变。第四节损伤的修复1 .阐明肉芽组织的形态、功能。2 .讲清创伤愈合的过程和类型,骨折愈合的基本过程。3 .简述再生的类型,各种细胞的再生能力和组织再生过程,影响再生修复的因素。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知识教学目标】1 .掌握充血、淤血、槟榔肝、出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的概念,慢性肺淤血和慢性肝淤血的病理变化,血栓形成的条件,栓子的运行途径,梗死的条
7、件和各型的主要病变特点。2 .熟悉充血、淤血的类型,淤血的原因、病变及后果,血栓形成的机制、过程、转归及对机体的影响,栓塞、梗死的类型和对机体的影响。3 .了解出血的类型、原因、病理变化、后果。【能力培养目标】能熟练观察和描述慢性肝淤血、慢性肺淤血、各种血栓、各型梗死的大体和镜下形态特点。【教学内容】第一节充血和淤血1 .阐明充血、淤血的概念,淤血的原因、病理变化、后果,慢性肝淤血、慢性肺淤血的病变特点。2 .简述充血的原因、类型、病理变化、后果。第二节出血讲清出血、内、外出血概念,学生自学出血原因、病变、后果。第三节血栓形成1 .阐明血栓形成的概念,条件和对机体的影响。2 .讲清血栓形成的机
8、制、过程、类型、转归。第四节栓塞1 .阐明栓塞的概念、栓子的运行途径。2 .讲述栓塞的类型及对机体的影响。第五节梗死1 .阐明梗死的概念、类型及病变特点。2 .简述梗死的原因、形成的条件及对机体的影响和结局。第四章炎症【知识教学目标】1 .掌握炎症、渗出、炎症介质、脓肿、蜂窝织炎、疳、痈、炎性肉芽肿的概念,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炎细胞的种类和功能,炎症的分类及各类的主要特点。2 .熟悉炎症介质的种类,渗出的过程及意义,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炎症的临床分型与结局。3 .了解炎症的原因。【能力培养目标】1 .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用病变解释临床表现的能力。2 .能熟练观察和描述炎细胞的形态和功能、能
9、熟识各类炎症的主要病变特征。【教学内容】第一节炎症的概念和原因1 .阐明炎症的概念。2 .简述炎症的原因。第二节炎症介质1 .阐明炎症介质的概念。2 .讲述炎症介质的类型及功能。第三节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1 .阐明炎症中变质、渗出、增生的概念及基本病理变化,炎细胞的种类、形态和功能。2 .讲清液体、白细胞渗出的过程、机制、意义。第四节炎症的类型1 .重点阐明炎症的分类及渗出性炎症的主要特点,症、痈、炎性肉芽肿、炎性假瘤的概念,脓肿与蜂窝织炎的区别。2 .讲述变质、增生性炎症的分类及病变特点。第五节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讲述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充分将理论与实际联系。第六节炎症的临床分型与结
10、局简述炎症的临床分型和炎症的结局。第五章肿瘤【知识教学目标】1 .掌握肿瘤、异型性、非典型增生、原位癌、早期浸润癌的概念,掌握肿瘤组织和细胞的异型性,肿瘤的生长方式和扩散途径,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肿瘤的命名原则,癌和肉瘤的区别。2 .熟悉肿瘤的一般形态和结构,肿瘤生长的生长速度、扩散机制,肿瘤的分级和与分期,良、恶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肿瘤的分类,常见的上皮性肿瘤、间叶组织肿瘤主要病变特点。3 .了解肿瘤的代谢特点,肿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能力培养目标】1 .能将理论和实践密切联系,初步具备区别肿瘤增生与炎性增生的能力。2 .能理解肿瘤的异型性的含义,初步具有肉眼和显微镜下观察和识别良性和
11、恶性肿瘤、癌和肉瘤的病理特点的能力。【教学内容】第一节肿瘤的概念阐明肿瘤的概念,讲清炎性增生与肿瘤性增生的区别。第二节肿瘤的特性1 .重点阐明肿瘤的异型性,肿瘤的生长方式与扩散途径。2 .讲述肿瘤的一般形态与结构。3 .简述肿瘤细胞的代谢特点,肿瘤扩散的机制,恶性肿瘤的分级与分期。第三节肿瘤对机体的影响讲述良、恶性肿瘤对机体的局部和全身影响。第四节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阐明良、恶性肿瘤的区别。第五节肿瘤的命名与分类1 .重点阐明良、恶性肿瘤的命名原则,举例讲解。2 .讲清癌与肉瘤的区别。3 .简述肿瘤的分类。第六节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阐明癌前病变,I、II、In级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的
12、概念,早期浸润碍的概念。第七节常见肿瘤举例1 .讲述常见上皮组织良、恶性肿瘤和间叶组织良、恶性肿瘤主要病变特点。2 .简述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其他肿瘤的主要病变特点。第八节肿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简述肿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第六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知识教学目标】1 .掌握水、钠代谢紊乱发生的原因和对机体的影响,掌握水肿、凹陷性水肿的概念及水肿发生机制。2 .熟悉心性水肿的发生机制,熟悉钾代谢紊乱的原因、机制和对机体的影响。3 .了解水、电解质代谢障碍的防治原则,了解肺水肿、脑水肿的临床特点及发生机制。【能力培养目标】具有解释各种脱水的原因以及如何影响机体的变化的能力,能用水肿的发生机制解释各种类型的
