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发展“十五五”规划.docx
《中医药发展“十五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药发展“十五五”规划.docx(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医药发展“十五五”规划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发展中医药事业,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弘扬中华文化以及促进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健康2030”规划中医药壮瑶医药发展“十五五”规划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五五”规划等文件精神,促进县中医药事业健康、快速发展,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规划。一规划背景(一)发展基础。“十四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县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多部门联动,统筹推进,取
2、得了显著成效。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县中医医院成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药救治专家组,提供中医药服务,推出了防疫汤药,展现出了中医药的强大生命力。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不断健全。“十四五”期间,全县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增加至13个,全县100%的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2025年,100%乡镇卫生院及20%村卫生室能提供中医药服务;2025年,全县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率达到67.69%;0-36月龄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率达到74.5%,达到自治区65%以上的要求。中医药传承创新迈上新台阶。积极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县中医医院脾胃病科、中医肛肠科为县级临床重点专科,中医妇科为市级基层中医民族医
3、重点专科,中医骨伤科、针灸推拿科为自治区级基层中医民族医重点专科。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全县有名中医1人,建成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1个,自治区级中医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基地1个。全县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人数151人,副高级职称以上中医医师人数17人。推进中医医联体及医共体建设,县中医医院与市中医医院建立紧密型医联体,与6个乡镇卫生院建立紧密型中医医共体,县域协同推进,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水平。中医药健康产业加速发展壮大。坚持突出特色,强化中医药旅游、康养、种植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构建中医药产业发展新品牌,走出一条中医药特色产业发展之路。中医药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4、以开展中医药大型活动、新闻报道、中医药免费体验、走村入户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延伸至乡村屯等方式进行中医药文化宣传。秉承“大医精诚”精神,做好志愿服务。通过微信公众号“健康”等定期推广中医药文化,为中医药文化宣传奠定群众基础。(二)发展形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以法律形式来保障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召开全国中医药大会,对中医药工作作出全方位、战略性、系统性地谋划和部署,为新时代传
5、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指明了方向。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颁布自治区中医药条例,印发实施关于促进中医药壮瑶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医药发展步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中医药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十五五”时期,县中医药发展处在服务群众能力提升期、健康服务推进期、参与医改探索期和政策机制完善期,还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如中医药服务能力发展不均衡、中医药人才不足、中药资源利用不足、中医药产业化发展水平有待提升。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
6、论述和全国、全区中医药大会精神,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增进和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为目标,坚持中西医并重,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以促进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等领域协调发展为重点,促进中医药标准化、现代化、产业化、系统性创新发展。加快中医药事业和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振兴发展中医药事业,着力推进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建设,提升中医药事业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为健康建设提供高质量的中医药服务保障。(二)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健康优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
7、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拓展中医药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能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把中医药元素融入健康建设,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挖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推进中医药事业产业创新发展。为助力健康建设贡献力量。坚持目标导向,科学发展。坚持以解决存在问题为基础,实现发展目标为导向,发挥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挖掘中医药特色,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不断改革完善中医药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质量至上,弘扬特色。坚持中医药特色理论和技术方法,完善中医药
8、发展政策和支撑体系,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高质量发展中医药特色服务和特色产业,满足群众对中医药服务不断提高的要求。(三)发展目标。到2030年,中医药医疗、服务、科研、人才、文化发展迈上新台阶。一是中医药发展体系更加健全。到2030年,中医药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中医药在疾病预防、疾病治疗、疾病康复、有效控制健康危险因素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医药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明显加强。二是中医药人才队伍不断优化。培养一批在县域内具有影响力的中医药领军人才,做好名医培养和选拔工作,建设名医工作室。继续开展师带徒和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等工作,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三
