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检索与论文写PPT课件.ppt
《文献检索与论文写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献检索与论文写PPT课件.ppt(6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社科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张群喜主讲第一讲文献的检索与利用(引用)一、文献与论文写作的关系1。文献的概念“文献不足征也”,“文,典籍也;献,贤也。”文献就是经典、书籍与有知识的人讲的话。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有一定的知识内容;有一定物质载体;有一定的记录方式。2。文献的种类可以载体和记录方式分;可以出版形式分;可以加工程度分3.文献与论文写作的关系文献可以帮助我们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文献是人类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重要资源,是人类进行科学交流、获取信息、传授知识的重要工具,是科学研究的结晶,也是确认科研人员发现、发明优先权的基本手段,是衡量某一学科和某一单位、国家学术水平的标志。据此选题既可
2、保证领先性又可是研究少走弯路。(创新性)文献可为我们解决问题提供依据(学术性)举例(略)SSCI(Socialsciencescitationindex)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收录世界范围内1700多种引用频率较高的社会科学文献;SCI(sciencecitationindex)科学引文索引是一部世界著名的科技期刊文献检索工具;ISI(instituteforscientificinformation)汇集8000多种国际期刊的数据库;CSCI(Chinesesciencecitationindex)中国科学引文索引;CSSCI(Chinesesocialsciencescitationindex
3、)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开发研制的数据库,用来检索中文社科领域的论文收录和文献被引用情况;中国中文核心期刊(北京大学);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中国社科院)。二、文献检索工具及途径1。文献检索的含义:文献的查找、索取,包括文献线索的查找和特定文献信息的查找。2。文献检索工具是指收集、报道、存储和查找文献的工具。手工检索工具目录性检索工具文摘性检索工具索引性检索工具计算机检索工具3.文献检索的途径分析课题:缩小研究范围,进行课题分析(研究什么)确定检索工具:原则一,考虑检索工具的存贮所,按先近后远的原则确定;原则二,考虑检索工具的权威性;原则三,优先选择新版检索
4、工具。检索方法:直查法、顺查法、倒查法、追溯法、循环法文献检索途径:题名途径;分类途径;著者途径;主题途径;序号途径等分类途径中图法、人大法、中国社科院图书分类法中图法把所有图书分为5个基本类部,下分22类,分别用20个英文字母依序排列。A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B哲学社会科学C社会科学总论D政法E军事F经济G文化、科学、教育、体育H语言、文字I文学J艺术K历史、地理自然科学(N-X)综合性类Z综合性图书4.计算机检索百度、google搜索:题名、作者名、关键词等中国期刊网(CNKI)搜索:湖南文理学院网页首页数字图书馆资源检索中找“中文数据库”或“电子图书”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系列数据库)中
5、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左:类别(文史哲/教育与社会科学);右边:途径+检索词(篇名+题目/主题+主题词/作者+姓名/刊名+名称/单位+单位名称)主题词的转化策略等效转化:“人力泵”“手摇泵”或“脚踏泵”相反转化:环境净化环境污染相似转化:政治稳定政治发展/政治秩序从整体向部分转化/部分向整体转化:旋转餐厅活动建筑物第二讲论文的选题与写作一、论文的选题1.选题的重要性:好的题目是论文成功的一半。2.选题的依据与原则:社会价值;客观条件;主观可能(兴趣、熟悉程度、难易程度)3.选题的方法:知识结构上扬长避短;题目开口适度;选择最好的切入点(争鸣性的话题)二、搜集资料1.聚材的意义:没有材料等于沙上建塔2
6、对材料的要求:与论题相关丰富全面(量)准确可靠(质)三、基本格式及写作(一)标题要求:简洁、正确,一般不要超过20字;具体、醒目,体现文章中心思想;新颖、独特,不落窠臼。单标题:当代中国人际关系的文化传承双标题:虚实结合例:兴衰已逝,遗韵长存湖湘学派及其历史分期;“从奴隶到将军”简爱身份简析标题位于正文首页正中间(居中)(二)署名位于标题之下正中间,独占一行署名要真实名字之下是作者所在单位、城市、邮编署名与标题、内容摘要之间空一行(三)内容摘要和关键词1.摘要:是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将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论证方法(意义)等简略写成文字,字数在250字左右。是对文中主要观点的客观描述,不要使用“
