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城一中从姑山地理研究性学习课例.ppt
《南城一中从姑山地理研究性学习课例.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城一中从姑山地理研究性学习课例.ppt(5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研究性学习课例丛姑山地质地貌科考活动丛姑山地质地貌科考活动目录目录 一一 课例的提出课例的提出 二二 丛姑山地质地貌科考活动设计丛姑山地质地貌科考活动设计 方案及实施计划方案及实施计划 三三 自主学习相关知识汇集自主学习相关知识汇集 四四 主题引导式练习主题引导式练习 五五 丛姑山科学考察活动过程丛姑山科学考察活动过程 六六 丛姑山科学考察活动网络讨论丛姑山科学考察活动网络讨论真知来源于生活一一 课题的提出课题的提出我们是南城一中和氏璧之谜专题学习网站“抱荆说舆”专区地理活动小组。我校地势较高,课余极目远眺,发现县城处在山环水绕之中,周围峰峦林立、峻峭秀丽,特别是麻姑山丛姑山山沿水立,水随山转
2、山光水色,交相辉映,别有情趣。于是,同学们产生一种冲动、想法:走进它们,探索自然。一来巩固所学知识,二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我们对自然的规律性的认识、培养科学态度。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开展了这次研究性学习丛姑山地质地貌科考活动。二二 丛姑山地质地貌科考活动设计方案丛姑山地质地貌科考活动设计方案 (一)一)活动理论依据活动理论依据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研究性学习模式的理论依据,建构主义理论的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研究性学习模式的理论依据,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就是强调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核心内容就是强调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
3、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它认为教学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它认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强调改神,最终达到使
4、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些都为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些都为我们实施素质教育,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尝试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研究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尝试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研究性学习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性学习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二二)活动目标活动目标 (1)发展学生对自然的整体性、规律性的认识发展学生对自然的整体性、规律性的认识,发展学生综合运发展学生综合运 用已学的知用已学的知识识 技能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态度、方法和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态
5、度、方法和能力。(2)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力。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力。(3)发展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协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协作能力。(三三三三)、活动过程、活动过程、活动过程、活动过程一一活动流程(活动流程(“主题导引式主题导引式”研究性学习模式流程)研究性学习模式流程)二活动的具体步骤第一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时间:2010年9月17日-9月30日)活动内容:以主题为“导引”,确定研究项目1从“和氏壁之谜网站”及课本中寻找学习相关地理知识2分组确定科考项目3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方案和步骤4准备仪器、工具及使用方法辅导5进行方法指导
6、撰写开题报告;第二阶段:实践体验阶段(时间:2010年10月8日)活动目标:通过实践,实施研究项目活动内容:1实地进行调查,做好记录2分析资料,撰写报告第三阶段:表达交流阶段(时间;2010年10月9日-12日)活动目标:通过小组交流科考成果活动内容:1小组交流,成果表述2综合成科考报告3成果的网络共享丛姑山科学考察实施计划丛姑山科学考察实施计划:(一)知识准备1教师讲解地形、地貌的相关知识,如地形类型及判断、地壳运动、地质作用、岩石的形成分类及判断。2网站搜索“丛姑山”及其他相关地理(丹霞地貌)知识。(二)任务分工具体落实个人。本次科考分为四小组,每小组的人员及分工如下:1概况组任务:考察
7、位置、海拔、气候、范围及地形类型。科考人员:科考人员:记录:邹小亮景观描绘:胡品文字整理:冯军网络上传:邹小亮2岩石组:任务:考察丛姑山的岩石类型,采集标本及分析岩石的主要成份。科考人员科考人员(工具准备工具准备):记录及整理:杨珍网络上传:徐涛3地质构造组:任务:寻找剖面判断地质构造及推导从姑山的成因。科考人员:科考人员:剖面绘制:邱利君记录员:毛成网络上传:蔡亦侣4“一线天”组:任务:“一线天”景观欣赏的办法,成因探讨。科考人员:科考人员:“一线天”景观描绘:黄勇记录员:吴志松网络上传:鄢博(三)实地科考:用所学知识,按照“分工任务”由带队教师责任到人,按部就班,有序严谨,注意安全!(四)
8、总结阶段:1、由每个小组的网络上传人员把考察资源上传到“抱荆说舆”板块的资源中。2、组织科考人员在“学习网站”上的“论坛”中进行互评讨论、跟帖。3、老师进行总结,形成总结文档上传。三自主学习收集相关知识汇集(一一)丹霞地貌丹霞地貌丹霞是地理学上很重要的名词。它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的总称。主要发育于侏罗纪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的红色地层中,以中国广东省北部丹霞山最为典型,故名。上世纪30-40年代,原中山大学地质系陈国达教授提出了“丹霞地形”的概念并推动了华南丹霞地形的研究;40-70年代末,原中山
9、大学地理系吴尚时、曾昭璇教授将红层地貌作为独立的岩石地貌类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使“丹霞地貌”这一名词得以广泛传播;80年代以后,科学工作者先后对我国21个省区近400处丹霞地貌进行了实地考察,并把丹霞地貌研究推向全国。丹霞地貌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这次运动使部分红色地层发生倾斜和舒缓褶曲,并使红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区。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处集中,沿岩层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形成两壁直立的深沟,称为巷谷。巷谷崖麓的崩积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时,形成坡度较缓的崩积锥。随着沟壁的崩塌后退,崩积锥不断向上增长,覆盖基岩面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崩积锥下部基岩形成一个和崩积锥倾斜方向一致的缓坡。崖面
10、的崩塌后退还使山顶面范围逐渐缩小,形成堡状残峰、石墙或石柱等地貌。进一步的侵蚀,残峰、石墙和石柱也将消失,形成缓坡丘陵。在红色砂砾岩层中有不少石灰岩砾石和碳酸钙胶结物,碳酸钙被水溶解后常形成一些溶沟、石芽和溶洞,或者形成薄层的钙华沉积,甚至发育有石钟乳。沿节理交汇处还发育漏斗。在砂岩中,因有交错层理所形成绣锦般的地形,称为锦石。河流深切的岩层,可形成顶部平齐、四壁陡峭的方山,或被切割成各种各样的奇峰,有直立的、堡垒状的、宝塔状的等。在岩层倾角较大的地区,则侵蚀形成起伏如龙的单斜山脊;多个单斜山脊相邻,称为单斜峰群。岩层沿垂直节理发生大面积崩塌,则形成高大、壮观的陡崖坡;陡崖坡沿某组主要节理的走
11、向发育,形成高大的石墙;石墙的蚀穿形成石窗;石窗进一步扩大,变成石桥。各岩块之间常形成狭陡的巷谷,其岩壁因红色而名为“赤壁”,壁上常发育有沿层面的岩洞。欢迎光临(二二二二)从姑山从姑山从姑山从姑山座落在南城县东南五里的从姑山,临江耸立,与麻姑山遥遥相对,分南北两峰,两峰相抵,仅距数尺,形成一条窄长峻峭的石罅,由罅底窥天,天空细如一线,此景称“一线天”,两峰绝壁上架一石拱小桥,名“步天桥”。南峰东面绝壁上,镌有明代著名学者罗汝芳所书“飞鳌峰”3个大字,每字约2米方见。(三)旅游胜地-南城南城,故建昌府治,位于赣东东南部,盱江中游.它东南连黎川,东北界资溪,南邻南丰,西与宜黄接址,西北接临川,东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南城 一中 山地 研究性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