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水平测试高中历史复习纲要.doc
《学业水平测试高中历史复习纲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业水平测试高中历史复习纲要.doc(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学业水平测试高中历史复习纲要海珠区教育发展中心 高中部必修 政治专题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1、西周的分封制: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分封制的作用(影响):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2、 西周的宗法制: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互为表里)。作用(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
2、的稳定和团结。(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建立。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的创立:皇帝独尊 皇权至上(核心,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皇位世袭 (2)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 中央: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下达诏令、监察事务)、太尉(全国军务) 注意:秦始皇时期,丞相和太尉地位一样,御史大夫是副丞相。(3)郡县制的推行:郡: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郡守;县:郡的下级行政机构。县的长官:县令或县长,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3、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1)秦朝这套从
3、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2)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3)秦朝的国力增强,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4)强化皇帝的专制权威,激化阶级矛盾,秦朝短命而亡。(第三课) 从汉至清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朝郡国并行制汉初:在地方这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郡国并行制(汉景帝、汉武帝逐步削弱王国势力)。郡设守,后称太守
4、王国设丞相,分别作为郡和王国的最高行政长官。(读14页地图)2、唐朝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 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 尚书省(执行政令)。三省的长官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尚书省下设六部:吏部(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户部(户籍、土地和赋税)、礼部(礼仪、科举)、兵部(军政)、刑部(刑狱)、工部(国家工程建设)。3、元朝的中书省和行中书省:行省制度(中国省制的开端):元朝为改变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中央机构)直接管理;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
5、省,省的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由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 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明太祖朱元璋诛杀丞相胡惟庸。(1)废丞相,权归六部(明太祖时期),中国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制度达到新高度。(2)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形成。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部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成了内阁的下属机构。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权,地位十分巩固; 内阁,只是皇帝的
6、咨询机构,无决策权,升降由皇帝决定,对皇权起不到制约作用2、清朝设置军机处:雍正设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特点:简、速、密3、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相权不断被削弱,皇权不断加强。4、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积极、消极):(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2)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阻碍社会进步。(3)明清之际,西方许多国家先后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或民主共和制,为资本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新时代。而
7、清朝统治者却继承明制,把君主专制制度推向高峰,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1、梭伦改革:公元前六世纪初基础内容:a废除债务奴隶制为自由民(平民与贵族);b按财产划分居民为四等级意义:废除氏族残余,奠定雅典民主政治基础2、克里斯提尼改革:公元前六世纪末形成内容:a 划定10个行政选区取代氏族关系;b 设立500人会议;c成立十将军委员会;d陶片放逐法。 意义:确立了雅典的民主政治3 、伯利克里改革:公元前六世纪黄金时期(鼎盛) 内容:a官职向男性公民开放; b 公民大会为最高权力机构;c 500人会议通过抽签组成并“轮值”执政;d 陪审法庭形成,主司法、
8、监督;e 十将军委员会权力扩大:(军政大权);f 公职津贴制度、观剧津贴。 意义: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4、罗马法形成过程:产生发展形成A罗马成文法的诞生标志:十二铜表法公元前五世纪中期B发展阶段:公民法:前3世纪之前,仅仅用于罗马公民的法律;万民法:罗马帝国内部所有自由民的法律(国际法)5、罗马法在维系罗马国家发展中的作用:a 维系和稳定罗马帝国的统治,为统治者权力提供法律依据; b它维护奴隶制,保护统治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巩固基础。c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和平等权利,具有一定民主性。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1、权利法案的制定标志:1689 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内容:
9、a、不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止法律、征税、拥有常备军 b、议会定期召开、议员活动自由。意义:通过限制王权以保证资产阶级统治(确立君主立宪制统治)2、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内阁权利:对议会负责、控制立法程序;首相:下院多数党领袖(首相)行政权3、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立法权国会(参议院众议院);行政权总统(元首、军、政首脑)4年一届;司法权联邦法院4、美国联邦制的权利结构(阅读111页图示)5、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18751941)行政权总统、7年、连任(两院联席议会选出);立法权两院制议会:(众议院普选、参议院 9年间选); 内阁议会中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成6
10、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1871年、联邦制的君主国家: 皇帝(元首):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 内阁首脑: 宰相(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立法机构两院制议会:联邦议会(上议院)首相为议长;帝国议会(下议院)立法权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一课 )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1、鸦片战争(18401842):三元里人民抗英: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南京条约(1)割让 香港岛 给英国,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2)赔款 2100万 银元 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3)开放 广州 厦门, 福州 宁波, 上海 五
11、处为通商口岸,打开了中国沿海门户;(4)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要与英国商定 (协定关税)。 影响: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革命任务发生了变化:中国人民从此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联军发动,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加深3、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战役:丰岛海战、辽东之战、平壤战役(回族将领左宝贵)、黄海大战(管带邓世昌)、威海卫之战(北洋舰
12、队全军覆没)。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定马关条约(1895)(1)清政府割 辽东半岛 、 台湾极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款2亿两白银。(3)开放 沙市 ,重庆, 苏州 ,杭州 为通商口岸,日本轮船可以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岸。(4)允许日本在华通商口岸 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反映帝国主义时代侵略特点)影响: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此后帝国主义争相在中国划分“划分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巨额赔款迫使清政府向列强进行“政治大借款”,使得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在华投资办厂(资本输出),使得西方列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的原料、劳动力和市场,沉重打击了中