7、本人”、“笔者”、“本文”、“将”、“通过”等表示主观的词。2。关键词:仅靠内容摘要之下,是文章中最重要、最关键的词语,数量3-5字。(四)绪论又称导论、引论、导言。它主要是介绍写作背景、目的或说明研究的原因、范围、方法,或提出中心论点。要求就是言简意赅。例:当代中国人际关系的传承: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现实社会条件,同时它又深受文化传统的影响,人际关系的许多方面,都深深地刻上了文化传统的印记。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因此,对当代中国人际关系的分析和研究,不能忽视其文
8、化继承。由于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措施的实行,儒家文化成为中国文化传统的主流,因而中国文化传统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也主要体现在儒家思想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上。本文以此为主线,对当代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文化传承进行初步探讨。(五)本论正文,文章的主体部分。展开论题,对问题进行分析论证,是作者的观点、和研究成果的中心部分。写作程式:提出问题(中心论点)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解决问题(论证方法和论证结构)写作方式:论证式论文:以议论为主要论证方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自己论题的真实性,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以立为主,立中有破。考证式论文:是研究文献或某一历史问题时运用考证的方法,通过直接和间接材
9、料探求真伪,最后得出真实性结论的文章。坚持用材料说话:“考而有证,有证必有据;考不厌证,正不嫌多。”争论式论文:先摆出论辩的对象,然后树立靶子,指出对方错误的观点进行逐一批驳,阐明自己的观点。在论证上,以破为主,立在破中。解释式论文:当一个新概念、新观点提出时,要阐明其意义、价值和功能,首先都需要对新概念和新思想进行阐释。解释式论文必须有权威的理论和充分的事实作为诠释的依据,以确保准确、完整地解释说明对象,少发议论、力避堆砌。调研式论文:实证研究。调研的对象、时间、地点、经过(真实性);调研中归纳的问题(数据材料、调查问卷的统计)及分析;措施和建议,或者是调研的意义。读后感式论文:看书、看报后
10、有感而发,引出对某一问题、观点、现象的阐述。它可以是对文章的内容、主题、体裁、技巧、人物形象、艺术形象的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由此及彼研究与之相关的问题。(六)结论是论文的结束,是本论推出的结果,是对全文的综合概括、总结提高。对研究论题的探讨性意见或是对论题中尚未解决问题的设想(七)注释和参考文献注释是对文中字、词、句的解释和说明。文中夹注,对文中的字、词、句或引用资料的来源、出处的解释文后参考文献,按照索引参考文献的顺序列出来。序号与文中对应。一个参考文献多次出现时只用一个序号,页码紧随文中的序号。完整的参考文献是有严格规范的:序号、责任者、标题、书名(刊物名、报纸名)、出版时间(年期/日期)
11、页码。四、写作的具体要求(一)论点必须正确、深刻、新颖,而且要集中鲜明地表达出来正确:依循专业知识的基本原理、原则,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从资料中、从事实中得出来的必然结论,能解决实际问题,并且符合当前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深刻:揭示了问题的本质,讲中了要害新颖:发现了新问题,提出了新观点或对具体问题做出了新解释、对具体工作提出了新建议。鲜明集中表达:就是开宗明义、不含糊。(二)论据要真实、充分论据:理论论据:原理、原则、名人名言事实论据:历史事实和现实事实、正面事实和反面事实常态事实和异态事实真实:对理论论据要正确理解其意义,不能曲解和套用,也不能断章取义;对事实论据要辨明真伪。充分:
12、方方面面的因素都要考虑到,使论点得到强有力支撑。理论与实践;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三)论证要符合逻辑论证是运用论据说明证实论点的过程。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说明你自己的观点的过程。在概念的使用中切忌:随意缩小和扩大概念的内涵;偷换概念。在判断中切忌:错误地使用全称量词和特称量词;判断歧义;联项错用。在推理中切忌:理由虚假,违反同一律、排中律、矛盾律同一律及其逻辑要求同一律的内容是:在同一正确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自身同一。同一律有三条逻辑要求。第一,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必须保持同一。违反这一要求的逻辑错误,称为“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例如:世间万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我是人。因此,
13、我是世间万物中第一个可宝贵的。在这个推理中,两个前提中的“人”不是同一概念。第一个“人”是集合概念,第二个“人”是非集合概念,因此,犯了“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错误。第二,在同一思维过程中,论题必须保持同一。违反这一要求的逻辑错误,称为“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第三,同一思维过程中,保持语境自身的同一。违反这一要求的逻辑错误,称为“混淆或偷换语境”。2.互相矛盾和互相反对两个命题互相矛盾,是指这两个命题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两个命题互相反对,是指这两个命题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如“小张是湖南人”和“小张不是湖南人”这两个命题是互相矛盾的,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必有一真一假;而“小张是湖南
