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1:1000地形图测绘项目专业技术设计书.docx
《伊犁1:1000地形图测绘项目专业技术设计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伊犁1:1000地形图测绘项目专业技术设计书.docx(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伊犁地震灾后重建1:100O地形图基础测绘项目设计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测绘地理信息局2012年1月1任务概述11.1 任务来源11.2 测区范围与地理位置11.3 行政隶属11.4 成图比例尺及测区名称11.5 任务量12测区自然地理概况和已有资料情况12.1 测区自然地理概况12.2 已有资料情况23引用文件24成果规格和主要技术指标34.1 平面坐标系统34.2 高程基准34.3 地形图的分幅与编号34.4 成图方法和基本等高距34.5 地形图的精度44.6 成果的内容和形式45设计方案45.1 项目技术路线45.2 项目工艺流程55.3 仪器、软硬件配置要求55.4 基础控制测量55.4.
2、1 基础控制点布设要求55.4.2 利用区域卫星连续运行基准站数据的测量要求55.4.3 基础控制点的选埋要求65.4.4 基础控制点的编号规定错误味定义书签。5.4.5 基础控制点的平面测量65.4.6 基础控制点的高程测量75.5 图根点、像控点测量75.5.1 图根点测量75.5.2 像控点测量85.6 像片调绘和航测内业生产95.6.1 像片调绘95.6oIo1像片调绘的基本要求95.6o1.2测量控制点的调绘95.6o1.3水系的调绘95.6oIo4居民地及设施的调绘95.6.Io5交通及其设施的调绘95.6.1.6管线的调绘105.6o1.7地貌的调绘105.6.1.8植被与土质的
3、调绘105.6.1.9地名的调查和注记105.6.Io10地物的补测和补调105.6o2航测内业生产105.7 野外地形数据采集105.7.1基本技术要求105.7o2地物、地貌要素的表示115.7o3地物的综合取舍125.7o4地形要素配合表示要求125.7.5其它规定125.8 内业数据处理和编辑126进度安排和经费预算137质量控制方面138上交资料149其它1410成果资料形式及装订要求1511附件错误!未定义书签。1任务概述Io1任务来源2011年11月初,伊犁州发生6。O级地震以来,为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对伊犁州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测绘基础性、先行
4、性作用,自治区测绘地理信息局临危受命,打破常规,排难而进,紧急调集队伍,决定在春节前开展伊犁地震灾后重建1:100O地形图基础测绘项目冬日会战为使该项测绘工程顺利完成,保证测绘成果符合有关技术标准,满足伊犁州灾后重建规划及建设用图的要求,并获得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特作本设计。1.2 测区范围与地理位置由于测区分散而凌乱,分布在伊犁州的伊宁县、新源县、尼勒克县、查布察尔锡伯自治县、巩留县、特克斯县等6个县,约233个村庄。由于测区范围大而分散,在这不一一列出,具体测区范围见影像范围图的电子数据。1.3 行政隶属测区行政隶属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1.4 成图比例尺及测区名称成图
5、比例尺为1:1000。测区名称由各承担单位根据所承担测区范围内地理名称综合提取,每一个承担单位建立一个测区名称,报项目指挥部批准。Io5任务量Io5.1GPS控制点:要求每个居民区(两居民点测区范围线之间距离不大于1千米算一个居民区)不少于3个GPS控制点以满足加密图根要求为原则,如有特殊情况报我技术组审批。1.5.2图根控制点:根据外业测图需要布设一定数量的图根点.Io5.2地形图:1:100O比例尺数字地形图测绘,约350平方千米。2测区自然地理概况和已有资料情况2o1测区自然地理概况2.1.1地理特征伊犁州位于新疆西部天山北麓,西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交界,东南与阿克苏地区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
6、州交界。测区地势南、北高,中西部低,地形特征主要为各乡镇、农村居民地.2o1.2居民地情况测区居民点主要为伊犁州的6个直辖县管辖范围内的各乡镇及村庄所在地,居民地较为分散。2oIo3交通情况G312国道从测区北部穿过,G218国道从测区中部东西方向穿过,G217国道从测区东部穿过;另外还有S314、S315、S220、S316等省道纵横分布于测区,交通比较便利。2.1.4水系分布测区水系比较发达,伊犁河流域贯穿整个测区,另外有灌溉农田的人工沟渠。2o1.5植被情况测区内植被较为复杂,主要植被为草地、半荒地、旱地、园地、林地等。2oIo6气候情况测区气候属温带亚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0。2-9o1
