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后青少年心理调查分析.doc
《汶川地震后青少年心理调查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汶川地震后青少年心理调查分析.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精品论文汶川地震后青少年心理调查分析马丹,彭晓庆,李敏,王晓英,向治全,李建华中国矿业大学理学院,江苏徐州(221116)摘 要:汶川地震后,作者对受灾严重的成都、都江堰等地区的青少年进行了问卷 调查,通过对问卷中提到的问题进行统计、整理,归纳、提炼出了与地震心理影响 有关的内容。面对沉重的重建工作,青少年们认为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大力支持 更为重要,也希望自己能努力学习,为重建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汶川地震青少年心理1 引言2008 年 5 月 12 日下午 14 时 28 分,四川汶川县发生了 8 级强烈地震,造成四川、甘 肃、陕西、重庆、云南、山西、贵州、湖北等省市不同程度的受灾
2、据有关数据统计,地震 已造成愈 8 万人遇难,其中 6-18 岁的青少年占了较大部分。对于地震灾难,人们将更多的关注放在财产的损失和生理的伤害,这是肉眼可以观察到 的。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其破坏性能给人的心理带来强烈而显著的影响,特别是身临 其境的青少年,他们的心理尚未成熟,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治疗的话,容易产生一些灾难后的 病症,对今后的学习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并且会在心里上产生恐慌、不安全感,甚至会陷 入到无限的自责的心理中。现在我们面临着严峻的灾后重建工作,也许十年后受创最重的地 方能以全新的面貌矗立起来,但是受创的心灵重建所花的时间十年。所以灾后重建是一个艰 巨而漫长的任务,而心理重
3、建尤为重要。为了能协助心理学家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帮助措施,以减轻地震所引起的心理创伤和生 活困扰,进而促进青少年健康、快乐地成长,作者参考文献1,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该问 卷主要是以心理调查为主,还涉及到其他一些与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等相关的问题,问卷共 分为生理、认知、情绪、行为以及综合(其他)五个方面,调查问卷见附录。2008 年 7 月, 作者来到了地震中受灾较重的四川成都、都江堰等地,对经历或感受到灾难的青少年进行了 调查。作者将调查问卷中提到的问题进行统计分析,希望能为心理专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并能为灾后重建贡献微薄之力。2 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和分析地震心理是一种在地震下产生的心理现
4、象,是在地震之后人的生存环境的变异及其身 心创伤的体验和心理行为异常的反映2。地震灾害中人们的表现3-4大致为:灾害需求倾向 的影响、灾害情绪的影响、灾害生理的影响、灾害认知的影响、灾害行为的影响等。2.1 心理需求的影响地震发生后,青少年的需求结构呈现比较好的结构。最初求生本能驱使人们把需求更 多地指向物质,以保存自己的生命。在地震发生后,政府给予的物质上的援救是很及时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青少年对于心理上的需求远大于物质。然而对于心理上的需求方式却也存 在很大的不同,见表 1。表 1 震后青少年心理需求结构项目回答次数/人回答次数占总次数百分比/%回答人数占总人数百分比/%无言的陪伴441
5、5.926.2需要别人说一些话来安慰自己4616.727.4希望有人无条件的倾听自己的述说4114.924.45希望有人给予自己关怀和理解10437.661.9能在物质上得到一定的支持4114.924.4合计276100164.3注:有效样本为 168 人可以看出对于心理方面的帮助,青少年更注重人们给予自己的关怀和理解。2.2 心理情绪的影响情绪与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和对象所持的态度,是以客观事物和对象是否满足人的需 要为中介的,一切妨碍人的需要得到满足的事物和对象,都会引起否定的态度,是人们产生 痛苦、忧愁、厌恶、恐惧等不快之感。强烈的地震的突然袭击,使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的物 质与精神条件在
6、一瞬间都难以挽回地失去了。人们的心理开始恶化,情绪开始起伏,从而出 现了一系列的情绪和情感波动。情绪性的变化是人们对外界刺激的情感性反应,这种消极的情绪会持续很长时间,如果 没有得到很好的指导的话,会给人们的今后生活带来很严重的心理伤害。表 2 震后青少年心理情绪结构项目回答次数/人回答次数占总次数百分比/%回答人数占总人数百分比/%悲观5018.429.8愤怒176.210.1紧张2810.316.7失落4717.228.0麻木186.610.7害怕269.515.5恐惧176.210.1焦虑4717.228.0沮丧238.414.0合计273100162.9注:有效样本为 168 人由表
7、2 可以看出大部分人表现为失落、焦虑、悲观,少部分的人表现得紧张、悲愤、 害怕、恐慌、沮丧。另据调查表统计,当面对这样的不良情绪时,大部分人向好朋友述说, 较少部分向父母述说,更少部分人把自己的不良情绪憋在心里不说,还有极少部分根本不知 道该如何解决。2.3 生理反应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在生理方面,有超过半数的没有发生失眠、做噩梦。但是多数表现为易 疲倦、易出汗、口干等情况,只有较少的部分有发抖、呼吸困难、消化不良等症状。地震发生后,青少年的“恐慌”反应为:大部分人在脑海里重复地闪现灾难发生时的画 面、声音、气味等,当有一点的震动就开始担心起来。2.4 认知的影响据统计表明:大多数的人有时觉得
8、自己无能为力,同时觉得自己很不幸。以前以为“人 定胜天”,现在觉得还是“老天”最大。觉得老天太过残忍了,对于老天的残忍时自己却无 能为力。有较少的人觉得自己很愧疚,因为面对自己的亲人和朋友时自己没能帮助他们。只 有极少的人觉得自己很可怜,为什么地震会发生在自己身边。见表 3。表 3 震后青少年认知情况回答次 项目数/人回答次数占总次 数百分比/%回答人数占总人 数百分比/%精品论文以前以为“人定胜天”,现在觉得还是“老天”最大8335.553.2觉得自己很愧疚3816.224.4感到不幸,觉得自己很可怜,老是想为什么地震发生在自己身边2711.517.3对于老天的残忍,觉得自己无能为力8636
9、855.1合计234100150注:有效样本为 156 人。2.5 行为的影响据统计表明:在行为方面,大多数人注意力不集中,少数人喜欢独处、常会想起灾难 的情形,也有极少数人有时因担心、害怕,让自己的心情很遭,所以会逃避、骂人 。另外,统计还表明:以上情况发生的频率为:“经常”占 22.7%,“有时”占 42.4%,“自 己也说不清楚”占 34.9%。2.6 青少年对震后相关情况的反映1.此次地震后,对政府接受帮助、采用的救灾方式等的满意程度见表 4。 表 4 对政府救灾的满意程度项目回答次数/人回答人数占总人数百分比/%非常满意4148.8满意3238.1一般89.5不满意33.62.对媒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汶川 地震 青少年心理 调查 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