13、水肿。【教学内容】第一节水、钠代谢紊乱1 .阐明高渗性、低渗性、等渗性脱水的原因及对机体的影响。2 .简述三种脱水的防治原则,水中毒的原因及对机体的影响。第二节水肿1 .阐明水肿、积液、凹陷性水肿的概念,水肿的发生机制。2 .简单介绍水肿的分类及心性水肿、肺水肿、脑水肿的发生机制及对机体的影响对机体的影响。第三节钾代谢紊乱简单介绍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的原因及对机体的影响。第七章酸碱平衡紊乱【知识教学目标】1 .掌握体内酸碱平衡的调节、反映酸碱平衡状况的常用指标及其意义,各型酸碱中毒的概念,代谢性酸中毒、代谢性碱中毒的原因和机制,机体代偿及对机体的影响。2 .熟悉呼吸性酸中毒、呼吸性碱中毒的原因和
14、机制,机体代偿及对机体的影响。3 .了解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和特点。【能力培养目标】能根据发病原因和机体的临床表现,分析机体出现何种酸、碱平衡失调。【教学内容】第一节酸碱平衡的调节1 .阐明体内酸碱平衡的调节方式。2 .简单介绍酸、碱的概念及来源。第二节反映酸碱平衡状况的指标及其意义讲述反映酸碱平衡状况的指标及意义第三节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1 .重点阐明代谢性酸中毒、代谢性碱中毒的原因和机制、机体的代偿调节、对机体的影响。2 .比较介绍呼吸性酸、碱中毒的原因和机制、机体的代偿调节、对机体的影响。第四节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简单介绍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第八章缺氧【知识教学目标】1 .掌握缺氧
15、的概念和常用的血氧指标,各型缺氧发生的原因和血氧变化特点。2 .熟悉缺氧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3 .了解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氧疗和氧中毒。【能力培养目标】能独立分析各型缺氧常见原因及血氧变化特点。【教学内容】第一节常用的血氧指标及其意义讲清缺氧的概念,常用的血氧指标及其意义。第二节缺氧的类型与特点重点阐明各型缺氧的原因和血氧变化的特点。第三节缺氧对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简述缺氧引起呼吸、循环、血液、中枢系统的变化。第四节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简单介绍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第五节氧疗和氧中毒简单介绍缺氧的基本治疗原则。第九章发热【知识教学目标】1 .掌握发热的概念、发热激活物的
16、种类及作用,发热的发病机制。2 .熟悉发热的分期及热代谢特点。3 .了解发热的生物学意义及处理原则。【能力培养目标】能解释发热的临床表现并熟悉处理原则。【教学内容】第一节发热的原因与发生机制1 .讲述发热和过热的概念,发热激活物、内生致热原的概念及种类。2 .阐明发热的发生机制。第二节发热的分期及各期特点重点阐明发热的分期及各期的主要特点。第三节机体代谢与功能的变化讲述发热时机体物质代谢和各器官功能变化。第四节发热的防治原则简单介绍发热防治原则。第十章休克【知识教学目标】1 .掌握休克的概念、分类、休克的发病机制。2 .熟悉休克的原因、细胞代谢变化及机体各器官的功能变化。3 .了解休克防治的防
17、治原则。【能力培养目标】能结合休克微循环的变化解释其临床表现。【教学内容】第一节休克的原因和分类1 .讲述休克的概念,休克的分类。2 .简述休克的原因。第二节休克的发病机制1 .重点阐明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休克时微循环变化和发生机制。2 .简述休克时细胞变化及发生机制。第三节休克时机体各主要器官的功能变化简述休克时各器官的功能障碍。第四节休克的防治原则简单介绍休克防治原则。第十一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知识教学目标】1 .掌握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主要临床表现。2 .熟悉影响DlC发生发展的因素,分期和分型。3 .了解DIC的防治原则。【能力培养目标】能结合临床表现独立
18、分析引起DlC的原因和发生机制。【教学内容】第一节Dl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1.讲清DlC的概念。4 .重点阐明DI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第二节影响DlC发生发展的因素简述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第三节DlC的分期和分型简单介绍DlC的分期和分型。第四节DlC的主要临床表现讲清DIC的常见的临床表现。第五节DIC的防治原则简单介绍DIC的防治原则。第十二章心血管系统疾病【知识教学目标】1 .掌握风湿病的基本病变、风湿小体的概念,风湿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变特点;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类型及心肌梗死的部位、病变和合并症;缓进型高血压的分期、各期病变与临床病理联系,恶性高血压的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病理学 课程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