7、年均降水量200-300毫米,年均蒸发量1200-2300毫米,年均无霜期103一191天左右。测区最佳作业期为410月。2oIo7地形类别和困难类别测区地形类别平地、丘陵地、山地,平均困难类别为2.5类。2o2已有资料情况2o2o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测绘地理信息局2000年以来出版的1:10000地形图,可作为测区技术设计、生产计划、基础控制网布设,地形类别划分等用图。2o2o2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总参测绘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测绘地理信息局编制出版的1:100000、1:50000、1:10000地形图,可供项目踏勘和专业设计使用。223新疆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成果:分辨率为2。5x2。5,高程
8、异常值中误差为0。112米。可作为本次测量高程数据来源。2o2.4已有航摄资料.1.1 .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测绘地理信息局2010年进行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时布设的GPS水准点,可以作为基础控制点起算点。3引用3o1CWT1004-2005测绘技术设计规定。1.2 GB18314-2009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简称“GPS测量规范。1.3 GB50026-2007工程测量规范。1.4 GB14912-20051:5001:10001:2000外业数字测图技术规程。3o5GB/T15967-20081:5001:1000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数字化测图规范。3o6GB7931200
9、81:5001:1000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简称“航外规范”)O3.7 GB7930-20081:5001:1000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3o8GB23236-2009数字航空摄影测量空中三角测量规范.3.9 GB20257012007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1部分: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简称“图式”)O3.10 CWT2009-2010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简称“RTK技术规范11)O3.11 CHT100I2005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3o12GB24356-2009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3o13GB18
10、312008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3.14 CWT9008.12010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1:5001:10001:2000数字线划图。3o15CWT1005-2000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数据文件命名规则。3.16 自治区民政厅2010年编制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行政区划简册。3o17GB183152001数字地形图系列和基本要求。3o18本设计书。4成果规格和主蜥术蹒4.1 平面坐标系统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4.2 高程基准高程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4.3 地形图的分幅与编号测区1:1000地形图原则上按整平方千米数分2行2列正方形标准分幅,图面大小为50cm50cmo地形图编号
11、采用图幅的西南角坐标千米数表示,X坐标在前、Y坐标在后,中间用一短线连接,如:61.509o5.当村庄范围较小,不规则时,可以采用矩形分幅,图角坐标以整百米取位。4.4 成图方法和基本等高距成图方法:全野外数字测量法;全数字航空摄影测量法(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基本等高距为平地是0。5m,丘陵地、山地是LonI。4.5 地形图的精度4.5.1 地形图的平面精度要求(1)图根点相对于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大于实地10.0cm.(2)地物点平面精度要求.重要地物(图上)次要地物(图上)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t.6mm0o8mm邻近地物点间距中误差不应超过图上0。6mm重要地物:主房角、正规
12、砖墙角、电杆、通讯杆、加固的坡(坎)顶、加固水渠、有铺装材料的道路范围线4.5.2 地形图的高程精度要求。(1)图根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得大于0.15m(包含所有地类).(2)高程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高程中误差应大于以下数值。平地丘陵地山地高注记点0。25m0.35m+0o50m等高线插求点0.30m0。50m+0.66m(3)高程注记密度为图上每100em2520个,高程注记点平均间距为30m,平地可放宽至40m,地貌变化较大的地区应适当加密。高程注记点注记至分米。4.6 成果的内容和形式4.6o1基础控制点标石(钢筋).4.6o2基础控制点成果(平面、高程)。4.6.3图根控制点成果(平面、高程