9、是中医药健康产业稳步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新业态不断涌现,中医药养生保健、健康管理、健康旅游、互联网+等健康服务产品种类更加丰富,品质更加优良,促进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和中药产业链提质增效。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提升中医药在健康产业中的贡献度。四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实现新突破。逐步建立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的中医药创新体系,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和学术水平,发挥科技创新在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和中药产业发展中的驱动作用。五是加强中医药文化的普及传播,提升居民中医药健康素养水平,开创中医药文化传播新局面。经过努力,“十五五”的主要指标朝着积极、较快增长的方向发展,中医药服务和产业发展水平显著
10、提高。专栏1主要发展指标序号类别主要指标单位20252030属性1卫生健康资源中医类医疗机构数个58预期性2中医类医院数个11预期性3*达到二级甲等中医类医院水平的县级中医类医院数个11预期性4每千常住人口公立中医类医院床位数张0.711.18预期性5每千常住人口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人0.370.62预期性6每万常住人口中医类别全科医生数0.50.65预期性7二级及以上公立中医类医院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比例%54.660约束性8县办中医医疗机构覆盖率%100100预期性9设置康复(医学)科的二级及以上中医类医院比例%100100预期性10设置老年病科的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性中医类医院比
11、例%100100预期性11设置中医类临床科室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医院比例%100100预期性12设置中医类临床科室的二级妇幼保健院比例%100100预期性13公立综合医院中医床位数张1010预期性14设置中医馆乡镇卫生院比例%65100约束性15*乡镇卫生院提供中医非药物疗法的比例,村卫生室提供中医非药物疗法的比例%100,70100,100预期性16卫生健康服务中医类医院出院人数占医院出院人数比例%10.325预期性17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率%74.585预期性1865岁以上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率%67.6975预期性19中药材种植面积万0.07250.0733预期性公顷20*中药材
12、总产值亿元0.963.6预期性说明:标注“*”指标为特色指标。三建设高标准中医药服务体系(一)分层谋划建设高水平中医医院。加快发展中医医疗服务,健全覆盖全县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加快中医特色重点医院项目、县中医医院医养病区项目、医疗资源扩充工程等建设。加强体现中医药特点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创新中医医院服务模式,加强中医重点专科、中医重点学科建设,培养和发展一批中医重点专科和中医特色专科。支持县中医医院提高急危重症、疑难复杂疾病的中医诊疗服务能力和中医优势病种的中医诊疗服务能力与研究能力,全力提升疑难危重症诊疗水平。依托现有中医医疗机构和中医科室,加大力度建设县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培育建设
13、中医治未病示范中心,加强县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建设。(二)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完善全县中医医疗卫生服务基础设施,健全县、乡镇、村中医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到2030年,保持IO0%的乡镇卫生院建有中医馆,至少有20%的村卫生室设置“中医阁”。县中医医院建成2个中医特色优势专科和1个县域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在县级综合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建设标准化中医科和中药房,加强中医妇科和中医儿科建设,推进和规范中医师多点执业。(三)完善中医药公共应急服务体系网络。发挥中医药在新发突发传染病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重要作用,建立中医药第一时间参与公共卫生应急救治制度,推动中医医疗
14、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高效协同。加强中医药新冠肺炎等传染病防治诊疗工作,加强医务人员中医药应急医疗技术培训。完善建立应急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加强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进一步加强中药材及中药饮片储备,保障重大灾情、疫情及突发事件的用药需求。(四)加强中西医结合和多学科协同融合发展。提升中西医结合协作能力,完善中西医临床协同机制,加强重大疑难疾病、重大传染病和康复等领域中西医临床协作攻关。将中西医结合工作成效纳入医院绩效考核。鼓励科室、医院、医共体内开展中西医协作。进一步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提升综合医院中医药服务整体能力和水平。发展中医药特色康复服务,加强中医特色优势专科建设
15、做优做强中医药特色优势专科。培训推广中医药特色方法、技术,开展心脑血管后遗症、妇科、产后护理、高血压、糖尿病、骨伤、结核病等慢性疾病的特色康复治疗服务,促进中医药、中华传统体育与现代康复技术融合。(五)大力发展智慧医疗。优化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探索推进智慧中医医院、智慧中药房等“互联网+中医医疗”网络建设。发展中医远程医疗,规范远程医疗服务,利用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提供健康咨询、药品配送等便捷服务。完善中医“治未病”服务网络,打造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强化治未病科与临床科室协同与服务模式创新,完善医疗机构治未病工作机制。推进中医健康管理体系建设,探索科学的中医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六)高质量
16、推进中医医改。以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为重点,以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分级诊疗为突破口,推进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助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加强中医医院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完善医保支付等保障机制,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方式,落实医保对中医药服务的鼓励和支持政策,鼓励和推广使用简便验廉的中医药服务。(七)鼓励社会办中医。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医疗机构,支持具有特色优势的中医专科医院、中医门诊部、中医诊所规范经营和发展。提高社会办中医的诊疗服务能力水平。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机构,提升中医药预防保健及康复服务的整体水平。1 .健全中医药服务(县、乡镇、村)“三级”网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药 发展 十五 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