13、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资本输出。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4、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爆发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结果:清政府与侵略者签定了辛丑条约。内容:(1)清政府向各国赔偿白银 4.5 亿两,分 39 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赔款以中国的关税和盐税作抵押,中国的税收在更大程度上受到外国控制。 (2)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 使馆界 ”,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这样的使馆界就成为列强在中国都城的占领地。 (3)拆毁 北京至大沽 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这样,京津到山海关一线的广大地域,就被置于列强的武装控制之
14、下。 (4)惩办义和团运动中曾与列强“作对”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各种组织。从此,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镇压人民的工具。(5)改总理衙门为 外务部 ,位居六部之上。影响:赔款以中国的关税和盐税作抵押,中国的税收在更大程度上受到外国控制。 使馆界成为列强在中国都城的占领城。 京津到山海关一线的广大地域,被置于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 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镇压人民的工具。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接受辛丑条约并受列强“保全”的清政府,完全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辛丑条约的签定,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第2课) 抗日战争1、南京大
15、屠杀和“七三一”部队的罪行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杀害人数超过30万;日本在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七三一”部队,用中国活人做实验。2、中国军民抗战的重要战役(1)凇沪会战:1937年8-10月。坚守宝山县城的姚子青营长率500官兵全部牺牲,谢晋元副团长坚守四行仓库(2)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战役(中共八路军)-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3)徐州会战中台儿庄战役:1938年春,李宗仁指挥,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4)百团大战: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100多个团。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一次大规模的战役3、洛川会议:中共1937年8月。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
16、争路线。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作用: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全民族抗战是胜利的根本保证。5、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抗战胜利的意义:国内: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国际: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胜利的原因:全民族抗战是胜利的根本保证。(第一课 )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1、标志:1851年金田起义 2
17、发展:1853年定都天京(标志着太平天国正式建立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3、失败:1864夏,天京陷落,标志太平天国运动失败4、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颁布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 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土地分配方法: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产品分配原则: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方法: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革命性: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空想性: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幻想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实行均贫富,无法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只是空想。5、资政新篇(1859年干王洪仁玕提出):目的:振兴太平
18、天国。内容:政治、经济、文教三方面(背)。进步意义:它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局限性:不是农民革命斗争实践的产物,不能满足农民的要求。迫于形势,并未实行。(第二课) 辛亥革命1、同盟会:1905年孙中山、日本东京。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创办机关报民报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民族)创立民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权) 三民主义平均地权:资本主义土地纲领(民生)三民主义的评价:积极: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消极:没有明确的反帝要求,没有触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同盟会成立的意义: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
19、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2、爆发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新军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3、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元旦、定都南京、五色旗、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民国纪元。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体制、责任内阁制。意义:这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5、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1)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意义:推翻清王朝,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沉重
20、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影响(3)辛亥革命成功的依据是: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辛亥革命失败的依据是: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第三课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胜利6、五四运动的主要史实(1)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导火线)(2)过程:第一阶段:5月4日6月初 中心:北京 主力:学生。口号“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具有反帝反封性质)、“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要求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 第二阶段:6月5日以后 中心:上海 主力:工人(工人阶级由此登上
21、政治舞台)(3)结果:取得初步胜利:释放学生、罢免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7、五四运动对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各阶层的作用:青年学生起了先锋的作用,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显示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8、中国共产党的“一大”和“二大”的主要史实(1)条件:经济:辛亥革命后民族工业迅速发展。政治: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 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组织:各地共产党组织的建立。(2)中共一大(标志着中共的诞生):1921年7月23日、上海、 嘉兴主要内容(背书):党
22、的名称 党的奋斗目标 中心任务 领导机构(3)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中共二大1922年、上海)条件:对中国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性质(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分析。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意义: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4)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性质:新型工人阶级政党; 特点:不仅代表工人阶级利益,也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 影响: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9、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1924年)合作的条件:中共认识到统一战线的重要性;1923年中
23、共三大通过与国民党合作的决定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2)北伐战争(1926-1927年)北伐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过程:歼灭孙、吴主力,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迁都武汉工农运动发展:农民建立农民政权;工人组织武装举行罢工;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3)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1927年):失败标志: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局部失败)。汪精卫发动的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彻底失败)。失败原因:主观:陈独秀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根本原因)。客观:敌强我弱,敌人的力量强大。10、南昌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业 水平 测试 高中历史 复习 纲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