13、4.6.41:1000数字地形图(AUtOCAD2006版DWG格式).5设计方案5.1 项目技术路线以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为手段,依照现行国家标准、测绘行业标准以及有关规定,充分利用现有基础测绘资料,为该项目区域基础地理信息的采集及工程建设提供空间位置基准;通过全野外数字测量和航空摄影测量对地物、地貌信息进行数据采集编辑制作1:1000数字线划图的制图数据。5.2 项目工艺流程5.3 仪器、软硬件配置要求仪器:GPS接收机及GPSRTK设备、全站仪、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系统.硬件:计算机、打印机、存储设备。软件:能满足1:100O数字线划图数据
14、格式要求的制图软件。5.4 基碉辨J测量5.4.1 基础控制点布设要求测区基础控制的基本要求:以高等级GPS控制点为起算点,也可以利用区域卫星连续运行基准站网数据来解算起算点,基础控制网起算点不少于3个点,不受相邻基线长比1:3限制.基础控制点也可以直接利用区域卫星连续运行基准站网数据进行长基线解算。5.4.2 利用区域卫星连续运行基准站数据的测量要求作为起算点时观测时间不少于2个小时,直接测量基础控制点观测时间不少于70分钟。基准站接收机采用双频接收机,采样率为515秒,相邻点基线分量中误差为:水平分量W20mm,垂直分量W40mm.观测采用基于区域卫星连续运行基准站网的点观测模式,。测量卫
15、星状态应符合下表规定观测窗口状态截止高度角15。以上的卫星个数PDoP值良好64可用5PDOP6数据处理采用高精度GNSS数据处理专用软件完成,推荐使用GAMn7GLOBK10。35和BERNESEV5.0以上版本。5.4.3 基础控制点的选埋要求(1) 基础控制点的点位应选在交通便利,并有利于扩展和联测的地点,尽量选在有铺装材料的地面上,视场内障碍物的高度角不宜大于15。为了便于使用GPSRTK作业方式进行图根点测量和碎部测图,基础控制点应尽量布设在测图范围线附近或测图范围线以外。(2)基础控制点应制作点之记。5.4.5基硼制点的平面测量5.4.5.1 采用GPS静态测量法5A5.1o1GP
16、S控制点的观测要求(1) GPS控制网联测使用三台以上双频GPS接收机进行同步环和复测基线的观测,观测要求按“GPS测量规范”相关规定执行。使用的GPS接收机必须经过具备检定资质的测绘仪器检定部门检定,并出具合格检定证书后在检定有效期内使用。当使用不同类型的GPS接收机共同作业时,应按“GPS测量规范”9.2.1.3条款规定执行。当没有已知基线时,应在同一未知基线上用不同类型GPS接收机分别进行基线比对测量,其基线较差应满足相应等级复测基线长度较差的要求。(3)GPS测量工作开始前,应对GPS接收机、天线等配套设备进行必要的检视,特别要注意天线基座对点器的检查校正.(4)GPS测量采用GPS静
17、态观测,卫星截止高度角15。,数据采样间隔515秒,观测时段数1.0,观测时段长度三70分钟,与距离大于20千米的起算点联测时观测时段长度三120分钟。5.4.5.1.2GPS测量手薄的填写(2) GPS测量手薄中应记录测站点号、点名、观测员姓名、日期段号、观测日期、接收机名称及其编号、天线类型及其编号、采样间隔、开始和结束记录时间、天线高测定等内容。天线高应在每时段测前、测后各测定一次,两次测定较差不得大于3mm,否则应查明原因并重测该时段。(2)天线高测定方法及略图的填写。如果同一本手薄中各测站GPS天线高测定方法相同,可在观测手簿首页绘制天线高测定示意图,在记事栏内注明该手薄中天线高测定
18、方法,其他各站可不再绘制天线高测定示意图,否则每站应绘制天线高测定示意图。(3)手薄中各项记录应认真细致,字迹清晰、工整,不得转抄和追记,如有记错、量错的数字(天线高测定仅限于米、分米的读数)或文字,可整齐划掉,将正确数据或文字写在上面并注明原因.天线高测定值不得连环划改。(4)为使GPS测量手簿记录统一,测量手簿不记录图幅编号、近似经纬度、近似高程、存储介质编号、数据文件名、观测卫星的实时状态数据等。5.4.5.1.3GPS测量数据处理及平差计算基线向量解算基线解算以同步观测时段为单位进行。当基线长度W15km时,须采用双差固定解,当基线长度15km时,在双差固定解与双差浮点解中选择最优结果
19、基线解算结束后应进行复测基线、同步环、异步环各自独立的检验工作,当结果符合“GPS测量规范”相关要求后,方可进行网平差计算.基线向量解算使用随机软件或专业软件进行。(2)GPS网平差计算GPS网三维无约束平差在WGS84坐标系下进行,三维约束平差统一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下进行。为确保成果的可靠性,对三维无约束平差和三维约束平差的处理结果,应进行认真分析、比较,剔除有粗差的数据。平差结果应满足各项精度指标要求,且应有精度评定报告。(3)计算资料中须提供基线处理报告,同步环、异步环闭合差统计,复测基线较差统计,精度分析报告,三维无约束平差、三维约束平差等数据。5.4.6基础控制点的高程测量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伊犁 1000 地形图 测绘 项目 专业技术 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