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政园景区详细分析.ppt
《拙政园景区详细分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拙政园景区详细分析.ppt(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私家园林 拙政园中部景区 姓名:姓名:焦山山焦山山班级:081211学号:081211113指导老师:胡喜红园林文化拙政园拙政园中区分析概况景区分析拙政造园艺术 园林与京剧、烹饪、山水画并称为中国的“文化四绝”。园林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变地形(如筑山、叠石、理水等)、种植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径等途径创作而成的休闲与游憩境域。中国园林一般划分为自然园林、宗教园林、皇家园林、私家园林。私家园林又称“府宅园林”,是供皇室外戚、王公官吏、富商大贾等休闲的园林。私家园林最大的特点是,善于把有限的空间巧妙地组合成千变万化的园林景色,利用咫尺山林,再现大自然的美景。规模较小,所以
2、常用假山假水,建筑小巧玲珑表现其淡雅素净的色彩。整个园林显得十分秀丽、雅致、幽静。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即“秀”。园林文化园林的骨髓山石园林的血脉水系园林的毛发花木园林的五官建筑 拙政园始建于1509年明朝正德年间,是中国一座著名的园林。拙政园是王献臣弃官回乡后拓建而成,四百多年来拙政园屡换园主,曾一分为三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才完璧合一,恢复初名“拙政园”。拙政园为中国的四大名园之一,与北京颐和园,承德的避暑山庄,苏州的留园齐名。作为苏州园林中的经典作品,被誉为“中国园林之母”,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今拙政园辖地面积约83.5亩,其中开放面积约7
3、3亩。73亩开放面积中,仅38亩为晚清建筑园林遗产。私家园林之拙政园拙政园拙政园平面图(拙政园全园分东、中、西三部分)西区中区东区(原“归园田居”)(原“拙政园”)(原“补园”)现园大体为清末规模,经修复扩建,分为东区(原“归田园居”)、中区(原“拙政园”)、西区(原“补园”)三部分。总体布局特点,东疏西密,绿水环绕。N中区 原“拙政园”中区概况 中部部分为全园精华之所在,以水为主,池中堆山,环池布置堂、榭、亭、轩,基本上延续了明代的格局。中区现有面积约为18.5亩,水面面积约占全园面积1/3,水面有分有聚,是全园的纽带和灵魂。为了在有限的面积内构成富于变化的风景,江南私家园林在布局上,采取划
4、景区和空间的办法。层次为景区,主要依据水体、路径、廊架和主体建筑来分割空间,拙政园共分为5个景区。中部与东部用一条复廊隔开,透过每一个窗户看去有“移步换景”的效果。见山楼景区一池三山景区小飞虹景区远香堂景区枇杷园景区中部园区平面图中区水面积平面图远香堂远香堂既是中园的主体建筑,又是拙政园的主建筑,园林中各种各样的景观都是围绕这个建筑而展开的。远香堂是一座四面厅,建于原“若墅堂”的旧址上,为清乾隆时所建,青石屋基是当时的原物。正立面横剖面远香堂平面对景1南北主轴线 对景实际上就是通过特意设置的门洞或窗口去看某一景物,从而使景物若似一幅图画嵌与框中,因为是隔着层次看,所以会显得含蓄深远,常可使两个
5、景物互成对景。枇杷园 水平空间划分的元素主要有围墙、廊架、建筑小品、山石、水体、植物等,运用不同的分割的手段把空间特性展现得淋漓尽致。此处用云墙来划分空间,曲线的运用给空间增添了一些情趣。枇杷园剖面图枇杷园景观对景2透过枇杷园的门洞看雪香云蔚婷 由海棠春坞、听雨轩、嘉实亭三组院落组合而成,主要建筑为玲珑馆。绣绮亭平面图绣绮亭 绣绮亭三面开敞,北可俯看大荷花池之沧浪,西可远眺远香堂之红裳,南可近望枇杷园之晚翠。亭柱有“生平直且勤,处世和而厚”之劝世联文,亭墙窗额复有“晓丹晚翠”之匾,两侧还有“露香红玉树,风绽紫蟠桃”这样的应景之对。枇杷园荷花池远香堂海棠春坞海棠春坞平面图 连廊与墙体形成小院,延
6、廊看过去直到小院底部,是空间产生一种延伸感。梧竹幽居 梧竹幽居亭四面均为园洞门,透过门洞可以看到拙政园中部园景,空间层次极富变化。框景1框景2框景3对景3东西次轴线在别有洞天远望梧竹幽居绿漪亭绿漪亭平面图 绿漪亭又名“劝耕亭”,是分割中部与东部的端头。亭子突出水中,点染端头,静影沉璧,颇费心机,是园中的死角起死回生,情趣盎然。利用山石把水面划分为南北两部分BA 利用假山石分割的空间相互连绵、延伸、渗透,找不出一条明确的分界线。景观较平淡、优雅、宁静。景观较集中,而富变化。一池三山一池三山景区待霜亭亭香云蔚亭荷风四面亭 取唐韦应物故人重九日求桔诗歌中的“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须待满林霜”诗意。洞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拙政园 景区 详细 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