14、人”和“小张是江西人”这两个命题是互相反对的,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常用的互相矛盾命题有:“所有S是P”与“有些S不是P”;“所有S不是P”与“有些S是P”“S是P”与“S不是P”;“p并且q”与“非p或者非q”“p或者q”与“非p并且非q”;“如果p则q”与“p并且非q”“只有p才q”与“非p并且q”;“必然p”与“可能非p”“必然非p”与“可能p”常用的互相反对命题有:“所有S是P”与“所有S不是P”;“必然p”与“不可能(必然非)p”3.不矛盾律及其逻辑要求不矛盾律的内容是: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思想不同时为真,其中必有一假。不矛盾律的逻辑要求是:对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命题,不能同
15、时肯定,必须否定其中的一个。违反这一要求的逻辑错误,通常称为“自相矛盾”。事实上,违反不矛盾律的错误,包括“自相矛盾”和“自相反对”,但在日常语言中,通常把“自相反对”(即对两个互相反对的命题同时都加肯定)也称作“自相矛盾”。有时两个或若干个命题之间,并不明显是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但如果对它们同时断定,就会推出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结论。如果这样,这种断定也违反了不矛盾律。例如,“自相矛盾”一词就出于这样一个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他作了两个断定:第一,我的矛能刺穿天下所有的盾;第二,我的盾天下所有的矛都刺不穿。有人问:用你的矛来刺你的盾,如何?这里,从这个楚人所作的两个断定中,可同时推出两个互相
16、矛盾的结论:第一,我的矛能刺穿我的盾(因为我的矛能刺穿天下所有的盾);第二,我的矛不能刺穿我的盾(因为我的盾天下所有的矛都刺不穿)。因此,违反不矛盾律。4.排中律及其逻辑要求排中律的内容是: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同时为假,其中必有一真。排中律的逻辑要求是:对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不能同时否定,必须肯定其中的一个。违反这一要求的逻辑错误,通常称为“两不可”,即对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都否定。墨经说:“不可两不可”,如“或谓之牛,或谓之非牛,不可两不可也”。再如:“说世上有鬼,这是迷信,我不同意;但要就此断定世上无鬼,这我也不同意,因为有些现象还真不好解释。”这段议论就是“两不可”,对“世上有鬼”和“世上
17、无鬼”这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同时都加否定,违反排中律。对两个互相反对的命题同时都否定,不违反排中律。例如:“我不认为所有的人都是自私的,我也不认为所有的人都不是自私的”,这段议论不违反排中律,因为它所否定的两个命题是同一素材的全称肯定命题和全称否定命题,它们之间是互相反对关系。有一种“特殊问语”。例如,某宿舍失窃,保安人员问其中的一位住宿者:“你以后是否再偷东西了?”,对特殊问语的回答,不能简单套用排中律。表面上看,“我以后不再偷东西”和“我以后再继续偷东西”是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由排中律,必须肯定其中的一个。但肯定其中任何一个命题对于被提问者来说都是不恰当的,如果他事实上没有偷过东西的话。“特
18、殊问语”事实上预设了一个对被提问者不利的前提,如在上例中预设被提问者偷过东西。因此,对特殊问语的恰当回答,是针对问题的预设,而不是针对问题自身。对互相矛盾的命题,不能同时肯定,也不能同时否定。同时肯定违反不矛盾律;同时否定违反排中律。对互相反对的命题,不能同时肯定,可以同时否定。同时肯定违反不矛盾律;同时否定不违反排中律。(四)合理安排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论本论结论“凤头、猪肚、豹尾”如果是10000字的文章,开头与结尾大体上2500字左右,中间部分是重点,而且文字基本均衡。(五)语言平实准确、严谨规范平实:用词造句以稳妥表意为上,以陈述句为主,用关联复句进行推理,少用或不用疑问句;
19、不用欧式句子规范:少用积极修辞,以消极修辞为主。文章写作中注意两种倾向:第一,开头戴帽子,结尾穿靴子。提出观点后,盲目堆砌例子,没有逻辑力量。第二,停留在对作品情节与人物事件的长段转述上,缺乏理论见解,上升不到理性思索的高度,见不到作者得了理论建树。第三讲创新研究方法一、方法论的特征与意义从本质上说,方法论就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学说和理论,是客观规律的主观运用。文史哲研究应遵循的一般原则正确的世界观:立场问题唯物史观原则: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从哪里开始;整体观原则:全面性、层次性、系统性发展观原则:非静止、非直线、过程性三、切实掌握传统研究方法(一)历史学的研究方法1。微观研究:描述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献 检索 论文 PPT 课件
